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看完了~这本小册子是前作《日本第一》的续篇与花絮,两本书结合起来发现个有意思的问题。日本人固然有优点,也做对了很多事情。但是书中内容,是日本二战后高速崛起的充分必要条件吗?吉米・卡特看完《日本第一》后说:天呐,傅高义真的爱日本。意思是,日本咋富的,你怎么也没点儿数呢?就是车间里面那些事儿吗?您一个学者都这么看,让政府怎么面对民间、商界的舆论压力?话音未落,日本就被美国摆了一道。第一?有我在,您这辈子都不要想了哈~傅高义自己也说:日本真正的经济问题开始于一九八五年的 "广场协议",该协议掀起了经济泡沫,也是由美国里根政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行削减预算造成的。那日本为什么会同意并配合通过日元升值来减少美国保护主义的危险?给日本经济喂毒药呢?傅高义说,日本担心如果日元不升值的话,美国国会将通过法案来限制进口日本商品。因此,1985 年日本大藏大臣竹下登与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詹姆斯・贝克达成了日元对美元升值的协议。日本也有明白人,松下幸之助看完《日本第一》后,曾经当面对傅高义说:你是一个真正的美国爱国者。潜台词是,您写的挺好,但以后不要写了~这本书引发美国民间与政客的焦虑,不是把日本坑了吗?一定程度上,也确实让日本各界因被哈佛教授写书称赞而找回自信,后来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与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合著了一本《日本可以说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书名应该改一改虽然作者是用日本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情况来补充《日本第一》,但还是扯到了整个东亚地区,对中国和朝鲜半岛的预测大半都是错的。后半部分主要介绍自己如何为美国总统出谋划策,如何与日本首相财阀觥筹交错,甚至连中国的朱镕基总理都要向自己请教问题。附学术八卦一则:傅高义在主持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时没能让当时风头正盛的哈佛社会学女博士斯考切波留在哈佛,斯考切波一怒之下向校方抗议傅氏歧视女性,未获批准,只能远走芝加哥大学,她因此也下定决心,后来被邀请返回哈佛时就选择去政府系当教授,誓死不回社会学系。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跟你们分享一个我老师约翰・佩尔泽尔(John Pelzel)教授跟我说过的小故事。一九六一年某天,佩尔泽尔教授走在街上,迎面遇到了费正清。佩尔泽尔教授打了个招呼,开口问道:“有什么关于埃迪的好消息吗?” 他问的是赖世和。“出什么事情了?” 费正清反问道。“哦?他刚被提名为驻日大使了啊。” 佩尔泽尔教授回答道。结果,费正清脸色足足铁青了三十秒。他坦承这个消息让他很震惊。最后,费正清讲道:“这可不太妙。” 从这个小故事中,不难看出一个世代以前两大亚洲研究领军人物之间的关系。他们都是那个年代所造就的伟大导师和沟通者,对美国的中国研究、日本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都希望美国公众能理解亚洲。费正清缔造了研究机构,而赖世和承接了它。哈佛燕京学社与东亚中心之间的关系一度非常疏远。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位学者的反思与时代的回响读完《日本第一》之后,我紧接着读了这本《日本还是第一吗》,可以看作是傅高义二十多年后对自己当年判断的回应。这不是一本重复 “续写” 的作品,而是一次冷静而坦诚的再观察,一次兼具历史纵深与现实温度的自我校准。几点值得思考的阅读体会:1、“续集” 之外,是一种学术自觉傅高义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回顾自己当年为何、如何写《日本第一》,这不是赘述,而是一种极少见的学者自省:一部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经典之作,在时代巨变之后还能成立吗?这是一个非常高阶的问题,而他选择用实地访谈、再调研的方式回应。这种方法论本身,就值得尊敬。2、对中国的判断,极为精准虽然这本书名是 “日本”,但实际上后半段大量篇幅谈的是中国特别是香港、珠三角和中国内地的兴起。傅高义对中国的了解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深耕多年,广结各界,深入一线。他能在 2000 年前后看出中国潜在的制度弹性与产业能量,已经非常了不起。他唯一 “小小的错判” 是没能完全预见中国在工业与商业上的崛起速度。这一点可以原谅:不仅是他,几乎整个当时的中国社会都没有这个自信。我们今天能超越日本,在很多方面已是时代之幸。3、本书价值,不在 “预测”,而在 “结构化观察” 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并不是它能否预测对今天谁第一,而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研究一个国家:用数据、用访谈、用跨文化理解、用社会制度作比较。它给我们一种方法,一种态度 —— 不居高临下,也不轻信表象。 总结一句话:《日本还是第一吗》不是对历史的再确认,而是对时代结构的再思考。对于想理解东亚、中日、美日、中美关系背后深层制度逻辑的读者,这本书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坐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