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0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步一个脚印,一字一个收获

    坚持每天笔耕,一行接一行,一页续一页,一刻接一刻。把《故事》常备在身边。运用你从中学到的东西,作为指南,直到把其中的原理掌握得像你与生俱来的天赋一样,收放自如。在做这一切的同时,扔掉你的恐惧。因为在想象和技巧之外,世界要求于你的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勇气,敢于冒着被拒绝、被嘲讽和经历失败的风险的勇气。在你为写出内涵深刻而又美感并行的故事孜孜以求、上下求索的同时,审慎思考,大胆下笔。那么,就像寓言的主人公一样,你的舞蹈会让全世界目眩神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没想过会被一本讲如何写电影剧本的书打动。麦基渊博的知识、犀利的分析、直指人心的演绎,令人深深折服,以至于在某个片段分析中,当他讲述到最后引用梭罗那句 “芸芸众生都过着一种默默绝望的生活” 时,一切水到渠成,而我早已感慨唏嘘、不能自已… 摘一段书中麦基的话吧: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个鲜活的比喻,告诉我们 “生活就像是这样”。有史以来,所有经典作品给予我们的并不是解决办法,而是一剂令我们保持清醒的良药。并不是答案,而是富有诗意的率真,它们把人类世世代代之所以为人而必须解决的问题不可回避地昭然于天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导演、编剧、自媒体人必读书

        一、故事的意义还有核心价值故事艺术是生活的比喻。它不断寻求整治人生混乱的方法,洞察人生的真谛。我们对故事的欲望反映了人类对捕捉生活模式的深层需求,这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实践,也是一种非常个人化和情感化的体验。一个事件(激励事件)打破人物生活的平衡,使之变好或变坏(变化),在他内心激发出一个自觉或不自觉的欲望,意欲恢复他的平衡(动机),于是走上了寻找欲望对象的求索之路,一路上必须与各种内心的个人的个人之外的对抗力量(冲突)抗衡,他也许能也许不能达成欲望(结果)。3. 作者本身与故事创作的关系:故事输出的是作者的价值观,作者身上的缺陷,对于人性的感知,都会反映在故事创作之中。想要写出宏大崇高的作品,作者本身也需要具备良好正确的对人生的认知。伟大的作家往往有着自己终生创作不断翻新回答的主旨。二、故事设计 1. 设计故事脊椎 — 主人公欲望的力量 2. 设计纠葛 — 刻画主人公发生最后不可逆价值转变的一个个基点 3. 设计危机 — 危机事故是主线中迫近终点的最紧张的点,也是突出表现故事最重要的价值观的时刻 4. 设计鸿沟 — 故事的材质是鸿沟,鸿沟可以捕获观众的好奇心,反映主人公期待发生的事情和实际发生的事情之间的差距,推动主人公在压力下做出选择。5. 设计框架 — 时代,期限,地点还有冲突。这一部分也是激励事件的背景,是预示故事结果的重要依据三、审美原理 1. 思维和激情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同步的,而当你实现了两者的同步,则会有一种宗教的体验。一切艺术都源自内在,对以下有需求感:通过美与和谐来解决压力与不和,通过创造力的使用来复活死气沉沉的日子,通过对真理的本能感知,来寻求与现实的联系。故事可以实现思想和情感的同时接触。2. 任何人类欲望的价值尺度与对他的追求所冒的风险都是成正比的。故事中的人物采取了一次又一次的行动之后,不得不再次采取行动,再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模式到达一个终点。3. 活着就是置身于看似永恒的冲突之中,现实的精华就是匮乏,一种普遍而永恒的欠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不够人们享用,食物不够,爱不够,正义不够,时间永远不够。故事的原因是冲突,它的存在占据着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在实践中旅行就不会意识到我们所走过的路程。4. 相反价值并不是人生体验的极限。善恶之论并不是故事所要追寻的重点,欲望才是。四、对于故事要素的正确认识 1. 人物塑造将自己置于自己所创造人物的最中心,人物的世界是他生活的各个冲突层的同心圆。在最内层的圆中,主角是:情感和情绪,头脑和身体。第 2 个圆指的是个人关系,这是比社会角色更深层的亲密联盟。第 3 个圆标志着个人与外界环境冲突的层面,如政府和公民,公司和客户,顾客和服务员,老板和员工。人物的塑造并不等于人物,故事中很重要的一个层面,是要反映人物的真实性格,这往往在压力下才能呈现,而压力越大,对人物的真相揭示的也就越深刻。2. 主控思想一个完成故事的主控思想必须能够用一个句子来表达,能够为审美的情感引路。在一个故事中最好只有一个核心思想,但可以融入那些观众不经意间就可以全盘接受的生活哲学。3. 场景场景中含着人物细微而深刻的变化,人物通过一点点细微的动作,而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在发生着逐渐剧烈的转变,以致形成最后达到不可逆转的地步,来到了故事的高潮。4. 类型不同的内容类型有着他们的故事常规。尊重故事常规并进行富有张力的创作。5. 意义和创作过程是故事揭示了意义,从主人公的行动中我们汲取了思想。故事高潮会反照出我们的内在自我故事不是我们想出来的,不是我们编排的,而是自然而然在我们个人价值观的牵引下,走向了连我们也难以预料的真实想法,作为作者会一次次为自己的故事发展感到吃惊。6. 思想和反思想故事进展通过在故事中压上台面的各种价值的正面负荷和负面负荷之间的动态移动而构建起来,故事是主控思想和反思想对抗的舞台。为了避免说教的倾向,我们应意识到思想与反思,想他们是等量的真理和等量的能量的对抗,而不是压倒性的胜利。这本书读完,我看到的任何表现出来的事物如电影、电视剧、小说等都是思维创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影视编剧的圣经!

          经典中的经典,外行也能看懂,认真学习过这本书,你有了内行的眼睛,再看电影的时候就能看出更丰富的内容,2 个小时获得了 N 个小时的享受,而且是升华的享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时无法全部理解的经典

            两个星期了,终于看完了。虽然有很多地方,不甚了解,也没有弄清楚。但总归是看完了一遍。不是写的不好,而是自己,无法真正理解。由于知识的欠缺,很多地方,无法做到深入的了解。还会再相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关键词:结构、原理、人物 1、作家的工作节律流程需要先进入想象中的世界,尽情的书写后再读一遍,通过左脑和右脑的使用,一边创作一边修改,正如作者所说,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2、一个故事的背景包括了时代背景、期限、地点和冲突层面,通过制造冲突,以达到不同的戏剧效果,这里面包含了内心冲突、个人冲突和个人外冲突。3、这本书可以看作是电影里各种故事的底层设计来源,如果你想设计一个电影场景里的故事,可以从这里面找到很多可以使用的素材,对于写作故事有很大的帮助。金句:艺术家从不被一时冲动的奇思异想支配,而总是孜孜不倦地苦练手艺以达到直觉和思想的和谐。建议分类【写作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创造

                每日一书:《故事》。《故事》的写作宗旨即是为了加强你对这门手艺的掌握,解开你的束缚,让你能够表达对生活的原创看法,提高你的才能以超越陈规俗套,创造出具有独特材质、结构和风格的电影。我们都是人类,都经历着同样根本的人类难题,提出同样根本的人类疑问,生活在不断缩减的时间阴影之下。反其道而行,如果艺术家挽起袖子去寻找一个原始模型,这种压抑的习俗则可能成为轰动世界的素材。应用同样的情节外壳,原始模型故事可以创造出世所罕见的场景和人物,让我们的目光在每一个细节上流连忘返。同时,又引导出对人类而言如此真实存在的普遍冲突,使影片本身得以具备了飞跃不同文化的力量。 故事价值是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此一时到彼一时,由正面转化为负面,或由负面转化为正面。如若强加一个严格的框架,想象力便可被推向极致 —— 并产生最丰富的思想。如若给予完全的自由,作品便可能蔓延无当。     ——T.S. 艾略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构成一个复合主人公,必须达到两个条件:第一,群体中的所有个体必须志同道合,共有同一个欲望;第二,在为了满足这一欲望的斗争中,他们必须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一荣皆荣,一损俱损。在一个复合主人公之内,动机、行为和结果都是共通的。自信的作家总是一点一滴地将解说内容融汇于整个故事,常常到最后一幕的高潮时还在披露解说信息。他们遵循着以下两个原则:切勿将观众通过常理便能轻易推断出已经发生的事情包括在故事之中;切勿向观众传递解说信息,除非缺失的事实会引起迷惑。你并不是靠给予信息来保持观众的兴趣,而是靠扣押信息,除非那些为了便于观众理解而绝对必需的信息。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故事的核心是什么,《故事》告诉你。

                  📕 ‭‮个一‬‬故事的核心不仅是你该讲什么,而且还包括怎么去讲。如若故事设计别致新颖,那么场景、人物和创意也必定需要‭‮样同‬‬耳目一新,‭‮能才‬‬使其臻于完备……‭‮们我‬‬构建故事形态是为了适应‭‮事故‬‬材质,而‭‮敲推‬‬故事材质是为了支持‭‮事故‬‬设计。📕《故事》论述的是原理,而不是规则《故事》论述的是永恒、普遍的形式,而不是公式《‭‮事故‬‬》论述的是原始模型,而不是‭‮规陈‬‬俗套《故事》论述的是一丝不苟,而不是‭‮门旁‬‬捷径《故事》论述的是‭‮作写‬‬的现实,而不是写作的秘诀《‭‮事故‬‬》论述的是‭‮何如‬‬精通这门艺术,而不是如何‭‮摩揣‬‬市场行情《故事》论述的是对‭‮众观‬‬的尊重,不是对‭‮众观‬‬的鄙薄《故事》论述的是独创,而不是复制。📕 ‭‮事故‬‬艺术已经成为人类‭‮感灵‬‬的首要来源,因为它‭‮断不‬‬寻求‭‮治整‬‬人生混乱的方法,洞察人生的真谛。我们对故事的‭‮望欲‬‬反映了人类对捕捉‭‮活生‬‬模式的深层需求,这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实践,而是‭‮种一‬‬非常个人化和情感化的体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需要故事

                    科学曾经是最伟大的阐述者,如今却将人生解释得支离破碎、艰深复杂、令人困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好的编剧书

                      两周时间,512 页,每天阅读两小时,178 处笔记,无数的知识点,让我这只初生的千足虫阵脚大乱,然而在看到最后部分时我看到自己一只只被缠绕的小脚正在解开,感谢 kandle 让我能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阅读做笔记还不用担心笔记潦草。分享给喜欢电影的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解锁故事创作的底层逻辑

                        《故事》一书自 1997 年初版问世以来,便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剖析,赢得了全球编剧及创作者的广泛赞誉。它打开了通往故事创作殿堂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经典作品背后的创作奥秘。作者麦基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故事创作知识体系。书中,作者从作家和故事艺术的探讨入手,逐步深入剖析故事诸要素,再到故事设计原理的详细阐述,最后以作家在工作中的实践指导收尾。每一个章节都如紧扣一个完整的故事创作知识链。他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细腻的笔触,将每一个关键要素都讲解得透彻而清晰,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迅速掌握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和基本方法。而《故事》一书的实践性,更是其一大亮点。作者不仅阐述了故事创作的理论原理,更通过大量经典影片的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教父》的深沉与复杂,到《阿甘正传》的温情与励志,再到《星球大战》的奇幻与冒险,作者以其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这些经典作品背后的创作逻辑和故事结构。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中文版译文流畅且富有洞察力。译者周铁东凭借深厚的国内外影视行业实践经验,不仅准确地传达了麦基的原意,更在译文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流畅的译文不仅提升了阅读体验,更让读者在欣赏故事创作智慧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文表达的独特魅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天冷了,最甜蜜莫过于搂着心爱的ta讲个好故事

                          在小卓子的心中,对未来的他有个清晰的要求:会讲故事。我们平时都爱听故事,一个好的故事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而会讲故事的人呢,绝对是个有人格魅力的人。罗振宇和梁宁老师一起出国旅行,梁宁老师问了他一个问题:为什么推动人类进步的是技术,但让人们难以忘怀的却是艺术。因为身体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舒服,而灵魂只能出卖给背后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人类的可爱之处。怎么样讲一个好故事呢?今天小卓子就通过拆解经典影片《卡萨布兰卡》,聊一聊《故事》背后那些事儿。01. 给听故事的人设计一个好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落入了敌军德国手中,欧洲境内战火纷飞、一片混乱。而美国环境相对稳定,于是有多人想逃往那里。卡萨布兰卡当时属于法国的摩洛哥城市,是通过美国的必经之路,想要通过这里必须拿到出境许可证。卡萨布兰卡像一个大熔炉,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汇聚在这里。里克酒吧是卡萨布兰卡里最受欢迎的地方,客人们通过黑市交易、行贿等方式在这里获得通行证。老板里克的手中恰好有两证通行证。而就在此刻两个最需要通行证的人出现在了卡萨布兰卡,他们是被德军通缉的民主领袖维克多和夫人伊尔莎。在影片 20 分钟的时候,里克与法国警察的对话中我们已经知道里克会把珍贵的通行证给他们。可是难题也随之而来,怎么样在德国人的眼皮子底下,把如此珍贵的通行证给他们?扣人心弦、疑惑重生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听故事的人保有兴趣,而不会故事听到一半就昏昏欲睡。这就是俗称的 “下钩子”。而要想完成这个目标,智慧和情感就是讲一个好故事要同时具备的两个方面。支撑起对故事感兴趣的是人特有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种意欲回答问题和闭合开放型的情感需要。通俗一点就是:爱问问题,也必须打破砂锅知道答案。可是,为什么在《卡萨布兰卡》影片中设计出的揪心的问题不是 “给不给通行证?” 而是 “如何给通行证” 呢?这就涉及到讲故事的人手段高明不高明的问题了。善于设计故事的人能够在故事推进中不断设计出问题并停在那一刻的问题上营造开放情境。想想看,“给不给通行证” 是个 “是 / 否” 的二元答案问题,如果听故事的人将兴趣点锁定在这方面,就会直达最终目的,没办法享受过程中的乐趣。比如,我们小时候总是在看谍战片的时候问爸爸妈妈 “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啊?” 爸妈一旦给出答案,我们再看到惊险场景的时候也不会跟着紧张了,因为好人是不会死的。而让读者关心 “如何给通行证” 就不同了。给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德军检查?查到的话怎么圆谎逃脱呢?会不会最终只给出去了一张?等等。这就是为什么《卡萨布兰卡》影片在《帝国杂志》、BBCIMDB 等评选中,始终是爱情片第一的原因。当我们已经知道了二元答案的时候,就会免除只是对结果的好奇,而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内心生活、不自觉的能量、社会的微妙作用等。02. 给听故事的人参与创作的机会面对这个已经提出的问题,讲故事的人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回答问题了。怎么样回答问题才让听故事的人觉得有意思呢?很简单,就是意想不到。继续影片《卡萨布兰卡》。观影的人任由自己的心思停在这里,积极主动地在自己心里设计着里克给出两张通行证的桥段,真所谓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时女主角闪亮登场,她挽着民主领袖维克多的胳膊,款款走进了这间酒吧。里克看着她,眼神复杂,原来他们二人是曾经的恋人。设计真绝啊,这个讲故事的高手竟然玩了一招 “一千个心中的哈姆雷特其实不是哈姆雷特”,谁还关心怎么给通行证呢?对于一个伤害自己很深的人而言,还要不要给她通行证忽然之间变成了更大问题。听故事的人因为缺乏了信息而没办法猜到讲故事的人的安排,而正因为如此,讲故事的人才能让听故事的人愿意自动靠近。他控制着故事的讲述,定点撩拨听故事人想知道的需求和欲望,将 “为什么” 这个问题植入听故事人的脑海。随后的一段回忆解释了二人恋人期间的起承转合。在那个下雨的车站上,里克本以为等到的是心爱的女子和他双宿双飞,却没想到等来一封绝情的分手信。雨水冲刷着字迹,里克从心里不想再相信爱情。“爱我,怎么可能做对不起我的事情呢?” 再次见到伊尔莎,两个人彼此解释了当年的误会:伊尔莎遇到里克的时候,以为自己的丈夫已经被杀了,殊不知他并没有死,还逃除了集中营,于是选择了留在丈夫维克多身边。误会解释清楚了,这两张通行证可麻烦了,产生了很多排列组合:1、里克带伊尔莎走,留下维克多,让情敌被德国人抓住;2、里克和伊尔莎留下来,让维克多走;3、成全伊尔莎和维克多,送走他们。听故事的人又要踏上参与创作的旅途了。好的故事就是不要把听故事的人当做小孩,抱在膝盖上向他们 “解释” 人生,而是不断展示给他们这些选项,让他们帮忙选择。03. 让主人公具有内驱力里克该怎么选择呢?好的故事里,主人公的选择却不在听故事的人手里,也不在写故事的人手里,它属于主人公自己的选择。现在我们之所以会遇到很多糟糕的故事,是因为讲故事的人总把自己放在上帝视角,营造出一个完美的主人公,然后给这个主人公增加很多问题,最终主人公像开挂一样解决了问题,改造了周围所有的人,而偏偏主人公自己没有任何改变。既然已经发生了那么多事情,怎么会对一个人的内在思想、外在作为没有丝毫影响呢?讲故事的人要从上帝视角走下来,把自己放在主人公的平视角度,让他像个凡人一样有矛盾、有起伏。《卡萨布兰卡》中里克两次遇到伊尔莎,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都面临两个人要不要在一起的问题。受过情伤的里克认为:爱一个人就不要做对不起他的事,当然要在一起。另一对年轻夫妇也继续通行证。这天,妻子一个人找到了里克,讲了一个事:他们想要通行证,可是没钱。雷诺上尉答应她不要钱也可以给她通行证,可条件是用女性的身体换取。身为妻子,她很矛盾,她希望里克以男人的角度回答她:如果有一个女人非常爱您,为此她做了一件特别坏的事,她一直藏在心里,您能原谅这种行为吗?里克起先当然坚持自己一贯的观点:爱他就不要做对不起他的事情。可是这个年轻妻子眼含热泪的样子怎么不会影响里克呢?他陷入了思考,随后是撼动!什么是爱?在战争的背景下,女士愿意做身不由己的事,是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男人。而不是不爱他。也正因为里克思想的转变,最终把两张通行证给了维克多和伊尔莎,目送自己心爱的人奔赴自由。会讲故事的人不但要揭示人物性格真相,而且还在讲述过程中展现人物内在本性中的弧光变化,无论变好还是变坏。只有这样,主人公才会产生让人折服的选择,并因此把自己烙印在听故事的人心里,经得起日久弥新地回味。尾记:“全世界有那么多城镇,城镇里有那么多酒吧,她却偏偏走进了我这家。” 这是《卡萨布兰卡》的经典台词,之所以成为金句是因为背后有一个温暖的好故事。没有人会因为一句话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是那曾经体味的故事。学会讲一个好故事吧,让你爱的人在每一个冬日来临的日子都记得曾经有个温暖的你,搂着 ta 在讲故事...... 只要故事中的主人公依然鲜活,你和心爱的人便是天长地久!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讲故事的方法论

                            我个人觉得,文明的传递,有两条并行的路径。一条路是纯科学技术的传承,另一条是给后面的人讲故事。在讲故事这条路径上,任何强有力的理论论证,如果不能变成故事让大多数人接受,这个理论总会被束之高阁,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讲故事也是一个双刃剑,它可能会遮住真理的光芒,用简单易懂却没有营养的理论喂养懒惰的人。whatever, 工具没有好坏,好坏只是用工具的人。且,好坏也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中间还有灰色。这是一本关于如何讲好故事的方法论,市面上有很多怎么讲好故事的工具书,如何用好那些工具,得看这本说明书。值得再刷。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讲的什么呢?故事就是,自身的经历,领悟,会讲故事,就是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面前会讲话,最好的讲话,演涚,就是讲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真实经历,感受,感悟,认识,见识,和平时所读的各种书,特别是历史文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颇为用心的总结,不知疲倦的教诲

                                从底层讲清了讲故事的基本原理,与听(看)故事的人的目的。可以说看了这本书,还能掌握它,便能让渴望写出伟大作品的人(比如我)尽可能地发挥其最大潜能,把故事讲的更精彩。知易行难,接下来就看自己的实践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想写故事?先读《故事》

                                  读完之后你会发现,你自以为自己故事里精彩的灵光泎现,不过就是本书作者眼中的基本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illuminating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内容丰富,大师级作品,准备多读常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001、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作者写这本书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你用这个问题就可以找到一本书的核心价值观。因为作者写作一本书,他一定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写的,这也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我们曾经说过,阅读的价值在于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而作者写书的价值也是同理,也是为了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比如《影响力》这本书,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想要通过了解提升影响力的原因,从而解决提升一个人的影响力问题是吧。在我们回答问题之后,还需要再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在书名后面加个是什么三个字,那影响力是什么?影响力就是有多少人愿意支持你,支持的人多影响力就大,反之,支持你的人少影响力就小。002、作者想要通过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既然作者要解决问题,就一定会提出解决方案,第二步我们就需要根据作者要解决问题找到问题解决方案,一般我们可以在书的封面封底、广告语以及书的序言或目录中去找。那提升影响力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从书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见提升影响力的 6 个技巧,所以答案就是作者通过使用使用 6 个技巧来提升一个人的影响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纪念读完的第五十本书

                                          初才看到这本书是在和菜头的文章中。本来去年就想读来着 2020.2 月,疫情的时候没有事儿干。但当时在阅读的过程中真的没什么感觉。时隔一年多后重读此书,感触良多。可能是成长的吧。发现阅读与经历是要相互促进的。经历的太少,生活中就很少会有问题,疑问。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