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制度自信,中国已经重塑了国际体系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属于上世纪冷战的意识形态理念,特别是美利坚尝到苏联解体的甜头后,利用在全世界媒体市场的优势,极力塑造的 “规则”,用简单的二元结构厘清 “对错”,其实世界是多元的,公司的管理都不可能千篇一律,更不要说不同人口、环境的国家。国家在世界经济竞争市场上,如同公司要求的事提高效率,而内部因文明的不同,注重如何分配。游牧民族的文明特点就是开拓(掠夺)新边界,从新大陆到火星,内部分配是 “社达” 的种姓体制,而传统农耕民族的特点就是集体主义的协同分工合作,内部分配才会 “扶老携幼”,全国一盘棋,转移支付和精准扶贫和帮扶,这些理念和智慧是游牧民族不具备的,他们更强调阿根廷式的小政府自由放任(可以器官买卖的自由任性)。本书作者原本常年生活在新加坡,应该更能体会李氏的大家长精髓,淡马锡和全民组屋配股,都是将中西优势的制度综合,本书不厌其烦的给西方解释中国的制度,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西方已经在学习中国。随着特朗普大幅加征关税并限制中企投资,美国转向 "中国式" 产业政策。中国通过补贴和贸易壁垒崛起为制造业霸主(占全球 29%),倒逼美欧跟进保护主义。双方在电动车、芯片等领域展开补贴竞赛,但美国产业政策面临政治不确定性,全球贸易体系已深度重塑。在执政的最初几周里,特朗普一直强调将制造业带回本土的重要性,他告诉企业,为了避免关税,他们应该在美国生产产品。关税和保护主义、对投资的限制、旨在推动国内生产的措施: 华盛顿的经济政策突然变得非常像北京过去十多年来的政策,就像具有美国特色的中国政策。美国对华接触战略的前提是,如果将中国纳入以 “规则为基础” 的全球体系,中国会安静处于产业链低端,新兴资本灵魂和肉身都润去华尔街,如非洲和南美,几十年来,华盛顿一直向中国政府宣讲如何避免保护主义、消除外商投资壁垒、规范补贴和产业政策的使用,中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融合,只是融合的方式与美国政策制定者的预测大相径庭。与其说中国变得像美国,不如说美国的行为更像中国。华盛顿开启保护主义、补贴、外商投资限制和产业政策,华盛顿已经生活在北京的世界里。在 20 世纪 90 年代和本世纪初,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经济自由化迈进。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令人印象深刻。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 1989 年的 3477.7 亿美元增长到 2003 年的 1.66 万亿美元,再到 23 年的 17.79 万亿美元(增长 53 倍)。人们满怀希望地认为,中国融入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体系,将带来一个更加和平、更加繁荣的世界。全球化的确让十多亿人摆脱了贫困,这是一项令人震惊的壮举。但是,这一进步所带来的好处并没有被平均分享,华尔街得到好处,而大量廉价的中国进口商品加速了美国的去工业化趋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4 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 9%,到 2023 年,这一比例将大幅跃升至 29%。中国走上了主导关键技术的道路,如今,中国出口量的增长速度是全球贸易增长速度的三倍。在汽车领域,中国的生产能力已达到全球汽车需求量的三分之二。中国的主导地位不仅限于汽车,中国还生产全球一半以上的钢铁、铝和船舶。华盛顿未能说服中国政府改变其经济政策,也未能推动建立一个替代性贸易集团来制衡中国,因此只剩下一个选择:美国必须变得更像中国。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斥责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并施加其他限制,而现在美国也在设置同样的壁垒。根据经济学家查德 - 鲍恩的计算,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政府中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的关税平均税率从 3% 提高到 19%,覆盖了三分之二的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乔 - 拜登维持了这些关税,并对个人防护设备、电动汽车、电池和钢材等其他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略微提高了从中国进口的平均关税。特朗普第二次执政还不到两个月,就对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所有产品加征了 20%+34% 的关税,并对全世界加税,让美国政府对外税率达到二战后的历史的新高。而特朗普政府更是用美国市场要挟外国企业赴美投资,比如日本和台积电等企业。自 2018 年 3 月特朗普对进口钢铁征收 25% 的关税以来,美国钢铁行业的生产率出现了下滑,而其他行业的生产率则有所上升。自 2017 年以来,美国钢铁行业的每小时产出暴跌了 32%。也许特朗普将生产迁回美国的做法会取得成果,但要实现这一点,美国政府必须允许外国企业实际进行此类投资。拜登和特朗普都反对日本新日铁公司收购美国钢铁公司,而美国的决策者们仍在争论沙特阿拉伯的公共投资基金是否可以收购美国高尔夫球巡回赛的控股权。美国认为中国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取得了成功,指责中国在电动汽车和清洁技术方面的成功并非来自自由化的经济政策,而是来自国家以民族主义目标的名义对市场的干预。无论美国能否在中国的竞技场上与中国竞争,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一个基本事实:美国现在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中国政府的标准运作,其新经济模式的特点是保护主义、限制外国投资、补贴和产业政策 -- 本质上是民族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在这场谁能制定道路规则的战争中,战斗已经结束,至少目前如此,中国赢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4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美国最近的芯片行业补贴,打脸不?比较学术化的写作,第一、第二部分的论证严谨,但稍显保守。话题深度相较于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稍有蜻蜓点水之感。不过引入儒道墨法各种学说的特性来解释其对当时经济的影响,令人耳目一新。第三部分当代阅读体验渐入佳境。引用书中的一段话:『每当国家觉得有必要刺激经济效率时,它就会把边界抬得高一些,为市场行为者留出更多空间;但每当它觉得有必要强调秩序和加强控制时,它就会把边界降得低一些,为自己的代理人争取更多空间。无论如何,这种安排总是允许国家保留经济的大部分租金和利润。』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效率优先市场优先后,可能接下来的转变是公平优先。例如《脱贫攻坚》、《共同富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本解读中国市场的好书当代中国 “制内市场” 体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层面,应当放在全球背景下进行理解。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当然值得系统地对待,但是如此广泛的分析将会超出学者们有限的研究范围。但是,作为一个关键因素,这一全球性的层面不能被简单地忽视。本书对中国政治经济的现代转型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本书将勾勒出一个简单的全球分析框架,作为当代中国 “制内市场” 体制的基本外部条件,进而探讨中国在这一全球背景下的转型。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危机迫近的背景下,中国 “制内市场” 体制中的社会、市场和国家之间的国内再平衡具有全球意义。一个更强大、受到更好保护的社会将能够增强国内的需求,培育一个更强大的市民社会。如果社会与国家之间、社会与市场之间的平衡能够向社会倾斜,那么 “制内市场” 体制就会变得更加稳定和可持续。“制内市场” 体制将失去一些能力,但人们将不会再看到动员型国家和无情的市场化的激进发展。随着社会相对于市场和国家的崛起,中国的体制也将在公民权利方面接近全球标准。这将是解决中国自身危机和中美之间任何全球性冲突的最好办法。推荐给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