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2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三星堆:失落的古蜀文明》书评  重构青铜神话的文明密码  

    作为近年来古蜀文明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屈小强先生的《三星堆:失落的古蜀文明》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生动的叙事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揭开三星堆这一 “沉睡三千年” 的文明谜题。本书不仅是一部严谨的考古学著作,更是一部融合历史、艺术与想象的文明启示录。  一、脉络清晰的文明叙事作者以三星堆遗址的百年发掘史为轴线,串联起从 1929 年玉器偶然现世到 2022 年考古封坑的完整历程。书中对关键节点的刻画极具画面感:例如 1986 年祭祀坑黄金手杖的惊世出土、2019 年半幅黄金面具的再现,以及 2022 年考古现场的 “封坑仪式” 等,既呈现了考古工作的艰辛与惊喜,也揭示了古蜀文明 “碎片化” 复原的复杂性。通过详实的发掘记录,作者将三星堆从 “外星文明” 的误读中拉回现实,还原其作为华夏文明 “多元一体” 格局中独特分支的本质。  二、多维视角的文明解码屈小强并未局限于考古材料的堆砌,而是以跨学科的视野展开多维分析:  1. 技术维度:书中详细解读了三星堆青铜器铸造的 “失蜡法” 工艺、金器锻造的精密技艺,以及玉器与中原文明的关联性。例如,通过对青铜神树、纵目面具的工艺分析,作者指出三星堆在冶金技术上既受中原影响,又发展出独特的审美体系。  2. 社会维度:结合祭祀坑的规模与器物组合,作者推断三星堆已形成高度集权的神权社会,统治者通过垄断祭祀仪式与稀有资源(如象牙、海贝)强化权力,其复杂化程度堪比商周王朝。  3. 文化交融:书中特别强调三星堆与长江中下游(如良渚)、黄河流域(如二里头)乃至域外文明(如南亚)的互动。例如,铜贝与中原晚商货币的对比、玉琮与良渚文化的形制关联,均印证了古蜀文明在 “满天星斗” 中的枢纽地位。  三、学术突破与大众叙事的平衡作为《三星堆文化》的合著者之一,屈小强在书中融入了最新研究成果。例如,他提出 “三星堆铜贝可能是世界最早的金属货币” 这一颠覆性观点,通过对比小亚细亚琥珀金币与中原铜贝,重构了古蜀商业文明的全球坐标。同时,作者巧妙避开了学术术语的艰涩,以 “青铜铸成的神话” 为喻,将青铜神树解读为连接天地的 “建木”,将纵目面具与《山海经》中的 “烛龙” 形象关联,赋予文物以鲜活的文化想象力。这种兼具严谨性与可读性的表达,使本书成为连接专业研究与公众认知的桥梁。  四、前瞻性的文明追问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并未止步于历史回溯,而是提出三星堆研究的未来方向:  - 学科建构:呼吁建立 “三星堆学”,整合考古学、人类学、神话学等多学科方法,破解文字缺位下的信仰体系。  - 技术革新:强调利用碳十四测年、DNA 分析等技术,追溯象牙来源与族群迁徙路线。  - 文化传播:主张通过数字化、文创开发等手段,让三星堆从考古现场 “走入” 现代生活,正如书中对金沙太阳神鸟成为成都城市符号的剖析。  结语:文明的重光与启示《三星堆:失落的古蜀文明》不仅是一部古蜀文明的 “解码手册”,更是一面映照中华文明多元共生的镜子。屈小强以考古材料为基,以文明对话为纬,揭示了三星堆如何在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创造出开放的文化体系。正如书中所言:“没有三星堆的青铜神话,中华文明将失去最瑰丽的星辰。” 本书的出版,既是对古蜀先民智慧的致敬,也为当代人理解文明演进提供了全新的认知框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祭祀:与祖先和神灵的对话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图腾文化的体现尤为突出。书中提到,古蜀人通过图腾来表达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例如,鱼凫氏是古蜀国的一个重要部落,他们的图腾是鱼和凫(一种水鸟)。有趣的是,鱼凫氏不仅崇拜这些图腾,甚至会将它们作为食物,这种行为在书中被称为 “吃自己图腾的部落”。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古蜀人对图腾的深刻理解:图腾不仅是神圣的象征,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与他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此外,青铜神树和太阳神鸟的图腾也极具代表性。青铜神树被认为是连接天地的 “天梯”,而太阳神鸟则象征着光明与力量。这些图腾不仅是古蜀人宗教信仰的体现,也反映了他们对宇宙和自然的认知。祭祀是古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详细描述了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祭祀坑和祭祀文物。青铜面具、金杖、青铜立人像等文物,都被认为是祭祀活动中的重要道具。青铜面具可能是祭司或巫师在祭祀时佩戴的,用于与神灵沟通;金杖则象征着权力与神圣,可能是祭祀仪式中的核心器物。书中还提到,古蜀人的祭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祈求神灵的庇佑,更是为了与祖先建立联系。例如,青铜面具的造型可能是模仿古蜀国的先祖,如蚕丛氏和鱼凫王。通过这些面具,古蜀人试图在祭祀中重现祖先的形象,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与追思。作者屈小强在书中强调,图腾与祭祀不仅是古蜀文明的宗教表现,更是其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的核心。通过图腾,古蜀人确立了部落的身份与归属;通过祭祀,他们维系了社会的秩序与凝聚力。这种文化现象不仅存在于古蜀,也与中原文明和其他区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三星堆出土的玉琮和青铜器,与中原文明的祭祀文化有着相似之处,但又独具特色。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解码古蜀文明的第三种可能

        不同于传统考古读物的编年体例证,本书构建了多维认知坐标:青铜神树九枝栖日的造型与《山海经》的扶桑传说形成互文,金杖上的鱼鸟纹饰折射出长江流域独特的图腾信仰,象牙祭祀坑中的海贝则指向一条湮没的南方丝绸之路。作者以跨学科视角缝合考古碎片,让器物开口讲述被甲骨文遗忘的历史。当考古报告与神话叙事在书页间碰撞,沉睡的青铜器被重新注入灵魂。那些被误读为 "外星文明" 的诡谲造像,实则是古蜀巫师沟通天地的媒介;看似怪诞的黄金面具,暗合着北纬 30° 神秘纬线上的文明共振。本书最终指向一个震撼结论:三星堆不是文明的孤岛,而是重构中华文明多元起源论的钥匙。书中最具颠覆性的洞见,在于打破 "中原中心论" 的思维定式。通过对青铜人像面部特征的数字建模分析,揭示出古蜀先民可能存在的南亚人种特征;比对三星堆玉璋与良渚文化的礼器形制,还原出长江文明独立发展的文化谱系。这种去中心化的历史观照,让青铜文明摆脱了陪衬者的角色。在神话与现实的交错层中,逐渐勾勒出被历史迷雾笼罩的古蜀文明轮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揭开三星堆文物的神秘面纱

          作者屈小强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汉市三星堆古蜀文化研究协会研究员。这本书除了带大家追溯三星堆的源头,还对三星堆 8 个坑中具有神秘性和迷惑性的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比如,三星堆的青铜人面像为何与川滇彝族始祖面具如此相似?这些面具的用途又是什么?青铜神树竟是通往神秘之地的天梯?给人开窍竟然用斧子劈?本书具备科普性和文化价值性,对三星堆和古蜀历史感兴趣的书友不要错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黄土下的偶然到文明的史诗﹣﹣三星堆考古启示录

            《三星堆:失落的古蜀文明》以时间为轴,串联起三星堆遗址从偶然发现到世纪大发现的考古史诗。1929 年燕道诚父子挖出玉器,开启三星堆尘封大门;1986 年一号、二号祭祀坑横空出世,青铜神树、黄金面具震动世界;2020 年后 考古方舱 "与 AI 技术的介入,则让文物开口讲述文明密码。屈小强在书中复原了这一历程,既展现考古学家们" 田野笔记 "中的艰辛与顿悟,也解析每一次技术革新如何突破时空壁垒一一从碳十四测年推翻" 商周断代 "猜想,到 DNA 检测揭示古蜀人群基因流动。作者更以三星堆为棱镜,折射出中华文明早期" 满天星斗 "的格局:青铜铸造术与中原的呼应、黄金面具与域外的隐秘关联,证明所谓" 夷夏之分 " 实为多元互动的共生关系。这部百年考古史,不仅是三星堆的重生之路,更是中华自我认知的觉醒之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宅兹天府:蜀人何以为蜀人

              “三星堆” 三字,俨然已成为当下极具话题热度的文化符号之一。作为国家级考古项目,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巴蜀之地,宛如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人,缓缓步入公众视野。让我们一同回溯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历程:--1929 年,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鸭子河南岸的遗址被村民燕道诚率先发现。该遗址总面积约 12 平方千米,其核心区域古蜀国都城面积约 3.6 平方千米。--1986 年,三星堆 1 号、2 号 “祭祀坑” 出土了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面具、金面罩、金杖、象牙等上千件珍贵文物。--2019 年 11 月至 2020 年 5 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发现 6 座三星堆文化 “祭祀坑”。-- 截至 2022 年 5 月,挖掘 6 座祭祀坑共出土编号文物近 13000 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有 3155 件,包含金面具、铜大面具、铜顶尊跪坐人像、铜爬龙器盖、铜扭头跪坐人像等典型文物。-- 截至 2024 年 6 月 16 日,3 号到 8 号祭祀坑已出土有编号文物近 13000 件。目前,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面积不足 2 万平方米,仅占整个遗址总面积的千分之一左右。得益于央视频道的相关直播报道以及制作精良的纪录片,相信大家对青铜神兽、大立人像、纵目金面罩面具等独具特色的文物都能略知一二,亲眼目睹过这些文物的朋友更是幸运之至。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独具特色且工艺先进,意义非凡。它们填补了古蜀历史的空白,将古蜀文明的历史追溯至数千年前,使人们对古蜀从原始社会到青铜时代的发展脉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失;同时,作者运用对地下发掘物和已有中外史籍的研究成果,证明三星堆是一个与黄河中原文明和长江中下游文明,既联系又相对独立,且与西亚文明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古蜀文明,从而由这些文物构建了中国古代多元一体的格局,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另外书中还对最具华夏文明特征的玉文化、竹文化、漆文化等作了条分缕析,除对三星堆出土的这些古物的解读外,还将它们与华夏其他地方如中原诸地和长江中下游诸地出土的玉、漆器等联系在一起解读,使古蜀文明更丰赡起来。这便有了华夏文明 “满天星斗” 起源的重要物证与学术叙事。这本书恰似对 “三星堆” 探索进程的阶段性总结,它试图凭借出土文物的细微线索,论证并推定巴蜀地区的年代架构。这一课题意义重大却非迫在眉睫,仍需持续深入研究。“蜀人何以为蜀人” 这一问题,已具备如 “宅兹中国” 般的话题热度与历史价值。像司马相如、扬雄、诸葛亮、李白、苏轼等名人文化符号,也能借此探寻其精神根源。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多和考古研究的推进,人们对巴蜀天府之国的好奇必将与日俱增,这本小册子也会愈发充实。诚如作者开篇所言:“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极为璀璨的组成部分。将这段历史文明呈现给当代世人乃至全世界,极具积极意义。往昔,早蜀文明如同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 841 年)以前的文明,被视为’笼罩在扑朔迷离的迷雾中,神话与传说交织,难觅科学真容’。如今,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四川及其他地区众多早蜀文明遗址的相继发现,无疑为拨开早蜀文明的迷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否效仿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运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推定秦惠文王并巴蜀(公元前 316 年)以前的古蜀文明时期(即早蜀文明)较为可靠的年代框架(或基本年代框架)呢?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能否实现,尚需各学科专家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地艰苦努力。正所谓,蓬山虽远,青鸟可凭。” 的确,这是历史上原本空白的一页,亟待填补。考古之路虽如蓬莱仙山般遥远,但只要心怀信念,便能如青鸟传信般跨越艰难。以器物为灯,照亮千年文明,实为今人之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无重点乱糟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探索青铜密码中的文化基因

                  叩击三千年时空当黄金权杖纹饰与《华阳国志》记载的鱼凫王传说完美重合时,屈小强用考古证据编织了一张横跨三千年的网 —— 青铜神树不仅是祭祀道具,更是古蜀人宇宙观的立体密码,他们以器物为媒介,构建了 “人神共舞” 的信仰体系。  颠覆与共鸣 1. 文明的暗线重构   古蜀并非边缘文明:青铜纵目面具的瞳孔缩放数据与《周礼》祭祀法则高度同步,玉琮与良渚文化的同源印证了长江流域的超级文化网络。三星堆与殷墟共享着同一套 “神权语言”,却用青铜铸造出比中原更狂野的信仰宇宙。  2. 考古的戏剧张力    从 1929 年燕道诚偶然挖出的玉石器坑,到 2020 年八号坑三层神坛的惊世出土,屈小强将考古现场写成史诗:暴雨夜探照灯下的青铜人头像集体凝视,90 后考古队员在防护服上涂鸦解压…… 这些细节让学术考据迸发出悬疑剧的张力。  3. 破解流量时代的迷思   当阴谋论者鼓吹 “外星文明” 时,书中掷出两记重锤:彝族毕摩经书的神树图谱与青铜树形态吻合;印度洋海贝的出土揭示了古蜀早已加入跨区域贸易网。【用证据碾压谣言,才是文化自信的终极表达】 一部新国潮说明书磨铁图书此次推出的不仅是一本考古专著,更是一把打开 “文物 IP 宇宙” 的钥匙。书中 98 幅高清文物图鉴,从青铜神树的蝉纹到黄金面罩的锻造工艺,解码了网红文创背后的千年审美逻辑 —— 那些刷屏的三星堆盲盒、雪糕,原来都藏着古蜀人的神性代码。  与文明源头重逢合上书页时,我突然理解主办方的深意:在社交媒体追逐三星堆热搜的我们,早该补上这堂文明溯源课。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阅读,更是一场与先祖智慧校准的精神仪式 —— 毕竟,读懂神树上的金乌,才能看清自身文明基因里的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今年去参观了三星堆和金沙博物馆,大为震惊的同时想进一步了解古蜀文明。特地选了这样一本比较新的书籍,是希望了解更多祭祀相关知识,毕竟 “青铜顶尊跪坐人像” 等一系列文物,壮观又新奇,中原文明没有见过类似的。可惜本书关于这些几乎没有讲到任何内容,可能是学界也还有很多争论和疑惑吧。三星堆并不只有面具和青铜大立人像。真的值得每个人都去看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三星堆

                      三星堆遗迹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向读者介绍其是如何被发掘保护,并建起博物馆供世人参观。本书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写发掘过程,第二章介绍古蜀国的来历与发展,后三章通过三星堆文物介绍古蜀国的方方面面。去三星堆前最好读一读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青铜纵目凝视未来,三星堆重构的文明想象

                        在屈小强笔下,三星堆不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青铜面具,而是一把打开多元文明观的密钥。这部书📚以考古现场为坐标轴,却绘制出超越时空的精神图谱。那些青铜神树不只是祭祀器物,更像是远古先民架设的宇宙模型;纵目面具夸张的瞳孔,恍若穿透三千年时光的观测孔。作者用细腻的考古叙事揭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却在历史褶皱处埋下更深的叩问: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三星堆文物时,是否也在被某种未知的文明逻辑所凝视?书中对青铜人像铸造技术的解构尤具启发性﹣﹣精密失蜡法背后,暗藏着被黄河文明叙事遮蔽的独立技术体系。这种文明独特性恰恰印证了中华文明 "满天星斗" 说的精妙,也暴露出传统历史书写中的傲慢与偏见。最令我震撼的是书中关于 "金杖文明" 的假说:当黄河流域用青铜鼎铭刻权力时,古蜀人用金杖构建起神权与世俗的双螺旋结构。这种文明范式的差异,恰似人类文明进化树上的不同枝桠,提醒我们警惕单一文明进化论的思维陷阱。三星堆的 "失落" 或许正是历史必然性叙事制造的假象,那些未解之谜恰是留给现代人的开放性试题,邀请我们以更谦卑的姿态重写文明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夜抡洛阳铲,你跺你也麻~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