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如何理解数据,才是重点
翻开这本《认知差》,一组组冷峻的数据如冷水浇头,直击我们读者对世界的认知盲区 —— 全球公众对移民比例的平均高估达到了惊人的 133%(猜测为 28%,实际仅 12%);失业率的认知偏差更甚,被夸大了整整 4 倍(猜测 34%,实际 7%);最令人咋舌的是,人们对 "年轻人每月性行为次数" 的想象(20 次)竟是现实(5 次)的 4 倍。更颠覆常识的是,这种认知偏差并非因学历或阅历不足而产生 —— 哈佛毕业生对富人纳税比例的误判率,与普通民众几乎相差无几。作为英国首相智囊团成员的达菲,凭借专业背景,带领团队横跨 40 余个国家,收集了数十万份样本,用数据这把 "钢尺" 精准丈量出了认知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书中揭示,认知偏差的形成如同被双重绞索所束缚。第一重是情绪化的 "信息茧房"。以反疫苗组织为例,他们用 "疫苗致自闭症" 的伪科学故事煽动焦虑,即便有 125 万儿童数据证明二者无关,仍有 38% 的人深陷恐惧。这种系统性认知陷阱,源于保护孩子的本能焦虑(思维捷径)、耸动叙事的反复强化(信息环境)以及拒绝接种的 "守护者" 身份认同(社会标签)的共同作用。第二重是媒体的 "坏即是好" 法则。当《每日邮报》等媒体热衷炒作 "超级食物" 与 "致癌风险" 的极端案例,枯燥的科学结论反而被淹没。这种扭曲的传播逻辑催生了大量集体错觉:意大利人坚信 48% 的国民超过 65 岁(实际仅 21%),美国人笃定枪支杀人案少于刀具(实际高 3 倍)。这些错觉并非无害 —— 错误估算育儿成本可能引发家庭财务危机,误判犯罪率则会导致过度安保开支,悄然偷走人们的财富与安全感。不过既然认知差短期之内无法消灭,那对于个人来说,是不是可以利用大众在认知的差距在,做一些什么事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简单而一厢情愿的认知范式这本书指出了我们在认知静态统计事实上的偏差,但其 “正确信息 + 正确模型 = 正确答案” 的隐含前提,对于解决现实世界中复杂的动态问题而言,显得过于简化了。现实世界更像一个充满噪声与信号的复杂场域,我们多数时候并非在寻找唯一的 “正确答案”—— 因为它往往不存在,或在不同尺度下会发生变化。因此,真正的认知优势不在于答对静态问题,而在于建立更有效的思维模型来处理这些充满噪声的输入,从而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提升成功的概率、积累长期的收益。最终,这种优势更有可能体现为一种形成并受益于 “非共识” 洞见的能力 —— 即在他人看清之前,更深刻地理解事物运作的真实机理,并以之为指导而获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认知差》为何我们认为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总是出现偏差,而且这种偏差在某些领域会出现相当大的分歧。拿特朗普来说,民调希拉里百分百的当选,为何特朗普却应得了大选?而第二次的赢得总统选举中更是以绝对优势赢得大选。是我们不理解这个世界,还是说这个世界变化快,还是因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存在难以磨平的认知差?原因是信息过滤、回音室,让我们只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总认为我们认为的就是正确的。再加上根深蒂固的错误认知,环境的因素,朋友的影响,自我的封闭。该如何破局呢?打开更大的世界,看到一切的不同。回归慢思考,尤其是一些急迫的事情,事缓则圆。集思广益,更大的集思广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也会犯错,认识到盲目自信也是一种偏见。有种说法,第一印象太好的,应该往回微调一下,想想她的某些不足和令您反感的情节。也许可以更加公平、公正的理解一件事和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