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轻松读哲学书
朋友建议读的这本《哲学的慰藉》真是好。我从来都视哲学书籍为畏途,根本不想下苦功去读哲学大部头。所以这本书于我真是一个慰藉,看得懂,又从中受益,是一次轻松的读哲学书的体验。作者是英国的阿兰・德波顿,AI 介绍他是一位英伦才子型作家,1969 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剑桥大学,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生活哲学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书籍出版时间是 2012 年,所以可以理解为一个和我们同时代的人对哲学思想的洞见。他选择西方哲学史上六位哲学家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尼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哲学对于人生的慰藉作用。我自己的摘抄和笔记:1、苏格拉底以通过理性思辨,拷问常识,穷究反诘寻求真理,宁愿饮下毒酒也不收回收回自己的思想。苏格拉底敦促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人们得出结论的逻辑上,而不是信仰这些结论的人数多寡。2、伊壁鸠鲁说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目标,” “一切善的根源来自口腹之乐,就是智慧和文化也必须与此相关。” 虽然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快乐,但是他对快乐的理解可能是很多人的理想生活,他并没有华屋美舍,饮食也非常简单。他列了一个实现快乐的清单:友谊、自由和思想,按书里的描述是"快乐可能得之不易。不过障碍不在金钱方面。"3、塞内加他首先把哲学视为一种纪律,帮助人克服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冲突。对待灾难镇静自若,对任何飞来横祸都能处变不惊。他说"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即使在她似乎愿意和平相处之时也没有。我把她所赐予我的一切 —— 金钱、官位、权势 —— 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那些东西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塞内加的智慧就在于正确地区分何处能够凭己意重塑现状,何处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必须泰然接受。4、蒙田说"对理性的错误自信就是产生白痴的源泉",他绝对信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说"在这个世俗的囚牢里,我们身上既不是纯肉体的,也不是纯精神的,硬把一个活人撕成两半适足以害人。"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关于心智谦逊的基本教导:问彼何所知,答曰所知惟一事,即我无所知,是为古往今来上上智。5、叔本华同意蒙田的看法:我们的思想是从属于肉体的,尽管我们高傲地持相反的观点。更进一步他给我们内里的那种他认为先于理性,强大得足以歪曲一切理性的计划和判断的力量起了一个名字,叫作 “生命意志”—— 其定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生存和繁殖的本能。按照叔本华的说法,我们自身分裂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半,潜意识受 “生命意志” 所控制,意识服从于潜意识,却不能了解它所有的计划。意识不是一个自主的实体,而是只有部分视力的仆人,服从于一心想要生儿育女的 “生命意志”。6、尼采说要正确理解痛苦之益处。正面的事物可能是负面事物培植成功的结果。只有对极度的艰难困苦作出明智的对应才能实现自我完成。他认为困难是达到完成的关键性的必要前提,因此甜蜜的抚慰最终残酷多于助益。使我们感觉好些的不一定对我们好。使我们感到痛的不一定对我们不好。这本书很好读,简单又清晰,娓娓道来哲学家的故事。正如作者说的,最好的书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20 世纪法国意识流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也说,“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风格和结构是一篇文章的精华,而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2020 年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本《哲学的慰藉》,然而一直有其他想看的书,这本书也就被不断地往后延。今天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感觉确实不错。这本书用了六个哲学家 —— 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和尼采 —— 过往的经历,对应了六种 —— 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缺陷、伤心、遇到困难 —— 常见境遇下人可以选择的应对选择。这本书的核心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我们有选择如何回应的自由和能力。其实这个道理在诸多其他书籍里也有体现。但这本书好就好在它是用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的,让人可以在缓缓道来的叙述中细细品味,而不是将伟大的思想突兀地扔给你。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资料和著作,文笔也足够流畅。让人叹服作者的阅读量和创作能力。佩服佩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