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3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这本书读完了,我不得不感叹人世的沧桑和变化,不得不感叹溥仪那坚强的精神。他由一个皇帝到一个公民,无半点抱怨,而是笑对人生。看着他那一张张微笑干活改造的相片,我不得不为之震撼。真是命运戏弄人,溥仪无论之前有多少过错,毕竟他能改过。尽管包括他以前把中国改为 “满国”,和日本人打交道,但是他能抛弃过去的一切,从新改过,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末代皇帝传奇

      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末代皇帝溥仪的身份转变,从高高在上的大清皇帝到伪满傀儡皇帝,再到接受改造的 981 及普通人老溥。“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岁月变迁,朝代更迭,山河依旧在;爱恨情仇,欢乐苦痛,终为烟云散。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时代洪流的命运浮沉

        每日一书:《我的前半生》。名为皇帝,却无家无国,有自己的新娘,却没有自己的家。爱新觉罗。溥仪,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由帝王沦为傀儡,由战犯转为平民,一生沧桑巨变,历经荣辱兴衰。三岁那年的旧历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病笃,慈禧突然决定立我为嗣皇帝,承继同治(载淳,是慈禧的亲生子,载湉的堂兄弟),兼祧光绪。我入宫后的两天内,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十二月初二,我登极为皇帝 —— 清朝的第十代,也是最末一代的皇帝,年号宣统。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我退了位。我的前半生,本是 “无一事可及生人,无一言可书史册” 的,但是从一九五七年起,我就日益一日地想把它公之于世。我,清朝的最末一代皇帝,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最末一个君王,在刚会跑的时候起,被抱上 “宝座”,浑然无知地度过了三年革命的风暴,然后在封建军阀保护下的皇宫中度过了我的童年;在民族敌人的豢养下送走了我的青春,最后终于认贼作父,充当了十四年的傀儡 “元首”。四十年间的生活,里面只有罪恶和羞耻,愚蠢和狡诈,凶暴和怯懦,猜疑和迷信…… 在那种年月里,我已不懂得什么叫羞耻。萧伯纳说过:“一个人感到害羞的事越多,就越值得尊敬。” 而我是正相反…… 我已经完全丧失了一个中国人的资格,我已丝毫没有了做人的尊严,我根本不懂得什么叫人生的乐趣。真理和正义,对一种人来说是亲切的,而对另一种人来说,则是冷酷的。当我只知道自己,把自己放在一切之上,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比一切都值钱的时候,我害怕真理和正义;当我懂得了真正的是非曲直,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耻辱和荣誉,懂得了生活和真正的命运的时候,真理和正义对于我,正如阳光对于生命一样,才成了有意义的。真正支配我祖父言行的思想,我看到一条家训中露出了一点:“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问题不在钱财,而是怕招灾惹祸。翁同龢离开北京不几天,荣禄就走马上任,做了文渊阁大学士兼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这是相位之首又统辖近畿三军的职位。荣禄得到了这个职位,第二步本想用六部九卿联名上疏太后的办法,废掉光绪,由太后恢复听政,但从甲午战败之后,这些当权派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攻击,有人很怕这个举动引起更大的反响,不敢赞同。于是,荣禄又策划出一个另类办法,准备在太后和皇帝到天津检阅新建陆军时,实行政变。这个消息叫光绪知道了,他连忙通知维新派去想办法。维新派如果把这件事情公开出去,也许事情不至闹成后来那样,但是这些书生却秘密地去找袁世凯这样的人物。西太后明白,袁对北洋军的实际控制能力,并非立时就可以解除,袁和奕劻的关系,也不能马上斩断。正在她筹划着下一个步骤的时候,她自己病倒了,更使她焦虑的是这时又忽然听到这个惊人消息:袁世凯准备废掉光绪,推戴奕劻的儿子载振为皇帝。不管奕劻如何会办外交和会奉承,不管袁世凯过去对她立过多大的功,也不管他们这次动手的目标正是被她痛恨的光绪,这个以袁世凯为主角的阴谋传说,使她马上意识到一种可怕的厄运,这是爱新觉罗皇朝的厄运,也是她个人的厄运。因此,她断然地做出了一项决定。为了实现这个决定,她先把奕劻调开,让他去东陵查看工程,然后把北洋军段祺瑞的第六镇全部调出北京,开往涞水,把铁良自己的亲信部队第一镇兵调进北京。安排已定,才又把奕劻叫回来,宣布了立我为嗣,封我父亲为摄政王。为了继续笼住这位有八国外国朋友的庆亲王奕劻,同时给了他亲王世袭罔替的恩荣。庄士敦这位苏格兰老夫子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文学硕士。他到宫里教书是由于老洋务派遗老李经迈(李鸿章之子)的建议,经徐世昌总统代向英国公使馆交涉,正式被清室聘来的。后来在我眼里,庄士敦的一切都是最好的。甚至连他衣服上的樟脑味也是香的。庄士敦使我相信西洋人是最聪明、最文明的人,而他正是西洋人里最有学问的人。让郑孝胥如此得意忘形的原因之一,是他在这场争夺垄断的战斗中,胜过了他的暗中对手罗振玉。罗振玉不但没有赶上这个机会,而且竹本大佐这个值钱的关系,也被郑孝胥轻轻拿在手里,成了郑的本钱。郑、罗二人之间的冲突,原来是掩盖在他们与王公们的争夺战后面。而从这时起,开始了他们之间的争夺战了。一九二八年四月二日,在蒋介石和张学良夹击之下,张宗昌兵败滦河,逃往旅大,后来又逃到日本门司,受日本人的庇护。一九三二年他以回家扫墓的名义回到山东,暗地里运动刘珍年部下倒戈,打算以倒戈队伍为基础,重整旗鼓,夺取当时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地盘,恢复其山东的统治。这些人物里最值得一说的是 “小诸葛” 刘凤池。我和刘的相识,是由于张勋手下的奉系老军阀许兰洲的介绍,刘是许的旧部下,在许的嘴里,刘是个 “现代的诸葛亮,得此一人,胜于卧龙凤雏,复辟大业,已有九成把握”。“中国的混乱,根本在于群龙无首,没有了皇帝。” 由此谈到日本的天皇制的优越性,谈到中国的 “民心” 唯有 “宣统帝” 才能收拾。中国军队的腐败无力是不可或缺的话题,自然也要用日本皇军做对比。记得济南惨案发生后,吉冈安直至少用了一个小时来向我描述蒋介石军队的惨状。济南日军司令布告的抄件,就是那次他给我拿来的。这晚上饭吃了大米大麦合制的日本饭,郑孝胥后来刻了两个图章给我,一枚是 “不忘在莒”,另一枚是 “滹沱麦饭”。前者是借鲁昭公奔莒的故事,暗示我安不忘危,也就是别忘了我和他在一起的这一晚;后者是借刘秀败走滹沱河,大树将军冯异为他烤衣服、做麦饭充饥的故事。郑孝胥把我比作刘秀,他自己自然是比作大树将军了。首先,我脑中留下的天津七年的印象很深,那七年间,没有一个日本军人或官吏不是在我面前毕恭毕敬地呼我为宣统帝;其次,我到东北后,无论是板垣还是本庄繁,当着我的面都是彬彬有礼的,凡需用厉害颜色的时候,却都经过中国人向我转达,所以我从没有直接看见过他们的红脸。这正是我最最担心的,正是我掩盖某些真相的根本原因。但是我越是担心,越把那一部分掩盖得严密,或者歪曲得不像样儿。同时,我越是觉得没办法应付他的追问,反而越是有了办法,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说什么我也是那几句:不知道,记不得,记不得,不知道!“人活到世上,总要做些对人类有益的事情,你所做的都是些什么呢?” 所长曾经问过一个日本战犯的这句话,在参观期间,忽然又回荡在我的耳边。这是一句非常平凡的话,但是对我们来说,又是一句非常严厉的话。一九五七年在哈尔滨的参观中,我特别感到了这句平凡的话的沉重分量。这是两次工矿企业以外的参观,一次是对平房区金星农业社的访问,一次是进谒东北烈士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终于看完了

          溥仪,大清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一生起伏最大的人。一个人,在历史潮流中如此弱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试试看看一个完全不属于你的人生

            二十多年前读过这本书,那时候可真年轻,还有好奇心信奉开卷有益。印象最深的就是,溥仪说他看玉特别厉害,哪怕是被各种作假的,一堆玉里面,他能很快找到最好的玉。因为打小就见到的都是最好东西。后来采访银行工作人员时候,都说数的纸钞,都是真正的钱的纸张,摸得多了,假币到手上就会觉得不对劲。果然是术业有专攻。从那以后,我看书都挑最好的名家看,过了几年,一本书可不可看,读几页马上就体会到了(吹牛有点)。从此,我明白了,不论做什么,去够最好最优质的东西,哪怕不成功,你也见识到了经历体验过了。看到一句谚语:如果你的目标是月亮上,你落下来也会在树梢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权力会如何侵蚀一个人?

              世人或追名或逐利,乐此不彼。富贵不过帝王家,想了解权力会如何侵蚀一个人,看看末代皇帝溥仪的记录或许能有所启发。1908 年,2 岁登机,成为万人敬仰的天子,受到众人跪拜。可惜好日子不长久,1913 年 7 岁时,袁世凯夺权成为正式总统;1918 年 12 岁时,亲身母亲自杀,首次出紫禁城。1922 年 16 岁结婚,后来每一次的迎娶,或是为了平衡政治利益,或是想要取得日本人的信任。1925 年 19 岁逃往天津,受日本庇护 7 年。1932 年 26 岁,在长春任伪满洲国执政 13 年。1945 年日本战败逃亡,被苏联逮捕,在苏联赤塔关押 5 年。1950 年 44 岁,被押解回国,被关押在抚顺监狱。1959 年 53 岁特赦回到北京,1967 年因肾癌去世。他人生所有的决定都围绕着要保全皇位,老祖宗打下的江山不能毁在自己手里这个执念。无论是寻求各国庇护,复辟,到后来被日本人控制,一切都是为了那个执念。他是皇帝,权倾天下,但他自始至终也找不到一个可以真正吐露心声的人,自己的父亲无法依赖,身边的大臣各有主张,连自以为信得过的随侍也是日本人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就算对自己的弟弟溥杰,兄弟俩开始真正说说心里话也是到了抚顺监狱那段。普通人享受到的亲情,友情,爱情,溥仪终其一生也无法真正了解个中滋味。这样的生存环境,把他塑造成了一个矛盾体:多疑,为达目的不惜一切手段,可以在日本人面前鞠躬屈膝,但是为了平息自己心中的忿恨,无故变本加厉地折磨自己身边的人,以这种方式展现自己的权力。1950 年之前,他在权力的枷锁下求生存,活得如行尸走肉。1950 年后,在监牢里,他学会自己穿衣服,刷牙,缝补衣服,扫地。。。一系列常人在小时候就学到的生活技能,他从 40 多岁重头学起。但是他在监狱里感受到了大爱,比如被日本人残害的监狱管理员没有对他报以颜色,反而在他学会每件小事的时候,给他鼓励。监狱长在他被迫承认自己侵吞了 3 亿元日本人给他在日本的活动经费时,告诉他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压力而屈服。监狱对他而言是学校,是心灵栖息的场所。9 年的监狱生活让他重拾活下去的勇气,为自己种下的种种恶果赎罪,然后作为一个普通人,尽己之力为祖国添砖加瓦。人说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溥仪在 20 多岁的时候要面对那样的局势,做出判断,何其困难。换了任何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生于我们究竟有什么意义?一切的追名逐利,又有何意义?我们在这世上走一遭所谓何事?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溥仪的前半生就是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溥仪的前半生自始至终都只是一个没有自我的傀儡。在紫禁城的小朝廷里,他是那些妄图复辟、实现个人飞黄腾达梦想的遗老遗少们的傀儡,他是内务府那些贪官污吏以及大小太监用来上下一其手、牟取私利的工具,甚至对他的父亲而言,他存在的意义就是那定时足额从内务府领取的四万两千多两的岁俸。他还是满足社会各色人物好奇心的吉祥物,是各方势力用以博弈的一颗棋子和道具,还是骗子们垂涎的猎物。最重要的是他是自己欲望的傀儡:他的前半生的核心就是两个字 — 复辟。这是他摆脱不了的宿命。从登上皇帝的宝座到沦为阶下囚,紫禁城的红砖碧瓦、腐朽颟顸的遗老遗少、环绕身边的宫女太监以及形形色色的各方势力的代表和中国历史的大环境都在无时无刻地在塑造着他,也在禁锢着他。他想挣脱命运的摆布,却又半推半就地随波遂流,成为时代的祭品。除了追着进宫马车哭喊的祖母、母亲和喂养过他并给予他亲情的乳母,又有谁把他当成一个需要呵护的孩子,需要平等对待的活生生的人呢?或许庄士敦算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冰冷的宫墙内,在波谲云诡的历史的大潮中,最终成长为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这是历史的悲剧,更是个人的悲剧。也许那个回归平凡、在植物园内平静地做一个园丁的溥仪才是一个找回自己并做自己的"人 “。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的前半生

                  溥仪的心路历程:懵懂登基,甚至排斥登基 —— 皇帝意识觉醒,想成为真正的九五之尊 —— 祖坟被掘后立志 “复辟”—— 激进式 “复辟”—— 静观其变寻求 “复辟”—— 在日本人的掌控下只求保命 —— 初入狱恐惧死亡 —— 对傀儡生活的反思以及对迫害百姓的羞愧之心 —— 真心为祖国自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溥仪“被利用”悲凉的一生

                    看过电影《末代皇帝》的人,一定对片尾记忆深刻,历经沧桑的溥仪,回到故宫 —— 自己曾经的家,还要买票,这其中的心酸,让无数观影者流泪。他的一生,就像他自己总结的:刚会跑的时候,就被抱上 “宝座”,浑然无知地度过了三年革命的风暴,然后在封建军阀保护下的皇宫,度过了他的童年。命运对于溥仪而言,早就注定,无法自行选择。一个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孤独的皇帝,变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名普通的公民。溥仪的一生,前半生命运不由自己做主,后半生命运又必须接受改造…… 无论是电影《末代皇帝》,还是这本《溥仪自传 我的前半生》,都尽显了溥仪 “被利用” 的一生、悲凉的一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末代皇帝

                      任何角色如果是末代的,结局多半都是悲惨的。相对而言,溥仪这个末代皇帝要幸运得多。不但没有生命危险,而且在获得特赦后,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中国角色。这本书他给我们呈现了他的真实生活,非常值得拿来读一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复杂的帝王人生,到极简的百姓人生

                        后知后觉的,发现信仰的幻灭,看透人心的叵测,适配环境的颠覆;推荐想穿越的人,多看两遍;)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穿皇袍坐龙椅的普通人

                          1 不懂加减乘除,钱财被哄了去。不懂声光化电,宫内到处鬼故事神神叨叨让人胆子小。2 亲王之家孩儿夭折率这么高,中医到底行不行?3 袁世凯两头骗,想当曹操!4 溥仪被囚被困,被拉扯着走的一生 5 皇宫里都有奴大欺主、敲竹杠、聚众赌博,何况现代一公司?6 日本人扶持清朝复辟,利用溥仪统治侵略东北,这手玩得真溜,省力省事儿 7 溥仪作为一代皇帝,没啥尊严可言。什么事儿隐私都被人扒拉抖搂个干净了。自己也交代了个一清二楚。8 川岛芳子跟金庸《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杨康命运有点像,认贼作父,通敌卖国,搞不清自己是宋人还是金人 9 因为是晚年写的自传,长年反思,文史资料查证作辅,总体来说写的比较客观。10 复辟阵营里,王公、遗老、大臣(民国),各有自己的小算盘 11 复辟小团体里的明争暗斗,感觉跟办公室政治差不多,很低水平。12 天津城里那么多骗子,敢去找溥仪骗钱,怀疑有人撑腰,没准就是奉系军阀在背后搞钱。13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文人大臣不顶用。14 大部分近臣只是拿捏着溥仪,想把溥仪卖个好价钱。15 战犯管理所号称是 “监狱”,但很文明。开学习会、写检讨材料、互相监督检举揭发、劳动改造、外出参观,这是一所现代化管理的监狱。不知对比现在的监狱如何?反正跟想象的和美剧看到的监狱不一样。16 战犯们学习的内容跟现在的学科政治内容高度一致。最后,电影《末代皇帝》里尊龙大帅哥把溥仪演得太美好,太无辜了。真正的溥仪只是个怂怂的普通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三岁登基,活得就是个傀儡。五十岁成为了新中国的公民,才终于有了人样,看完唏嘘不已。溥仪是个可怜人,前半生的命运由不得自己掌控,从没接受过一个正常人应该接受的教育,后半生又必须接受改造重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谁都是昨日黄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梦

                              溥仪独特因为他是溥仪。人性中的很多美丑(包括溥仪和他提到的那些人)因生存和独特的位置(被利用的价值)而特别放大。去了伪满皇宫,这里的气场基本上都是悲伤。印象最深的就是天皇和溥仪心知肚明的相互表演,苟延残喘,都是为了活着。为了活着,残酷到让那么多人去死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

                                如果抛开当时的特殊环境,如果抛开那个身份,假如他是在乾隆的位置,或者乾隆帝写一本自传,我想会看到更多细节,更多人物内心的变动,但是基于特殊环境,也算是为了迎合上级吧,有些地方他不得不那样说。至少说在于伪满洲国还有很多日本罪行以及他的罪孽被隐瞒,还有他后续在苏联劳改,国内劳改,以及特赦后的一些心路历程。诚然,对于失败之前为了复辟做的那些应该都是真实不虚的,可以说都是心中所想,就像个人日记一样。至于后面回国后的的,多少有些奉迎的味道了,有些虚了一代帝王最后的日记,看前半段是精彩万分的,也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在清朝末期的国内权力变动和时代大变化背景下的风暴情形。可怜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啊。所以,算了吧,有些还是不能说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哲学已经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大家所认为的苦在他看来已经不叫苦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修行方式,天下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他出生的时候是皇帝,命运看似比万人皆好,很可惜是末代皇帝,没有办法去做一个正常人,无法体验贫穷与富裕带来的生活变化,他没有做任何的措施,有的只是想要自保,更多的也就只是让自己家族恢复荣光,但这些在那个年代甚至都不能被作为一个想法提出,他这一辈子明白了所有道理,在顿悟之时,终于成为了一个真真正正的普通人,他的人生既不幸,也是最大的幸运,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生活准则与人生态度,所以大家也就不用再去探究他的自传里面到底是真话还是假话这件事情,因为趋利避害是人性,不同的结果是在面对不同的矛盾所进行不同的选择而产生,可以这么说,大致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已经是这本书最大最宏伟的价值,看后莫名的令人感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可以深入了解皇上生活的书

                                    好多以前电视剧上面的观点都得到了纠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的写照

                                      前半生的经历,就是历史的见证,跨过了水深火热的生活,有助于我们能够真实了解当时的情景,对于末代皇帝前半生,很多是他决定不了的,就是一个普通的人,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溥仪困境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拥有巨大的权利和财富,但是也从小就被虚荣谄媚包围,那他的一生会成什么样子?溥仪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常人无法想象得财富,但是完全没有接触过社会,单纯得像个孩子,被乱世的枭雄利用,被势利小人们骗,最后被日本人耍。一个人如果大家都知道他人傻钱多,那他周围骗子的浓度就会非常高,溥仪人本并不傻,但因为他比慕容复还想复国,所以所有的人都抓住他的弱点,坑蒙拐骗,接近他的人里动机最好的恐怕是胡适,但也把他当成了动物园里的动物,博物馆里的古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娓娓道来的故事

                                          爱新觉罗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字里行间读到的是感慨,是共情,是普通人看皇帝的普通人的人之常情,,,溥仪的文字特别耐读,引人思考。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