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工业软件科普书

    《五菱之光:一部造车史》作者林雪萍教授(男的😂)于去年 11 月出版的作品,对工业软件有很全面的介绍。工业软件这个门类比较少人知道,大致可分为工业物理学软件和工业管理学软件。后者诸如企业资源管理(ERP)软件、供应链管理(SCM)软件之类,其实并不是工业软件攻坚的重点。前者以研发工具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软件、电子自动化设计(EDA)软件或者流程模拟软件等为主,这些才是真正的硬骨头。只有将工业软件的定义聚焦到真正的工业内核上,工业软件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工业软件是制造行业的基石。它是一种支点产业,产值很小,跟 “高大上” 无关。或者说,它不高(不可见)、不大(无产值),也不上脸(隐藏在最底层)。以国内当前最受关注的卡脖子芯片行业为例。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近 5 000 亿美元,往上,支撑起数万亿美元的电子设备,并进一步支撑起几十万亿美元的数字经济市场;往下,它需要 500 亿美元产值的半导体生产设备来支撑;再往下,才会看到一个 100 多亿美元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若没有这种软件,芯片支撑的世界,就成了一个沙塑宫殿。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很多。例如仿真 CAE 软件,就是这样一个奇特行业。中国每年的 CAE 软件市场可能只有几十亿元人民币的规模,能不能成为一个 “行业” 都难说。在这个领域,一家企业能有几千万元的收入,就是优等生。CAE 软件的类别众多,各行各业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就像是大自然丰富多样的物种。在每一个狭窄的缝隙里都会长出 CAE 软件,比如,挖掘机挖斗里滚动的泥块或者制药颗粒的成型,都在用一种叫做散料仿真的软件模拟。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工业软件简史》。工业软件是制造行业的基石。它是一种支点产业,产值很小,跟 “高大上” 无关。工业软件,是令人迷惑的一种产品。它既不像一般工业品,有着巨大的产值、有形的形态和清晰可见的投资回报率;也不像常规的软件,熟悉计算机语言和业务逻辑就可以编程运行。工业软件之于软件而言,就像老虎属于猫科,但此虎非彼猫。2020 年,中国软件产品实现收入 22758 亿元,占信息服务行业比重为 27.9%。其中,工业软件产品实现收入 1974 亿元。能够独立服务制造业的研制类工业软件,才是中国最需要突破的地方。工业软件是制造行业的基石。它是一种支点产业,产值很小,跟 “高大上” 无关。或者说,它不高(不可见)、不大(无产值),也不上脸(隐藏在最底层)。作为一种工业品形态,中国工业软件呈现了五个令人难堪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难、冷、穷、小、重。工业物理学软件,可以按照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解,大致可以分为厂房设计、产品研发设计(包括实验室)、制造过程和产品服务等四大过程。从这个角度看,以模型驱动的建模仿真与代码生成的软件系统,与硬件厂商形成类似当年英特尔微软联盟 (Wintel) 一样的关系,交叉锁定,掌控了复杂系统产品的高端开发技术体系和手段。这就是小软件的生存之道,像是一颗专用螺丝钉,只攻一个孔。当然,等待它的结果,往往是被收购。MSC 公司早在 1989 年就收购了 Pisces 公司,在核能领域建立了自己的仿真优势。瑞士的核级管道软件 DST 脱颖而出后,也被海克斯康公司收归旗下。流程模拟软件是一种值得特别关注的软件,它主要是用于描述工艺过程的机理。在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年产值高达 15 万亿的,背后是无数的露天工厂和庞大容器,充满了各种化学反应。如果有人认为 EDA 软件只是一个信息化软件,或者只是一个工具,那么这种认知是对科学与工程的双重失敬。实际上,EDA 软件是人类工程史上一座宏大的建筑。人类应用 EDA 软件成功地设计了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以指数级增长的超级微雕物理宫殿。从 1971 年第一个拥有 2250 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 (Intel4004) 开始,到拥有 103 亿个晶体管的华为最新移动处理器麒麟 (Kirin) 990,都离不开进化的电子设计自动化 (EDA) 技术相伴。随着美军向 “网络中心战”(Network-centric warfare,简称 NCW)转移,各类武器统一上网,指挥中心将一统天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自然也成为赢家。一个单兵就是全系统,这是未来武器的发展方向。这背后,需要大量软件的支持。美国军工行业一直高调而持久地推动着民用工业软件的发展。工业软件其实是一桩看不见的军火生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军工是工业软件之母。创成式设计,是软件自动根据零部件所承载的边界条件,进行应力分析和拓扑优化,从多种结构优化的方案中选择最适宜的方案。在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它会被某些 CAD 软件厂商端出来,成为人工智能的新篇章。创成式设计,似乎是一场来自 AI 的拯救,似乎是一场人工智能的胜利,其实却不尽然。真正新鲜的是,这种设计带来的挑战性结构和材质将如何制造、如何实现。增材制造技术给出了一个漂亮的答案。即使是一些奇怪的结构形状,3D 打印也可以从容实现它们(制造)。空客公司用 3D 打印制造出创成式设计的具有奇形怪状结构的座椅,让人倍加赞叹。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简史不简

        先说自己,我是数学专业的大四生,对工业软件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本科老师讲课的时候也会涉及到相关内容。但哪怕有这样的基础,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很不友好,很多地方作者都是点到即止,提上一嘴,但其中大部分东西我都是第一次接触,并不理解,很容易读的云里雾里。且读起来趣味很低,它更像是一部字典,等着你去翻看,科普意味不强。所以对于非从业者来说,想要读懂实属不易。相比之下,我更推荐蔡钰老师在《商业参考 2》中的一篇介绍工业软件的文章,靠它对工业软件有个基本理解,再去读其他的会更好。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但遇到具体问题,则需要用到不同场景,需要工业定制化,或者与工程数据库结合,这正是专业仿真大显身手之处。在解决垂直行业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一种专业视角的简化,忽略某些变量,以获得专业求解。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软件工业起步晚,某种程度上先天不足,但中国工业门类齐全,工业底子经过几十年发展,全球独一无二,目前设计虽然弱,但相信随着中国的发展,成为设计强国只是时间问题,就像我们必将成为世界强国一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可以用来了解工业软件“前世今生”的书

              本书介绍了国内外软件的发展起源。国内外工业软件在发展之初是齐头并进,由于各种历史背景造成了发展道路的迥异。本书作者在描述过程中,用 “失去的 30 年” 来比喻中国在工业软件发展过程中走的一些弯路。在进几年中国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对发展本国卡脖子软件方面的投入陡然上升是很好的,但同时,作者也提醒,工业软件是要越用才能越好,个人使用工业软件的传统免费思维也需要变化。说你讲了很多国外的系统,从 CAD 发展,到 CAD EDA 的融合,从版本化到订阅化,强调了软件定义一切的重要性。本书对于希望了解工业软件发展或者工业软件发展 “八卦” 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比较专业的科普读物

                全书核心是把 CADCAE EDA 的行业发展和行业应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对我这种外行来说很有帮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工业软件发展史

                  工业强则国强,而工业软件是工业的魂,是支撑工业的科学、知识、经验的结晶。我国工业软件还很弱小,急需发展。本书对工业软件的发展历程给出了相当全面的介绍,是非常有益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好多缩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工业软件从业必读

                      本来这本书想打四颗星,主要是觉得从一本历史书籍角度,感觉必要的评论和剖析不足。但读完觉得能写成这样真的很不容易,因为工业软件真的太庞杂,涉及的知识、技术和资料太多,作者能写成这样真是相当厉害👍最大的两个收获是:1. 对工业软件来说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很重要,没有这些是不可能开发出好的工业软件的;2. 没有工业用户的使用,工业软件无法存活,因为工业知识经验是在用户使用中不断进入工业软件,促使其成熟的。其次是对现状和趋势的了解:1. 流程模拟方面我们还比较弱,其他方面目前都有一定成果;2. 工业 APP ,云化,CAD CAE 融合是几大趋势。我们是辽宁唯一开设了工业软件开发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开设这个专业的原因是我们在这个领域有一点工作,做了一些微末的贡献,希望能做更多工作。要在高职层次办一个这样的专业很不容易,尤其是开发技术。读完本书对工业软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这个专业该怎么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必须和企业持续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加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工业软件发展的全景视图,还引导读者思考更广泛的技术、社会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对于那些对技术史或软件工业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藏。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