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男人需要一个女人来自恋,女人需要一个孩子来坚强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陌生女人,在孩子死后,她决定结束自己生命。终结前,她用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作家 R 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一封信娓娓道出女人的痴情迷恋,也写出了男人的薄情寡义…… 不过爱情俗套可不是茨威格的风格,或许茨威格想借此表达一种对自己的厌恶以及对女人的愧疚。傲慢的男人内心脆弱,其实真的需要一个女人来自恋,而痴情的女人,也真的需要一个孩子来坚强……(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7
      2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女人的罪恶

      我一直觉得自己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时间有点晚,已经是大学以后的事了。那年福州的冬天冷得出奇,学校的新图书馆尚在建设,我们只能挤在窄小阴暗感觉与殡仪馆无异的小书库里颤颤巍巍地看,冷了就跺跺脚搓搓手以达到取暖功效。看完书走在校园里,冷风呼呼地吹,满校园的绿草半截都还没长出来,惨谈…… 惨淡搅拌着寒冷,把这小说给我的感觉包裹得异常服帖。


      这故事其实更适合十六岁左右的妙龄孩子们看,所以我说自己看得晚了,晚,是因为自己有了理性,有了更为别扭的敏感,有了不怀好意的怀疑精神,这些都是成年人才有的悲哀,自认为清醒的意识其实是另一种可笑的自作聪明。不堪重负的冷峻让我无法再百分之百纯粹地去干一件什么事情了,包括对这小说近乎幼稚的喜爱,我相信如果换作是三年前,我会无可救药爱上它的。它对于爱的纯粹度的测量;对于一个女人在爱中的全部心理分析;以及对于在饱尝爱的人生里一切意义的揣测,让人直叹爱情竟然可以如果完美而凝重,好像人一辈子不这么爱一次就是白活了一样。
      我当初确实就是这么想的,觉得自己白活了,没能把暗恋进行到底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对当时的我来说,没有什么比把自己看成是个十足的凡夫俗子更能打击我的了。在理想主义和执拗本性的双重夹攻之下,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经历一次 “陌生女人式” 的神秘爱情,哪怕为此自我放逐也在所不惜。现在回头想想,当时十九岁尚且如此疯狂,如果再早些年头,说不定就真这么做啦。真是危险!我直后怕,看来晚些年看还是对的,不然到时估计连嘶吼一声 “我不后悔” 的力气都没有了。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其实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相互转换所需要的距离,说得更明白点,就是对距离一词的嘲讽忽悠。
      我并不是没有勇气,勇气是非常轻易的东西,轻易到了莫名其妙的程度。关键是没有这个条件,什么条件?让自己卑微一生的条件。整个小说构成的前提,就是卑微。一个清贫无名的女子爱上一位风华正茂的作家,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差距悬殊的,且不说这女子对于男子才华、相貌的倾慕,即使这女子自己,也会对自己的家世生活等等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所谓的矜持,所谓默默无声的爱,那些外人甚至是作者赋于这名女子的种种美好,在我看来不过是她自卑的衍生产物,如果她不是贫家女,她有与他相当的各种条件,她尽可以大声说出自己的爱,没什么好害羞的,爱并不是让人害羞的东西,如果爱让人害羞,那只能说明你爱的不够或者爱的不对,矜持毋宁是对弱者的讪笑。
      一种在卑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会有好的结果吗?也许有人会说这自卑并不是她自己要的,是命运给她的劫难,这显然是同情主义者们自以为是的美德。自卑,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弱者的自我保护,是对自己的开脱辩护,甚至是一种武器。只是这武器是一把双刃剑,伤人伤己,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这显然是弱者们的最后一搏,以同归于尽为终极目标,于是便有了那封来信。可悲?毋宁是可怜,甚至是自私。
      从头到尾,那名作家并没有错,那只是这个陌生女人的自作孽,不可活也是正常结果。但若说伤人,她的目的还是可以达到一些,至少那作家会为这女人的悲苦一生感到一些痛心,或许还会为没有得到这份 “伟大” 的爱而略感惋惜。或许这女子要的就是这些吧,卑微的人想博得的除了同情和惋惜,难道还有其他?我只是恨,这女子一辈子口口声声说的这个爱,其实并不是爱,这只是一种自恋,或是让这女人安心活下去的挡箭牌。爱在她身上简直沦落成了一种依附和手段,她却还觉得自己是升华了它,这难道不是最可恨之处?
      当然,一个女人,一生成就了圆满,也并不算什么奢侈的妄想。我的口诛笔伐,也只因为我不是她,我若是她,这样活一生,也应算是圆满如初了。所有的努力再拼上一条命,若还不圆满那简直要怪老天不长眼了。同样是女人,我并非不能理解她。
      只是,我发现这里有个更大的问题:作者茨威格是个男人!他以男性的身份去写一个女人的卑微,他甚至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影子融入那个男作家的角色中去,这是个什么居心?如果只是女人自己自轻自贱,还尚能容忍,但若是个男人伪造了一个女人以满足其意淫的需求,那就是天理不容了!茨威格擅长描写女性,特别能抓住女性心理,但他对于女性的理解却是建立在其男性沙文主义的自高自大之上,可恨啊。也许茨威格是并没全错,女人就是卑微的动物,女人身上本就有自卑的基因,这不是承认,只是无法一概否认,于是就被他抓住小辫子了。我会不服气,只因为他揪着这小辫儿不放了,有了痛打落水狗的嚣张气焰,于是出于安抚的目的,我找来了电影版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同为女性的徐静蕾导演的,我想看看女性改变这本原著的视角是如何的。
      视角确实是不同了,我发现最大的不同是,女主角没那么惨了,虽然过得也并不好,但明显没有原著里那么悲惨。电影里的那个女子显然更有知识(她读过大学),更有钱(她被军官养着),更有些地位(她不再是高级妓女,而是交际花),这些变化虽然看上去不大,但我能感受到徐静蕾是在有意提高她,加之徐本人便缺乏那种落魄的气息(也因为她有矜持的特质?),更显得这女子境遇之大不同。另,作家也不再如此高不可攀了,原著里的作家,简直跟神一样完美,即使是花花公子也不能减弱他给读者的优质形象;但电影中作家的扮演者姜文显然没有作家的气质,这作家简直是刚从西北黄土高原里跌跌撞撞跑出来的,即使西装革履也显得那么不协调。貌似徐是希望通过缩短男女主角的差别来带给陌生女子更多的尊严,希望这场爱情可以平等一些,愿望是美好的,但我却觉得无比别扭,比原著更别扭。
      撇开茨威格的私心不谈,原著确实描绘了一种极致的人生,即使这人生是以爱为借口的卑劣人生,是自怜自艾的可怜人生,但也是一种具有极高文学性的人生。它至少凸显了很多人性的东西,即使是负面的晦暗的,但那也是人性的真实体现。更何况,文学作品本就应该这么做,没人指定文学作品只能规划美好积极的未来。但电影却把这些晦暗的负面的人性给统统掩饰掉了,似乎并没有看到这丑恶背后蕴藏着的美丽。电影成了一场无关痛痒的作秀,虚浮造作,甚至还有些矫情。徐的艺术造诣显然不够深,甚至缺乏专业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她试图凭借原著的影响力来完成她作为成功女性的个人表演秀。她把影片中的女子设置成了她自己,并把其改造成了一个美貌、痴情、有知识有文化的 “新时代” 女强人,这个女强人虽然好看,却浅薄了,完全没有了原著的震撼力,只剩下一次虚伪的充满私欲的潦草出场,尽显其自私自利而又贪慕虚荣的本性。
      我迷惘了,到底是男人更了解女人,还是女人更了解自己?这里的了解,当然也包含有对女人本性之缺陷的把握。从小说和电影版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我看到了不同的女人,充满了各种人格缺失的女人,无论是男人指出的,还是女人自己暴露的。我不能责怪徐静蕾的不争气,因为这确实存在,只是恰巧被她体现了;更不巧的是,它噩梦般地印证了茨威格对女人不怀好意的注视,我不得不服气了,我感到难堪。当然,我也可以自己去处在那个陌生女人的位置里想一想,我会怎么做?想来想去,唯有放弃爱。这是最理性的思考,是各方面争取及妥协后的结果,唯一的结果。爱情,太高不可攀了,它不允许你有一丝的罪恶,它不属于人性中的任何恶念,更坦白的说,它不属于你。尤瑟娜尔在《哈德良回忆录》里写道:“我们的爱情把我们带到一个不同的世界,在其他时候,我们是被禁止进入这个世界的。” 在爱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变成圣徒,但我们能做多长时间的圣徒?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因为我们是人,这是宿命。当我们从那另一个世界里退出的时候,爱情结束了,上帝收回了租赁权,你剩下的唯有怀念和回忆。
      我明白了为什么看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我会先有那种惨淡和寒冷的感觉,而不是奋不顾身的热情,也许这就是上帝给我的指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爱你,胜过整个世界

        我爱你,胜过整个世界。但你对我的爱一无所知。如果想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这篇小说,这句话非常适合。它与《情书》可谓暗恋双壁,相思入骨、无双绝对。心有千结,百转千回,尽在此处。但这不是好的爱情,至少不是健康的爱情。正如《今生今世》所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段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张爱玲所作的话传播度极广,但仅见于《今生今世》。爱情从来不是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尘埃之中一无所有怎能开出鲜花?即使开花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昨日黄花。没有阳光与露水的滋润,鲜花再艳丽终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凋零。好的爱情一定是平等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爱情作为形而上之物,本就与灵魂、精神高度契合,而一个被阉割的灵魂怎能拥有真正的爱情呢?我们歌颂爱情的美好,把它捧上高高的神坛,就该了解到神迹不会轻易临凡,而在这极小的几率之中独独青睐天残地缺又会有多少可能?神迹本就虚无缥缈,让它青睐一个残缺的灵魂几率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当然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女人的自白,其可靠性根本无法得到保证,正如洛丽塔通篇都是亨伯特的自白:“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既可以是炙热的爱欲也可能是畸形的情欲。《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中那个亲爱的却几乎从未出场,只在信件的描述中展现出一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三不男人形象。但真实的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书中没有给出答案,因此我们只能在想象的世界中任意徜徉,四海八荒、天上地下。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男人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答案啊 我的朋友 在风中飘答案它在这风中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爱你,与你无关

          茨威格本身就是一个执拗的悲剧人物,所以他描写的人物大多偏执到不可理喻,甚至像《象棋的故事》主人公一样精神分裂。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极度细致,让人惊叹不已。《普拉特尔的春天》讲述了一个久历各种情场的风流女子在普拉特尔邂逅一个青涩小鲜肉的初恋故事。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两扇窗户敞开,呼吸早晨新鲜的空气,因为那混浊的、甜得发腻的香水味道实在叫她感到恶心,这香味使她想到眼前的生活。过去,她漠然地容忍了生活的现状,不去深想,盲目顺从,听天由命。但是昨天的经历像一缕清新愉悦的青春幽梦落入她的命运,使她突然产生对爱情的渴望。《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了一个临死的女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满蘸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爱情长信,而故事的男主人公却对此一无所知,如何不泪垂?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一个人了,而你一无所知。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我。而我要和你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一无所知。除了你再也没有一个我可以爱的人了。但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呢?你从来也没有认出过我,你从我身边走过,就像从一条河边走过,你踩在我的身上,就像踩在了一块石头上面,你总是走啊,走啊,不停地向前走着,却叫我在等待中逝去了一生。《马来狂人》讲述了一个被流放印度多年的出色医生,像得了马来狂症一样的对一个爱惜羽毛的贵妇人地执着追求,但誓死坚守她离世的真实原因,同样是向死而生。我一跃而起,立刻全都明白了,并且立刻如饥似渴、迫不及待地想见见这个陌生男人。您瞧,真是怪事…… 在所有这些痛苦之中,又是渴望、又是惊恐、又是忙乱的热昏之中,我竟然整个儿的把‘他’给忘了…… 我忘记了,还有一个男人参与了这件事情…… 这个女人爱过他,并且把她不愿给我的东西,热情奔放地奉献给了他…… 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以前我可能还恨他,还会把他撕成碎片…… 可是现在…… 我、我没法向您描述,我是如何迫切地希望看见他…… 爱他,因为她爱过他。《里昂的婚礼》讲述了法国大革命背景下的一个里昂城待嫁的少女,舍命跟随青梅竹马的未婚夫赴死,我是多么地希望奇迹会发生。其他的囚犯也不像平时去法场受刑的死囚那样脚步踉跄,步履蹒跚地往前挪动脚步,而是每人都用火辣辣的目光,怀着坚定不移的信任,紧紧盯着这对新婚夫妇。他们两人出乎意料地三次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幸福的人身上想必会再发生一个奇迹,一定会再发生一个奇迹,那最后的奇迹,从而使他们大家在九死一生的绝境中获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同许多人一样,年少时看完这篇小说,会不禁感慨不解道:倘若一个人真的深爱另外一个人,怎么会在漫长的时间里无声无息,这样子的蜷缩在一个人的世界中 “翩翩起舞”,一生都想靠近他,又一生都不愿让其知晓。后来的后来,也知道,真的会有人隔着千万里,去为心爱的人祈祷,未曾再次谋面的错过一生的人,真的没有再会。有人钟情于故事的凄美,有人流连于现实的荒诞,有人生离死别,有人一生一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杂感

              陌生的你:      你不认识我,当然,我也不认识你,只是偶然读了陌生 的 “一封信”,了 解了关于你的一生、你的爱情。别人眼里眼里,你也许是个为爱疯狂的女人,不解的同时也许会有一丝怜悯。现在,我要请你相信,我的内心,对你有一种最深的敬意。      在信中,我能深刻的感受到你那炽热的情感。能将所有的情感倾注于一个对你一无所知的人身上,让我感到震撼!他甚至不能记起你的容貌!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感情,隐秘却又炙热,那种镜花水月般的缥缈情感在支撑着你的一生,之后,缥缈的爱竟然也能如此凝实,也能如此伟大。合上信封后,无法言语的情感在我的胸口奔腾。但这种奔腾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没有支持,看不到希望。所以,你炽热的情感注定只能沸腾自己的世界,点燃自己的一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暗恋 并不美好

                暗恋一个人,盼望这个人的到来,渴望接触却不敢表达,甚至因为女伴的一句闲话而愠怒,继而在表面上更加疏远对方,一次次徘徊在恋人的窗下,试图遇见等等,这个不知名的陌生女人对作家 R 的情愫,我都曾经历过。    然而,无论做了什么或者怎么做,那个人都是无感的,正如那个陌生女人付出了一切,得到的是无视与遗忘。如果她能将感情稍微留给那些宠爱她的人,结局要好太多,她会成为伯爵夫人,会有稳定的生活,孩子也不会死。付出感情的一方总会受伤,而没有感情就不会受伤,但也不会理解什么是至高的情感。    这个陌生女人是幸运的,她死的很快很早,以至于这段无望的爱情还未能给她造成老年的凄凉;这个陌生女人是勇敢的,她最终还是给作家写了信,在那个从来没有辜负过她的人的心里泛起了一丝怅惘。    如果早点看到这篇小说,我是否不会对爱情报有幻想?是否会成为另一个伯爵夫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伟大的文学作品

                  作者以男性视角对女性的心理的细微描写堪称经典,不愧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或许文学对于爱情的歌颂,无关于出生、地位、外表,人性的高贵恰在于对于幸福的渴望!如作者在文中借女主角的信中所言,“陶醉、迷乱、疯狂、痛苦,这是致命的幸福!” 幸福的感受,如此复杂,也是如此丰富,糅合了世间所有的美好与痛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疯狂的爱情和极致的人性

                    ・    “从这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我的心像琴弦一样绷得紧紧的,你一出现,它就不住的奏鸣。”・——🍂论文笔之细腻优美,茨威格是我心中首屈一指的佼佼者。仅凭其层出不穷、井喷荡漾的文笔,一等一写故事的功力,每一部作品都让人沉醉。    这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8 个短篇故事构成。而每一篇,都是精彩绝伦到欲罢不能。・🍂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个最广为人知的名篇,看完才明白它的美妙和出彩。仅一个小女孩爱上住在对面小说家的单恋故事,就百转千回引人入胜。    🔖“为了你,我时刻处于紧张和激动之中,可是你对此却毫无感觉。就像你对口袋里装着的绷得紧紧的怀表的发条没有一丝感觉一样。怀表的发条耐心的在暗中数着你的钟点,量着你的时间,用听不见的心跳伴着你的行踪,而在它滴答滴答的几百万秒中,你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那些甘愿付出所有、卑微到尘埃的爱,被茨威格一个又一个场景转化与叠加,连成一个女人的一生。他对人性对女性恋爱时心理的了解,细腻又丰满。一个用生命燃烧爱情的极致故事,看完让人心疼唏嘘,久久回味。・🍂《家庭女教师》《朦胧夜的故事》《灼人的秘密》三篇和爱情相关的故事,都是 12-15 岁这个由童年转变成少男少女的成长。    读完惊艳,已然忘了原来孩子不是慢慢长大,而是在经历一些从未关注并不明白的事后,以前简单的世界一夜崩塌,剥开成人世界的秘密,人性和人生的复杂性,让曾经的孩子一下长大为少年。    特别是《灼人的秘密》里 12 岁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对母亲第一次失去了信任,甚至视对方为敌人,这种被孤立的绝望和倔强,逼迫孩子一夜之间变成了有心机有力量对付大人的成人…… 读完大受震撼。・🍂描绘战争后依然精神被绑架的《桎梏》,大段大段的内心斗争,个人命运在国家机器前挣扎的心理,妻子极力反对的思想能量,最后战胜懦弱的升华,全靠心理戏描写的这一篇,是文字无限魅力的展示。・——🍂每一篇故事都是精彩绝伦的内心戏,每一篇都引人入胜到可以拍成电影。洞察人性的最深处,细腻精准又不拖沓的情节,美妙震撼的文字,百转千回的故事设计,茨威格的书,真是读一本爱一本。・疯狂的爱情和极致的人性,经历过的共鸣会让人掩卷而泣。如若没有,那就让茨威格用绝美文字带着我们最纯粹的心去体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思想试验

                      惊叹于茨威格对人性的细腻的感知,以及细腻传神的景色描述对故事情节的衬托、铺垫和推动。这大概就是真的大师吧。现在对小说有了新的认知,其实就是把不同的人物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由性格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作者只是一个观察者和记事员而已。这大概也就是所谓的 “思想试验” 吧。谁知道呢?也许你或我不过是上帝手里的 “思想试验” 的样品,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也许,她并没有那么爱他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台芬・茨威格的短篇代表作,奥地利位于欧洲中部,是一个讲德语的国家。德语作为小语种,翻译到我国的作品不仅少,而且小众,但茨威格是个例外,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被译成中文引进到了中国,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巫山云》也在四十年代被介绍到了中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茨威格的小说由热转冷,当然跟当时的时代和环境有关,甚至有人提到茨威格的小说太过灰色,过于颓废。就拿《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来说,就是典型的个人化写作,哪怕人物刻画细致入微,语言也并不生涩,情节更是扣人心弦,但仍然被当成毒草成为绝唱。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茨威格的小说再度流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被当作茨威格的经典代表作推崇一时,文艺青年们无不被小说中那个暗恋男主人公 18 年的痴情女人所感动。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茨威格最能领会乱世中颠沛流离的感情,可以说他在小说中投入了太多的自我感情,你能依稀觉察到那种痛入心肺又无可奈何的失重感。
                        小说以一个女人暗恋男主人公 18 年为主线,但男主人公并无知晓,或者早已遗忘。这么多年过去了,女人把全部的心力都投入到了这场虚妄而不可得的感悟中了。所有的读者因为女人的坚持和为爱不顾一切的行为而感动。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自欺欺人、自怜自艾的想法,在历尽十几年的动荡岁月之后,她只能用这种想法来安慰自己,并以此来向对方宣战,告诫,求慰,同时也是一种宣泄,积郁的喷发。
                        其实,她并没有那么爱他,或者说她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爱他。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早就不爱他了,在他漠然离开的时候,她就绝望了,但这种绝望是伴随着人生的变故开始的,她已经把这个男人当成了一个参照物,所有的男人都没法再进入自己的视野。渐渐地,这成了一种执念,一种化不开的迷雾,她劝导自己,开解自己,但没办法走出来,没办法从过去的一瞬一刻一夜中抽离出来,她觉得自己还爱着他,哪怕这个他早已在自己的世界里消失了。她以为自己还是 18 年前的那个孩子,用童真的目光注视着那个男人,其实无论是男人还是她自己,都无法再回到过去了。
                        无论如何,《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不可多得的佳作,小说简短却又意蕴深长,这和茨威格一贯的写作方式有关,他十分反对繁复堆砌、过分夸张的文字,“对别人作品里拖泥带水、冗长烦琐的东西深恶痛绝,势必在自己写作时也以此自傲,教育自己要特别警惕。” 茨威格写作起来轻松自如,毫不费力,任笔驰骋,下笔千言,心里想写什么,全都诉诸笔端。可是写完之后,许多细节又全被删除。这种自持与自爱必然成就伟大的作品。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