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9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把教育这件事说得明明白白!

    这本书太好了!我最喜欢这一段:如果每个学生都能站在信息的河流里,由近及远,主动地拉取各种信息,是不是就形成了一个个以个体为中心的涟漪?面对未来的学习,其发生方式恰恰就是这样一层层的涟漪效应,在涟漪中与真实的社会和广泛的人群发生联系、互相作用,而不是空洞地攀登孤立的悬崖。这就是群岛一直在推动的社会化学习 —— 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绝不绝!在人点亮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教育这件事说得明明白白。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组织,这本书都值得逐字逐句读完。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教育这件事值得多投入精力

      这本书前面的大部分我都是在做家务、陪孩子的时候看的,到后面的一小部分是看完的。在听的时候,我会有很多想法,但因为手底下在做别的事,所以想法没有被记录下来。但在看的时候,我会及时记录自己的感悟。对于教育这件事,因为自己有了孩子,所以格外重视。在平时地学习中,将书中的观点落实,及时修正自己不合适的行为。做父母虽然是头一次,但既然是父母,就应该对孩子负责,在学与实践中培养独立、自信的人。而这个过程里,自己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同样很重要。我在做,孩子在看,我们一起成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人都值得看看,虽然并不能改变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一起迎接教育的革命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并不知道有 "群岛教育社区" 的存在,也没有听说过本书的两位作者。你可以说遇见他们,对于我来说是 "相见恨晚",其实,也不晚,刚刚好。作者提出基于 "育人" 的 "教育的革命",甚至是跟我一直以来构思的教育理念 "一模一样",与我不同的是,作者已经有过相当多的实践,切实履行了他自己的教育主张,并在影响着更多的人。作者系统的分析了传统教育(其实也仅仅是 200 年来的模式)的弊端,指出了新教育的方向。作者将所思所想、所做所为都逻辑清晰的记述在书里。我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这本书以及作者的亲身实践给了我充分的鼓励,让我更有信心投入进与孩子一同学习、共同成长的 "事业" 中来。读这本书,除了触发我们的思考,更需要带动我们的行动!期待每一位家长的 "认知升级",拥抱教育 3.0!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育,一种邀请

            教育 3.0,一种邀请教育有且只有,一个目的即帮助人们获得自由(明了为什么学习;学会学习)即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一个生态系统支持下,自下而上,内在自洽进入 “社会化” 学习,要旨所在: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即教材教师,引出一个自由的、活泼泼的人耐心地陪着孩子慢慢地成长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最遗憾的是明明可以,你却没有……

              前些天听一位做老师的朋友说,按照现在的教改趋势,未来只有 50% 的孩子能上高中,而天津实际是 37.1%,这 37.1%中有 40% 会上大学。同时各高校缩减专业、班级、班容量,各类专业技术学院会扩班级人数,所以以后没有普遍化的本科生了。当这一届的孩子都学技术去了,下工厂,下车间,势必要各地开始兴工业,到时候我们的人工成本会更低…… 相信很多经历传统教育模式的家长都会担心孩子日后没学上,学校一直在 "教育公平、双减、主副课调整" 方向上教改,学的越来越统一,考的越来越容易,国家也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政策、大环境咱没法说,也改变不了,只能调整培养孩子的预期,把教好孩子的责任更多的从学校转给自己。同时,在网上也看到一些担忧:小到公司,大到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有数量才有质量,有压力才有动力,人口不断减少,竞争越来越小,国际交流不畅,对未来从事 IT、医疗,科研等高精尖人才的绝对数量和相对质量是否会有影响?对科技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国民素质的普遍提升、社会发达度、国际竞争力等是否也会有所削弱?何谓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分为 "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分别对应 "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上的公平、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公平,教育质量上的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指的并不是让孩子公平地接受公立学校的教育机会,也不仅是加大对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资源投入,教育公平更重要的是指每个人都有权利在适合自己的教育机构,以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并且都会被公平地对待。真正的教育公平意味着各种教育形态、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可以被平等地对待,学习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并接受公平的评估和认可。社会在指导孩子活动的过程中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而这反过来又会决定社会的未来,因为今天的孩子将组成未来的社会。再过 20 年,长大后的孩子们是什么水平,中国就是什么水平。为了未来的社会能变得更好,我们必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今天抛开 "时间、阶层" 等现实问题,只结合刚看完的这本书和过往的思考,聊聊自己对于子女教育的观点,字太多贴不开,发公众号了👉https://mp.weixin.qq.com/s/osGN3-fT-f3lKe7Ao4m5aw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理念先进,经历丰富,故事偏弱

                这是一本有理想,有洞见,有理性,有热情,结构清晰,案例丰富的好书。作者以其亲身游学经历,参与各级学术会议的经历,创业实践的经历,讲述了自己的理念:“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为教材。” 个人对这个理念是非常认同的,尽管我不是从事教育行业,不过以前和现在从事的行业,都与教育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作者对当前的教育结症:信息灌输式标准化学习,标准化测评提出了尖锐、强烈的质疑,认为这不是能应对未来的好教育,甚至是扼杀孩子创造性,好奇心,探索力的帮闲。事实上,我们在面对所谓 VUCA 的迷茫与焦虑,都和我们接受的这种标准化教育直接相关。作者提出的一些列实践即探索的建议方向,我也非常推崇:1、PBL 是各行业最有效学习和培训工具,从提一个好问题开始的提升之旅,对个人和组织将有足够的裨益。2、信息化接收,结构化梳理,针对性转化的思维模型,就是当前数字化转型、数字化生态构建最基础的思想框架。3、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也无需我赘述。4、自驱力的形成,不仅是孩子的父母,也不仅是孩子,更是每个想要 “成为人” 的个体需要了解和修行的技能。5、创造力如何构建,如何形成,有哪些盲区?有什么路径?让我看了以后很 nice,但有很快很 “口渴”。好内容很多,不一一列举。最让我印象深刻一段文字是关于创业者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他们要找得不是用户,而是 “同修”…… 而是 “信徒””。这句话分两层含义:1、早期黑客市场可以是 “同修”,但早期大众市场不是,2、别把自己当 “先知”,知行合一,持续迭代才是创业。最后说一下对本书的不满,可能来自于我的期望过高。不少精彩案例,作者就那么蜻蜓点水就过了,让我好不郁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什么是我们该有的教育?

                  如何定义教育?教育又该如何衡量?可以有公平的教育吗?这本书给了它的答案。更激发了我的持续思考和探究… 教育创新者们的 "看见、洞见和远见" 让我敬佩。作者说自己是 “南瓜”,默默地干着南瓜该干的事。但他们也是 “群岛” 中的一份,一座座 “孤岛” 连成了 “群岛”。他们是黑夜里的一盏盏灯,灯光照耀、彼此相连,照亮前行路上的有缘人们。实践不易,但我们需要这样难却有意义的事情发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跳不出框架谈何自由

                    鼓吹的未来还是作者所见的当下西方理想国的试验品就可以定义为创新和未来教育的蓝本了?在一堆华丽的概念里只有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结合今天中国的教育本质做些更实际的影响行动吧。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让我们再当一次“孩子”吧!

                      未来的教育很难预测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作为龙凤胎宝妈的我真的不想太卷,不想让孩子负担太重,但潜意识里也会有自己的无能为力,说到底还是做父母的我们能带给孩子的底气有限,那么谦卑一点与孩子一起成长学习进步吧,让我们再当一次 “孩子”,一起去接受这个社会的各种变化、一起去挑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

                        尽管书中包含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行动建议,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在工具、技法层面上探讨教学之术,而是希望能启发读者打破教育的底层范式,重塑对教育的想象,反思何为 “好的教育”,让教育帮助我们 “成为人”,成为一个自由的、活泼泼的人。这样的教育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它不能只由专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去完成。事实上,教育从来都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家庭、社区和社会也理应参与其中。区分一个人是不是教育者的关键不是体制内外或专职与否的身份,而是这个人如何看待教育、如何理解孩子、如何助力成长。这正是本书中反复提及的 “社会化学习” 的要旨所在: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教育3.0》读后有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答案。教育 1.0 时代,人们认为好的教育形式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好好讲课,学生认真学习知识,老师教的好学生们才能学得好。教育 2.0 时代,人们又开始倡导要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劳。而到了教育 3.0 时代,即未来的教育形态是社会化的学习,它倡导的理念是 “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不强调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教育真正地帮助人们成为一个自由之人。本书是一本畅谈未来教育的书,是写给教育创新者的书,但同时对其他领域的创业创新者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反思及展望教育的发展

                            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未来的学习者既不可能也根本无须记忆那么多的信息。在那个不远的未来,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具备以下这些能力:・能够发现和提炼真实问题;・解决真实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信息从哪里来,如何筛选;・如何将信息转变成自己可用的知识;・如何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社会交互,来解决真实的问题;・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扩展自己的视野;・找到独一无二的自我,确定自己身为一个个体的价值和意义。——《教育 3.0》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自己年轻时是民族主义,老了日益倾向世界主义,以前我们以中国的角度看世界,现在该以世界的角度看中国。” 只要欣然融入全人类的发展潮流,无论离开还是留下,世界都可以很大。这本书给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在创业领域所有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探讨与视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育创业者

                                虽然做的事儿是困难重重的,但是,他是正确的~努力,加油,抱团取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育的自由,自由的教育。

                                  超级推荐,我是一个具有教师资格的非教师,这本书详读,新时代的教育,新时代的思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完全同意但完全相信,这是教育未来可能的样子

                                    我不确定我能完全理解教育 3.0 的理念,但我明确的知道了自己是一个在教育 2.0 的稍高阶段的工作者,我应该 “志存高远”,以未来教育的样子去思考我在做的事,这样也能更好的为自己的客户服务。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教育 3.0 所倡导的理念让我们思考教育本质。我们现在所建立起来的教育大厦是基于人才培养的需求,简单直接的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做这能做那的人才,这种培养方式被中国的高速发展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的崛起和壮大证明是有效的,那我们又为何一定要迈向教育 3.0?在实用和理想的选择上如何权衡,其实是个时代的命题。我相信至少教育 3.0 的理念和初心是好的,也一定能在很多领域解决很多问题,甚至也真的是教育的未来。不过如书中的观点所述,我们无法用 20 世纪的方法应对 21 世纪的挑战,多想一步,难道我们的世界到了 21 世纪,所有 20 世纪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吗?薛兆丰老师打过一个蜂蜜比方,我觉得也很适合形容教育的现状,当有创新出现时,就会向蜂蜜一样在表面形成隆起,最后会趋于平坦并提高总体水平,但一定不是马上见效,马上就能完全替代旧有的东西的,这个世界的分布并不均匀。看见未来,更看清脚下!这本书给的设备和理论支持很受用,值得反复理解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洞见未来

                                      这本书中清晰梳理了教育随时代变迁的发展脉络,从工业时代的教育 1.0 形态,即课堂式学习,到当下的教育 2.0 时代,即素质教育变革所倡导的社群式学习、项目制学习,到未来的教育 3.0 形态,即社会化学习,不仅构画了未来教育蓝图,为教育创新实践者指出一条有法可循的理想路径,更是预判了教育发展新趋势,为教育从业者指出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让家长也能从这本书中看到教育发展的未来,为孩子的教育做出明智决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技术帮教育回归教育

                                        因为教育和人才选拔挂钩,所以教育就变质了,而且这牵涉到了所有人的关切,想要改变非常困难。但是技术的出现让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变得越来越简单便捷,甚至在不远的将来能将教师和学校的这两项工作接过去。那教师和学校做什么呢?教师和学校就被逼着去做他们本来应该做的事情,激发人的潜力,传道,训练人的高层次认知能力。教育的主要外在形式就是教师和学校。当他俩开始发力让学习发生,教育就逐渐回归本质了。所以说,技术帮教育回归教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乎于每个人未来的一本书

                                          教育是什么?老师和学生?还是知识传输带?教育,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这个态度可以对准个人成长,或者阔步创业,也可以落在周围人身上,选择什么样的个体,并与其同行。这其中包括亲子、夫妻、家庭、组织等等… 教育这个态度,有一个很重要地前提,就是需要真诚、认真且充满对生命的敬畏!如果这三点你都有,翻开这本书,会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