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海外婆罗门回乡记
欧美记录文学的优点是细节的细腻,这方面比中国的大部分类似文学都优秀,比如中国近代内战或韩战,包括长征。西行漫记的细节描述反而让人久久不忘,本书也是如此,从开始让一个小办事员打字,到后期对个锡克教人的描述。栩栩如生的细致描述,留给人很深的印象,克制自己的评论,但通篇看下来,自然就得出自己的结论。本书成书于近 60 年前,印度社会物质上和人口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但社会结构和民族性没有变化,也体现作者的高明,文字的伟大。作者身为婆罗门有自身的优越感,但受传统英式现代教育,对自己的母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多少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自己又摆脱不了自身的优越感,不愿意放下身段,如同中国民国时期的旧文人,建国初期的民主党人士也是这样的小资的旧习。所以印度需要秦始皇的国家统一,需要 CP 打碎阶层和阶级,底层民众的翻身。莫迪应该是出身贱民的底层革命者,但几千年的阶层固化,英殖民地对精英阶层的培养,更加深了阶层的固化,宗教的根深蒂固,印度要从传统农业文明进步到工业文明并不乐观,需要漫长的时光。总结印度的八荣八耻(摘抄于随水):1. 以脑力工作为荣,以体力劳动为耻。2. 以肤白体胖为荣,以黢黑精瘦为耻。3. 以奢侈炫富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耻。4. 以虔诚奉献为荣,以不信神灵为耻。5. 以不沾荤腥为荣,以饮食不忌为耻。6. 以生男弄璋为荣,以生女弄瓦为耻。7. 以娶高种姓为荣,以嫁低种姓为耻。以移民海外为荣,以生在印度为耻。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67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幽暗国度《幽暗国度》 2022-32 作者以一个印侨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在上世纪 60 年代回到印度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半个多世纪前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表观现如今也不知改变几许又所剩几多。似乎种姓制这种印度独有的阶层固化制度时至今日依旧飘荡在南亚次大陆的上空。很好奇,这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牢牢固化每个人一生社会地位的制度是如何还能在现代人人平等思潮的冲击下依然能在这 “世界第二大民主国家” 中存续半个多世纪的?是丰饶的土地养育出了安逸的人们?还是印度教的平和不争给他们带来了心灵上的恬适?如果民众能够打从心底认定世相的合理,那么他们为此而甘之若饴那又有什么问题呢?毕竟所谓公平也只是在人本主义的影响之下我们当前主流认可的价值观而已,公平给我们带来了物质上的收益,却同时也给我们精神上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之于社会总福祉上来说其实它未必就有那么多的优势和先进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幽暗国度》印度种姓制度的僵化导致人民对贫穷视而不见,人们失去了改变的动力,麻木不仁。另一方面,象征行为导致了对现实的脏乱熟视无睹。甘地在政治上是成功的,但是,在现实层面的改革上,他却彻底失败了。印度人擅长接纳外国文化,但同时内心又抗拒它们的文化价值,这就造成了印度人啼笑皆非的模仿式生活方式。另外,印度的宗教一方面把人生看作幻觉,一方面却非常务实。印度人过分依赖宗教仪式和象征,缺乏自我反省,没有历史意识。印度被英国殖民后留下的只是一套所谓的英国性格和行为方式,而这一切都只是在演戏和模仿。殖民过程中的印度就像失根的兰花,丧失了它原本的创造力和元气,既无法真正融入西方的积极世界观,又无法发扬自己的民族精神,以至于它只能在幽暗的世界中徘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