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丰富多彩的婚姻家庭生活

    婚姻与家庭生活,永远离不开的话题。小时候,父母以孩子的聪明伶俐为荣,上学了,父母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为傲,而孩子也有自己的嬉戏和快乐,工作了开始以收入升迁等做比较幸福,再后来开始比较爱人,孩子等,新一轮的循环开始,不惑之后再比较的多是健康了。父母,家庭,孩子,工作等等,都是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但就是这最最重要的婚姻与家庭,却是最缺乏教育培训的,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生活的摔打中成长自我,父母不由我们选择,父母的关系、是否关爱都让我们无能为力,而我们最多只能是适应家庭,不适应也没有办法,徒增烦恼。学习是最简单的,无关爱好和喜欢。成家后最最缺乏的就是如何做好爱人,如何相处,如何做好父母等等,我们被教育培训最多的就是工作的技巧,而对生活却是全凭自觉,这也是现在许多著名企业家、社会名人离婚的直接原因。我很好奇,为什么社会没有把婚姻与家庭生活作为最重要的来对待,哪怕少许的教育培训,也会有很大的收获与回报!《婚姻与家庭》杂志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也让我对生活有了很多的反思,真心希望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让生活更加幸福,让生命更有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孩子并非生来是一张白纸,而是携带演化留给每一个个体的倾向。美国认知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Steven Pinker,曾在其专著《白板》中旗帜鲜明地批驳过把孩子当成一张白纸的所谓 “白板理论”。他认为孩子更像是多层电路板,早已嵌入无数遗传基因密码,父母只是后天依据这块电路底板进行合适的开发、建模。他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孩子的智商受基因影响很大。他压根儿就不是什么白纸,而是带着满满的基因配置来到这个世界的。年龄越大,基因对他的影响就越显现。基因决定孩子的先天倾向,环境则会压抑或放大基因的影响。同一对父母生的孩子脾气、秉性也可能各不相同,所以才会有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之俗语。由此可见,基因不仅对一个人的智商、气质、个性影响较大,还体现在各个方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劳动创造幸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这句话随着近年来劳动教育的普及,被大家深深认同。曾经有些年,人们把 “坐办公室” 当作最体面的工作,因此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有 “你只管好好学习,别的不用操心” 的豪言壮语,也有 “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去卖力气” 的种种鞭策。那一批只读圣贤书的孩子长大后,我们听到不少传闻,比如大学新生入学,有人因不会系鞋带、不会铺床而崩溃大哭;有人因拒绝做宿舍值日、不懂得相互帮助被同学排挤;也有小夫妻结婚后,为谁做家务天天争吵而离婚。这样肯定不行,只会读书不会自理的高才生,连照顾自己都不会,以后怎么进入职场,凭劳动吃饭;怎么进入家庭,携手伴侣成就幸福人生;怎么实现梦想,凭个人能力照拂更多人。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虽然在考试时不加分,却是生活中的必考项目。李大钊说:“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所以我们在家庭生活中教孩子劳动,让他热爱劳动,真正的意义并不是让他 “一个人生活也饿不死”,而是让他在劳动中体会幸福和快乐,明白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体会付出和收获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珍视别人的劳动和成果。其实劳动的好处大家都知道,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不仅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之深远,也能增进亲子感情,让全家人在共同做事中增加共处时间和质量。共同劳动是一个家庭的家风传承,也是父母和孩子探讨劳动观、职业观的绝佳时机。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希望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都能够享受这个快乐的源泉,在劳动中品味幸福,感悟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婚姻与家庭

          中国的家庭如果家家户户都订阅或阅读了这个杂志,那精神文明建设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小时候村上人家基本看不到书,别说杂志了,如果又在大队里做干部的亲戚也许能看到 XX 日报之类,在书籍下面长大的童年,是一个美好的童年🌳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