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3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故事的发生,总有一个地址; 地址的演变,也有它自己的故事。

    地址究竟有什么用?它又为何重要?身为当代人,我们对于地址的存在早已司空见惯,却对地址的来历知之甚少。戴尔德丽・马斯克在《地址的故事》一书中追溯了世界各地的街道名称起源,为我们揭示出隐藏在地址背后有关身份、种族、财富与权力的复杂故事。从纽约曼哈顿寸土寸金的门牌号,到柏林街头的纳粹街道名称,从以数字编号街道的费城,到没有地址就没有身份的加尔各答,街道的命名从来不只是为了标记住址,更代表着命名的权力,塑造历史的权力,决定谁重要或者谁不重要的权力。正如马斯克在书中所言:“我们曾认为街道地址纯粹是一种功能工具,是一种管理工具,但它们在实际上讲述了几个世纪以来权力是如何转移和延伸的。”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地址的故事:地址簿里隐藏的身份、种族、财富与权力密码》

      戴尔德丽的好奇心很强,平时有什么问题,都喜欢刨根问底地做一番调查。有一天,她从一个权威机构的网站上了解到:世界上大多数的家庭都没有街道地址。这让戴尔德丽感到非常意外。真有这么多人没有自己的地址吗?没有地址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今天采用的地址系统,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于什么原因被发明出来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戴尔德丽开始了她的调查。她从美国老家开始,一路调查了五大洲十几个国家,写成了这本《地址的故事》。本书核心内容:一、现代的地址系统是怎么来的?二、地址到底有什么用?第一,现代的地址系统是怎么来的?作者戴尔德丽认为,现代的地址系统有两个最主要的发源地:一个是 18 世纪的维也纳,一个是 19 世纪的伦敦。在 18 世纪的维也纳,女皇玛丽亚・特雷莎为了征兵,发明了门牌号码;在 19 世纪的伦敦,被誉为 “现代邮政之父” 的罗兰・希尔为了提高英国邮政的效率,推动政府给全国的街道命名。第二,地址到底有什么用?戴尔德丽调查了印度加尔各答的贫民窟,她发现,没有地址的人,在现代社会寸步难行。他们不能享受社会福利,不能使用银行的服务,不能受教育,甚至连自来水和电这些最基本的生活物资都没法保障。在个人层面上,地址是一个人接入社会网络的必要条件。而在国家层面上,维护治安,发展经济,控制传染病,这些工作都要用到地址这个必要的工具。书里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未来的地址会是什么样?在今天,有不少科技公司都在研发数字地址。所谓的 “数字地址”,就是借助计算机,给各种地点命名。数字地址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精度非常高。比如,英国有两个年轻人,发明了一种叫做 “三词定位法” 的数字地址系统。他们的思路是这样的:找 40000 个单词,每三个单词组成一个组合,那就有 40000 的三次方,也就是 64 万亿个组合。假如每一个组合都对应地球上一个 3 米乘 3 米的正方形地块,那就刚好可以覆盖整个地球的表面积。也就是说,在他们发明的这个地址系统里,只要给出一个三个单词的组合,就能定位到地球上任何一个 9 平方米大的地方。这样的精度当然比我们今天用的街道编号要高得多。不过 “三词定位法” 的问题也有很多。首先,有几个人能知道 40000 个单词呢?国内英语专业八级的词汇量也只要求到 13000。如果每个国家都从自己的语言里找 40000 个词,那这套地址系统就没法在国际上通用了。再有,三词定位法虽然精确,但它生成的地址完全失去了文化上的意涵,三个词和它们命名的地点毫不相关。我们今天使用的很多地址,都带有历史的印记。假如这些地址都被数字地址取代,也就没有什么 “地址的故事” 可讲了。不过,哪怕是像三词定位法这么鸡肋的发明,也找到了自己的用处。在地广人稀的蒙古,三词定位法已经成为官方认可的邮政地址。毕竟,在大草原上找到一户牧民,三词定位法还是非常管用的。未来的地址会是什么样呢?数字地址会和传统的地址结合起来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现代社会的准入证

        贫民窟里的基本生活保障、伦敦城里爆发的霍乱,小小的地址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其起源来看,可以看见伦敦存在的摸私巷和唐长安城里紧挨着皇城的红灯区平康坊极为相似,也可以在命名中看见随着美国社会发展城市网格化的影响,也可以在其中发现政治方面的印迹,还可以找到种族、阶级和社会地位的影子。 《地址的故事》里作者用这不曾被高度重视的地址串起了人类历史中一个个故事,展现了其在多个方面的风采。如果贪图求快,可以看一下最后两章,通过对比没有地址和未来地址的情况,你会发现其是步入现代社会的准入证,一个人没有它作为基础,就很难完成那些日常生活里看似不起眼的重要活动。 地址就像一张大网,你不进入其中,就享受不到其带来的便捷和各种福利。基于此,就可以更好理解为何除了三词寻址系统以外,谷歌设计了经纬度编码系统,其他公司也跃跃欲试,因为这是在制定标准,搭建属于自己的网络。如果网络所容纳的人越多,节点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其权力和影响就随之增长,价值也就越大。 一位名叫葛宇路的学生曾用自己的名字为北京的空白路段命名,听起来像是在开玩笑,不过却引人思考。地址的命名其实就像是语言,有官方的版本,也有民间的,更有历史上流传的。虽然独裁者统治下可以像把机场道理修得笔直一样更容易进行官方命名,并不意味着就被所有人接受。这种特殊的语言如同货币一样,真正被更多人接受的才具有高价值,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否则就只是一些无聊的符号罢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你想旅行,先做一下地址功课,会很有趣

          地址带给我们一个社区的最有趣的故事,没有地址的社区,可能会给你更精彩的投送解决方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了地址后我们逐渐失去了自由的能力

            《地址的故事》… 人类逐渐失去自由应该是从房子被发明开始… 古罗马人没有街道门牌却发展出很强的路径记忆(宫殿记忆法)… 奥匈帝国的人民有了门牌号(征兵号码)后再很难逃脱为女皇打仗的义务… 伦敦是西方最早给马路统一命名的城市,没有地址的人逐渐不再被认作伦敦人… 文艺复兴后人类着迷于秩序与分类,为了人为的秩序一切都必须分类,不能分类的统称其他或异类… 三词命名法是信息时代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按照三词定位法,美国白宫的玫瑰花园的地址是 "军队喜欢点唱机",埃菲尔铁塔的地址是 "大胆演化尿布"… 非国家空间消失我们成了公民,非地址空间消失我们成了居民… 三词命名法要是得逞了,恐怕做游民的自由也要丧失…(石木翻书每天翻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个话题有点意思

              只是叙述太过冗长和啰嗦,缺乏逻辑和结构,一件事情讲了半天没有讲清楚,这姑娘的裹脚呀该松松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此之前,地址于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事物。但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地址,其实是人的一个属性。一个没有地址的人,也就是书中说说的无家可归的人是很难在这个社会正常生活的。很难想象,在不说出任何一个地址的情况下,我该如何介绍自己?人是需要地址的,人们需要地址来证明自己生活在地球的某一个点;人们需要地址来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也许,只有极度压抑的社会,被压制到原子化状态的人们才不需要地址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地址的故事

                  地址文化,地址历史,地址故事,读来开眼,增知,有痛有酸,有趣有乐!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