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记录次贷危机蔓延下华尔街和政府众生态的流水账

    【7 级,415k】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投行的重要性、2008 年次贷危机、政府救市政策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些问题一直感到很好奇。为什么政府会救助贝尔斯登,但是放弃雷曼?为什么政府一定要救助投行?为什么市场可以救助贝尔斯登,但是救助高盛、两房、美国国际集团、摩根士丹利的人一定要是政府?雷曼究竟是怎么破产的?它的破产是怎么印象到整个华尔街的?这本书成功回答了我上面大部分的问题,还是很让我满意的。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就是简单的流水账,不过它的分段做的不好,又是多故事线平行推进交叉叙事,读起来非常混乱(尤其是我每天读一点,经常忘了前一天故事发生到哪儿了)。加上里面出现了至少 30 个关键人物的英文人名,他们之间又会频繁地开会,让我这个重度脸盲症患者非常痛苦。中间又有一段我把美林银行和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记混了,差点儿让我放弃继续推进这本书。不过最后读完,问题被一一解答,还是值得的。这本书可以简单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半段可以简单概括为:雷曼被时任 CEO 富尔德坑死的故事。雷曼本身就从事大量高杠杆交易,加上两房的次级贷款,在 2008 年那样的环境下风险巨大,最好的选择其实就是被收购。但是富尔德因为对公司的爱和盲目自信,亲手断送了一个一个机会:每当有公司要收购雷曼给出了一个报价,富尔德总会觉得雷曼值得更好的价格而搞黄交易。最终这家 150 年历史的第四大投行在短短几周内 “瞬间” 蒸发,直接引发了美林、摩根士丹利的恐慌。时任财长保尔森并不是没有帮助过他,后期甚至为了促成雷曼被收购,强行绕过了富尔德,依然没能挽回公司。后半段可以概括为:政府因为道德风险不愿救助雷曼,导致市场的极度恐慌,市场信用瞬间崩塌,投行遭遇大规模做空,没有一家公司是安全的。美林为了自保拉上了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遭到类似雷曼一样的大规模做空,在破产前夜被三菱极限救援;高盛资金大量蒸发,差点儿被迫跟花旗合并。两房、美国国际集团的破产危机更是险些造成美国经济的全面崩溃,以至于美国政府被迫将其国有化。为了通过 7500 亿的 TARP 救市计划,财政部、国会、华尔街三方的极限拉扯也是相当精彩。虽然成书时一切还未尘埃落定,但美国基本已经脱离了信用崩塌导致自缢的风险。当然 TARP 的急于上线也带来了后果:资金的使用缺乏监管,最终还是流入了高盛和其他资本大佬的口袋;很多救市资金完全没有找回的可能;大量公司被政府接管、半接管,自由市场经济受到了破坏…… 这本书包含的大量细节,可以让你能以上帝视角看到财政部(尤其是财长)在做每一个决策时的顾虑和纠结;看到整个华尔街为了自救疯狂,几十名顶级高管争分夺秒彻夜开会、跨洋融资;国会和政府面对危机时的底线在哪儿,有哪些坚持和妥协…… 强烈推荐给有一定金融背景的人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复杂的经济危机

      《大而不倒》是了解次贷危机的必读之作,讲述了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始末,为我们解答上述疑问提供了一种视角 —— 华尔街视角。这个视角让我们接近金融的本质,了解次贷危机背后的真相、华尔街沦陷的过程以及政府救援的逻辑。《大而不倒》这本书重点阐述了 “一个真相,两条线索”。一个真相,就是次贷危机的真相,次贷危机的一个致命成因是由金融衍生品引发的流动性危机;两条线索,一个是百年老店雷曼的破产,这是危机全面爆发的引爆点,揭示了金融市场的第一生存法则 —— 现金为王;另一个是一波三折的政府救援行动,这是危机扭转的关键点,揭示了另一条重要的生存法则 —— 大而不倒。本书出版时,次贷危机已经过去 10 年了,对次贷危机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这是一场由一系列复杂原因引起的全面的金融危机,除了《大而不倒》这本书所讲的金融衍生品引发的流动性危机,还有很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认为这是一场监管危机,表现在央行对投行监管的缺失、对商业银行监管的放松以及对危机应对能力的不足。也有学者指出,市场信息披露不足、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缺陷、一些大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薄弱等因素,也是引发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而与保尔森一起同次贷危机战斗的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他的著作《行动的勇气》中,还提出了 “金融加速器理论”,他认为金融危机吞噬了信贷流量,信贷流量的减少又会加速金融危机,就像滚雪球,雪球一旦形成,如果不果断出手干预,就会越滚越大。总之,10 年来,金融界对次贷危机的研究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在不断深入,因为大家知道,只有把次贷危机背后的原因梳理清晰,才能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经验和教训。本书主要谈论了下面的问题:1. 次贷危机背后的真相是什么;2. 金融市场的两大生存法则是什么;3. 百年老店雷曼是如何轰然倒塌的;4. 次贷危机是如何从华尔街蔓延到整个实体经济的;5. 政府看似矛盾的救援行动,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大而不倒》通过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描述,向读者客观而详尽地展现了 2008 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主要监管机构和投行的众生相。在这部作品中,你可以看到雷曼是如何一步步地自断生路,监管机构是如何在 “政治正确” 的牵绊下做出选择,各大投行又是如何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下力求自保。无与伦比的访谈,不曾公开的华尔街决策内幕,揭示了美国经济萧条如何发展成全球金融危机,再现了从银行到政府再到整个美国身处金融危机第 1 现场的反应。次贷危机的真相并不是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它是由一系列复杂原因引起的全面的金融危机,其中一个致命的危机是金融衍生品引发的流动性危机。紧急关头,美国政府算明白了政治账,用 7000 亿美元的救援计划挽救了美国经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索尔金对直接卷入金融危机的 200 多人,包括时任的政府官员、华尔街高管等,进行了长达 500 多小时的采访,取得了大量未公开的信息和决策内幕,这就让本书成了第一本最详实地记录次贷危机的读本。这本书在 2010 年出版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很快被改编成了同名的纪实电影。电影延续了原著的辉煌,一举获得第 69 届金球奖多项提名,也进一步扩大了本书的影响力。如今,本书已成为了解次贷危机的必读之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群强者的史实,没有谁能真正的做到大而不倒,但倒下的时候又无不悲悯怆然!本书还原了次贷危机期间整个救市的细节,惊心动魄!各位政治、金融大佬悉数登场,期间人类的贪婪、纠结怜悯和正义等极具矛盾的特性跃然纸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而不倒》这本书中主要围绕 “一个真相,两条线索”。一个真相,就是次贷危机的真相,次贷危机的一个致命成因是由金融衍生品引发的流动性危机;两条线索,一个是百年老店雷曼的破产,这是危机全面爆发的引爆点,揭示了金融市场的第一生存法则 —— 现金为王;另一个是一波三折的政府救援行动,这是危机扭转的关键点,揭示了另一条重要的生存法则 —— 大而不倒。次贷危机已经过去 10 年了,对次贷危机的研究一直在持续。正如我前面所说,这是一场由一系列复杂原因引起的全面的金融危机,除了《大而不倒》这本书所讲的金融衍生品引发的流动性危机,还有很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认为这是一场监管危机,表现在央行对投行监管的缺失、对商业银行监管的放松以及对危机应对能力的不足。也有学者指出,市场信息披露不足、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缺陷、一些大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薄弱等因素,也是引发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而与保尔森一起同次贷危机战斗的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他的著作《行动的勇气》中,还提出了 “金融加速器理论”,他认为金融危机吞噬了信贷流量,信贷流量的减少又会加速金融危机,就像滚雪球,雪球一旦形成,如果不果断出手干预,就会越滚越大。总之,10 年来,金融界对次贷危机的研究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在不断深入,因为大家知道,只有把次贷危机背后的原因梳理清晰,才能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经验和教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美国经济刚刚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冲击下稍稍喘定之际,反思金融体系缺陷、完善金融监管、号称是大萧条以来力度最大的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全面展开。在繁复的美国金融改革方案中,针对大而不倒问题的监管调整,可以说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针对大而不倒问题所进行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举措,不仅会深刻影响美国的金融市场格局和监管体系发展,同时也必然会影响到全球金融监管的走向。从中国金融市场的情况看,如何防范中国金融市场中的大而不倒问题,同样成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这本书后,我还挺想去华尔街看下的,就当是朝圣或者其他都行

                大而不倒又直译为太大而不能倒,是关于 2008 年因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最后老四雷曼破产了,老五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了,老三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老大高盛跟老二摩根士丹利,此时也都摇摇欲坠。      这本书主要讲这段曲折的自救与被救的过程,发生不可预料的事件,甚至差点失控的惊心动魄的纪实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对雷曼很有印象,因为老四雷曼,错过了多次机会,后来回天乏术。同时也在探讨大而不倒这个话题,是不是太大而不能倒,以此来绑架政府。华尔街的错误是不是应该由纳税人买单,政府是不是对他们的监管过于宽松了。      对于监管有异议,主要是因为在 1929 年美国大萧条以来,1933 年罗斯福签署了《格拉斯 - 斯蒂格尔法案》,规定了银行业的分业经营。在法案出台的半个多世纪,美国金融系统一直都没出现什么大问题。但在 1999 年克林顿政府废除《格拉斯 - 斯蒂格尔法案》10 年之后,就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当最后出台了七千亿美元救市方案,但当年华尔街的高管们还拿着高额奖金的时候,更是激起一片哗然。      当时正在度假富尔德大叔听到财长保尔森打来电话说,贝尔斯登因次贷把自己玩坏了,已经岌岌可危了。现金为王的道理,富尔德大叔肯定懂,因为老五贝尔斯登倒闭后,就到老四雷曼了。于是想到了巴菲特,因为巴菲特的声誉,对市场提振信心肯定很好。      接触后,巴菲特想以 40 美元每股的权证,9%分红入股的时候,雷曼当天的收盘价是 37.87 美元。但富尔德大叔拒绝了,他认为巴菲特是在趁火打劫,希望巴菲特把转股权证提高至 40%。巴菲特原本就看过雷曼的财报,觉得这里面有问题,只想低价收购。这样一来就更不愿意了,这个交易就谈崩了。有不少解读这段历史的人,觉得这个是富尔德大叔做过最错误的决定了。      后来过了不久,即使以 7.2% 的利率及 32% 的转股溢价,融到了 40 亿美元。但其他机构并不是巴菲特,并没有办法带来巴菲特的身誉价值。这点高盛就比雷曼做得好多了,在雷曼倒闭后,高盛找到了巴菲特融资。谈好条件后,巴菲特投资高盛 50 亿美元优先股。两年零 2 个月时间,获得了 10.8 亿美元股息,5 亿美元回购溢价,再加上 21.5 亿美元等额权证普通股的代价。即便是如此的苛刻,高盛还是接受了股神的条件,信心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可不仅仅是钱可以替代的。这个虽然在大多数人看来都觉得的天文数字,但对于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华尔街老大哥,不可谓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错过了巴菲特后,雷曼找到了当时的老大高盛。高盛想以 25 美元买入雷曼的时候,雷曼的股价已经下跌到了 18.32 美元了,但富尔德大叔还是拒绝了高盛的橄榄枝。雷曼股权投资负责人麦克达德,还找到了摩根士丹利谈收购的事,但最后还是因债务过重并没有达成合作。当然也找了美国银行寻求收购,但美国银行的体量只够买下一个。在跟雷曼谈判成功前,美林先雷曼一步达成了共识。甚至到最后通过公司内部对接到的韩国买家,因害怕风险不愿接收雷曼的次级贷款时,差不多已经谈好了价格,准备签约了。但富尔德大叔再次出现,而且跟他们上起了金融课。介绍这些资产是如何如何好,应该把它全部买下来,再次气走了韩国人。可以说,到这里雷曼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其实,后来还联系上了英国的巴克莱银行,几大投行也同意接收雷曼的次级贷款。但因为英国的监管机构,害怕收购雷曼导致连累英国的金融体系,在最后的敲定阶段否决了这笔交易。至此,雷曼是真的没救了。因为保尔森早就告诉过富尔德大叔,政府是不会救助雷曼的。因为雷曼并不符合救助的类型,不管是道德方面还是政治方面。      前期保尔森各用一千亿美元国有化了两房,牵手摩根大通救助贝尔斯登,后又注资 AIG,民众已经很有意见了。但它又不得不救,因为两房手上有大部分次贷的担保产品,如果两房要是倒闭了,整个美国的房地产体系就会崩盘。AIG 更是当时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有着几乎涵盖全美的保险保单。这样一个体量的大公司,大到可以说已经动摇国本,任何一个领导人都不能丶也不敢看着它倒下。经济算的从来都不是经济账,而是政治账,搞经济首先得讲政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像硅谷银行因为本身投资的失误,导致钱无法及时回流。后来又有一大堆客户过来取钱无法及时提现,导致的挤兑。其实刚开始白宫也公开说不会救助硅谷银行,但它实在太过特殊。因为硅谷大部分公司的钱都存在那里,都等着取钱发工资,甚至传言有些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有些钱存在那里。硅谷银行可以破产,但硅谷的信用跟银行信用体系不能破产,最后还是出台了救助方案。      还有刚刚不久前迟来 2021 年报、2022 年报的恒大。恒大在过去两个财年果然是连续亏损,2021 年亏损了 6862.2 亿元,2022 年再亏损了 1258.1 亿元,两年合计亏损 8120 亿元。再看恒大的资产负债表,截至 2022 年底,负债总额超过 2.4 万亿元,而它持有的资产总值 1.8 万亿元,因此资不抵债将近 6000 亿元。      负债 2.4 万亿,是个什么概念?贵州茅台 2022 年的净利润是 627 亿元,恒大的负债不仅是茅台干 40 年的净利润,也是腾讯、阿里、百度、小米、华为、茅台、比亚迪去年净利润之和的两倍。比腾讯这个印钞机还要快 3 倍的苹果公司,凭借不到手机市场覆盖率的 15%,拿下整个手机行业 80%的利润,再加上其他的增值税。2022 年财报净利润 998 亿美元,相当于七千多亿人民币,即便是这么恐怖的赚钱,也需要三年多。      从国家出台对房地产行业的管控政策,不仅仅是恒大出现了暴雷,所有类恒大的公司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其实这些出问题的原因,根本上还是过度用高杠杆产生的泡沫,得益于这么多年房价的一直上涨才没出问题,非常类似于 08 年所产生的次贷危机的前兆。虽然可能不会到那种离谱到用家里宠物狗的名字都可以贷款买房的地步,但如果任其发展,后果也是难以想象。      像恒大这种也跟大而不倒差不多了,因为上下游供应链、买房的人,这一连串涉及面太广太广了。所以国家后面也推出了保交楼的政策,为这些符合资质条件的暴雷房地产商做托底。对比可能出现的全面倒塌事件,现在这种情况应该还不算特别坏。特别是自从国家管控以来,我们可能一直以为的销售额会下降,但是前段时间公布出来的销售额,对于去年还是微有增长的。这么一想真的细思极恐,如果国家再不对房地产作管控,真的很难想象房地产成交价会被炒到一个什么样高度。      现在再回看,或许会觉得富尔德大叔很傻,这样一次一次错失掉可以让雷曼活下去的机会。但要知道富尔德大叔自 1994 年接手雷曼以来,多次力挽狂澜,帮助雷曼度过了很多次危机。当初 "9・11" 事件的时候,雷曼在世贸中心的办公楼垮塌,甚至有员工为此失去生命,经济跟信心都受到很大的重创。但富尔德大叔镇定自若,亲自指挥员工撤离,很快就带领雷曼度过了这次危机。      对于总结经验,不管是所谓成功或所谓失败时,总会有不少人为此高谈阔论。但似乎该发生的,一点也不会少,这些就当年有么?不会,以后肯定也会有的。或许真的应了那句话:曾经带你走得最远的那个特质,曾经让你创造辉煌的东西,往往到最后也会反过来限制你。如果那次毁灭性的冲击一定会到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被那一次冲击冲下牌桌,一把输净。富尔德大叔的做法可能是没错的,但是他用错了时代,低估了信心对金融业的冲击。     但也不仅仅是对金融行业,有信心倒塌产生的连续效应。像我国之前,2008 年爆发在乳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那段时间所有乳制品的销售都很惨淡,甚至发生了把牛奶倒掉的现象,所有跟乳制品相关公司股票都跌到了冰点。 还有 2012 年发生的,酒行业的塑化剂超标事件。一样因为恐慌,很多人都选择避开整个行业,甚至一大波抛售白酒行业的股票。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段永平的回答录讲到,他也是在那个时候买入茅台的股票一直持有。甚至在当时还越跌越买,后来到了一千多的时候,还有买入。      不仅仅是前面是这种类型的,在这次贷危机时,有不少做空这些投行、房地产公司股票的人都赚到了钱。在《大空头》这部电影就是讲述这次的次贷危机,主角通过买入信用违约互换债券 CDS 赚得盆满钋满。CDS 因为风险极高,所以是不对散户开放的,但不妨碍那些机构、大基金的买入。      赚钱的事总让人兴奋,这可以理解。但只谈赚钱有点过于把潜在的风险放一边,未免有些瑕不掩瑜。在金融市场里,从不缺一夜暴富,同样也不缺一夜暴负。即使在金融市场打拼几十年,危机来临时照样可以从顶峰跌到谷底。或许正是这样急涨急跌的刺激,对于所有参与者都有且只有一条,赢或输的相对公平的规则,才引得无数人趋之若鹜。      这里所说的谷底是相对数值的变化,即便大佬身处谷底,他的身家也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所以更多的是指心理落差感,也可以说是对自身欲望控制感的变化。对于股神来说,就是住在几十年前用三万多美金买的房子,平常喜欢的饮食是汉堡跟可乐。可以学习,但一般人做不到这么低欲望的生活,也没必要去效仿得如此极致。当然了,不是这些行为造就了他的成功,而是因为他成功了,所以这些行为被人津津乐道。      跳题了,接着前面所讲的,例如在投资机构美盛集团里,有个传奇的基金经理叫比尔・米勒。在他旗下管理的基金从 1991 年起,连续 15 年战胜标普 500 指数。巴菲特、索罗斯、彼得・林奇,他们连续战胜市场的时间跨度都没有他长。在这次次贷危机引起的大熊市里,比尔・米勒认为整个市场过度恐慌,导致价格下跌过多,所以他边跌边买、大跌大买,买入的全是类似贝尔斯登、美林证券、房地美、AIG、花旗银行…… 这些后来差点倒闭的企业。      比如在 2007 年,花旗的股价基本是五六十美元的水平。结果次贷危机的苗头刚一出,花旗的股价就在三个月里跌掉了一半。这个时候,很多人一看股价打了个五折,觉得这只股票已经跌到位了,开始慢慢买入。这里面就包括比尔・米勒。后来花旗股价果然反弹了一些,但正当人们得意的时候,新一轮大跌开始了,花旗银行的股价再次腰斩,并且一路没有回头……      等到 2009 年 3 月,花旗的股价从五十多美元跌到了最低 ——1 美元,股价跌掉了 98%。股价下跌 98% 有多可怕呢?等于股价下跌了 50% 之后,又跌掉了 96%。换句话说,假设你对花旗银行这家公司很了解,觉得股价跌了 50% 之后是个很好的买入机会了,你的投资有可能还会再损失 96%—— 基本上等于血本无归。      这从侧面或许可以解释为,危机也是机,一样藏着机会。不要忘了,危机排前头有一个危。但,谁知道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于一个急性不好的我来说,记住这些人名真的用了好久。纵观大经济体下的杰出公司,也都会因为各种经营原因导致崩坏,反观自己所在互联网行业,也同样会进入到这样一个形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多人不了解公司法,不了解企业运营的基本规则,认为对大公司的救助就一定简单等同于用纳税人的钱去救资本家。    但其实,如果在救助的过程中合理处理股东、投资人本身应负的责任,对其股权做到了合情合理的稀释,使企业所有权做到了阶段性的易主,先国有化再私有化,就根本不是简单的大而不能倒的问题。08 年金融危机,美国政府的出手,最终纳税人是赚到了钱的。   当然,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耐心和时间去了解细节的,简单做道德评价是最容易的,但,在历史长河中,面对大型事件,行动的勇气更难能可贵。正如保尔森所言,做正确的事情,而且让别人知道你在做正确的事情。   这是最大的挑战和乐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和《灭火》一起看挺好。作者索尔金是《纽约时报》首席记者,采访了 200 多人超过 500 小时后,写成此书。史料非常详尽,人物形象丰满。从杰米戴蒙接到通知参加纽约联储会议开始,到他写了一封短信给保尔森结束。整本书也只写到了 9 家大银行同意政府注资,实现部分国有化。里面人物多如牛毛,翻译过来的人名对中文读者不算友好,好在我读的是电子版,可以随时搜索查看人物的背景。作者着墨最多的两个人物:悲剧色彩的雷曼 CEO 富尔德和拯救众生的财长保尔森。作为唯一破产倒闭的大型投行,雷曼运气不太好。如果更早一点,赶在贝尔斯登前面,或者晚一点等危机全面爆发,都能避免破产的命运。内因是雷曼杠杆太高,资产质量差,加上公司管理也有问题,要价高谈了很多家都没谈成。这本书对伯南克描写不多。危机期间救火三剑客到处拉郎配,看着也很唏嘘。总之值得一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而不倒

                        非常精彩的书。看了第二遍。上一次金融危机历历在目。以史为鉴。谁忘记历史谁就会被历史抛弃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