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20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灵能否了解自己的分裂,解救自己?

    心理学上说每个人都有被看见的渴望,哲学上说我们需要 审视自己的生活。这些都关乎心灵作为主体的活动…… 事实上,我们做那些活动其实也是一种逃避,逃避生存的压力和对死亡的恐惧,如果我们真的去了解自己,我们愿意吗,愿意看见自己,然后被别人看见吗,一切知识存在的作用都在于此。了解到我们在逃避就可以使自己停止宿命 —— 恐惧的主宰。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是不是婚姻是爱欲的障碍

      爱欲是勇于否定自我  肯定他者  爱欲与他者密切相关  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  这个是关于思考 关于艺术 关于过去 关于未来的反思吗  人真是麻烦  多数人只是生活在物理层面吧  上升到精神 升华到本质比较难 凡人畏果 菩萨畏因  这也是为什么人会怕死 生活怎会糊弄都可以过 面对死亡那是单枪匹马真上就不行了 当婚姻锁定一个人的时候  被保护的同时爱欲也随之被锁定  物质世界也让一切都按照金钱来衡量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爱欲之死:何以重塑爱欲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纯粹的爱已然站在了资本全球化世界所有规则的对立面。韩炳哲先生在此书中论述了 “他者” 对于纯粹之爱的意义并分析造成与 “他者” 隔绝的原因。纯粹之爱的最基本条件,即要求一个人有勇气消除自我,以便能够发现他者的存在。作者认为,导致爱情危机的不仅仅是对他者的选择增多,也是他者本身的消亡。当今世界,人们通过追求成功确认 “我” 的成绩而与 “他者” 分离,“他者” 就变成了 “我” 的参照物。这一奖赏性的逻辑将自恋的主体更加牢牢地编制在他的 “自我” 之中。然而,爱欲的对象却是他者,是个体在 “自我” 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爱欲需将主体从 “自我” 世界中拉扯出去,转移到 “他者” 世界。这个作为客体的 “他者” 会逐步入侵并打破主体的平衡,对于 “自我” 既是一场灾难,也是自毁、自灭的 “幸运”,最终通往自我救赎之路。唯有到无能为力之境,他者才有机会出现。功绩社会中,一方面爱屈服于强制的绩效和产出。性是绩效,性感是可以持续增加的资本,具有展示价值的身体等同于一件商品。但 “如果他者作为诸多性行为对象的其中之一被碎片化,他便不具备哲学意义上的人格(Person)”;另一方面,爱被当成一种享受的形式被积极化。它必须制造出愉悦的感受,它应该是一种连续不断地感情和刺激,它必须免于受到伤害、攻击、打击等负面行为的影响。爱情因此被驯化成一种消费模式,不存在风险,不考量胆识,杜绝疯癫和狂迷,避免产生任何消极和否定的感觉。人们满足于追求同好者的那份舒适,放弃了对他者的渴望。被追求的是一种舒适的、最终缓慢沉淀在意识之内的熟悉感。超验性在当今的爱情中不复存在。黑格尔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向死而生,就只能成为劳作的 “奴隶”。爱欲的狂迷和疯癫状态是对劳作和徒劳生命的否定,因此将自己依附于徒劳生命的、劳作着的奴隶,不能拥有情欲的渴望和体验。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的生命”,是不畏死、不怕生命之凋零,是源于 “死亡的能力”。它能直面消极的部分,与消极共存,并将其包容在内。“纯粹积极的、由肯定性主导的地方,是不存在精神的。”“爱情的本质” 在于牺牲自我意识,将自我置于他者之中而导致忘我,而这种牺牲又使他能够回归自我。这种由人及己的和解式回归正是 “他人的馈赠”,“情欲的生命律动会淹没和放逐自恋式的、假想的身份认同,而又因其消极性而展示出向死的力量”。“只有一件事物、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矛盾性且具备容纳和接受这种矛盾性的能力的时候,才能被称为是有生命力的。” 新自由主义释放了自我和效率激励,形成了新的社会秩序,导致了爱欲的消亡。资本主义加速了社会的色情化进程,它将一切事物当做商品展出,爱情即被粗鄙化变成色情。作者认为,色情将这徒劳的生命示众,其吸引力在于 “将无生命力的性行为从有生命力的性爱中剥去出来”,它是情欲的对手,又亲手毁灭了性。色情升华了自我的自恋倾向,爱情则是 “双人舞”,它让世界从他者、从别处的视角中重生,它是去惯性化和去自恋化的,它打破和刺穿了同类和惯性世界的秩序。正如安德烈・布勒东曾赋予爱欲的无所不包的意涵:“唯一与人类和宇宙相称的艺术,唯一能够引导他胜过星辰的,是爱欲。” 海德格尔认为,如果思考本身不是受爱欲驱动,不能探索 “无人之境” 和不可推算之事,那么它就只是一种 “徒劳的劳动”。当思考的目的变成将不可表达的、特应性的他者转化为可表达之物的时候,爱神扇动的翅膀才会强有力地触动它。基于数据的计算式思考,缺乏他者的抗力,缺乏爱欲的思考,仅仅是重复的叠加,缺乏爱欲的爱情也就缺乏了精神动力,会退化为 “单纯的感官性”。思考是具有否定性的、无法计算的,应当先于 “数据”,即业已存在之物而存在。支撑思考的是理论体系,即所谓的 “预先规定”。它超越了现有事物所具有的肯定性,并使其以不同于前的视角出现。这并非浪漫主义,而是思考的逻辑,贯穿着思考的始终。唯爱欲引领和诱导思想穿越无人之境,穿越独一无二的他者。最后,提一提最近热播的《玫瑰的故事》。很多人评论 “恋爱脑” 的玫瑰并不是独立女性,而我反倒觉得他们认为的应当永远理智冷静、毫不失控并非独立而是羸弱。他们着意强调的 “自我” 具有全然的 “积极性” 而毫无生命力,且不可让渡以致 “他者” 毫无进入的空间因而也得不到升华回归。另外一些人纵使也有可能因 “他者” 而牵绊情绪陷入回忆或假想,但因其缺乏对现实链接的拓展,那个受困的 “自我” 仍不曾创生对他者的 “爱欲” 而只是 “自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没啥大病别看这本书

          字都认识,放一起都看不懂。作者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创造了很多名词,臆想并赋予了很多无关紧要的意义。生硬创造一个困境,然后无病呻吟的发出了很多疑问和感慨。典型吃太饱撑的。好不容易看懂几句话,发现观点不仅错到离谱,感觉就是闭门造车式的天马行空的意淫。“自慰是为了保护自我免受他者的触碰”?还是就根本触碰不到别人才不得已而为之?谷歌不需要任何模型?AI 大模型都是摆设?数据不能支撑思考?抱歉,作者这书写太早,如果他看到今天 AI 横行的年代,估计这本小书还得少几页。总之,没啥大病别看这本书。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是一个单数的“我们俩”

            “今天,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对比和比较,根本不允许 “他者” 的存在。我们时刻把所有事物拿来比较、归类、标准化,为 “异类” 寻找 “同类”,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体验 “他者” 的机会。与 “差异” 相比,“差别” 是一个褒义词。一切都将作为消费的对象变得整齐划一。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自恋的社会。自恋与自爱不同。自爱的主体以自我为出发点,与他者明确划清界限;自恋的主体界限是模糊的,整个世界只是 “自我” 的一个倒影。他者身上的差异性无法被感知和认可,在任何时空中能被一再感知的只有 “自我”。在到处都是 “自我” 的深渊中漂流,直至溺亡。” 在这个越来越重视 “自我” 的今天,这本讲述 “他者” 的书,像梦醒后入口的一杯温凉的水,给人些许清醒。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切莫太过于重视所谓的自我,而丧失了感知他者的能力。我想心理学和哲学,该是探索自我的工具,而非助长 “自我” 的一种证明。“世界既不是‘我’的,也不是‘他’的,而是一个单数的‘我们俩’。” 让他者有机会出现,对于自我来说是 “灾难”,但也是通往自我救赎的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破除一切

              不能再同意!爱欲中包含一种彻底忘记自我、接纳他者的原始冲动,处于能够主动控制的范围之外。全然忘我的精神状态既是在宗教和哲学中被理解为神性的状态,也是正念心理实践中被鼓吹的方法。通过全然否定自我而制造出绝对的他者,才能让自己看到不同存在的可能性,突破过往生命的界限。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在爱欲中是充满激情、不畏一切规则的,也就呼应了韩炳哲所说的爱欲与政治的关联和作为 "我们" 去一起行动的可能。末章关于 "经历"vs"经验"、"知识"vs"认知" 等观点也极为强悍!喜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的作用是主动建立群体生活。恋爱与结婚是建立小群体生活来获得归属感的努力之一。人类的发展从来都是双刃剑,一边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一边是人类精神、情感家园的破坏。一切都有阴阳两面,所以,既需要科技,也需要人文。建构精神的家园,让人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与幸福感。弗洛姆认为,爱其实不是某个特定的人的出现才引起的,所谓 “白马王子” 或 “白雪公主”。真正起作用的是两个人在遇到之前是什么样的心理结构与心理诉求。人本身就有这种 “缠绵之情”,有一种很强的驱动力去寻找,想要实现内在的诉求,恰巧天时地利人和,遇到了 “这个人”,而不是 “那个人”。不可替代的只是这一个特殊的人,而不是爱的对象。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这里的爱欲不是指爱情加上欲望,它是柏拉图哲学里的爱欲。伴随着异质化他者的消失,我们对他者的爱欲也在消失,我们爱一个人,不过是在他人身上寻找确认。书里面多次提到 “他者”,所以打算继续读作者的《他者的消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韩炳哲的书写都是为了唤醒爱情、捍卫爱情、鼓励相爱,而不是表达颓丧与绝望。用巴迪欧的话来说,就是 “重塑爱情”,让人重拾对爱情的信念。2. 韩炳哲看到,“爱情的终结” 问题不只是个体主义、自由主义带来的,还有完美主义。3. 韩炳哲认为,爱情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 “闲暇”。能主动选择 “无所事事” 的人才是独立的,才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4. 总的来说,爱的作用是主动建立群体生活。恋爱与结婚是建立小群体生活来获得归属感的努力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口气读完

                      还有很多似懂非懂之处,引人思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绝对意味着不受限,受限的精神只会表达自我意志,避开他者的存在;而绝对精神则意味着认可了他者的负面性。黑格尔认为 “绝对精神的生命” 不是徒劳的生命,“它不畏死,不怕生命之凋零”,它承载并包容着绝对精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短小难懂 升华思考的书

                          这是本短小而不精干的书 短小的在上下班路上 上厕所间隙就听读完成了, 说不精干是每一个篇章又引发出其他的经典 并把经典分析升华这是本易读难懂的书 好几个段落都反复读 每一句话理解的明明白白 放到一起偏偏琢磨不出个死丑寅卯 自己知识积累的不够 继续扩展开来这是本有基本升华到思考的书 最后一章 “思考之殇” 给我开智了 指引自己可以从工作生活中对得到的 使用的 分析的数据 模型的经历中解放出来 多做思考 跳出规则 运用经验 丰盈自己 爱戴他者 共创美好 也是读到最后一章 推荐此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爱欲之死》

                            好消息是,又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韩炳哲《爱欲之死》,理解韩炳哲的书,一般需要几本一起阅读,比如《倦怠社会》《他者的消失》韩的主要观点是:爱欲产生的前提是他者与自我的非对称性,当他者逐渐消亡,爱欲随之而逝。而他认为的导致他者消亡的祸首是新自由主义。后者使人们趋于同质化、更自恋、过度追求效率,导致了距离感的消失、想象力的匮乏,通过据斥爱情的消极面从而使爱情变得单薄无聊、将色情商品化使情欲变得廉价、机械化。韩认为对爱欲造成紧迫威胁的是自由市场里的个人主义,即自由主义的经济面向。它发轫于亚当・斯密对人自然本性中自私逐利本能的假定(即 “经济人” 假说,认定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自爱和自利的目的,利他行为最终也是为了满足利己的需求)。“导致爱情危机的不仅仅是对他者的选择增多,也是他者本身的消亡。” 韩论述了造成他者消亡的因素之一,即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催促的主体内在的自我剥削和由此构建的效率至上社会,并提出了消解它的办法 —— 承认 “无能为力”。致使他者消失的另一个因素是距离感的消失。韩炳哲提出 “原始距离” 作用于爱欲的方式:“可以避免将他者转化为一个客观对象,避免将其物化为‘它’。“如果在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雇主,就会盛行锁我诶的 “苟活经济”(Okonomie des Uberlebens)。具体说来,就是将爱置于死之对立面的经济学。新自由主义释放了自我和效率激励,形成了新的社会秩序,导致了爱欲的消亡。积极社会中,死亡的消极性逐渐隐去,社会中仅存徒劳的生命之焦虑,唯一的目标是 “确保在无序中苟活下来”。这是奴隶的生活状态。担心无法苟活的焦虑,已夺走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点生命力。生命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仅有积极面的生命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消极对于保持生命力至关重要:“只有一件事物、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矛盾性并且具备容纳和接收这种矛盾性的能力的时候,才能被称为是有生命力的。” 这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活力、健康状态是有区别的,后者排斥了一切消极性。苟活之人形同活死人,他们在生时形同已死,在死前只能偷生。 ”““绝对精神的生命” 不是徒劳的生命,“它不畏死,不怕生命之凋零”,它承载并包容着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生命力源于 “死亡的能力”,它并非只重视积极面,忽视消极面。相反,它更愿意直面消极的部分,并与消极面共存,它的绝对性恰好体现在它直面各种极端和负面情况,并将它们包容在内 —— 更准确地说,将它们封存在内。纯粹积极的、由肯定性主导的地方,是不存在精神的。 …… 黑格尔理论中的奴隶意识则是一种有限的封闭,不能接受完全的闭环,因为奴隶不愿牺牲他的自我意识,意即不接受死亡。作为绝对闭环的爱情则是可以穿越死亡的。尽管有爱之人会为他者牺牲,但这种牺牲使他能够回归自我。这种由人及己的和解式的回归与对他人的暴力式占有无关,后者是有些人对黑格尔思想精髓的误读。事实上,这种回归是他者的馈赠,是以自我牺牲和放弃为前提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欲是哲学和理论的开端

                              爱欲不是性,更不是色情。爱欲是自愿的忘我和自我牺牲。是将自我置于他者之中而导致忘我,在其中,有了面对死亡的勇气,因为把自己忘却,有了掌握死的自由,才能冒生命之险去探索自我之外的他人之境,将他者融入自我,再由他者回归自我,从而达成生命的统一。爱欲刺激了思考,使人有意愿去追求 “独一无二的他者”,免于自身陷入 “同质化” 的恐惧中。真正的思考会随着爱欲一起升华。论证精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借用刘擎老师的一些观点。

                                如果萨特说,“他者即地狱”,那无论他者是否让人着迷又或令人困惑,爱人都是经典意义上的他者。一个人如果不接纳他者或向他者敞开,爱情终会终结。但是我们遭遇他者时的无能为力会致使我们在爱情中企图掌控他者。本书作者韩炳哲在鼓励我们对他者的无限的敞开的过程中却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他者可能对我们造成的攻击和伤害。最好笑的是作者引用 海德格尔对妻子的信来阐述 -“爱欲刺激了思考,使人有意愿去追求‘独一无二的他者’”。但无论是海德格尔对妻子的不忠还是本书作者的富含哲理的思考都透露出作者在爱情中获得了一帆风顺幸运,所以才会产生那些天真又美好的 idea。​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韩炳哲认为,爱情的前提就是 “他者” 的存在。他者与我们之间的距离构成了神秘感,这种神秘感的实质是一种无能为力,因为我们与爱人永远都不会是一个人,所以我永远也不可能完完全全读懂你的心。爱情也是一种权利的让渡,我们把伤害自己的权利给予了自己的所爱之人。因此爱情是一场冒险,其中必定会有消极的体验。并且离开了消极的体验,爱情便不是爱情了。在无法容忍消极的现代社会中,爱情便会消亡。人们渴望将爱情中的负面性销毁,让爱情成为一种完全在预想轨道上行使的,完全快乐的体验,爱情沦为享受,沦为了性,沦为了商品。“绩效原则已经统御了当今社会的所有生活领域,包括爱和性。正因如此,畅销小说《五十度灰》(Shades of Grey)里的女主人公才会惊讶于她的伴侣对于关系的要求如同‘招聘广告,划定了固定的工作时间、清晰完整的任务设置和严苛明确的管理办法,以确保工作绩效和质量’。绩效原则不能姑息无度、无节制,以及越界犯规所带来的负面性。因此,在他们签订的 “协议” 里,顺从的一方即 “奴”,有义务满足相应的条件,比如规律的运动、健康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除了必要的水果之外,“奴” 甚至被禁止在正餐之间进食。“奴” 不得过量饮酒,不得抽烟,不得吸食毒品,也不能将自身置于任何不必要的危险中。” 而在 SM 中遭受到的肉体痛苦是 “可口的刑罚”,痛苦也必须成为一种享受。“如果一个人声称他占有、把握和认清了另一个人,这个人就不是那个‘他者’。” 只给人带来享受的是什么?不就是人们所占有的商品 —— 爱情也成为了一种商品。韩炳哲说,“今天,爱被简化成了性,完全屈服于强制的绩效与产出。性是绩效。性感是可以持续增加的资本。具有展示价值的身体等同于一件商品。他者则是性唤起的对象。不具备 “异质性” 的他者,不能为人所爱,只能供人消费。因此,如果他者作为诸多性行为对象的其中之一被碎片化,他便不具备哲学意义上的人格(Person)。性是没有人格的。” 我们企图将爱情的负面抽离,因此我们销毁了距离,销毁了神秘感。我们消灭了 “他者”,却直接导致朦胧的爱变成了赤裸裸的性。于是描写细腻字数超长的言情小说、高清的言情电视剧电影、无码的色情片源源不断地出现,满足着人们 “性” 的需要。因为 “他者” 的消失,我们用统一的标准衡量爱,也让爱变成了商品。信息化先将一切都赤裸裸地呈现了出来,之后我们通过对比和比较将一个个他者标准化、归类,为异类寻找同类,把一切都囊括在 “为我所用” 的范畴。而在功效社会中,最重要的对比比较标准便是价格。于是不同质的爱变成了可用金钱衡量的、等质的、整齐划一的商品。于是,婚恋市场出现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有启发的观点

                                    爱欲是理性的朋友和基础,源于爱,才能让思想变得更有活力,走得更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情已死?婚姻苟活?

                                      我依然相信爱情,爱是美好的,婚姻更是神圣的,虽然这种古典的思想已经过时,被许多人鄙夷,但是我们还是确信,在某些特殊的时刻,爱会让人勇敢,让人变得更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25年读完的第20本书

                                        感悟:投射出去的还是要回收回来,让阿尼玛回收到自我体内,这样他者也就和我融于一体,也不会考虑爱欲是否死亡了吧爱欲死亡的四种原因 1. ** 他者之殒 **      数字时代将 “异质性” 简化为数据标签    他者从 “灵魂的镜子” 沦为 “需求的投影仪”  2. ** 痛苦恐惧症 **      当代人用安全套式爱情规避风险:“不受伤” 比 “深爱过” 更重要  3. ** 自恋闭环 **      朋友圈修图九宫格 vs 文艺复兴裸体画:后者凝视神性,前者消费自我  4. ** 想象力极权 **      色情片标准化性爱脚本    韩炳哲冷笑:“前戏?那叫加载进度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不是哲学类的么,怎么给分类成心理学了

                                          这不应该是哲学类的,怎么分类成心理学了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