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9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考古现场的“死亡密码”

    一般来说,专业性如此强的书籍,如果没有配图,书写得再好,也像吃肉不吃蒜,灵魂少一半;如果没有专业人士执笔,那书就会像一座毫无灵魂的空壳,美则美矣,空有其表;如果文笔不够平实易读,就会影响大众的接受度,成为无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阳春白雪。而本书恰恰灵肉俱齐,诚意满满,踏踏实实。本書作者唐际根,是曹操高陵发掘的见证者,参与过现场工作,还曾任安阳殷墟考古队队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是正经的专业出身。再说本书的精美配图,除了珍贵的考古现场图,还有墓室结构图、平剖面图、墓地位置关系图、文物实物图、曹操头骨图,甚至还有与其他墓葬的对比图,更是附送了一张精致的 “七女复仇” 画像石展览页,实在是让我大饱眼福。作者虽然是专业人士,却用最平实易懂的语言,为公众一点一滴地科普考古知识,讲述了如何发现、申请、挖掘曹操墓的考古历史,耐心讲解考古界是如何确认墓主是曹操,诸多证据之间如何相互咬合,并认真反驳了千奇百怪的质疑声音,还细细重温曹操波澜壮阔的一生。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此书,感触颇多,认知边界也得到了一次拓展。不仅增加了考古知识,对曹操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一位志在千里的老骥,用自己的雄才大略,造就了传奇的一生。很难想象,他竟然到死都未篡位,他是忠臣,我们误解了他!他选择葬于安阳,葬于自己的封地,葬于那个他喜欢的繁华之都。书中的配图,加上文字叙述,让人如身临其境,仿佛是一场与大佬的对话,窥探他传奇的一生,不凡的一生。这么一位大人物,墓室却是如此简陋,实属令我震惊。屡建奇功,雄才伟略,英雄的身后事也就映射了他的为人、处事、做派、格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呜呼哀哉!~ 壮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不错的书,考古研究分析有理有据,还还原了曹操当时所处时代的考据,是侧面了解曹操的很不错的一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千年逝去,惯例依旧。时至今日,昨日之历史仍是根据今日需要可以随意揉捏的 “面团”。此处省略几百字。感谢作者的整合让我知晓了来龙去脉,关于曹操墓,民间一直都有 “七十二疑冢” 的传言。2006 年意外发现的一方两晋时期的墓志透露了曹操墓的方位。因墓葬被盗掘,考古队开启抢救发掘。本书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了曹操墓惊心动魄的发掘故事,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对证认定墓主人身份,根据一系列关键证据对公众的质疑逐一进行科学回应,再结合科技与人文的方法,以全新的研究成果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和他的时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有逻辑的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反驳别人的观点,这本书举了一个现实的例子。通过考古发现,一些证据形成证据链条,证明这就是曹操墓。很精彩,值得看。— 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有着严重头痛病的矮个子,最终成为北方的霸主。他本可以自立为帝,却始终努力维护着摇摇欲坠的大汉江山。他不无骄傲地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话看似狂妄,却是不争的事实。如今曹操墓被打开,为我们澄清了许多流行的谬误,也让我们看到曹操的文武双全和厉行节俭的作风。但如果想要就此对曹操盖棺定论,并没有那么容易。这样一个深刻影响历史走向的大人物,对他的争论会永远存在下去。“誉满天下,谤亦随之”,或许是他的必然结局。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这本书里,作者详细地还原了曹操高陵的发现、发掘和考据过程,也一一回应了公众的各种质疑。在他的笔下,考古学家就像侦探一样,在遗迹现场和历史文献里寻找蛛丝马迹,去破解一道道历史谜案。他的结论是,位于河南安阳西高穴村二号墓,毫无疑问就是曹操的陵墓。而曹操墓的发现,又为我们还原这位争议人物的一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真的没想到曹操墓如此寒酸,或许真的印证那句话,伟大总是简单的,我算是三国迷,一直质疑前些年听到曹操墓发掘是条假新闻,魏武挥鞭,距离皇帝只有一步之遥,怎么能如此草草将自己下葬。这或许就是英雄与草民的区别,是我格局小了。生逢乱世,建立奇功,却看淡生死,看淡死后名利,这就是曹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南宋人的演义,让我们相信曹操有八十一座疑冢的传言。但事实上人家找了一块贫地安葬了自己,穿着有布丁的衣服在地下安眠。如果没有罗贯中的过分渲染,后人早就发现他的墓穴。曹操没想到他的陵墓也让后人空前争论,因为有些人只是借机想秀自己,事实他们才不管 。好在考古专家没有被他们牵鼻子,用证据告诉我们真正的曹操,节俭没有过分追求享受的政治家。有野心但就是一个王,魏武王,不是 g 皇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为曹操正名的绝佳历史好书,作为一位在乱世力挽狂澜,从多军阀割据中整理出晋朝这一个统一的国家,曹操的功绩不可埋没。同时作为位高权重的首领,曹操能在死后简单下葬,朴素对待自己的死后世界,在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中已经非同凡响。最后作为中学课本上多篇诗作的作者,他的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让人不仅佩服他的胸襟、文笔和豪情壮志。可惜作为一个豪杰,首先是在唐宋时代,就因为国家羸弱,长期被北方游牧政权欺负,自然慧将曹操这个北方政权在流传中想象成恶意的一方,最后演变为三国演义中的奸相曹操,然后随着传播的扩大化,一直到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曹操是一个坏人,是一个谋权篡位的白脸奸臣。索性,现在人们对于历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有越来越多类似作者这样的学者愿意通过科普的方式,将相对真实的历史展示给我们普通人了解,我们才能看到曹操真正的一面。再次就是通过考古可以知道,曹操墓的位置至少在唐太宗时期都是大家都知道并了解的,而所谓的曹操 72 疑冢也是因为北朝的皇陵和贵族的坟冢,加上独特的丘陵地貌,看上去像一个个坟头,再加上人们有意的以讹传讹,也是丑化曹操的一个流言罢了。但是因为人们的逐利,历代都有人对曹操墓进行偷盗,甚至在建国后也是屡禁不止,造成众多文物的流失,最重要的是,甚至曹操的遗憾都被随意丢弃在墓室中残缺不全。曹操的故事中,有为了军费,发明了摸金校尉这样的盗墓军职,可笑的是,就是这样的摸金校尉,让曹操在后世中在地下都不得安宁。很佩服作者对于曹操墓这样一个历史事物的考古和还原,甚至将整个发掘、保护的历史都一一详细讲述,给人以信服感。每年我们的考古专业毕业人数仅仅 400 多人,就是依靠这数量稀少的毕业生,去一代代维持的去发现我们脚下这片国土中真正埋藏的过去。怎么样去看待历史?怎么样去正视历史?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要认真对待的事,我想第一步,就是先用科学的方式,通过阅读历史研究者的著作,去熟悉掌握真正的历史片段,然后再逐步梳理自己真正的历史观。世界总是押韵的,过去虽不会再次出去,带往往能在现代出现同样的投影,希望我们能博古鉴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看完于 8 月 25 日一个枭雄,一段历史,都尘封于地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难想象,这本书居然发于一个辟谣的初心。也很幸运,有如此优秀的作品,从文物考古、案主生平、年代背景等全方面的介绍曹操的通俗作品,而且文笔极佳引人入胜。专家已死,乱象丛生,信息时代带给大众的不光是信息平权,可能还伴有更严重信息茧房,考古现场很难撒谎,一个谎言要靠一千个谎言来圆,相反对普通人来说,基本的逻辑推理、通识概念和对知识的敬畏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此处葬曹操

                            还是挺有意思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妨读完

                              曹操,这么耳熟能详的名字,他的墓葬的发现与确认居然一波三折,如果早一点,会不会留下来的东西更多呢。这书必须是自己翻开来读的,去接近历史的事实,一次难得的体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人物,还是需要历史来澄清,都言“奸雄”,实则“枭雄”

                                “十二疑冢” 不在疑,随着中国考古学的推进,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有些认知都是被他人的意识牵着再走,故而让自己也形成了一种信息偏差感,搞得也人云亦云,尤其是历史上的那些风云人物,被我们人为的抹黑了那么多年,想想是多么悲催的事情,还好中国考古学一直在向前走,可以为我们证明,为我们拨乱反正,去伪存真,还我们一个真真正正的历史人物形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吊高陵 —读考古专家唐际根《此处葬曹操》有感

                                  疑冢今何在,今朝骨不全。何人言问鼎,独我思挥鞭。香履英雄梦,江山国士眠。欣闻千载后,处处有炊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曹操的知识又增加了不少,感谢作者的著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苦心孤诣论曹

                                        文章读来,科学与文化并重,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全面认识了曹阿瞒,了解他的故事,明白他的壮志,人无完人,其品质,其志向,其坚守,皆为榜样,读之有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转发
                                            3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