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0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做人当怀有慈悲之心

    余华老师在这本书中提到,得到既有电子书我又喜欢的几本书 1、《雪》珍藏版作者:【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2、切瑟尔海滩上作者:【英】伊恩・麦克尤恩 3、鲁迅全集作者:鲁迅 4、十八岁出门远行作者:余华 5、青梅竹马:樋口一叶选集作者:【日】樋口一叶 6、最长的一天:1944 诺曼底登陆(修订珍藏版)作者:【美】科尼利厄斯・瑞恩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绕开障碍物” 这个观点对我的启发非常大,而且我相信,对于每个人都会有启发。我们大多数人不是专业的写作者,更不是小说家,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和职业。但是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你肯定会在工作中遇到某些障碍物。当你遇到障碍物的时候,是选择回避,选择绕开障碍物,还是直面障碍物把它克服呢?你面对障碍物时的不同选择,就决定了你最终做某件事的结果。如果你想成为某一方面的高手,你就必须像余华一样,跟障碍物死磕,直至把它战胜。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谢余华

        看完这本书,我决定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写作的理解,也将重新开始我的写作。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幽默而真实的感觉

          我想要读余华全部作品。余华的作品主要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等,以下是其作品清单:・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文城》。・中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河边的错误》。《余华中短篇小说(6 册)》收录了《黄昏里的男孩》《世事如烟》《我胆小如鼠》《现实一种》《战栗》和《鲜血梅花》。《女人的胜利》收录了《女人的胜利》《我为什么要结婚》等 13 篇短篇小说。《偶然事件》收录《偶然事件》《世事如烟》等 4 篇中篇小说。・散文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杂文集有《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散文集《山谷微风》收录了 29 篇散文,其中 12 篇为 2024 年新作。・其他:还有文学评论集《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该书收录了 15 篇文学随笔和 1 篇文学对谈。另外,他还著有《余华作品》,收录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四部作品。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意思的人

            有意思的人叙事,有意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学包罗万象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978 本)#2025 年读书主题(六)文学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155)大家好!2025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六年,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文学的领域开始,选择的散文杂文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四本是《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余华从作家视角阐述了语文和文学如何联结,如何打开两者之间的秘密通道。“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 作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人物,余华长年受邀参加世界各国的演讲与活动,他从个人和中国经验出发,打开与世界文坛的交汇,本书正是他近年来所发表的杂文结集。余华充满睿智又真诚地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内容包罗万象,从往事到现实,从自我到时代,既漫谈生活体验,也谈及创作心得,他生动回忆了他和福贵、许三观等笔下人物的相遇,也讲述了走访世界时和勇敢的波兰农民、意大利精神病院病友的相遇..…. 有时候他们千千万万,有时候他们就像是同一个人。这些对人性宽广与丰富的探究,展现出一位优秀作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而命运无常中凝练出的一个个故事,不仅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未来,也最终指向了所有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最根本的力量来源。2、精彩内容:①人是什么一个波兰人说出了一句让我难忘的话。这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波兰农民,他把一个犹太人藏在家中的地窖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犹太人才走出地窖。以色列建国后,这个波兰人被视为英雄请到耶路撒冷,人们问他,你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犹太人,他说:“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这句话说明了一切,我们可以在生活里、在文学和艺术里寻找出成千上万个例子来解释这句话,无论这些例子是优美的还是粗俗的;是友善和亲切的,还是骂人的脏话和嘲讽的笑话;是颂扬人的美德,还是揭露人的暴行 —— 在暴行施虐之时,人性的光芒总会脱颖而出,虽然有时看上去是微弱的,实质却无比强大。同样都是遮盖,呈现出来的都是敞开,我的意思是说,这两个遮盖的举动向我们敞开了一条通往最远最深的人性之路,而且是那么的直接有力。不同的是,塔可夫斯基讲述了影像中羞愧的力量,马里亚斯描写了叙述里惊恐的力量。②虚拟现实一部伟大的电影后面存在着千万部电影,不同的观众带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去与这部电影接触碰撞,发出共鸣之声。这样的共鸣之声或多或少,有时候是一两句台词,有时候是一两场戏,有时候甚至是整个故事。这共鸣之声也是引诱之声,引诱观众置身于电影之中,将自己的人生加入别人的人生里,观众会感到自己的人生豁然开朗,因为这时候别人的人生也加入自己的人生里了。所以一部伟大的电影会让观众在各自的记忆和情感里诞生出另外一部电影,虽然这部电影是残缺不全的,有时候可能只是几个画面和几句台词,但是足够了。每个人在自己的现实世界之外,都拥有一个虚构世界,很多的情感、欲望和想象存放在那里,期待被叫醒,电影、文学、音乐、美术,所有形式的艺术如同叫醒闹钟,让人们虚构世界里的情感、欲望和想象获得起床出门的机会。然后虚构世界开始修改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也开始修改虚构世界,这样的相互修改之后,人生不知不觉丰满宽广起来,并且存储在记忆之中。当然记忆会有误差,误差是在相互修改过程中出现的,也是在时代差异、文化差异、人的差异等差异之中出现的。达萨回头看到阿里萨冰冷的眼睛、紫青的脸色和僵硬的双唇,这是被爱情震撼之后的恐惧表情,达萨却因此掉入了失望的深渊,那一刻她突然感到此前铭心刻骨般的爱只是对自己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当阿里萨笑了笑想和她走在一起时,她阻止了他,说忘了吧。③作家读者作家可以为一个读者写作,只能是一个,就是作家自己,这就是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如果把写作设定成我们,把阅读设定成他们,那么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对立、转换和互补的过程。所有的作家同时也是读者,或者说首先是读者,大量阅读获得的感受会成为叙述标准进入写作之中,所以作家写作时拥有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作者的身份是让叙述往前推进,其间感到这个段落有问题、这句话没写好、这个词汇不准确时,这是读者的身份发言了。可以这么说,写作时作者的身份负责叙述前进,读者的身份负责叙述前进时的分寸。第一,要去读伟大的作品,不要去读平庸的作品。长期读伟大作品的人,趣味和修养就会很高,写作的时候自然会用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长期读平庸作品的人,趣味和修养也会平庸,写作时会不知不觉沉浸在平庸里。第二,所有的作品都存在缺点,包括那些伟大的作品,读的时候不要去关心作品中的缺点,应该关心优点,因为别人的缺点和你无关,别人的优点会帮助你提高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余华的包容度如此之大,以至于你的阅读体验就像坐上了魔毯

                可他没说什么啊,他只知道人是什么就够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是条线,看线串珠

                  一部伟大的电影后面存在着千万部电影,不同的观众带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去与这部电影接触碰撞,发出共鸣之声。这样的共鸣之声或多或少,有时候是一两句台词,有时候是一两场戏,有时候甚至是整个故事。这共鸣之声也是引诱之声,引诱观众置身于电影之中,将自己的人生加入别人的人生里,观众会感到自己的人生豁然开朗,因为这时候别人的人生也加入自己的人生里了。所以一部伟大的电影会让观众在各自的记忆和情感里诞生出另外一部电影,虽然这部电影是残缺不全的,有时候可能只是几个画面和几句台词,但是足够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生命力的故事果然让人记忆深刻

                    断断续续听完这本书,发现同样在史铁生文章里出现的坐火车、踢足球、偷黄瓜的故事,清晰的在我所剩无几的记忆库里存在,当时读到这个细节时,感动不已,其他内容没记住什么…… 此刻在余华书里又读到这个细节,头皮发麻,不清楚为什么会被这种在文学著作里隔空相述的感觉震撼,好似我此刻作为第三者,穿越到他们的年代,旁观了他们的故事现场,读书真有意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风趣幽默的语言包含着值得品味的思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过余华的多篇自述,了解到他的写作历程,写作要克服的障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意思的余华演讲集

                          余华就是那个说话会让会心一笑的余华(写下这句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想着网上那张他和莫言关于 “潦草小狗” 的 CP 🤓🤓听了整篇书稿,最感兴趣的就是他写的《第七天》,接下来的书目又多了一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赤子之心

                            较真地,幼稚地,坦然地,骄傲地,思考地,放松地,有趣地,深沉地…… 跃然纸上让我们得窥一样时代,不愧是时代的作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作家成才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摹仿”,第二个阶段是 “摆脱”,第三个阶段是 “自成一家”。2. 模仿本质上是一种深度的学习。模仿迫使你对模仿的对象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不遗漏任何一个细微之处。3. 伟大的作家永远不会绕开障碍物。当他们遇到障碍物时,一定会迎难而上,而不是选择回避或者逃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特立独行

                                余华,一直以为是笔名,实际上是父母姓氏的合体,老妈姓余,老爸姓华。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余华从出生后就是一个特例独行的人。作家,通过写一些特例独行,自己深刻见解的人生故事,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乐园,才能称之为作家。当代,很多作者仅仅是人云亦云,随大流,采用 Ai 写粗制滥造的文章或者小说,是当代文学的悲哀,也是世界文学的悲哀。特例独行且正确,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途,需要心理能量强大的人,不断的改变自我,不断革自己的命,创造出更多文学作品和鲜活的文学生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好得著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了本书,对余华的写作经历有了更多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沿着余华的读书轨迹去读书先读卡夫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好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实

                                          看了活着,想更多的看 余华的作品。有看采访视频,再看整本书,都有了腔调。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