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期封面文章《来自父母的期待》。

内容简介

本期重点文章《女足老将马君:妈妈说进我心里的三句话》《陈斌斌:远离养育倦怠》《不会做“冷爸”的“暖爸”不是好爸爸》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喜欢,累也值得
  • 童年经历影响抗压能力
  • 《慕兰家书》:把爱写在每一个生命转折处
  • 来自父母的期待
  • 女足老将马君:妈妈说进我心里的三句话
  • 打拐民警:不仅解救孩子,也要解救亲情
  • 陈斌斌:远离养育倦怠
  • 因病而生的失衡之爱
  • 《人世间》:每个人的婚姻都有父母爱情的影子
  • “百元计划”培养财商,我帮女儿一起赚外快
  • 不会做“冷爸”的“暖爸”不是好爸爸
  • 我是这样调动老公带娃积极性的……
  • 不妨学习陆游的做法,对孩子少压制多鼓励
  • 艺术之美也有德育价值
  • 拿捏了!儿童性教育需有“度”
  • 打造现实版“摩尔庄园”,把孩子的童年还给自然
  • 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劝学
  • 让教育“静”下来,让孩子“慢”下来
  • 当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如何重构亲子关系
  • 数字赋能,妇女工作高效又精准
  • 立法专家详解,家庭教育到底有哪些方法?
  • 妈妈陪你一起不着急
  • 寻找小鸭子
  • 给家有失恋少年却不知所措的你们
  • 改善关系学会沟通,需要《美好生活方法论》
  • 害羞的女儿
  • 不做怨气丛生的妈妈
  • 写出来的母女情深
  • 孩子们动不动就“emo”了
  • 我的爸爸盛产表情包
  • 奶奶,您就开一朵花吧
  • 牙的名称
  • 早孕反应无需害怕
  • 不会阅读的孩子,正在被世界淘汰
  • 用好法律,逃出全职太太的“魔咒”
  • 从不爱看到盼着看的“真香之旅”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来自父母的期待

    每一位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各种各样的美好期待,希望孩子健康,期望孩子快乐成长,期盼他好好学习、平安顺遂…… 父母的期待就是对孩子最美好的祝福,也是孩子头上的明灯、脚下的路标,无声地指明孩子前进的方向。但如果父母不能正确对待这份期待,也可能一不小心就让它变成伤害孩子的利剑。“期待太过反成棒杀” 的悲剧也常常令人痛心。那么,身为父母,我们到底该不该对孩子抱有期待?又该如何把握这个度?本期策划,我们一起找到期待的正确打开方式,助力孩子走向更幸福的未来。过重的期待:指望孩子一口吃成个胖子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 5 个字 —— 别人家孩子,而且也都被这 5 个字狠狠打击过,有些父母很喜欢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和自家的孩子做对比:“老王家的孩子高,你怎么就这样矮呢?”“老李家的孩子考 100 分,你怎么就拿 99 分呢?”“老张家的孩子钢琴 8 级,你怎么就学得这样慢呢……” 孩子想要达到父母的期待,就必须集齐老王、老李、老张等家孩子的优点,成为一个 “全能神”,这样才算 “及格”。极少数孩子也许真能集齐,但大部分孩子是做不到的,对他们来说,这是过重的期待了。过重的期待有没有一个标准呢?我们可以把这个标准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种。客观标准相对比较容易识别,因为事实就摆在那里。比如孩子考试排名一直比较靠后,大小考试能排到年级下游偏上一点就算是非常好的成绩了。结果,父母却指望他考清华北大。再比如孩子才两岁多,父母就期待他能够掌握五六岁孩子才能掌握的各项技能,等等。总之,“期待与现实” 之间常常有明显差距,不符合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主观标准相对比较难确定,因为这和孩子的个体感受有关。有些事父母觉得不难,但落在孩子身上却觉得非常难。比如逢年过节,父母常常会要求孩子叫人、问好,和亲友们打招呼。父母觉得不就是张个口吗,有什么难的?但面对不熟悉的人,有些孩子需要慢慢观察,做好准备后才能去做,无法做到迅速且热情地互动;有些孩子不喜欢人多,没办法和不熟悉的人交流,仅仅是张口叫人对他们来说都比登天还难。这时候,父母的期待对孩子来说就过重了。所以,主观标准不是以父母的感受为依据,而是根据孩子的感受来界定的。如果父母的期待让孩子感到压力巨大,甚至出现抑郁、逃避、睡不着、频繁和父母冲突…… 这时,父母就要考虑期待是不是过重了。父母的期待和孩子的感受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大的落差呢?过重的期待背后,往往隐藏着父母自己的需求,那些自身没法实现的梦想全都落到了孩子头上。一是对自己的人生不满。父母小时候想学跳舞却没有条件,现在就逼孩子学。孩子天天压腿、踮脚尖,疼得死去活来,没有热爱,只有煎熬,但父母根本看不到,只想着 “看见孩子跳舞,就像圆了我的梦”。二是对自己的婚姻不满。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母亲一人拉扯孩子。女儿长大成人后,母亲希望女儿哪儿也不要去,不要去外地读书,不要远嫁,内心深处把对丈夫的期待转嫁到了女儿身上,指望女儿一辈子陪着自己。三是代际传承。父母习惯了被自己的养育者过分要求,于是有模有样地把同样的套路搬到孩子头上:考试必须进前三,“三好” 年年不能落…… 完全没有考虑孩子的客观能力和心理感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亲子关系的漫漫长途需要仪式感

      书信仪式感强在快节奏的当下 早已经习惯了快速立刻的反馈,滞后满足无论在大环境营造上还是各类心理解读上都不是那么常见和倡导看到 17w 字的书信沟通文字记录~非常开心~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真诚又持久~Nice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可以是发展的,且富于建设性的~

        父母对孩子合理表达期待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孩子和父母一脉相承,但各自是独立的个体,成长的时代、现实的条件、内心的想法都不会完全一样。所以,当父母对孩子提出期待时,孩子能不能接受、会不会实现都是未知数。因此,父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期待是与时俱进的,会优化,会转向,甚至会被否定,这些都很正常。只要父母抱着弹性的态度,跟孩子共同面对,那么大大小小的期待就会如同人生路上的一个个光标,照亮孩子脚下的路,让他们的未来更光明,内心更坚定。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婚姻与家庭》杂志

        《婚姻与家庭》杂志创刊于1985年,由全国妇联主管、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妇女杂志社主办,是一本关注中国人婚姻家庭生活的女性情感生活类半月刊。 作为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杂志一经创刊即确立办刊宗旨为:密切关注并报道国内外婚姻家庭领域的新动向、新思潮,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解析和探讨婚姻家庭领域的问题,传播高尚情操和科学的家教理念,致力于为弘扬家庭美德、促进社会和谐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