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阴晴雨雪,春夏秋冬。日子一天一天,平淡无奇,它淡漠吞下每一个人与世界的每一次摩擦。也就是这摩擦,成就了人类历史㶷烂的火花。家庭顶梁柱因救援他人而失去生命、疏离母亲的女儿一点点发现妈妈深沉而又细腻的爱、起伏不定的成长经历却成就了企业家的气魄、历史中的名人的情感纠葛……《读者》就这样一直整理生命的各种摩擦,呈现给读者的都是好故事,让人或感伤,或触动,或掩卷长叹。其实,我们平凡人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也有很多的精彩时刻,只是缺乏记录的笔力。想起一首诗:“我们像一块平凡的手表尽量不辜负内心的发条,有时候我们是多么确实地感到:‘多少伟大的时刻,没有人知道。’”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91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初次邂逅《读者》,是在一个静谧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店的一隅,我无意间在书架上瞥见了它。那简洁而韵味十足的封面,瞬间攫住了我的目光。轻轻翻开书页,一篇篇精彩绝伦的文章宛如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有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有发人深省的哲理小品,还有令人沉醉的优美散文。《读者》犹如一位沉静而睿智的老友,默默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回想起《读者》最初的办刊宗旨 ——“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这恰是好文章的标杆,也是其给予读者最珍贵的价值所在。尽管属于杂志的黄金时代渐行渐远,但知识永远青春不老。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不能被消灭,但能被战胜为 “坏” 而生的大脑,让我们随时都会对坏的事物做出反应,正所谓居安思危。但因为大脑的这种倾向,负面效应很容易为 “危机贩子” 的人所利用,他们利用负面效应,通过炒作一些微小的,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威胁来引发恐慌,让大家觉得人类的生存环境、个人的发展始终处于危机之中。他们看似想解决问题,实际上是通过不断制造问题来获得利益。工业化之前,人类饱受死亡、饥荒、战争和瘟疫的威胁,民众生活水平、健康状况都不高。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寿命也翻了一番,虽然战争没有完全停息,但认知科学家史蒂芬・平克用一本磅礴的著作告诉我们,暴力其实在减少,我们正生活在历史上特别和平的年代。饿的时候,只有一个问题;吃饱了,问题就多了。如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所言:“世界变好时,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会更加苛刻,这可能导致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认为世界其实并没有变好。” 我们也应该发现,为 “坏” 而生的大脑,并不是为了让我们过得很坏,而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大概率地躲过威胁生存下去。它可能会让你反应过度,但是,也进化出前额叶皮质,让我们不会彻底被 “坏” 主宰,让我们即使在危机的阴影下,也能向阳而生。“坏” 永远也不能被消灭,但能被 “好” 战胜。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