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更好地了解抑郁,文字也是一种治愈
能更多地了解抑郁这件事,对现在有强烈抑郁的我来说,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但其实在阅读的很多时候,我是不忍卒读的,心都被揪了起来,很难受,感觉都是我的真实写照。 看完这本书后,我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和抑郁相处,是一场持久战。我的性格,工作生活环境,短时间内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书中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一个抑郁的人,有没有可能不改变人际环境和工作的前提下,走出抑郁呢?这样的可能性有,但作者还没有见过”。 虽然我现在不一定有改变人际环境和工作的力量,但我在努力摆脱想死的冲动。先活着,慢慢积蓄力量,虽然我知道还是很难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我知道绝不能像之前那样压抑自己了。因为那样,我只会在一次次情绪崩溃中,走向极端。 从事后来看,某种程度上,我是感谢这次我的抑郁情绪爆发的,虽然它让我更痛苦,也差点让我走上轻生的道路。但我身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开始学会拒绝别人了,我开始意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发生都是我的原因了。我开始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远离那些让我不舒服的人际关系了。 情绪濒死的体验,让我知道活着,让我明白,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这本书很好,没有矫情,也没有自大到可以治好看完这本书的抑郁者们,她让我感受到理解,被尊重,被看见。希望你也可以从书中有所收获,与你共勉。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本自助抑郁情绪的书前一阵时间,因为现实压力问题,感觉很焦虑而且有些抑郁,便找了一本抑郁情绪的自助书籍来读。这本书篇幅不长,快速看完,感觉写的还是不错的。本书对于抑郁,并不是定义为 “抑郁症”,而更倾向于一种 “生活状态” 或者 “情感体验”。前者暗示它是一种病,且治好了以后能一劳永逸,而后两者则降低了贬义色彩和严重程度(对于深陷抑郁状态的人来说,这其实是降低心理压力的说法),且表明,这种状态可能复发,但无需如临大敌。这本书中,我对关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描述,即 “情感忽视” 这一段印象比较深刻,因为复盘我小时候的经历,跟作者写的状态很像。本书中,被情感忽视的人往往会有几种情感:空虚感、孤独感、冰冷感,严重的还会有弃儿感(被抛弃感),我以前也会有这些感觉,只不过当时没有对它们的具体认知,只是感觉难受(被情感忽视的人往往会这样,因为自己的感情无法被 “看见”),而且一直自责为什么物质不缺了,还会这么难受等等…… 总的来说,这本书推荐那些想对抑郁情节有了解或者自助的人阅读,可以直接翻到对应章节。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抑郁很少有人在刚刚进入抑郁状态时,就产生自杀的想法,很快做出周密的计划并付诸行动。大部分人是接二连三遭遇各种打击,渐渐进入一个滑坡的过程。最初,你可能只是半开玩笑地对自己说:“真想去死啊!” 接下来,你可能会开始 “认真思考” 死亡这件事:“活着这么痛苦,还看不到希望,死了不就一了百了,什么痛苦都没了?” 之后,自杀作为 “人生这场游戏” 一个可能的退出方式,被你保存进脑海里。最后,当你再次遭遇难以承受的负面情绪时,脑海里会出现一个冰冷的声音:“死亡可以让你永远摆脱这一切。” 有时你会突然惊觉,猛地摇摇头:“我不要死,我不能死,因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