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0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解复杂世界的思维方式

    这本书我给很多朋友推荐过,一旦读过,我相信你看世界的眼睛,会像近视的人第一次戴上眼镜,世界会焕发出不一样的色彩,和清晰的运行脉络。这本书我确实可以用两句话来评价:“解构复杂世界的简单逻辑,重塑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 毫不夸张的说,我就是读了这本书,在教培行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提醒大家要小心,不要再投资进入了,要开始准备第二条路,那是在高瓴资本退出之前。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一般的作者,他叫杰弗里。韦斯特,是年近 8 旬的理论物理学家,没有围墙的学术圣地 - 圣塔菲研究所的所长,《时代周刊》影响世界 100 人之一,是一位洞悉规则的智者。这本书惊人的横跨多学科,如果有一个跨学科的诺贝尔奖,这个人一定是杰弗里。韦斯特。如果你想洞悉复杂世界中的简单和统一,怎样去预测它,计算它,发现运行脉络,从而站在比周围人更高的视角,在别人意识不到时发现机会,成就自己。强烈推荐!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規模越大,相對產出越高

      本書將世間萬事萬物的發展邏輯化作簡單、可預測、可推演的規模法則,利用規模法則不僅可以瞭解你的身體機能,甚至可以重新審視生活節奏、居住的城市、就業的公司以及一個國家的未來。生命體、城市、公司,乃至一切複雜萬物,是否都存在相通的內在生長邏輯?制約生命與死亡、城市化的擴張及公司壽命的決定因素究竟是什麼?人類能否通過融匯生物學、物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跨學科知識,找到揭開複雜萬物生長背後的簡單法則?作者潛心研究數十年,經過反復試驗和求證,終於找到瞭解構複雜世界的簡單邏輯:規模法則。在作者眼中規模成為衡量世間萬物的不變標準,利用規模法則,複雜世界變得可量化、可預測、清晰明瞭且極度統一。規模法則闡明了從生命體到城市、從經濟體到公司的生長與衰敗都離不開其自身規模的制約,並與其規模呈一定比例關係,遵守統一的公式。當然世間萬物並不是簡單的等比縮放,在更大的尺度上它們另有一套規律。簡單說就是大了不一樣。例如代謝率和體重的 3/4 次方成正比。比如大象的體重是老鼠的 1 萬倍,但是它需要攝入的能量只是老鼠的 1 千倍。1 萬是 10 的四次方,1 千是四次方乘以四分之三,也就是 10 的三次方,所謂的和四分之三次方成正比就是這個意思。按照這個規律,作者還推算出了人類壽命的理論上限大概是 125 歲。再比如還有人發現腦容量跟體重的 3/4 次方成正比、心率和體重的 - 1/4 次方成正比等等。類似的統計資料還有很多,它們都離不開一個數字:四。換句話說從分形的角度看一個事物生長的過程,不僅僅是一個不斷變大的過程,它也是一個不斷分形的過程。從分形的角度看我們的某些身體結構,確切地說是身體裡的血管結構其實是四維的。儘管血管本身存在於三維空間,但是它的分形維度是四維的。組織越大,對基礎設施的利用率就越高。簡單說,規模越大,反而越節省資源。比如有人算過城市的道路總長度、加油站數量,還有水電線路的總長度,都跟人口的 0.85 次方成正比。按照這個關係,假如一個 100 萬人的城市需要 50 個加油站。那麼一個 200 萬人的城市大概只需要再增加 30 多個加油站就夠了。規模越大,產出越高。一個組織的越是具備多樣性,它就越有活力。不管是對個人、公司、還是城市來說,大,只一個基礎,它不是真正的厲害。能夠包容萬物,能夠有多樣性的大,才是真的了不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规模,此前对于我来说,意味着数量、面积、体积上数量级的变化。但这仅仅只是表象。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我们可以从看似不相关的数字联动变化中,发掘出一套用于宇宙的普适性法则。与寻求万物理论平行的是,科学家们着手对复杂性的大一统理论进行类似的追寻。发展出了一个量化、分析、原则性、可预测的框架以理解复杂适应系统的挑战。生物体、生态系统和城市都要受同样的约束和限制,尽管它们的生命史存在显而易见的独特性和个性特征。生命的节奏随着人口规模的增长而系统性加速:疾病传播更快、企业产生和消失的速度更快,甚至大城市中的人们步行速度也更快,所有这一切都遵守 15% 法则。这一法则的背后,是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起着支配作用。从创新到财富创造,再到犯罪和疾病,无论是好是坏,还是丑陋,所有社会经济行为都是定量相关的,正如规模法则的普遍性所表现的那样。人们也可以利用社会网络的数学性来对生活节奏的加速进行科学理解,把它与增进创新和创造的正反馈机制联系起来。生活节奏的加速也是社会互动和城市化所带来的益处和代价的源头。生活节奏的加速是根植于社会网络的持续正反馈机制所产生的自然现象,随着规模的扩大,社会互动会带来更多的互动,创意会激发更多的创意,财富会产生更多的财富。这是一种事物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表现,也恰恰是城市动力学的核心,它将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倍增,并表现为社会经济时间的超线性比例变化和系统性加速。什么是城市化?为什么大城市机会更多?大城市的生活节奏更快?一切的答案,我们都可以在标度理论中建立合理化的解释模型。万物运行有道,而我们,也得道法自然,才能合乎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万物的尺度和群智的涌现,拉开时间的格局。

          一本让我站在宇宙看城市、看 “本我 “的书。用万物的尺度和群体智慧的涌现拉开历史的格局。在生命的复杂性中寻找简单性和统一性,从细胞到城市、公司和生态系统,从毫秒到千年。人类作为一个典型个体的生活时间远远超过了重大创新之间的时间间隔,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现在,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有望会在其一生中见证几项重大的改变,这极有可能会中断职业生涯的连续性。人的一生可以持续从事同一职业,使用同一专业技能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不是因为我们主观选择的改变和中断,而是重大创新之间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远低于我们的职业生命。我们在一生中将见证多项重大改变,而我们职业生涯的连续性将会被多次中断。而我们这些人文从业者,将改变房地产、乡村振兴、未来学校、文创文旅等相关行业的时钟。生活真实时钟是由社会互动的集体力量决定的涌现现象 —— 与客观的天文学时间相比,它在持续且系统性地加速。而我们带给行业和这个时代的,将是一个新的时钟。因为互动的集体力量而实现了群智涌现,所以我们的时钟,永远比天文学时间提前。职业生命不再被动地被时代中断和改变,而是提前主动创造时代!我也在思考着公司的未来,组织行为学将被重新定义。原有的公司制是将一群分工明确的人组织在一起,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学校是讲者用来布道的道场。而未来,是共创共学的时代,能人皆为师,能人皆为合伙人,区块链和元宇宙正是为这个使命而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潜在规律

            每日一书:《规模》。本书讲述的是城市、公司、肿瘤及人类肌体极为相似的运作方式,它们均代表着从 “主旋律” 衍生出来的各种 “变奏曲”,其组织、架构和发展表现出了惊人的系统性规律与相似性。所有这些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背后,有没有可能也存在一种类似的潜在规律呢?是否存在一些令人信服的简单法则,确实是从植物、动物等生物体到城市、公司等所有复杂系统都会遵循的?本书讲述的是城市、公司、肿瘤及人类肌体极为相似的运作方式,它们均代表着从 “主旋律” 衍生出来的各种 “变奏曲”,其组织、架构和发展表现出了惊人的系统性规律与相似性。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高度复杂,由大量独立成分组成,无论是分子、细胞还是人,都通过不同时空层次上的网络化组织相互联系,不断进化。1855 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提出了熵的概念,即所有事物通过能量和资源的交替变化相互作用所带来的基本的、普遍的性质。每当能量被利用或转化以制造或维持一个封闭系统的秩序时,某种程度的混乱便是不可避免的 —— 熵趋于增大。尽管可怕的悲剧降临到了伽利略的头上,但人类从他的监禁中得到了好处。幸运的是,正是在被软禁期间,他写出了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同时也是科学文献史上真正伟大的书籍之一,这就是《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Discourses and Mathematical Demonstrations Relating to Two New Sciences)。这本书基本上是他 40 年来如何系统性地应对 “以逻辑、理性的框架理解我们周遭自然世界” 这一挑战的研究成果。就其本身而言,它奠定了牛顿所做出的同样伟大的贡献及之后许多科学成就的基础。爱因斯坦在赞扬这本书时把伽利略称作 “现代科学之父”,这一点儿也不夸张。换句话说,随着规模尺寸的增长,其相关强度会逐步变弱。或者,就像伽利略生动地表述的那样:“体形越小,其相对强度越大。因此,一只小狗能够背负两三只与自身同等大小的狗,但我相信,一匹马连一匹与自身同等大小的马都驮不了。” 失败和灾难会为推动科学、工程学、金融、政治及个人生活的创新、新观念、发明带来巨大的动力与机遇。造船业的历史、建模理论的起源就是如此,一位名字响当当的非凡人物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如此,他便是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从最小的细菌到最大的城市和生态系统,生命系统是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运行在范围广阔的多个空间、时间、能量和质量的尺度上。仅在质量规模上,生命便跨越了 30 个数量级(1030)以上,从为新陈代谢和遗传密码提供能量的分子到生态系统和城市。这一范围的广度大大超过了地球的质量与整个银河系的质量之间的比例,后者仅跨越了 18 个数量级,相当于一个电子的质量与一只老鼠的质量之间的比例。尤其引人注意的是,隐藏在幂的指数 1/4 中的数字 4 在所有指数中都有出现。它在生命的各个领域无所不在,似乎扮演着特殊、基础的角色,能够决定生物体的许多特征,无论其进化设计如何。仔细观察,一个普遍性的模式逐渐显现出来,这有力地表明,进化受到了自然选择以外的其他物理学原则的制约。这些系统性比例关系与直觉非常不同,它们表明几乎所有生物体的生理特征和生命史特征都主要由其体形决定。最极端、最令人吃惊的群落便是我们人类。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从生活在人数相对较少的小型、原始的群体中进化到用涵盖数百万人口的庞大城市和社会结构统治地球的现况。正如生物体要受到细胞、线粒体、呼吸复合体层面上的涌现规律集体行动的约束,城市也来自并受限于社会互动的潜在的涌现动力学的约束。这些规律并非 “意外之得”,而是多个结构层面上的进化过程的结果。由于各个规模的生命体都是由此类分级网络支撑的,人们很自然地会推测,1/4 次幂异速生长规模法则起源的关键,同样也是生物系统粗粒度行为规律的关键,就在于这些网络那普遍的物理和数学特性。换句话说,尽管它们进化的结构存在丰富的多样性,有些像房子中的水管一样由管道构成,有些则由一束束像电线一样的纤维构成,还有一些是发散性的通路,但它们都受到同样的物理和数学原理的约束。自然选择利用分形网络的数学奇迹,优化了其能量分配,让生物体就像在四维空间而不是标准的三维空间内运转。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遍存在的数字 4 其实应该是 3+1。一般来说,那个 1 是空间维度。如果像我那些信奉弦理论的朋友所说的那样,我们生活在 11 维度的宇宙中,神奇数字就应该是 11+1=12,我们讨论的就应该是 1/12 次幂规模法则的普遍性,而非 1/4 次幂规模法则。由自然选择的力量驱动使其交换表面最大化,生物网络的确实现了空间填充的最大化,因此得以像三维空间而不是二维的欧几里得平面般缩放。这种由优化网络性能而产生的额外维度导致生物像是在四维空间中活动一样。这是 1/4 次幂规模法则的几何学起源。因此,生物网络以 1/4 次幂缩放,而不是经典的 1/3 次幂 —— 如果它们是平滑的非分形欧几里得物体,那么它们就会遵循 1/3 次幂规模法则了。尽管生物生活在三维空间中,但它们的内部生理和解剖结构就像四维的一样运行。古罗马人认为,“狼之时刻” 代表夜晚到黎明时分,即日出之前的时间,人们认为这段时间魔鬼的势力会增强、活力旺盛,这是大多数人逝世和大多数婴孩出生的时间,也是人们遭受噩梦惊扰的时间。是意识带来的苦果。人们都知道自己会死去,没有其他任何生物具有如此强大的意识,能够了解自己寿命有限、终归难免一死。无论是细菌、蚂蚁、杜鹃花还是鲑鱼,没有任何生物 “关心” 甚至 “知道” 死亡是什么,它们只是生存然后死去,一天天挣扎求生,将自己的基因传给后代,一遍遍上演着适者生存的戏码。但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我们演化出了对进化过程的意识和良知,我们将道德、关怀、理性、灵魂、精神和神灵等概念带给这个世界,以此开始了参悟进化之意义的非凡冒险。这是意识带来的苦果。人们都知道自己会死去,没有其他任何生物具有如此强大的意识,能够了解自己寿命有限、终归难免一死。无论是细菌、蚂蚁、杜鹃花还是鲑鱼,没有任何生物 “关心” 甚至 “知道” 死亡是什么,它们只是生存然后死去,一天天挣扎求生,将自己的基因传给后代,一遍遍上演着适者生存的戏码。但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我们演化出了对进化过程的意识和良知,我们将道德、关怀、理性、灵魂、精神和神灵等概念带给这个世界,以此开始了参悟进化之意义的非凡冒险。我将使用这个概念来讨论公司的 “死亡率”,并展示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公司也遵循相同的指数衰减规律,它们的死亡率不随时间而变化。事实上,数据显示,美国上市公司的半衰期只有 10 年左右。所以,在经过 50 年之后(5 个半衰期),只有(1/2)5= 1/32(约 3%)的公司仍能保持运营。这个现象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生物体的死亡、同位素的衰变和公司的消亡过程展现出的惊人的一致性是不是由某种普遍的内在动力学导致?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精神和实质以及表现为熵的产生过程表明了开放式指数级增长的负面影响。无论我们如何有创造力,最终一切事物都要由能源消耗来推动和处理,而能量的处理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有害后果。一座城市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复杂适应系统,是两种 “流” 结合的产物,一种是维持并促进自身基础设施和居民发展的能源和资源流,另一种则是连接所有公众的社会网络中的信息流。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网络的整合和相互作用魔法般地带来了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活动、创新和经济产出的极大增长。公司呈亚线性比例变化,而不像城市那样呈超线性比例变化的事实表明,它们是规模经济而非创新和创意胜出的具体体现。公司通常是高度受限的自上而下的组织,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与之相比,城市则是创新而非规模经济霸权胜出的代表。数据革命将成为一项推动科学在 21 世纪发展进步的重大范式转移,他把它称作 “第四范式”。他认为,其他三个范式分别为:实验科学(伽利略之前的时代)、理论科学(牛顿之后的时代)、计算科学。我的印象是,与克里斯・安德森不同的是,格雷把第四范式看成是前三个范式的结合,即理论、实验和模拟的统一化,但又增加了对数据搜集和分析的重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世界需要复杂科学

              研究每一滴水,并不能完成对大海的研究;研究单个脑神经细胞,并不能解释人类思维意识。我们今天的科学已经能够把物质世界分解成夸克这样的层级,但是这些原子的基本粒子如何组装起来仍然无法破解。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够取得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韦斯特认为这个突破可以将全球气候、金融市场、风险、经济、健康、社会冲突以及作为社会构成的人类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大量研究、模拟、数据、模型、理论和猜测等全部结合起来,提出一个大一统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更大的维度观察世界

                这本书的难度比较高,但仍然建议读者能够较为仔细地阅读,因为它从一个我们很多人不曾思考过的角度去讲解了这个世界,以及当中的生命形态。


                万老师在第二季专栏中也解读过,可以结合学习。
                我们的生命在某种程度上是四维的,也就是说四维的内部构造会让生命呈现出三维的外部形态,如果内部是三维的,那么我们可能只是一个平面。这点对于我们理解物理、哲学、天文学以及生物学都有帮助。
                本书的逻辑链条比较严谨但难度和长度都高一些,通过自己阅读,也会在中间感受到很多颠覆的思考方式和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但却很少被我们注意到的事实。
                祝开卷有益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规模效应也有一个限度,尺寸过大会把自身压垮

                  一个典型的‭‮杂复‬‬系统是由无数个个体成分或因子‭‮成组‬‬的,它们聚集在一起会呈现出‭‮体集‬‬特性,这种‭‮体集‬‬特性‭‮常通‬‬不会体现在‭‮体个‬‬的特性中,也无法‭‮易轻‬‬地从个体的特性中‭‮测预‬‬复杂系统的普遍特点是整体‭‮于大‬‬其组成部分的简单线性总和,而且整体通常也与其组成部分存在‭‮大极‬‬的不同。在许多‭‮况情‬‬下,整体似乎会自行发展,几乎与其‭‮成组‬‬个体的特性相分离。规模缩放意味着,‭‮果如‬‬一座‭‮市城‬‬的人口规模是本国另一座城市的两倍(‭‮是论无‬‬4 万∶2 万还是 400 万∶200 万),它的工资、财富、专利数量、艾滋病病例、犯罪率及教育机构数量都会以‭‮似近‬‬相同的比例增长(大约是 1.15 倍),它的基础设施也会‭‮现出‬‬相似的节余。无论是什么‭‮织组‬‬或结构,如果它的规模尺寸任意增长,它的自身‭‮量重‬‬都终将会把它压垮。‭‮寸尺‬‬和增长都是有限度的。” 这句话还‭‮该应‬‬加上‭‮句一‬‬关键‭‮话的‬‬——“除非有‭‮么什‬‬变化”。为了继续增长,避免崩塌,必须发生改变,即创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复杂世界的演变

                    有启发 3 句话 1. 死亡是生命的本质特征。毫无疑问,它是进化论的必要特征 2. 城市是一台不断缩小的时光机 3. 公司会衰亡,而城市则不会重点整理 1. 规模和规模缩放是高度复杂、不断进化的系统的通用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 2. 公司的不断增长,它们倾向于变得越来越线性化,这部分是源于市场力量,同时也受到自上而下的管理和官僚机制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僵化后果的影响,而这一机制被认为是运行现代传统公司所必需的 3. 药物剂量的缩放变化是复杂的,如果不正确操作或未关注到药物输送和吸收的机制,天真幼稚的做法可能会导致不幸的后果和错误的结论。这显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有时甚至关乎生死。这是新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批普遍应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4. 叠加在这一渐进式线性过程中的是偶尔的创新性非线性飞跃,为设计或所使用的材料带来了重要的改变 5. 任何可测量的本质都不能依靠人类随意做出的单位选择,物理定律同样如此 6. 死亡是生命的本质特征。毫无疑问,它是进化论的必要特征 7. 任何相信指数级增长会在有限世界里永久持续下去的人要么是疯子,要么就是经济学家 8. 全球许多城市都曾遭受过 "城市重建" 和 "贫民窟清拆" 的困扰,开展这些行动的本意都是好的,也有很好的理由。然而,社区的理念通常被忽视,那些被迫搬迁的人的境遇也无人问津,由此产生了许多计划外的后果 9. 如果忽略了城市化的重要维度,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上,不免短视,甚至会招致灾难 10. 城市规模越大,创建社会资本的方式便更具创新性,而普通公民的人均拥有量、生产量和消费量也就越大,无论是产品、资源还是观念 11. 除了城市规模增大所带来的个人利益以外,系统性规模经济也将带来巨大的集体利益。二者加在一起,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系统性增加,这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化持续爆炸式增长的潜在驱动力 12. 城市是一台不断缩小的时光机 13. 我们不应该哀悼任何公司的死亡,这是经济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是应该关心那些因为公司消亡而受到影响的人的命运,无论他们是工人还是管理者 14. 公司会衰亡,而城市则不会 15. 公司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在市场力量的正反馈和开发新领域、新产品的长期战略需求之间求取平衡,前者会强烈鼓励继续沿用经市场检验行之有效的产品,而后者或许是有风险的,不会立即带来回报的 16. 现在,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有望会在其一生中见证几项重大的改变,这极有可能会中断他们职业生涯的连续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刷新认知

                      春节期间翻完这本书,前后跨度好几个月。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还是非常抓人的,都是能打动人的新知识。规模,非线性缩放,涌现,自相似… 直到我明白这是一门新兴科学 — 复杂科学。原来在认知里连定性都算不上的常识,竟然被研究发现了定量的规律。太牛了!总得感觉就是刷新了我的认知!后半段比较枯燥,太学术化了,所以给四星。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组织真正的优势,不是规模大,而是,规模复杂。这就是咱们要说的第三个问题,一个组织的成长,到底遵循着什么样的逻辑?答案很明确。不管是对个人、公司,还是城市来说,大,只一个基础,它不是真正的厉害。能够包容万物,能够有多样性的大,才是真的了不起。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9-4-9 宇宙中那只看不见的手

                          很久之前接触了这本书,完全读不懂。历经磨炼之后,现在仍然有很多地方读不懂,断断续续从头到尾翻完了。全书论述了作者最重要的发现:物理界和生物界很多复杂现象的背后,都有一个隐形的尺度。这个尺度决定着生物的尺寸、物体的复杂程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又有趣又难啃的书

                            放在书架很久,借着中秋假期干扰比较少,终于把这本种草很久的书啃完。虽然顾衡老师说书这个东西,不要用仰视的眼光,翻开 69 页,能看得下去就读,看不下去就不读。没什么书重要到一定要啃下来。但是这是一本能让你觉得有趣,但又很有难度,又足够有趣到你想啃下来的书,万老师推荐的不少书都是这种风格。简单总结下从这本书得到的启发:1. 从生物的体型,寿命,新陈代谢率,到公司,到城市,背后都有一个幂率关系,他们都符合若干个限定条件(具体参考 07-3 的总结),并由此产生统计学意义上的数学规律,不算看得特别明白,但觉得很有美感 2. 这本书虽然专业词汇比较多,但是能保持有趣吸引人读下去,是一开始建立一个大悬念,然后丝丝剥茧分析背后的原因,再把这个规律进一步应用拓展,逻辑井然 3. 对复杂系统多了一层认知,可以对照之前的一些进化论的知识相互加深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规模皆有极限,凡事终有尽头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现年近 80 岁的理论物理学家(和生活大爆炸中的 Sheldon 同样的职业),有一位相伴 55 年的妻子(这本有些硬核的书中藏着一处不经意的浪漫,与最后的致谢呼应,真是暖)。


                              本书在探讨的问题很简单也很复杂。
                              从生物到公司,再到城市,规模的扩大会带来什么影响?是什么制约规模的无限扩张?
                              总体而言,规模经济带来两方面的益处:一是成本端,比如说生物体规模越大,每一克组织需要的能量约少。(非线性)
                              一是收入端,比如说城市规模越大,个体的平均收入越高(非线性)
                              规模效应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为什么生物体和公司无法无限扩大?
                              为什么生物体和公司会死亡?
                              目前看来还在不断扩张的而且规模越大节奏越快的城市未来会怎么样?
                              1. 先说规模为什么不能无限大
                              答案看下来主要有两点:
                              就生物体而言
                              制约生物体规模的,是其基础单元所能承担的极限和组织结构。
                              生物基础单元比如毛细血管,动物的规模越大,单个毛细血管就必须服务更多的细胞,但是毛细血管之间的间隙,大到一定程度(由于要去连接更多的细胞导致间隙变大)就会导致缺氧。
                              从组织结构而言,生物体的重量承担是三维模型,强度承担是二维模型(接触面),无论是什么组织或结构,如果它的规模尺寸任意增长,它的自身重量都终将会把它压垮。尺寸和增长都是有限度的。
                              2. 再说生物体为什么寿命有限
                              主要原因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即能量被利用或转化以制造或维持一个封闭系统的秩序时,某种程度的混乱便是不可避免的 —— 熵趋于增大。
                              简单说,封闭系统中的能量有限,封闭系统内的每一次能量转化都会带来内部不可避免的损耗,生物体是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所以内部能够进行的能量转化次数有限,故难免走向衰亡。
                              公司,城市若是封闭系统,亦会走向衰亡。
                              不过城市相对而言有天生的开放性,这也是为什么城市往往比生物体以及公司要长存的久的多的原因。(这点是我的理解)
                              从生物体扩展到公司扩展到城市,虽然只是粗阶的假设,但仍具启示性意义。
                              规模皆有极限,凡事终有尽头,无论是生物体,公司,乃至宇宙本身。主要因为封闭系统内,能量总会产生无法捕捉的损耗。
                              如果说万物终有尽头,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突破现有规则的限制了?
                              突破规则限制的方式书中提到的无非是两种:
                              改变材质或改变结构
                              或一言以概括:创新。
                              创新是推迟衰亡的原动力。
                              但推迟衰亡需要越来越快的创新,所以衰亡总的来说,或许还是不可避免。(不过我对作者的这条结论存疑。)
                              我为走下坡路不一定代表一路走向衰亡,特别是公司,城市这种相对非封闭系统,起起落落皆为正常,或许可以不断的通过动态调节达到自然均衡。
                              总体而言,本书的思维方式还是相当具有启示性意义,作者旁征博引,知识涉及学科丰富,有些地方也相当硬核,没那么容易读,书本身较长。也花了我 45 天时间才读完。
                              就结论而言,作者在书的结尾也说,他只是在寻找一种跨越生物,公司和城市的规律,但这种规律是粗颗粒的,城市的未来走向是跨越奇点后的不可持续还是进入稳态,他也没有答案。
                              本书推荐给对宏观规则,跨学科思维感兴趣的朋友。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质问题不多,规模是其中一个!

                                最初吸引我读这本书是因为看到这样一段简介:“生命体、城市、公司,乃至一切复杂万物,是否都存在相通的内在生长逻辑?制约生命与死亡、城市化的扩张及公司寿命的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人类能否通过融汇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知识,找到揭开复杂万物生长背后的简单法则?” 说实话,作为城市规划师,我对城市和城市化扩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我并不相信城市背后能有什么简单的法则在操控着,即便是物理学的法则。


                                而在花费数月的时间啃完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
                                首先,这本书让孤陋寡闻的我开始知道了地球上存在着像圣塔菲研究所这样一个研究复杂性科学的神奇机构,以前我也就是知道点儿布鲁金斯学会的水平。
                                其次,我要为自己在读这本书之前还自以为涉猎广泛而跨界的阅读感到羞愧,这本物理学家风格的读物,从一个我完全没有思考过,也超出自己认知的视角解读了我非常关心的尺度问题,而且不仅仅是城市的,还有生命体和公司不同方面的规模尺度。万维钢在他对这本书的解读里面说 “尺度,是一个非常有物理学味道的概念”。看到这句话我暗自乐了,作为曾经的城市规划系学生,“尺度” 这个词大概是每一个人在收到别人对自己图纸评论中最在意的底线词汇,如果大家认为这张图尺度有问题,那基本上就可以认定这是一张完全不合格的图,连物理学原理都不符合,还谈什么审美。所以,对于一个物理学家来说,认为城市规划是伪科学,想要引领一个城市学科走向科学的道路,以规模法则为抓手,还是很有希望的,可以 “打开理解城市的定量综合系统框架的窗口”,也许更是为智慧城市进行城市级别的大数据分析提供了一种底层的思考逻辑。所以书中提到的伦敦大学学院高级空间分析中心的迈克尔・巴蒂教授的《新城市科学》可以作为扩展读物跟进阅读。
                                最后,好奇心会驱使你停不下来,书中有太多精彩有趣的知识点。比如说电影哥斯拉的身体规模合理嘛?人类的寿命为什么不能更长?再比如说人类社会群体的理想规模是多少人?城市有没有最佳规模,公司的寿命有什么规律?当然,除了这些 “八卦”,我最关心的还是城市的规模法则:作者把城市拆解为由基础设施网络和社会经济网络两个层面构成的。基础设施网络类似于生物物种网络,具有规模经济特性,使它们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呈亚线性增长,也就是说城市规模每增长一倍,只需要增加 85% 的物质基础设施;而社会经济网络,即负责创造财富、创新、犯罪等的网络,“终端单元之间的社会互动和信息交流的强度是最大的,随着其在群组结构的层级中不断攀升,这种强度会系统性减弱,并导致超线性规模缩放,回报不断增多,生活节奏也会不断加快。”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认为城市是人,虽然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信仰体系,“但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生物和社会组织及动力学都是极为相似的”。这两个层面,用通俗的语言说就是一个城市的硬件和软件,他们背后则是有着不同的物理学规律,一个有系统性结余,另一个则相反,呈现了系统性的加强。那么当然是城市规模越大越好,基础设施成本降低了,财富、创新加剧了,当然,同时副作用是拥挤、犯罪、疾病也加剧了。正在经历新型冠状病毒袭击的我们更是理解了这种可怕副作用的威力。
                                我认为全书值得琢磨和回味的观点在于,生命体因为不可避免的器官、血管磨损,都有寿命的限制,而公司虽可以不断发展壮大,却也随时伴随着死亡的风险,只有城市的发展是无限的,包含着生命的链接、创新、演化。放眼宇宙,有多么不同的链接、创新、演化方式就会有多么不同的聚居体形式。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规模与网络

                                  看此书之前,确实没有想过生命体、城市、公司之间,会有一套相似的逻辑。也确实没有思考过【规模】的种种神奇之处。动物、植物、生态系统、城市和公司中,几乎任何可量化的特点,都与规模存在可量化的缩放关系。规模是一种静态的描述,规模缩放则是系统性的连续反应,这种连续性,或线性,或亚线性,或超线性。简单的数学模型,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了,复杂系统在规模缩放下,引起的变化。规模化的系统,大体遵循三个假设:空间填充、终端单元的恒定性、将物质输送到整个系统所需能量最小化。在三大假设下,单一变量线性变化时,其他变量或亚线型、或超线型变化。这种变化的数学理论依据,看幂指数小于 1,或大于 1。幂指数的开放和收敛是相对的,生命体约为 0.75(1.25),城市约为 0.85(1.15),公司约为 0.9(1.1)。系统规模化后,往往会出现网络效应。网络效应对应的是内卷(内卷的终局是消亡)或涌现(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细胞规模化后的智慧生命,是涌现的结果,而智慧生命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就是内卷化发展的终局。网络的发展是不均匀的,呈现节点效应(空间分布不均)与爆发效应(时间范围内的不均)。规模与网络是相生出现的。封闭系统的终局是消亡。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入【熵】的概念。每一份有用能量的产生,都会附带一些 “无序” 和 “无用”,这种损耗不可避免。也就是生命、企业等系统的终局,内卷、消亡的依据。规模与网络是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超线性与涌现是阶段性的爆发,内卷与消亡是永恒的主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复杂科学的大神之作

                                    《规模》这本书由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所著,深入探讨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规模的普遍法则。韦斯特运用复杂性科学和网络理论,分析了从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的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似规律。书中指出,许多系统的增长和可持续性都遵循某些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解释为何一些公司、城市或生物能够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变得更加高效,同时也揭示了规模增长的潜在局限性和风险。《规模》不仅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来理解周围世界的运作和发展模式,还对如何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管理大型组织以及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和解决方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规模法则本质上是个指数法则。我们先选择一个指标,作为衡量规模的尺子,前边的例子当中,这个指标就是食物的长度。然后我们来看,另一个关键因素和长度之间的那个换算公式,这个指数是怎样的。热狗的价值和长度相关,也就是和长度的 1 次方相关,指数是 1,所以它是匀速增长的。披萨的价值和长度的平方相关,也就是和长度的 2 次方相关,指数是 2,它就是加速增长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本书获得以下几点收获:1、规模缩放意味着,如果一座城市的人口规模是本国另一座城市的两倍(无论是 4 万∶2 万还是 400 万∶200 万),它的工资、财富、专利数量、艾滋病病例、犯罪率及教育机构数量都会以近似相同的比例增长(大约是 1.15 倍),它的基础设施也会出现相似的节余。2、要建设更大的结构或使大型生物体进化突破规模法则的限制,就必须创新,要么改变系统的物质组成,要么改变其结构设计,要么二者均发生改变。3、公司的传统机制分为如下三大类:(1)交易成本最小化反映了优化原则驱动的规模经济,如利润最大化;(2)组织架构是一家公司内的网络系统,传递信息、资源和资本,用于支持、维持和推动公司增长;(3)竞争带来市场生态内在的进化压力和选择过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必起于小,族必起于少

                                          如果你对宏观的数字和数量级没有概念,那这本书给你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了解视角。书中提出一些宏观的问题,并相应地给出同样宏观的答案。我们生活在一个呈指数级不断扩张的世界,中国的发展也同样适用。生命和死亡,大多数生物体在年轻时生长很快,但后来便缓慢下来,继而停止生长,最终死亡。大多数公司也遵循类似的模式,几乎所有公司最终都会消失不见,而大多数城市则不然。热力学第二定律悬挂在我们所有人头顶上及我们周边所有事物之上。耗散力一直在持续且不可避免地做着功(熵增的过程),这使得所有系统都将退化,我们都将屈服于各种形式的磨损和衰竭。规模缩放和可缩放性,事物如何随着规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研究非线性行为的规律,可以尝试解决科学、技术、经济、商业、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一系列问题。生命体、城市、公司,乃至一切复杂万物,是否都存在相通的内在生长逻辑和法则? 这本书,开始让我们开始思考这个宏伟的问题。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