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德不配位,帝国衰退是必然的
本书是 10 年前出版,基本上是展现的是奥巴马政府的 “亚太再平衡” 战略,极为突出地贯彻了 “新自由国际主义” 的国家安全战略新思维。比如,着眼于 “太平洋 — 印度洋” 新两洋战略框架,推动亚太同盟体系由 “毂辐模式” 转向 “网状模式”,即大力提升盟国军事能力,扩展盟国之间的联系,使之结成一个集体网络,能够迅速、有效地单独或联合展开行动。再者,介入并力图主导亚太地区机制建设,针对中国实施 “制度制衡”。此项政策是基于美国 “自由主义学派”,鉴于 “小布什主义” 的全球反恐的 “单极自由主义帝国” 的力不从心,希望调整全球战略,可国运如此,特朗普的横空出世,中断了奥黑政府的政策延续性,身为当年副总统的睡王上台后,重拾其战略,但时过境迁,随着俄乌战争的爆发,这批人总是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把所有事都搞砸。深处原因还是西方文化的底层基因,国际海盗民族自古出现生存危机,需要通过对外掠夺弥补生存资料的短缺。掠人财富,霸人妻女、占人家园,除了凭借武力之外,还要用意识形态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种族优越论就成为最好的意识形态借口。亚里士多德对于奴隶制的解释,就是基于民族本身有优劣之分的观念。这个传统后来被西方社会传承下来,到了希特勒那里变成了日耳曼雅利安人的优越,延续到美国则是 “白人至上” 的主流意识占据统治地位。只不过用 “普世价值,自由主义” 的外衣做了一番包装。 当美国的建国之父写下 “人人生而平等” 的华丽辞藻时,他们心目中的 “人人”,并不包括原住民和有色人种,那些 “平等”、“自由” 的鼓吹者们,同时又都是大量奴隶的拥有者和奴隶制度的鼓吹者。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在《世界人权宣言》上签字之后,还在继续顽固地维持种族隔离制度。 当被掠夺和被奴役的人们受到不公正待遇时,总是认为白人社会是说一套做一套,是在搞双标。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的是海盗文明骨子里的种族优越意识,他们在内心深处就没有把有色人种当人看待。从这个视角出发,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社会对中国人超越他们,是那么的歇斯底里和穷凶极恶,因为在他们看来,“有色人种” 超越他们是绝对不能允许的,这是对他们所有自我认知体系的颠覆。 现在再看 2010 年柴静关于气候问题的访谈,当时丁院士的一句 “中国人是不是人 “,充分表达了主要矛盾点,奥巴马说的” 如果 14 亿中国人过上和美国人一样的生活,那将是全世界的灾难。”,当年的美国精英是看到了中国崛起的危险,希望把中国纳入 “自由主义” 秩序中,可看这 10 多年的发展,是美国政府不断撕破脸,另起炉灶,知识精英自己开始撕裂。全书比较啰嗦,当年看挺有道理,现在看有点玩笑了。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7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美國自由主义利维坦的演变逻辑:从建构到危机的深度解读在读完之后,我对美国自二战以来如何构建、维持乃至困顿于其主导的国际秩序,有了更加结构性的认识。本书并非仅仅描述 “美国如何强大”,而是试图揭示美国在构建自由主义世界秩序(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过程中的矛盾与张力 —— 尤其是其间的国家主权观念(sovereignty)、国际合作机制、权力投射方式等核心议题如何相互冲突、妥协与演变。一、从布雷顿森林到冷战:自由主义秩序的制度建构作者强调,自由主义霸权并非单靠军事征服建立,而是通过制度设计、经济合作与政治承诺构建出来的。1944 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便是核心起点之一。美国推动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orld Bank)以及后来诞生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前身为 GATT),以此确立全球经济治理的框架。这些制度不仅输出了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也嵌入了美国主导的规则体系。冷战时期,自由主义秩序以安全同盟为支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成为对抗苏联的关键工具,美国同时在日本、韩国建立安全伞与驻军体系,构建 “半球包围” 的战略架构。二、冷战后的胜利与转向:秩序的危机潜伏苏联解体之后,美国进入所谓 “单极时刻”(unipolar moment),自由主义世界秩序似乎迎来全面胜利,民主扩张主义(democratic enlargement)和人道干预主义(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ism)成为外交政策主流。然而,作者指出,这种 “胜利心态” 也孕育了秩序的隐性危机。美国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屡次绕过联合国,进行单边干预:如 1999 年科索沃战争、2003 年伊拉克战争。这些行动削弱了其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的合法性(legitimacy),也加剧了盟友间的不信任。此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合法性赤字”(legitimacy deficit)成为美式秩序走向危机的关键症结:美国一方面自视为 “规则制定者”,另一方面又频频违反规则,自由主义的普遍性理想与美国国家利益之间产生结构性撕裂。三、新兴力量的挑战:中国因素的系统性分析进入 21 世纪,中国的崛起被视为对美国自由主义秩序的最大挑战。作者并未将中国单纯看作 “修正主义国家”(revisionist power),而是更具动态地分析了中国的 “选择困境”:是融入现有秩序、塑造平行体系,还是最终挑战并取代美式主导地位?在亚投行(AIIB)、一带一路倡议(BRI)等项目的推动下,中国事实上已开启部分制度性替代实验。但另一方面,中国依然深度参与世贸体系与联合国体系,其 “混合策略” 反映出对现有秩序的依赖与不满并存。此外,书中也讨论了美国的应对策略是否可能转向 “新孤立主义”(neo-isolationism)或 “选择性干预”(selective engagement)。从特朗普政府的 “美国优先” 到拜登政府的 “民主联盟”,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矛盾策略:既想重建秩序的领导地位,又希望减少全球责任成本。四、我的体会与局限: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阅读本书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一些历史事件上的背景知识尚不完备。虽然略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架构,但对如朝鲜战争(Korean War)、越南战争(Vietnam War)与伊拉克战争(Iraq War)如何具体作用于自由主义秩序的演变,仍有待深入理解。这些战争不仅是地缘政治的冲突,更是自由主义话语与现实政治博弈的战场。尽管如此,我仍深受书中结构性分析的启发。作者不是简单归因于 “美国霸权失败”,而是指出制度构建本身的内在张力,例如主权原则与合作机制之间的矛盾、国家利益与公共品供给之间的错位。五、对未来的思考:自由主义秩序的何去何从?本书的最后几章试图回应 “秩序还能延续吗?” 这一宏大问题。作者倾向于认为,自由主义秩序不太可能完全崩塌,更可能的是演化为更具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新型结构。这也许意味着未来世界将不再是美国单极主导,而是多极协商格局 —— 一个更复杂、更难运作,但也更符合现实分布的新型秩序。正如作者所言,自由主义秩序的未来不在于 “保卫旧秩序”,而在于制度创新、规则谈判与责任重构。中国的角色也不再仅是挑战者,而将成为未来秩序的共建者之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作者从殖民时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尔逊主义,直到二战后美国建立并主导的自由主义霸权体系讲述了国际秩序形成及演变的过程。揭示了美国在自由主义与帝国模式间左右摇摆、踌躇不定的历史心态由来已久。小布什时代单边主义与特朗普美国优先的国家战略如出一辙,英国脱欧、美国退群,本质是想维持本国国际地位,又不愿意承担过多责任,在需要单边行动时不受规则束缚。说起中美贸易战,打个比方:邻居王二以前经常到我家小卖部买东西,后来王二外甥王二狗在村里也开了家店,王二宁可跑远一点贵一点也要到他外甥那买,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王二对我歧视。一个国家偏向于和自己有共同价值观和文化渊源的国家开放国内市场和技术不也正常吗?没必要有太多民族仇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