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2.9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我很欣赏作者,但我读不下去… …

    编辑推荐中写得很有噱头,诸如 “无文体写作”、“以一种高度自由的、超现实的手法” 来表现日常的小说合集(有没有觉得将 “无文体” 归为 “小说” 的这则介绍本身就有点讽刺)。相信让读者翻开这本书并不难,难的是让他们读下去。作者在自序中列了 10 个板块,从 10 个角度来表达自己对文学和写作的看法,他说 “目的不在于求认同,而是提供不一样的个人见解”。我一直非常乐于收集各种看问题的视角,但我惊奇地发现,这次我不太愿意了解他如何想的,因为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 “傲慢”。其实作者与读者之间,无论前者在其领域内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如果出版了书,那就是希望有读者走进 TA 的世界,或与之互动、或驻足欣赏,所以作者对读者大多是主人邀请客人的态度,开放而友好,但这本书让我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作者的 “冷脸”。他无疑是有才华、有思想的,可是这种毫无邀请感的氛围,如果平移到一家咖啡店的话,也许会有顾客被老板的酷劲儿吸引,但前提是他家咖啡好喝到难寻替代(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天然好这口)。总有更好的选择等着顾客 / 读者,他们凭什么选择你呢?而如果你不在乎这些,那又何必开店 / 写书呢?纯粹地自娱自乐?也许吧。以上仅代表我个人的阅读体验。阅读体验其实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当下的心情、身体的状态、周围的环境、户外的天气,等等。所以,我不想否定一本书的价值,其他读者还是应该亲自翻看,也许你会喜欢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对这种词语,有点过敏

      说实在的,这八十九个短篇我並没有全部看完,不过大概能看出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意图。原本看了文案和介绍是对这本书充满期待的,之前又没看过李盆的文字,初读《羊呆住了》这篇有一点震撼,在群体性的迷茫中有突然清醒的瞬间,这一瞬间却几乎不被发觉,就溜之大吉,是多么让人愉悦又痛苦的事😅。作者李盆的确抓住了很多人生活中类似这样的 “一闪念”,再用长镜头捕捉下来,把时间延长,让这些过眼云烟般的瞬间清清楚楚展现在人们眼前。不过,然后呢?没有了?文字展现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场景,甚至是让人惊叹的场景,再细读一遍,文章内在却是词藻的堆砌和意义不明的词语堆砌。就像序言和文章里出现的 “熵”,还有 “虚无感”“异类”,都有各自明确且复杂的文化内涵。在故作高深的文章里,词语失去了各自的本来面目,更多是遮掩一些无从下笔的场景,成为对不易描绘的人群的,武断又模糊的判断。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看到前一篇书评成功引导了一位读者放弃了本书,因为我对评价人不熟悉,所以我还是执着的翻开了这本书,决定留下几个我自己的字。“以下所说的有部分观点来自之前的知乎 live,这些看法无论优劣,都是我在写的那一刻内心真正相信的。目的不在于求认同,而是提供不一样的个人见解。” 前言交代了这句,我表示很认可,所以我自己会随意的翻翻。因为我也确实只想看看作者是怎么想的,不论对错。翻阅了一部分,有我认可的内容,当然也有我想快速跳过去的部分。作者的目的达到了,我的也是。如果你有时间,愿意听听作者说的,愿意花点时间静下来和作者一起思考一下,那个时候再打开这本书吧。如果不想花时间,那就去选本其他书吧,因为需要带脑子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只有前言值得一读——一位实体书读者的事后评价

          1. 一个好的理论家不一定是个好的创作者。比如胡适就不是一位好作家。2. 要搞先锋,要搞艺术是没问题的。但是不能把一切当成艺术,也不能随便拼凑一点东西就当作艺术售卖。3. 作为小说,这本书无疑是失败的。虽然作者不断强调什么 “写作没有目的”,“反权力” 一类的话,然而前言却已经在构建这些东西了... 当然,作者可能根本不在乎读者的阅读感受,那读者也没必要试图理解他。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赏析一下拆围巾的人

            拆围巾的人路上发生了一起极其普通的车祸,普通得像没有发生一样。(双重否认,假装若无其事)交警一生中处理过三百起车祸,有的发出巨响,有的有对称的血迹,有的在方向盘上站着不知所措的鹦鹉。唯独这一起车祸毫无特征。(三百起车祸举了三个例子:1. 巨响 —— 声音角度;2. 对称的血迹 —— 视觉效果,加上了 “对称” 作为修饰;3. 方向盘上的鹦鹉 —— 美剧镜头侧面描写,营造诡异氛围)并不是面包车撞上了横贯高速路的奶牛,就是最基本的车祸,像是世界上所有车祸被平均下来。(就是不告诉你到底是什么撞到了什么。另外想起小学数学题了吗?)等救护车实在太无聊了,他们坐在路边开始嗑瓜子,这不严肃,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们。(警察的司空见惯)两个人就躺在旁边,像两根吃剩的土豆丝。戴着绿围巾的司机已经死了。(用土豆丝打比喻,一下提升到了俯视高空视觉。随后平淡说一句,哦,司机死了,戴绿围巾的)风吹来吹去,救护车迟迟不来,可能世界上并没有救护车这种东西。那么如何完成这一生,要做点什么,总不能睡过去,也不能一直捏蚂蚁。(这是还未死的乘客心理活动,用捏蚂蚁突出了 ta 眼睁睁看着自己生命流逝无可奈何之情)一辆旅游大巴呼啸而过,车上刷着蓝色的广告语,“看看自己的生命吧”。(对,我就要死了)躺在司机旁边的人,开始拆那条沾了土的绿围巾,找到它的线头,细细扯下来,缠成球放在自己这边。一直到拽不动为止。可能时候到了,但是好遗憾。他仰在那里看着天地玄黄,日月洪荒,平流层一片寂静,鸟群掠过北半球。最大的心愿,就是交警赶紧过来翻一下尸体,把司机压住的那截围巾拽出来。(将死之人,唯一要紧的是手头上那根线,其他的,爱情、工作,甚至生命都不重要了)喜欢这篇小说述说死亡的冷峻口吻,也喜欢它对生命这一沉重主题的举重若轻。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