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这本书,带你穿越回二十世纪初的世界,看看老祖宗的种植理念

    用这本书,带你穿越回二十世纪初的世界,看看咱们老祖宗傲视全球的农业种植理念。这是一本,一百多年前出版的书籍,在他出版后的这百十来年,书中的主角中国、日本、朝鲜等国毫无关注的声音,却在大洋彼岸的欧美,被人趋之若鹜。知道他是因为读了温老的《从农业 1.0 到农业 4.0》,才了解,咱们老祖宗几千年积攒下来的智慧是多么先进。而因为这百十来年国力的落后,而近乎一切的领域都照搬西方化,而解放后又受苏联的影响开始大机械化,评判标准也随着人家的游戏规则进行改变,致使本来是合理的,适应国情的农业种植方式也被一刀切的舍弃了。当然,很多人会质疑。合理的,适应本土的种植方式,放在三四亿人口时的大清已经开始饿殍遍野了,张宏杰先生就写过一本《饥饿的盛世》那还算是康乾盛世呢,人口也就两三亿,都已经是吃饭困难了。现在十几亿人口,靠着传统种植方式,中国人还能吃上饭吗?这应该是很多人质疑传统农业方式的基本逻辑。我喜欢这本书,温老师推荐这本书的初衷也并不是说,要完全退回到传统种植上面去。袁隆平爷爷解放后延发的杂交水稻还是可以用的啊,那些最新研发的高产的作物还是要种植的啊。中国传统方式并不反对用新的、高产的种子啊。书里对比的其实是耕作的理念和计算的方法。美国也好、苏联也罢,都是地广人稀的国家。美国原住民的印第安人在美洲大交换时,95% 的人口都灭绝了,甚至现在的保留地也没剩下多少原住民了。在比中国领土还大的国土面积里,才三亿人口,连咱们国家的零头都不够,他们不需要精耕细作。咱们国家呢,十几亿人口,耕种面积仅有 19.18 亿亩,仅占国土面积的 12.68%,还不都是一等两天。不光不能浪费,还得保证土地的肥力。所以,阅读一下这本书,看看一百年前老祖宗们是如何种地的。如何轮耕,如何养地,如何将所有的人类排泄物做成有机肥料增加土地肥力。如何精打细算在没一小块,哪怕只是几十平米甚至十几平米的小块耕田上都让他产生作物的。如何合理利用民力,成年男女的下地耕田,老人的手工编纺丝织,小孩儿放牧的猪马牛羊,使得形成节俭和循环利用的理念。我猜,聊到这,很多道德卫士就胡站出来提农民 “鸣不平” 了,凭啥你们在城里文职办公,非得让农民在土地里辛勤劳作,还让小孩儿放猪放牛,不上学了。。。。哎。我都说了,阅读一下这本书,看看一百年前是啥样的。而不是说今天也这样。这充其量算是农业 1.0,只是在提炼咱们老祖宗的耕种逻辑而已。放到现代,肯定要改啊,但是要怎么改,还能像之前说的那样大机械化农场经营吗?那小块耕地就放弃了,现在的梯田模式就舍弃了?别抬杠。详细的方法,可以去温老师写的《从农业 1.0 到农业 4.0》那本书里去找答案。读这本书,只是为了理解精耕细节这件事。其实这算是补课了,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边陲小镇的,还试着干过今天农活,那些新千年出生的,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可能完全不明白种地是怎么回事,甚至现在买肉都不用自己改刀了,最简单的杀鸡杀鱼可能都不会,他们是最容易忽略种地这件事的,可是咱们国家吃饱饭才几年啊,吃的好又才几年啊。你可以不会种地,但是不能不关心和种地相关的问题啊。读读和三农相关的书吧,证明你还是个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四千年農夫》

      在傳統農業社會中,我們的祖先用勤勞和智慧,創建了呼應自然節律喝農業生產週期的‘應時’,因地,因物的生產方式,以農為本,以和為貴,天地人和諧的農耕哲學。地域多樣性,民族和文化多元性,鄉土民間性,在世界上都是獨樹一幟,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甚至影響著世界的發展。然而,隨著進入工業化和全球化,我們卻拋棄了傳統農業的精耕細作,推行高效率的單一作物的大規模生產,又由於追求效率,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導致水土流失,環境大規模污染。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對食品安全的擔憂,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大規模生產並非農業唯一出路,人們更希望生活在青山綠水之間,食用安全可靠的食物。這種普遍的認知和要求,促使人們重新反思傳統農業。在傳統農業社會,植物是多樣的,所有生產要素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循環使用,傳統農業是節儉和沒有垃圾的,如果有,說明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回歸傳統的親自然的農耕,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方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这是写给外国人看的和了解的,不知道我们身在中国为什么还要看这些早已知道和了解的东西,意义何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实记录中国农业生产者生活

          这本书更象是一个国外人写的游记,游记东亚三国(中国,朝鲜,日本)。记录最真实农业生产者的生活环境。      在大自然面前,学会了利用资源,回馈自然,本着长久发展耕耘土地。东方各民族保持土壤肥沃的经验,对作者获益颇多,更是对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出了反思,前人们原生态耕作,对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借鉴。        这本写最大的亮点,提出了深思,“回归自然”,不浪费资源,我们应该去怎么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四千年永续农业

            这是一部成书于二十世纪初的著作,美国教授通过实地考察,对东亚传统农业做了详细论述。虽然受限于时代背景下的科技水平,但在当时能有此见解,实属不易。虽然科技进步使农业生产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从永续发展来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农业,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本地原住民提供了数千年的自然循环发展,虽然缓慢,但其生命力极具韧性。开卷有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农业时期的主要发展

              相对于效率不高,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借助于自然的能量,取得渐进式发展,而当工业及商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能量的可持续性可能出现问题,文明竞生,如何可持续下去,还是取决于可持续能源的获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肃然起敬

                再也不敢用粗糙的感念甚至是道听途说来看待周围的一切。这本书让我了解认真的看待我们曾今轻视的一切。翻开《四千年农夫》,中国农耕历程恰如一部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许多饱含哲理的思想,在当代人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中国人的节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西方人的节都是从天上下来的。” 节日之际用这本书自勉,祝那些辛劳的人们节日快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四千年农夫》阅读后的感受

                  强烈推荐人手一本。这本书主要的内容是讲中国日本和朝鲜三个国家的历史农耕经验。书中,作者亲身经历的三个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永续的农村生活所有产生的物质都是可以循环的。不对外界的环境造成过多的压力。这和当今主流社会,当今世界的生产生活的方式,有着很大的不一样。其实生活在今天的我们都应该反思一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们大家对生活的品质都有更高的要求,以及对孩子的教育都寄予了很大的重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去反思一下我们当下正在做的事情,是可持续的吗?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的 100 多年的时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外部性,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那么我们人类如果还想要在地球上面发展,那么你怎么去让你的后代去享受好的自然资源环境以及好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面无限生存。那么这本书:《四千年农夫》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阅读的一本书,因为书中讲的内容全都是我们的前辈们经过实践积累的经验,他们全部是在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式在生活着生产着,这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榜样。所以推荐大家去阅读。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