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因为爱书,拥有人生
不要被内容简介和目录误导了,书的内容不是书评和读书笔记,而是纽时书评周刊总编帕梅拉・保罗与书相关的人生经历。中文书名《至少还有书》也起得不对(英文书名 My Life with Bob,Bob 是作者的读书笔记名),让人误以为作者除了书,其它可能不剩什么了。而帕梅拉因为爱书,入藤校,找到志趣相投的老公,生儿育女,又是 “纽时” 书评总编辑,事业即爱好,读书人如此人生,只有让人羡慕的份。帕梅拉一生与书紧密相关,小时候因害羞,更愿意待在家里阅读,也因此考入布朗大学。大学毕业后因不喜给商业公司打工,而来亚洲 (泰国,越南) 闲游和读书,与第一任老公因书结缘,也因对书观点不合而分离。与现任老公也是因为互相尊重彼此的读书趣味而结合,生儿育女。成为” 纽约时报” 童书编辑,常常带回一袋袋新上市的童书与儿女分享。也发觉自己虽身为童书编辑,却也影响不了自己孩子的读书口味。虽然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大部分书我都没看过,有些连书名都没听过,作者通过一本本书串起了自己的读书人生,我看得也很入味。书最后有一段 “你们为什么读书?” 讨论,帕梅拉的回答是 “我读书是为了搭乘书籍去往某处。” 我也问我自己,” 为什么读书?”, 因为年青时不知道也错过了许多该读的书,而这些年因 “得到” 了解了世上有这么多好书,不想再次错过,因而读书并乐在其中。# 乐读中文书 2022-03 本书名:至少还有书 (My Life with Bob)作者:帕梅拉・保罗 (Pamela Paul)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写一本自己的读书笔记看完这本书后我准备写一本自己的读书笔记。每个人读过的书都不一样,不同的人读过同一本书后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读书笔记是每个人独有的。这本书的作者是《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编辑。她记录了自 1988 年,高中二年级起,在不同情境、不同生命阶段所读过的书。有 “改变一生的书”、“独自阅读的书”、“与孩子一起读书” 、“赚人眼泪的书 “、” 为什么读书 “、、、、、、“一本好书将你放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境遇中,置于另一个角色的位置上,将你与他人焊接起来。你会通过某种方式,了解到通过其他方式无法理解的某个人,过上一种你永远不会过的生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若无对比,这还是一本好书作者帕梅拉・保罗择取记录在 “鲍勃” 中的 21 本书,讲述了她在人生高光或至暗时刻从书籍中获取的力量。对比《阅读的方法》这本书后,这本书就有点用力过度。首先这不是一本书评集,而是介绍作者阅读生涯与成长历程交织在一起的阅读 & 生活史。将阅读融入生活,至少还有书籍,幸好还有书籍,分享了一个人读书的趣味、书给人的滋养和抚慰、荐书的尴尬与共读的乐趣,也提醒我们思考,人为什么读书,而书又在我们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改变了什么。“这一生选择的书籍不仅显现出不断形成的兴趣和品味,也显现出了我们时刻不知餍足的欲望、我们难以回避的问题…… 我们通过书籍过活,后来,它们成为了我们的故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至少还有书,真精彩。外在的美丽新世界或许一直在恫吓我,但我可以偷偷地潜入一本书中旅行,只要方法得当,我就永远不会身陷囹圄。我抑制不住地希望所有人 —— 我的朋友、家人以及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作者 —— 都能有一本读书笔记。还有更好的方法了解他们吗?你在读什么?你读过什么?你接下来读什么?通过这些问题,你可以了解别人的好奇心落在何处,了解他们的知识来自何处,然后深深了解这个人。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意味着你错过了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也错过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之外的故事 —— 不是指他们书中的故事,而是指读者和书之间的故事,读者和书之间的纽带。原来书海中也可以遇见最合适的爱情,更是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最关键是遇见了爱。如同我在得到 App 电子书里头如期遇见了这本《至少还有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