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8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应景过年,地域独特的美食文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故乡的味道》是本谈饮食的随笔集,里面谈及的多种面食,甚至野食,对同样身为北方人的我来说并不陌生,读起来自然没什么隔阂。但我的兴趣却不在那些描写日常食物的文章,更喜欢那些带一定考据性质的文章,比如《采薇》。伯夷叔齐的故事流传久矣,当初看《史记》的时候,脑海里就打个问号,薇究竟为何物?之后读到《诗经》里的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觉得诗情画意,但浮于脑海的也无非是南方姑娘采茶的情景,并不知薇的模样。至于鲁迅《故事新编》里 “烤薇菜、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几乎看得人馋涎欲滴,不过顶多能联想到上汤苋菜就不错了。在《故乡的味道》“采薇” 一文中,作者不厌其烦地详细考据了薇菜。涉及《诗经》、《礼记》、《通志》、《救荒本草》、《本草纲目》、《鸡肋编》、《植物名实图考》等古籍,也引述了今人流沙河、柳宗民、青木正儿等人的论述。虽然各种说法最后还是莫衷一是,但作者把能找到的说法都罗列出来,让读者自己去鉴别,这就已经达到目的了。于我而言,所谓的薇究竟是野豌豆、蕨菜,还是灰灰菜,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历史本就是个混沌的谜团,连伯夷叔齐的事迹我都不大信,更何况他们吃什么呢。但把出现于典籍中的某个名物认真梳理,科学考证,旁征博引,披沙沥金的做法,我是佩服且欣赏的。在冬天的下午,泡壶茶,坐在阳台上边晒太阳,边看着这些从故纸堆里搜寻到的蛛丝马迹,再对照手边的《植物名实图考》,此中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书中那篇《饮食之事》,大约是作者比较看重的,因为在后记里有 “如果说写这一系列随笔是有创作准备与理论基础的话,就是它了” 的说法。此文梳理了周作人和汪曾祺文章里涉及到的饮食相关话题,干丝、喝茶、点心、结缘豆、油条、羊肉粥,看似东拉西扯,实则文章中始终有根看不见的线贯穿。读完,虽然容易让人产生饥饿感,但作者的意图显然并不在于罗列那些吃食,倒更像是对已经消失的文人闲适雅致情趣的一次回望,抱着淡淡的怅惋之情。最后说一下《故乡的味道》的语言。读这本书,不由自主会联想到周作人文章里那种冷涩的苦茶味儿。语言节制、节奏徐缓。有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句子,作者其实不知反复推敲了多少次 ——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罢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应景的书

        大年三十一早,读 “故乡的味道” 真是餐饮知识美味的享受,很应景!      今晚家人团聚吃年夜饭,那我可显摆显摆喽!😀      中国的餐饮文化源远流长,精深博大!是中国永远的骄傲!我是 70 多岁的人了,在 “得到” 读书,越学越觉得 “活到老学到老” 的真谛!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人活着就得学习!读书让我觉得活得才有意义!!!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故乡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的意义

          《故乡的味道》描绘了一位远离家乡多年的主人公回乡的心路历程。文章通过主人公重温儿时的食物、风景和人物,探讨了故乡对个人身份的深远影响。主人公在品尝家乡特有的食物时,不仅唤醒了对过往美好记忆的怀念,也促使他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通过这次回归之旅,主人公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根,理解了故乡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的意义。故事强调了回归本源的重要性,以及故乡情感和记忆在塑造我们的身份中所扮演的角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间烟火气,但并不仅是人间烟火气。

            涨知识,涨见识,细致而不枯燥的一本书。只是到后半部涉及的古文较多,以我的基础来说就有些费劲了。正如后记所言:饮食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丢却它是文化失忆的前兆。而文字的留存,一是现实与过往的记载,更是对文化乡愁的提早怀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饮食,在习焉不察时是小事,而在某些紧要处又无可避免一变而为大事,累人不浅,灾祸重重,这是屡屡为历史所证实的。饮食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丢却它是文化失忆的前兆。而文字的留存,一是现实与过往的记载,更是对文化乡愁的提早怀旧。而我悲哀地发现,留给尚有心了解往事的人,只有靠不住的记忆与想象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故乡的味道是烟火味

                以饮食为媒介,串联起童年记忆、地域文化与历史考据,构建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人文图景。书中既以白描笔法细腻还原故乡食物的形态与滋味 —— 如孩童偷喝醋的顽态、瓜豆酱的发酵过程,又通过《一岁货声》《食疗本草》等古籍钩沉饮食源流,赋予寻常食材以历史纵深。作者承袭周作人的冲淡与汪曾祺的鲜活,在 “酸啾啾”“臭豆腐” 等篇章中,将味觉体验升华为文化乡愁,既写 “右手馍、左手蒜” 的质朴快意,亦探讨食物背后的人地关系与时代嬗变。书中七十余种引证书目与插画的古拙线条,更强化了文字的历史质感,使 “故乡” 超越地理界限,成为味蕾与记忆共同编织的文化寓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故乡的味道

                  这是一本饮食相关的随笔,作者以食材和小吃为主,讲述了不同风土民情下,各地特色饮食的特色制作手法。从美食的角度体验多味人生的乐趣,从古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原则,到今人在把握式样与口感的同时,追求多样化的搭配,在品评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寻常乡味

                    寻常不过乃至土膏气息极重的物什,如蒜、葱、芫荽、荆芥、甘薯、萝卜、甜瓜、瓜豆酱、腌蛋、变蛋、臭豆腐、蒸菜、甜汤、煎饼、焦叶、炒面、酿皮、卤煮、栲栳栳,又如酸啾啾、野樱桃、地皮菜、发菜、苦苦菜、车前草、婆婆丁、灰灰菜、茅针、槐花、榆皮等,真是土气极了,一毫也无稀罕物,称它们为风物或许是切合的。涉及饮食的文章,“格” 最高的,能渗入历史与现实的思考,纵深感强,且具思想力度,能写成这样的少见,目力所及,能举出的例子似仅有周作人(他的许多文章谈吃,意却不在吃);包含对自我经历的缅怀,民俗风土的记录,进入文化的范畴,涵蕴朴素的人道主义,汪曾祺、梁实秋、王世襄、唐鲁孙、邓云乡写的多数是这个意思;等而下之的,就是为吃而吃,文字油头滑脑,浮泛无意味了。这一系列随笔,多用白描,重细节,详尽记下采集或品食的亲历,于食物的形态与制法,尽己所知描述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口气读完了,意犹未尽。作者描述的小时候的留在记忆中的味道,于我而言,亦是一种慰藉,见过的、听过的、想念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先君子尝曰,人生不过饮食男女,非饮食无以生,非男女无以生生。惟我欲生,人亦欲生,我欲生生,人亦欲生生,孟子好货好色之说尽矣。不必屏去我之所生,我之所生生,但不可忘人之所生,人之所生生。循学易三十年,乃知先人此言圣人不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食有得法

                          饮食之常,人所不免,众口悠悠,徐徐观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成长就是距离故乡越来越远,心里越来越近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越来越少的回到故乡。今年这个春节仍然没有回去过年,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听着声声的鞭炮,多少年了,只有故乡才有,只有听到了鞭炮声,才回忆起小时候。童年真好,长不大真好,家人陪伴,无忧无虑,快快乐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大年三十读这本书,还是蛮应景的。过年,不就是团团圆圆,家的味道吗?和家人吃完晚饭,看看春晚,要的就是这个氛围。祝大家龙年快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三两句

                                值得一读。但是在最后一文中明显对周作人谈吃的推崇,深不以为然,我更喜爱汪曾祺,当然这也只是一管之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美食都很寻常,随笔的功力却不寻常

                                  做学问很厉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出人間煙火氣

                                      食物有著歷史的味道,生活的印記。隨意翻翻,感受人生的五味雜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前爱喝饮料,因为人生淡,年轻的时候味道少,需要用更强烈的味道,去给自己一种触碰。而现在爱喝的都是淡的东西,白开水、绿茶、普洱茶。过去愿意喝肉汤,现在愿意喝好的青菜炖了很久之后的汤。小时候觉得这个没味,现在才知道真叫鲜,淡中得味。这是岁月给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故乡的味道》书中介绍了大量的食材和做法,但是总是没有一种想要吃的冲动。是不是介绍的太过客观,所以差了一点 “秀色可餐”。记得读汪曾祺讲吃的时候还是蛮想着去尝尝高油的咸鸭蛋,云南的汽锅鸡,还有一种豆腐丝做的菜,只是模糊的记着好像有。不过既然说是故乡的味道,我总觉得怎么能少了妈妈的味道,要知道不管走到哪里妈妈做出的饭菜,才是自己儿时故乡的味道。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个鸡蛋已经是很好的东西,拔上两根大葱,简单的翻炒一下,放点盐就可以出锅,一个菜可以吃掉两个大饼子,也是一种幸福的感受。更不用说,家家户户都会的西红柿炒鸡蛋。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