- 给这本书评了5.0迷失的盛宴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636 本)#2024 年读书主题(六)经济 - 保险《迷失的盛宴》(181)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经济的领域开始,选择保险的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四本是《迷失的盛宴》,冷峻解读中国保险业三十年的兴衰得失,真实再现资本的博弈、企业的兴衰、行业的矛盾与保险人的迷茫和奋进。本书对三十多年来中国商业保险业的变迁进行了梳理,用编年体的写法,记录其中的著名事件、典型公司、独具影响力的人物。作者以厚重的思索,细腻的观察、独家的材料,生动地描述了保险行业的变迁历程,进而延及资本之博弈、企业之兴衰、行业之矛盾,探寻保险行业崛起背后的真实。2、精彩内容:中国保险公司呈波浪式和散点式增立,东一家、西一家种种有背景的公司不断加盟,保险公司数量蔚为壮观,但到现在还没有一家严格意义上因经营不善退出市场的公司。有生有死才是一个正常的行业生态。开赌场的之所以不会赌输,是因为赌场参赌可以不下赌桌,只要无限次重复博弈,总能赢钱。同样,投资者只看到保险人赚得盆满钵满,却没有看到输光出局者,所以保监会门前等着申请批筹各类保险公司的队伍才会不断扩大。市场的决定性配置作用势不可挡,某一位大领导说:“把定价权交给公司,把选择权交给客户。” 我相信,保险业的发展就像一条长河,虽然中途有许多艰难险阻,有时甚至朝相反方向流去,但终究会日夜不停、川流不息地奔向大海。中国的保险业已经做大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做强还会远吗?到 1980 年年底,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恢复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各级机构总数达到 311 个,专职保险干部已有 3423 人。人事级别上,人保直属于中国人民银行,为局级专业公司。而各地保险公司相当于当地中国人民银行 “处一级企业单位”,尚达不到 “局级”。多年以后,地方的保险公司才升格成为所谓 “局级单位”。对于格林伯格期望的进入中国市场,中方则坚决认为应该缓行:“多年来,保险行业一直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国外获取非贸易外汇的重要渠道,为此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限制外国保险公司进入境内营业的措施。目前我国如允许外国公司进入境内开设机构营业,对于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并无益处。相反,必然要引起大量保险费外流,对我积聚外汇资金不利。” 平安保险成立前一年即 1987 年,招商局下的另一家金融机构 —— 招商银行成立。人们曾如此描述这两家深圳金融机构的 “穷” 出身:“蛇口中心区的招商路不过数百米,马路南头,招商大厦敦敦实实地盘踞着,招商银行在一楼,像个现在的支行;马路北头是平安保险,也在一楼,像个专卖店或事务所。” 成立之初的平安获得了部级领导的敲打 —— 成立之际,陈慕华还通过其他人特别转达一句话:“希望把平安办成改革的产物,而不是改革的对象。” 此后的 20 年,平安借外资,用洋人,搞股份制,做员工持股,坚持金融控股,尝试海外上市。马明哲善用他山之石的本领有口皆碑,他那句 “有桥就走桥,没必要摸着石头过河” 的。在马明哲实现 “亿兆传奇” 之前,尚有多个磨难等着他,这其中就包括分业之争、投连风波,甚至包括针对其个人财富神话的质疑等。中国保险业自诞生以来,一直就陷于一个怪圈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发展与规范脱节,监管与市场脱节,走一步算一步,行的是 “先污染后治理” 之道。2000 年,借力投连险,平安步步紧逼,攻城拔寨;而竞争对手中国人寿连连败退,先后失守上海等多个重镇。平安兵临城下,中国人寿内部则引发了一场要不要推投连险的大争论。对于饱受降息折磨的寿险行业而言,投资型保险好像一剂补药,不仅能解 “利差损” 之饥渴,而且可以于短时间内做大资产管理规模。中资保险公司引入外资,表面 “三得利”:资金、技术和公司治理。但是为话语权和分配权的博弈,可致三种可能结局:上局,众股平等,和谐治理;中局,一股独大,稳定向前;下局,祸起萧墙,纷争不断。1999 年开始,面对降息之痛,以及巨额利差损,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三大公司各自寻找突围方向。不约而同地,三大公司都推出了 “保险保障偏低,投资风险部分或者全部由投保人承担” 的投资型产品,成为各家公司 “上规模、冲保费” 的利器。同是投资型产品,三巨头的偏好不同:国寿最保守,选择分红;平安最激进,借助投连;太保则居于中游,启用万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1. 冰河初开(1978-1991)2. 友邦破冰(1992)3. 蹒跚学步(1993-1995)4. 利差损毒丸(1996-1999)5. 壳公司困局(2000)6. 投连之殇(2001)7. 嬗变前夜(2002)8. 股改上市年(2003)9. 新牌照毒药(2004)10. 合资病(2005)11. 新华局中局(2006)12. 太保进化(2007)13. 盛世危言(2008)14. 疗伤与自新(2009)15. 失衡的保险(2010)16. 万佛朝宗(2011)17. 投资新政(2012)18. 保险新势力(2013-2014)。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中国保险道阻且长从我第一次将压岁钱存入银行,被变了法的 “骗买” 了保险,与保险的渊源也自此开展。第二次是电销攻势下买了两全险,交 10 年保 20 年,本金返还型的保险。第三次是自己主动去接触,想要为小家庭构建财富与安全保障。第四次则是自己考虑加入保险经纪人的当下。这本书把保险按年拆的很细碎,理的也很清晰。对照着自己接触保险的脉络,可以充分感受到保险年代发展在我这个普通人身上的烙印。遗憾的是本书并没有写到近 3-5 年的发展,也不难看出,乱中有序的当下保险之路仍旧道阻且长。如果想要从头到尾的了解一遍中国保险发展脉络,倒是可以读上一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有态度有情怀的保险历史书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站在保险高层人物视角将中国保险发展的历史叙述了一遍,内容包含:几个典型公司的起伏和标志性事件,监管变化,行业政策变化引起的危和机。保司本身涉及细节点有人事变化,战略布局,管理水平,投资能力,产品结构,困境,破局方式。作者尽可能客观的讲述他自己眼中事实,有态度,但不强迫读者接受,读起来很舒服。我是因为要了解中国保险发展史来读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主要作用在于了解鲜为人知和较为系统的细节,也给了我一些看保司和行业的视角。推荐想站在行业高度了解保险历史的人阅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保险产业链的认知——读《迷失的盛宴》中国近代保险业的历史可以划分为新中国之前和新中国建立之后两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的经济生产经历多次 “经济危机”(温铁军),保险行业也出现了跌宕起伏的 “四起三落”。然而多年来,除了中国金融出版社编著过一本正统的《中国保险史》之外,没有一本通俗大众化的保险史,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已有 40 多年,保险业也或缓慢或高速的发展了 40 多年!作为一名从业者,曾经非常想了解行业的发展历史,苦苦寻觅间,偶然搜到一个特别的书名《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史 1978-2014》,立刻下单,拿到手,才知道,这是一部口述式的保险史,为了写作这本书陈恳毅然决然的从美国上市企业的高管辞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完成,而且将此书的全部稿费捐出用于保险微公益和保险教育研究的公益项目。这是一位毕业于保险专业,有保险情节的文艺青年这本书的书名很有个性,写作风格很泼辣开放,作者陈恳是一位保险专业大学毕业,但是几乎在没有在行业内工作,而最初的 “保险基因” 然他非常热爱这个行业,也正是因为 “爱之深责之切”,陈恳非常希望书写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在辞职专门静下心来之后,陈恳几乎遍访行业大佬和企业管理人的基础上聊出来的,真实再现资本的博弈、企业的兴衰、行业的矛盾与保险人的迷茫和奋进,冷峻解读中国保险业三十年的兴衰得失。曾经有位教授说:“书这个东西,人家写都写出来了,你连读都读不完吗?” 而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有很多非亲历者所了解的真相,那么正如李笑来说的 “真相已经被人鼓足勇气说出来了,你连听都听不进去吗?”2020 年读完这本书,给迷茫的我一线阳光和一些思考。希望这本书也能给您些许启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