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考古现场的“死亡密码”
一般来说,专业性如此强的书籍,如果没有配图,书写得再好,也像吃肉不吃蒜,灵魂少一半;如果没有专业人士执笔,那书就会像一座毫无灵魂的空壳,美则美矣,空有其表;如果文笔不够平实易读,就会影响大众的接受度,成为无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阳春白雪。而本书恰恰灵肉俱齐,诚意满满,踏踏实实。本書作者唐际根,是曹操高陵发掘的见证者,参与过现场工作,还曾任安阳殷墟考古队队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是正经的专业出身。再说本书的精美配图,除了珍贵的考古现场图,还有墓室结构图、平剖面图、墓地位置关系图、文物实物图、曹操头骨图,甚至还有与其他墓葬的对比图,更是附送了一张精致的 “七女复仇” 画像石展览页,实在是让我大饱眼福。作者虽然是专业人士,却用最平实易懂的语言,为公众一点一滴地科普考古知识,讲述了如何发现、申请、挖掘曹操墓的考古历史,耐心讲解考古界是如何确认墓主是曹操,诸多证据之间如何相互咬合,并认真反驳了千奇百怪的质疑声音,还细细重温曹操波澜壮阔的一生。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完此书,感触颇多,认知边界也得到了一次拓展。不仅增加了考古知识,对曹操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一位志在千里的老骥,用自己的雄才大略,造就了传奇的一生。很难想象,他竟然到死都未篡位,他是忠臣,我们误解了他!他选择葬于安阳,葬于自己的封地,葬于那个他喜欢的繁华之都。书中的配图,加上文字叙述,让人如身临其境,仿佛是一场与大佬的对话,窥探他传奇的一生,不凡的一生。这么一位大人物,墓室却是如此简陋,实属令我震惊。屡建奇功,雄才伟略,英雄的身后事也就映射了他的为人、处事、做派、格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呜呼哀哉!~ 壮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本为曹操正名的绝佳历史好书,作为一位在乱世力挽狂澜,从多军阀割据中整理出晋朝这一个统一的国家,曹操的功绩不可埋没。同时作为位高权重的首领,曹操能在死后简单下葬,朴素对待自己的死后世界,在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中已经非同凡响。最后作为中学课本上多篇诗作的作者,他的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让人不仅佩服他的胸襟、文笔和豪情壮志。可惜作为一个豪杰,首先是在唐宋时代,就因为国家羸弱,长期被北方游牧政权欺负,自然慧将曹操这个北方政权在流传中想象成恶意的一方,最后演变为三国演义中的奸相曹操,然后随着传播的扩大化,一直到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曹操是一个坏人,是一个谋权篡位的白脸奸臣。索性,现在人们对于历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有越来越多类似作者这样的学者愿意通过科普的方式,将相对真实的历史展示给我们普通人了解,我们才能看到曹操真正的一面。再次就是通过考古可以知道,曹操墓的位置至少在唐太宗时期都是大家都知道并了解的,而所谓的曹操 72 疑冢也是因为北朝的皇陵和贵族的坟冢,加上独特的丘陵地貌,看上去像一个个坟头,再加上人们有意的以讹传讹,也是丑化曹操的一个流言罢了。但是因为人们的逐利,历代都有人对曹操墓进行偷盗,甚至在建国后也是屡禁不止,造成众多文物的流失,最重要的是,甚至曹操的遗憾都被随意丢弃在墓室中残缺不全。曹操的故事中,有为了军费,发明了摸金校尉这样的盗墓军职,可笑的是,就是这样的摸金校尉,让曹操在后世中在地下都不得安宁。很佩服作者对于曹操墓这样一个历史事物的考古和还原,甚至将整个发掘、保护的历史都一一详细讲述,给人以信服感。每年我们的考古专业毕业人数仅仅 400 多人,就是依靠这数量稀少的毕业生,去一代代维持的去发现我们脚下这片国土中真正埋藏的过去。怎么样去看待历史?怎么样去正视历史?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要认真对待的事,我想第一步,就是先用科学的方式,通过阅读历史研究者的著作,去熟悉掌握真正的历史片段,然后再逐步梳理自己真正的历史观。世界总是押韵的,过去虽不会再次出去,带往往能在现代出现同样的投影,希望我们能博古鉴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