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跟着自己的感觉去生活

    这本书是顾老师推荐的,讲吃的,听着就感兴趣。读完以后发现它不是单纯讲美食的,主角扶霞给我很多启发,一个人如何跟着自己的感觉勇敢生活。  主要是有两个感受,一个是扶霞真有人生趣味,一些感觉很平常的生活在她看来充满了意趣,另一个是中国的各个省份和各种菜系,在她笔下让人向往。  前一个是天赋,后一个是能力。或者说是她还保留着上天给予每个人的天赋(gift),就是用自己的感觉去感受和探索世界。当我们每天被各种外界的观念(比如财富自由)和信息占领着,感觉身边的一切已经索然无味。  但类似扶霞这样的人的感官是充分打开的。看着她写的文字好像也重温了小时候对一切都有兴趣、投入生命力的时光。我感觉被提醒着,当感官打开时才是人生。而且这样的人是最能触动人的,前一段时间看窦文涛采访陈晓卿,他做出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是他味觉的延伸,听他讲各种美食真是太享受了。  这是一种启发,打开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世界,才是真正的自己,武志红老师在心理学课里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食物是心灵的避难所

      幽默随性又真诚的一本书。值得每个拥有中国胃,特别是四川胃的人来读一读。一个英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好好上课做研究,却跑到烹饪专科学起了厨艺。这是什么精神?扶霞现在已经是美食界的名人,前一阵还出镜了大热的《风味人间》。这个剑桥留学生, 入川之后自然感染了四川人 (尤其是成都人) 的某种乐天:"别说实现计划了,制定计划都根本不可能"。据说四川人打招呼的方式独树一帜,不是 "忙啥呢",而是 "走哪儿去耍" 。扶霞也和其他留学生一样,"丢掉那些先入为主的偏见", 跟四川老乡们吃耍起来: 摆龙门阵打麻将,吃苍蝇馆子路边摊,投身市井红尘。请容我摘录一段:"时间一天天过去,我的手上也沾满了菜市场的鲜血...... 卖黄鳝的当着我的面对食材展开残忍大屠杀,我也是一脸无动于衷。虽然中国人对动物的态度一直让我困扰,但至少是诚实的。 在英国,一顿肉食为主的聚餐,死亡的腥臭就像秘而不宣的罪恶,被掩藏在所有人都看不见的背后。动物们在养殖场经历悲凉痛苦的、短暂的一生后惨遭杀害,这样的情景没有人看得到。而在中国,你能看到肉食到底是怎么来的、意味着什么,真是无处躲藏。你睁大眼睛亲眼看着,然后选择吃掉。" 从此,多了一位厨艺学艺两开花的跨文化学者。【3 星理由】是 "吐血推荐" 还是 "私藏推荐",拿不定主意。最后选择 "私藏",虽然星星 少了点,但如果你喜欢川菜还是千万不要错过。如果懂一些四川方言就更好了,据说切换到四川话频道来读,更加 "巴适得板"。毕竟,"食物是一处避难所… 生活是苦的,食物却能带来一丝暂时的甜。"

        13
        1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个外国人发誓要用一年的时间吃遍中国, 几年过去了,她还没走出四川

        这本中国美食的书,却是一个地道的英国人写的。这就是一个笑话的真实版 —— 有个外国人发誓要用一年的时间吃遍中国,三年过去了,他还没走出四川。


        扶霞,本书的作者,在剑桥和牛津完成学业后,申请了英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来中国,研究中国的少数民族,四川恰好是个多民族混杂的区域,于是她就来到了中国的四川。
        中国人常说的一句教训 “少不入蜀”,说的就是扶霞和同学们遇到的现实,她说,“在北京和上海的朋友都说,学校的要求是那么的严格,缺了几堂课,可能奖学金就泡汤了,而在四川,同学们都是没有人管的,意大利室友花了大把大把的时间打麻将,丹麦同学天天在公园里闲逛,跟一个看上去很虚弱的老头学中国功夫,而德国同学呢,她每天都在拉着当地人聊天儿,还有人夜夜歌舞升华,到处旅行,而她自己呢,第一个月还想做一个刻苦的学生,总是自己提醒要完成对于中国民俗的研究,可是过了几周之后,她决定跟所有同学一样开始放飞自我。”

        那段时光,那是扶霞人生中最最美妙的一段时光,四川的生活实在太安逸,而且吃的又太好,用书中的话来说,在成都这个地方,不要提实现计划了,连制定计划都不可能。因为气候适宜,土地又是出奇的肥沃,成都人都不需要努力工作,就可以吃得好玩得好。
        扶霞,就是那种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她的生活就好像一个传送带,从高中到剑桥再到牛津,贷款上大学,再到工作,从来没有仔细的想过,也没有勇气拒绝任何一个并不喜欢的选择,哪怕枯燥乏味。而且因为要还贷款,她一直都是紧绷的。
        直到她来到了四川,心中那根紧绷的弦终于放松了下来,甚至还去了川菜学校和湘菜学校,学习怎么做个厨子。这时,她终于可以承认,自己做不了什么经济分析师,也做不了一个好记者,她最想做的就是一个厨子,只有在厨房里切菜揉面给汤调味的时候,才可以感受到最完整的自己。

        看得出来,这本书不光是讲吃,还通过吃,讲到了人生、讲到了文化。
        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往往和习以为常的我们不太一样,总会发现一些我们没发现的乐趣,比如说,在中国通常把不认识的人叫做生人,认识的人叫做熟人,所以扶霞认为,食材是熟了才能吃,人是熟了以后才是朋友。

        比如说,清明节去祭祀,往往会带一些饭菜酒肉,活着的人吃什么,那逝去的人也吃什么,就好像去世的人也可以跟我们一起吃饭一样。所以扶霞又说,看来在中国,无论是人还是鬼,吃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

        再比如说,扶霞说毛主席也说过一句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看来就连政治这么严肃的事情,都可以用吃饭这件事情来解释。
        在《鱼翅与花椒》中,除了四川,也讲了其他地方,比如说香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枢纽,在饮食上也是体现了这一点。
        早上去莲香楼吃些传统的广式早茶,下午再来一个正宗的英伦下午茶,就连出租车司机都可以粤语、普通话、英语夹杂着路上聊一段时间。
        香港就好像一个翘翘板一样,东方与西方,贫穷与富裕,摩天大厦和街边小摊,财神和圣母玛利亚,都混在一起,和谐相处。
        通过以上介绍,我想你也发现,这本书与其是讲食物,不如说讲的是食物背后的文化和自我认知。
        四川改变了扶霞,做厨子改变了扶霞,在这本书的最后,她写到,当她回伦敦后,有一天去了庄园遇到了一群大鹅。
        在去中国之前,这不过是寻常的乡村风景,而如今,她却在下意识的想象,把这些鹅肉和豆瓣酱和花椒一起炖,锅子在煤气炉上咕噜噜的冒泡。
        想着想着扶霞就笑了,人们不就是这样评价中国人的吗?只要是能动的东西,地上跑的汽车,天上飞的飞机,海上游的轮船,除了这些,都能和吃联系起来。

        当意识到这一点,或许,扶霞,从某种角度,也成为了一个中国人。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民以食为天

          这是一个小品,充斥着厨房的烟火气;这又是一篇大作,流淌着中国的文化气息;这还是一部神作,是英国姑娘伏霞用二十年时间体会的中国味道。作者是个中国通,懂得用中国人的思维想问题,译者也是位姑娘,把书中的精髓都翻出来了,可读性极强。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人类文明,伴随着中华文明一路走过的是供养我们的食物,中国地域广阔且人口众多,老百姓为了活着,地里长的、山上跑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只要能转化为热量的,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都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转化为食物。这是中华文明延续的结果,更是中华文明延续的原因。这里面,沿海一条线、黄河一条线、长江一条线,“一纵两横” 由于其经济的繁荣和食物种类的丰饶,加之气候、历史等原因,构成了目前的八大菜系。
          作者从麻辣鲜香的川菜入手,接触了粤菜、鲁菜、湘菜,最后落脚到淮扬菜,从城市到农村,走遍了华夏的大江南北,一步步接触到中国的风土人情,一步步走进了中国文化深处。如果读者对美食有兴趣,这部书无疑可以满足你的需求。更可贵的是,通过美食这个媒介,本书也通过一个普通外国人的视角,展示了文化的碰撞,这要比单纯的看美食要有意思的多。如果再能和郭建龙的《穿越非洲 200 年》一起读的话,可能会更有意思。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英国“川妹子”的美食笔记

            1. 本书讲一个英国留学生,在美食圣地、天府之国四川,探寻美食的传奇经历。


            2. 文笔极其优美,如果作者不说自己是外国人,单看文字,根本看不出来。当然本书的翻译和全国各地的吃货们也是功不可没。
            3. 面前是美食还是怪物?我们吃的饭菜,司空见惯。但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每一个细节都匪夷所思。书中对人对事的独特观察和叙述方式,角度奇特,每每让人忍俊不禁。
            4. 饮食,就是一个个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饮食习惯差别的背后,是文化的根深蒂固的不同。
            5. 山珍海味、动物保护、食品安全、奢侈浪费,一个个和吃有关的,曾经有过的、现在依然有的话题,再次出现在眼前,也是一种反思、一种警示。
            6. 美食家也有矛盾吗?美食家最终会受到美食的审判吗?一个异国老饕的归宿,也许是乡愁,也许是绝望。就像见惯了大世面的人,最后的选择,可能是隐居。
            7. 一个外国人,从一步步接触中国 “匪夷所思” 饮食文化,到难以自拔,再到 “自我救赎”;从文化冲击,到文化认同,最后切换自如,这个跌宕起伏的过程,远远不是 “吃货” 两个字能概括的。
             
            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营养;烟火人间,全是温情的味道。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厨神顾师傅吐血推荐的书你确定不翻一下译后记和第一章再走嘛哼?

              这是一本看完译后记(自从认识了某位译者朋友就养成了先读译后记的好习惯)就打算标五星的书。作者是川大留学生川菜在她心目中天下第一,译者是活泼可爱的川妹子仙兔老师,这个译文风格真是像麻婆豆腐一样,刺痛与发麻之后令人回味无穷。吐血推荐!(就是别晚上读,否则外卖小哥又要跑腿啦)(一直觉得我就是精神四川人爱吃辣不说还特喜欢听四川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既有对美食的热爱,也有对人文的关怀

                美食作品的内容本身就容易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其中对各式人物历史传统民间智慧的关注,大添意蕴。吃货作家与吃货译者的碰撞,读起来少不了口水直流与哈哈大笑。鱼翅与花椒鱼翅代表奢华含着对富裕的追求,花椒体现寻常却有着进贡的故事,极具中国特色的两样食材,哪里有好坏对错之分,全在于人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间烟火,千里家国

                  扶霞・邓洛普《鱼翅与花椒》


                  推荐指数:(建议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朋友,优先阅读这本书)
                  适合这些朋友阅读:
                  - 对美食感兴趣的朋友。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出生在英国牛津的姑娘,书中写的是她十多年来在中国追寻美食的旅程。
                  扶霞・邓洛普(她的名字是 Fuchsia,她本人翻译成「扶霞)1994 年来到四川大学交流,从此爱上了中国美食,为此她还特意花了三个月在四川的烹饪学校专门学习厨艺,从此成为了一名美食作家。
                  这本书写得特别好玩,作者第一次来到中国接触美食,多多少少是抱着「视死如归」的感觉。
                  1994 年,中西方的交流还没有那么密切,我们对于西方,西方对于我们,都是充满了各种臆想,比如西方就会觉得中国人什么都吃,一位英国诗人曾经这样写中国的饮食:「没有什么东西具体地归类为能吃或不能吃。你可能会嚼着一顶帽子,或者咬下一口墙;同样的,你也可以用午饭时吃的食材盖个小屋。」
                  这当然太夸张了,可是对于没有来过中国的姑娘扶霞来说,她真的是怀着冒险的心情来到了中国。慵懒的成都和火辣的川菜,让她一下爱上了这里。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会觉得我们吃的都理所当然,可是在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外国姑娘看来,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而我们通过她的眼睛,重新观察那些理所当然时,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也能看到扶霞自己和中国的变化,写到最后一章,已经过去了将近 20 年。20 年前,是一个川菜撞开了她的味蕾,而 20 年后,她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行家,再去探访扬州美食时,更多的则是文化的浸润。
                  从「撞」到「润」,是一个人的冒险,也是一个时代,一个世界的缩影,虽然书中都是人间烟火,可谁又能说,这其中没有家国情怀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位剑桥毕业的歪果仁所作的文字版《舌尖上的中国》

                    其实我第一次看作者文章是在 FT 中文网上的一篇专栏,写她怎样教外国朋友点中国菜。


                    这里有必要代入 “歪果仁” 视角讲一下,我们作为中国人当然知道去餐馆点菜怎么点,怎么好吃怎么点,没啥思维障碍。
                    外国人就餐的流程一般是同类型菜肴扎堆一起上,比如所有的海鲜一起送上桌,最后是所有的甜食,而且多人点菜容易点出一桌类型相似的菜,比如好几道鸡肉,或者好几个糖醋酱的菜。而中国人更习惯不同食材彼此有穿插,一桌菜肴上各色菜式分布均匀。
                    而作者一篇文章拆分了这里面的门道,像一门正经的学问一样,苦口婆心地教外国朋友们如何应对各种场合的中餐馆点菜需求,更充分舒适地享受中餐美味。
                    后来想起来作者还写过一本美食书,亚马逊有推荐。
                    看了一章后觉得,嗯,这十几块钱花的值。
                    作者写的特别耐看,下饭,文字是那种能咂摸出味道来的好看。
                    而且最最重要的是,你能感到作者是特别诚恳地在和你对话的,掏心窝子。
                    作者描述自己在中国的生活充满油盐酱醋、烟火气息。旧城记忆,还有因为美食结缘的各种故事人情,像是最好的编剧写出的那种生活小品剧。
                    中国的美食文化和风土人情分不开的,就像最成功最好看的美食片,拍的不只是各种精美菜肴摆一桌,各路厨神来争霸。
                    这本书有点像文字版的《舌尖上的中国》,查了下百科,她曾四次获得烹饪餐饮界 “奥斯卡” 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James Beard Award)烹饪写作大奖。
                    能写出这种文字的人,一定特别爱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吃货的修养

                      这是一个英国女子探寻中国美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的成都。彼时,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很低,对于外国人的猎奇心态大于对于人这个个体的尊重。而在老外眼里,中国人是什么动物都吃的可怕民族(当然这种刻板印象因为最近的肺炎加剧了更多)。女主人公扶霞登场了,她申请到了奖学金来川大学习,并逐渐弃学从食,走遍了成都的大街小巷,又走进了厨师学校学艺,进而走向了中国的很多地域,开启了美食发现之旅。


                      中国古话说 “少不入川”,因为巴蜀大地安逸的市井生活会磨掉青年人的锐气。我不知道我是否受了这句话的影响,至今也没有踏足过成都。反而是我在作者的笔下,一次次经历那个最鲜活的成都。从川大附近的街头小店出发,成都人在美食上的热情使得他们放下了戒备心,于是扶霞不单单是品尝到了成都的小吃,更是参观了各大餐馆的后厨,学习牛肉担担面、鱼香茄子、回锅肉等从备菜到出锅的全过程。她学习着四川方言,也从美食中打开了中国文化的密码。其实中国人对于吃的讲究和迷恋程度完全可以算得上宗教,而近些年火热的美食纪录片也将这种文化密码升级成为了全民共识。很庆幸的是,扶霞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经历与体会这些滋味,犹如沸腾的火锅一般,深受感染。
                      但这毕竟是一本纪实文学的作品,谈及书写中国的纪实文学,不可绕开的名字是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何伟与扶霞一样也是在九十年代来到中国四川,比之于扶霞笔下的成都,何伟生活过的涪陵则有更多的中国特色小城的元素。何伟没有扶霞对于美食的探索,但却有以一个外国人视角给你的冲击,让你对周遭的一切有 “陌生化” 的感受,而那本《江城》则成为了九十年代中国的城市人心地图。也因此,推荐将《鱼翅与花椒》与《江城》一起阅读,你会看到哪些鲜活的市井记忆,也会感慨中国这些年的巨变。感谢这些书写者,让味觉记忆与城市记忆留下。而对于我这个阅读者来说,等肺炎疫情消退后,我想我会去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印证一下那些或是刻板印象或是美食故乡的真实面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英国人的川菜历险

                        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原因有三:能把川菜,讲到你恨不能马上就去吃上几口;文字鲜活到你忘了这是一本翻译自英文的书;佩服作者能跨越如此巨大的文化差异,诚实又深情地记录着一切;性相近、习相远,从此再看这人间,人人都有川味的丰盛,川人的爽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是顾衡老师推荐的,陆陆续续读了好久,但每次看的时候,心情都是很愉悦,当然里面有部分内容涉及历史和环境污染,动物保护等话题,让我触动和反思。但从一位英国人的视角来看我们似乎熟悉的美食文化,那感觉还是很不一样。有很多典故和史料,我都是不知道的。开卷有益!另外,翻译的也特别好,特别接地气和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起初还以为是英国作者直接用中文写的,看了后记才知道,译者做了大量工作。谢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英国人对于四川美食的见闻和心得。阅读全书时,给人最大的思考就是外国人对于一个陌生国家的融入。很羡慕她有这样的心境,去领悟异域风情。先不说本书内容,单单就学习她放下心情,认真沉浸,忘掉小红书和大众点评,去关心目的地的点点滴滴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终于读完了

                              做饭方面我是个有点缺乏耐心的,尤其不擅长刀工,虽然觉得做饭很麻烦,但是这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累,而且活色生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实在太有趣,一个英国妹子扶霞写的怎么被成都美食征服的故事,扶霞学的是四川话,翻译也很到位,简直妙趣横生。她用伦敦腔四川话跟街头小贩对话,作为剑桥学霸不务正业还跑去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做菜,后面还写了川菜食谱,想想真是让人笑的前仰后合。她对旧成都的街巷、菜市场、苍蝇馆子和茶馆,有着非常诚挚的热爱。文中的烟火气,对美食的刻画让我一个重来不做饭的人心中升起了对生活的热爱,想照着食谱一展身手。推荐推荐,特别是重庆四川的看了更有共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前面看得很欢喜,但是跨度十几二十年的观感也让局内人感触而不安。中国一直在进步,越来越包容,有责任感,会越来越好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能吃的书

                                    1. 本质上是一部文化接受史,作者从厌恶到熟悉到克制地书写,逐渐从局外人的视角进入中国菜的内部,不同文化的冲撞与理解是题中要义。“恶心” 这个词语在书中多次出现,这往往是外国人对中国菜的最初印象。2.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写起,上半部分写川菜,细微有情趣,毕竟作者在四川生活了几年,后面写湘菜、粤菜、闽菜、北京菜、淮扬菜,因只是短期旅游或考察,相对比较浮泛。3. 口味这一章非常生动,有种英式幽默感,脆、酥、嫩、滑、爽、麻,分析地道,说中国菜的口味很难用英语来形容,“基本听起来都像给狗吃的”,举的几个例子太好玩了,不光 “吃”,“品尝” 也有文化差异啊。4. 作品跨越时间比较长,因此多少能看出中国饮食文化本身在最近这些年的变动,中国菜与中国人对外界文化也有一个接受和改造自身的需求与过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剑桥到四川,一位英国姑娘的中国美食之路

                                      如果要说 2018 年印象最深刻的一本美食书籍,我会毫不犹豫地投票给扶霞・邓洛普的《鱼翅与花椒》,一名英国美食作家写的川菜和中国饮食。


                                      扶霞毕业于剑桥大学,本来可以安安稳稳从事一份体面的工作,也就是世人眼中的高材生、成功者。然而从小对厨房有着莫大兴趣的她,却在 1994 年只身来到中国,开始一段新的冒险,从而深深爱上川菜,甚至跑去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厨。
                                      她不但是名彻头彻尾的中国美食爱好者,同时也是烹饪艺术的钻研者。也就是说,她对川菜的热爱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不仅要尝试,还要自己亲手做,从根源上来重构某个地方的饮食。
                                      外国人写中国,总是要小心不踩到某种边界,也更容易收到更多批判,其中大多数来源于想当然的 “你不懂中国”。扶霞也是从一开头的厌恶、不懂,到后来爱上川菜层次丰富的调味。她对于川菜的总结也十分到位,“四川饮食就是四大菜系中的辣妹子,胆大貌美,如同涂着烈焰红唇,伶牙俐齿还有万千精巧心肠。川菜的伟大之处是:点进成金,化平凡为神奇。”
                                      有很多从事餐饮行业的四川朋友会说,扶霞写的并不专业,但我是觉得,一个英国人写川菜,这件事本身就足够厉害了,而且理解程度已经远超大多数外省人的平均水平。毕竟,川菜和粤菜、淮扬菜之间的差别,并不比西餐中餐之间的差别少,多数的误会,都源自不熟悉不理解。
                                      她从外国人的视角,本质上是写自己的文化接受史,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讲模糊的直接感观,转化成文字的总结归纳。扶霞用幽默的语言举例分析,要理解中国菜精妙的愉悦,需要从口感开始,比如酥脆的烤鸭皮、脆脆的鹅肠、Q 弹的海参、滑嫩的猪血、充满嚼劲的蹄筋等等,这才是与中餐之间最大的鸿沟。
                                      其实很多中国人也认为川菜只是麻辣、只有火锅,因为这是川菜最能遍地开花的形式,从而成了它不够准确的代表符号。作为一本生动有趣的普及性读物,无论对外国人中国人,《鱼翅与花椒》都具有很积极的意义,它让你认识到,吃可以是肤浅的享乐,也可以是一门深刻的学问。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