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期封面文章《要允许孩子犯错》。

内容简介

本期重点文章《陈发展:别轻易给孩子贴问题标签》《<爸爸当家>:直面育儿底层焦虑,探寻家庭幸福真谛》《最大的浪漫,是等一朵晚开的花》《误入微信群,终于明白了孩子们的“江湖”规则》。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允许,是一种爱
  • 透明便利贴
  • 以书为炬,点亮乡村儿童的心灯
  • 要允许孩子犯错
  • 罗海琼:不纠结的人生
  • 小树已长大,向672个地震孤儿的 “安康家园”含泪说再见
  • 陈发展:别轻易给孩子贴问题标签
  • 当摄像头走进千家万户
  • 两代好翁婿, 解锁一个家族的亲情密码
  • 无条件养育,是最好的情感德育
  • 《爸爸当家》:直面育儿底层焦虑, 探寻家庭幸福真谛
  • 为孩子寻找贵人,苏洵用了洪荒之力
  • 让他三尺又何妨
  • 性教育, 要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 带女儿重返妈妈的童年
  • 小女孩成了“假小子”, 原来跟恋父情结有关
  • 去除“杂草”, 最好的方法是种上“鲜花”
  • 家长这么做, 当好孩子“第一任老师”
  • 鲁迅故里的最美引路人
  • 最大的浪漫, 是等一朵晚开的花
  • 像瓷娃娃一样脆弱的女孩
  • 如何提升留守儿童网络素养
  • 爱她,你就夸夸她
  • 为父母分忧
  • 掌握3个关键词,就能一起好好生活
  • “前半生白活了?” 隐忍女性的意外“偏轨”
  • 心上的白兰树
  • 误入微信群,终于明白了孩子们的“江湖”规则
  • 不靠谱的“大叔”靠谱的爸爸
  • 孕产期的“心理”管理
  • 懂得这4点, 让孩子成为终身阅读者
  • 我教女儿“游戏”人生
  • 向“违法”婚约说“不”
  • 真宝藏!在这里, 所有的婚姻家庭难题都有答案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杂志一点收获在孩子成年之前,父母的责任更多一些,因为成年人能力更强,更容易制定家庭规则,也更容易改变。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基本原则就是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简单来说,3 岁以下,吃好、穿好、玩好、尊重孩子;学龄期,学习相应的家庭和社会规则,但是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和发展;青春期,给孩子更大的独立空间;18 岁后,让孩子自己决定如何和父母联系,如果他不说,那就假设他不需要。尊重孩子的不成熟。这里也有一个悖论:父母越想让孩子成熟,孩子往往越不成熟。这其实反映出父母在潜意识里不想让孩子长大,如此,父母的角色才能永不下岗。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幼稚,不要指责也不要过度关注这一部分,而要放手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成熟,和他一起度过这个成长时期。做自信成熟的父母。这里所说的自信成熟,并不是说我有多优秀、多成功,而是是否接纳、认可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依然可以自信自己的生活不错,自己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否则,即使家财万贯、学历很高,内心依然很不自信,不自信就会失控,失控就会想掌控孩子,冲突也会随之增加。所以,父母必须学会成长。只有自己成熟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孩子。如果孩子已经成年,依然和父母有冲突,那就说明父母改变的可能不是很大了,所以孩子要更多从自身上做出改变和调整。警惕伪独立,学会主动修复。如果我们已经成年,在原生家庭中的确存在不成熟的父母对自己的伤害。首先要接纳自己有这样一对父母,同时认识到家庭中伤害的客观性,不回避也不粉饰太平,告诉父母伤害的存在以及自己的感受。表达本身就是一种面对,不是要去恨对方,也不是要他们做什么来偿还。在这个基础上,学会主动和父母联系。很多成年子女常常几个月或几年都不和父母联系,这么做看起来很独立,但其实是一种伪独立,是担心联系后还会有冲突和纠缠。其实,你需要相信自己已经成长起来。一般来讲,在 25~30 岁,很多子女都在慢慢回归家庭,开始和家庭尝试连接。因为这个阶段的人已经成熟了,可以体会到父母的感受,可以以一个不受父母态度影响的方式回到这个家庭当中来。向父母介绍一个全新的自己。前面提到,亲子困境的一个成因是有策略性地自我暴露。当我们成熟了、稳定了之后,可能会成为一个全新的自我,这时候要把这些变化和自己的生活分享给父母。看到这些,父母才会知道,原来我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和小时候不一样了。他有爱人有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有很多不容易。子女经历了父母的经历,父母看到了子女的成长,双方的关系会进入一个更温和也更自在的阶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允许,是一种爱

      好朋友跟我讲起童年的事情。他表弟小时候学习一般,唯有作文特别出色,初中时开始尝试用电脑写作,写了十几万字的小说。但是他父母担心整这些玩意儿会耽误学习,直接把孩子电脑砸了。从此,表弟的兴趣就和电脑一样被砸得稀巴烂了。据他讲,此后聚会时见到表弟,很佛系的样子,动作表情都跟姥爷一样,还暴饮暴食吃成了一个大胖子。这样的故事其实一抓一大把,唏嘘之余也无可奈何。你说父母是恶意吗?一定不是,他们只是用最淳朴的方法,想让孩子多学功课少贪玩,多干 “正事” 少扯闲篇。我知道很多父母都听过,孩子小时候拆电视机长大后成为科学家的故事;孩子小时候迷恋上网长大后成为优秀电脑专家的事情,但那都是别人家的个案,谁也不敢拿自己孩子试水,万一试错了怎么办?那什么是正确的路呢?就是和大家一样,埋头学习,考上大学。走大家走过的路才是稳妥的。其实从孩子小时候起,父母就希望孩子一切表现正常,这个正常包括方方面面,比如:积木就只能搭模型,不能有别的玩法;画画就应该画出个模样来,不能一通乱抹;见到长辈就应该大方打招呼,不许害羞…… 怕孩子做的不对,怕孩子和别人不一样,怕孩子和标准样子不符,简单来说就是很难容错、容异。所以,从小我们听得最多的话就是:不许、不可以、不能…… 国外的绘本《大卫,不可以!》就形象地画出了一个妈妈追着孩子,大喊 “不可以、不可以” 的一天。犯错固然可怕,但是 “总怕犯错” 本身也会让人难受甚至束手束脚。我小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事儿。当我走平衡木的时侯,如果是抱着随便走、瞎玩的心态,不容易掉下来,很轻松就过去了。但是只要我想着,今天一定不能掉下来,那么走起来一定会晃,有时候还会不由自主地往下掉。这就是由于过于小心,怕闪失,反而影响了心态。其实孩子小时候,有些小个性、小习惯,或者常常犯错,都不可怕,那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这个世界,只要不会带来危险和危害,家长可以适当地给一些允许。本期 “六一儿童节” 特别策划,就是告诉父母,有时候可以允许孩子犯错,可以接受他和别人不一样,因为允许比约束更有力量,允许也是一种爱的表达。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婚姻与家庭》杂志

      《婚姻与家庭》杂志创刊于1985年,由全国妇联主管、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妇女杂志社主办,是一本关注中国人婚姻家庭生活的女性情感生活类半月刊。 作为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杂志一经创刊即确立办刊宗旨为:密切关注并报道国内外婚姻家庭领域的新动向、新思潮,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解析和探讨婚姻家庭领域的问题,传播高尚情操和科学的家教理念,致力于为弘扬家庭美德、促进社会和谐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