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8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来书单| 《身后无遗物》伊藤比吕美

    《身后无遗物》是伊藤比吕美继《闭经记》之后的又一本随笔集,年过六十的伊藤一边持续感受着自身的衰老,一边见证着同居伴侣如何从衰败走向死亡。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 ——《最好的告别》阿图・葛文德原本面目模糊的 “衰老与死亡”,通过作者笔下描述的一件件生活琐事变得具象化起来:是即使想养一只小狼狗,也觉得有心无力是不再喝喜欢了一辈子的威士忌是不再被允许开车是因行动不便而不得不放弃的二楼卧室是消失的食欲和不断下降的体重是渐渐失去对身体的掌控...... 当父母、伴侣相继离世,三个女儿长大成人离家,卸下所有照护职责的伊藤起初倍感轻松和自由,却在日渐漫长的寡居生活中感受到孤独和寂寞侵蚀。面对并不和睦的婚姻生活,她也曾诅咒对方 “赶紧死了算了。” 然而当爱人真的离开,扑面而来的是巨大的空虚。“这样子与其说是自由,不如说更接近荒芜。与其说是一身轻,不如说哪里裂开了虚无的洞。” 虽然伊藤还是照常工作、遛狗,却再也没有心思做饭,每天只吃些牛奶鸡蛋饱腹,独居生活渐渐失去了真实的存在感。在这些看似稀疏平常的家庭书写的背后,是诗人伊藤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和精准描摹,以及近乎赤裸的自我剖白。🌸特别推荐《能重新来过吗?》、《尽管如此,仍要活下去》、《克莱默,克莱默》、《植物的殉死》这几篇文章,伊藤的讲述是特别有节奏感的,读完的感觉就像被脱口秀演员的 call back 击中灵魂一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留遗物

      本来以为是写怎么处理自己个人物品。但这是一段六十岁作家失去亲人,孤独寻找自己。坚强面对病死的话题。里面描写的例子故事有趣,让我印象深刻。比如,白头发烤焦成黑发。比如,在菜板上 “咣咣咣” 地拍着黄瓜,夫走进厨房,会说 “黄瓜做错了什么,你这么对待它”,每每让我笑出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于极简文字间,窥见生命的深邃

        在这个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时代,书籍犹如一艘艘形态各异的船只,承载着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穿梭于读者的精神海洋。而伊藤比吕美的《身后无遗物》,恰似一叶轻盈却深邃的扁舟,以极简的文字,悄然驶向读者内心深处那片关于生命、死亡与爱的隐秘水域。1. 文字的极简美学:如诗笔触,勾勒生活轮廓翻开《身后无遗物》,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伊藤比吕美那简洁到极致的文字。她摒弃了华丽雕琢与冗长赘述,用最质朴、最纯粹的语言描绘着生活的种种。书中的每一段落,都像是一幅简洁的素描,寥寥数笔,却将事物的神韵精准勾勒。例如在描述日常的场景时,她写道:“早晨,阳光照进厨房。面包烤焦了,冒烟。窗外,鸟儿飞过。” 这般简洁明快的表述,没有多余的修饰词,却瞬间在读者眼前构建出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阳光、厨房、烤焦的面包以及窗外飞过的鸟儿,简单的几个元素组合在一起,便营造出一种平凡生活中的真实与烟火气。这种极简的文字风格,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对生活本真的尊重与回归。在当今许多作品追求复杂情节与华丽词藻堆砌的大环境下,伊藤比吕美的文字宛如一股清泉,洗净了读者眼中的繁杂,让我们得以专注于生活最细微、最本质的部分。她以诗性的笔触,将生活中的琐碎片段串联成一个个动人的篇章,让我们在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中,感受到生命的细腻纹理。2.“生命与死亡” 的深度思考:直面终点,领悟生命真谛《身后无遗物》的书名,便已奠定了整本书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探讨基调。在书中,伊藤比吕美并没有刻意回避死亡这一沉重话题,而是以一种坦然、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与思考。她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讲述着身边人以及自己对死亡的感悟。她写道:“我在想,要是死了,我希望能留下的东西,也许只有我曾经活过的事实。” 这种对身后之事的豁达观点,让我们不禁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书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与死亡相关场景的描述,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有限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这短暂的一生。比如她回忆起祖母的离世,没有过多渲染悲伤的情绪,而是以一种冷静的口吻讲述着祖母生前的点滴,以及在面对死亡时的从容。这种叙述方式,让我们明白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珍贵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所经历的情感、所创造的回忆以及所实现的自我价值。伊藤比吕美仿佛是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在文字间带领我们穿越死亡的迷雾,让我们在直面生命终点的同时,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她告诉我们,与其在对死亡的恐惧中虚度光阴,不如珍惜当下的每一刻,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用爱去填充生命的每一个角落。3.“爱” 的细腻书写:于平凡中见深情,于细微处见伟大在《身后无遗物》中,爱如同一条温暖的丝线,贯穿于整本书的字里行间。伊藤比吕美用她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各种形式的爱 —— 亲情、友情与爱情。这些爱并非是那种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中,于平凡中见深情。在描写亲情时,她对家人的关怀与眷恋溢于言表。她回忆着与父母相处的点滴,那些看似平常的对话、一起度过的普通时光,在她的笔下都充满了浓浓的爱意。例如她写母亲为家人准备饭菜的场景:“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炉灶上的锅冒着热气,她的背影在油烟中显得有些模糊,但那熟悉的动作,却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 这简单的描述,让我们仿佛能看到母亲对家人无私的爱,通过一道道精心烹制的菜肴传递出来。而在友情方面,她用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与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那些一起漫步街头的时光、彼此分享的喜怒哀乐,都成为了生命中珍贵的财富。书中关于友情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中,朋友的陪伴是多么重要,他们如同星星,在黑暗的时刻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爱情在书中也有着独特的呈现。伊藤比吕美没有用过多浪漫的词汇去描绘爱情的美好,而是通过对与爱人相处细节的刻画,展现出爱情的真实与质朴。那些不经意间的眼神交汇、生活中的相互扶持,都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爱情并非是一时的激情,而是在岁月的长河中,两人携手走过的平淡而又温暖的日子。4. 本书的独特魅力:引发共鸣,启迪心灵《身后无遗物》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能够轻易地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无论是对生活的感悟、对死亡的思考,还是对爱的体验,书中所描绘的一切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我们阅读这本书时,仿佛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曾经经历过的喜怒哀乐、对生命的迷茫与困惑,都在伊藤比吕美的文字中找到了答案。同时,这本书更是一本启迪心灵的佳作。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它提醒我们,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不是那些物质的堆砌,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是我们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它给予我们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去珍惜眼前的一切,去用心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篇章。《身后无遗物》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伊藤比吕美以其独特的文字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生命、死亡与爱的绝美画卷。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其中看到真实的自己;又像一盏明灯,在人生的道路上为我们照亮前行的方向。相信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在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记,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感悟与理解。在这个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时代,书籍犹如一艘艘形态各异的船只,承载着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穿梭于读者的精神海洋。而伊藤比吕美的《身后无遗物》,恰似一叶轻盈却深邃的扁舟,以极简的文字,悄然驶向读者内心深处那片关于生命、死亡与爱的隐秘水域。1. 文字的极简美学:如诗笔触,勾勒生活轮廓翻开《身后无遗物》,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伊藤比吕美那简洁到极致的文字。她摒弃了华丽雕琢与冗长赘述,用最质朴、最纯粹的语言描绘着生活的种种。书中的每一段落,都像是一幅简洁的素描,寥寥数笔,却将事物的神韵精准勾勒。例如在描述日常的场景时,她写道:“早晨,阳光照进厨房。面包烤焦了,冒烟。窗外,鸟儿飞过。” 这般简洁明快的表述,没有多余的修饰词,却瞬间在读者眼前构建出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阳光、厨房、烤焦的面包以及窗外飞过的鸟儿,简单的几个元素组合在一起,便营造出一种平凡生活中的真实与烟火气。这种极简的文字风格,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对生活本真的尊重与回归。在当今许多作品追求复杂情节与华丽词藻堆砌的大环境下,伊藤比吕美的文字宛如一股清泉,洗净了读者眼中的繁杂,让我们得以专注于生活最细微、最本质的部分。她以诗性的笔触,将生活中的琐碎片段串联成一个个动人的篇章,让我们在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中,感受到生命的细腻纹理。2.“生命与死亡” 的深度思考:直面终点,领悟生命真谛《身后无遗物》的书名,便已奠定了整本书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探讨基调。在书中,伊藤比吕美并没有刻意回避死亡这一沉重话题,而是以一种坦然、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与思考。她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讲述着身边人以及自己对死亡的感悟。她写道:“我在想,要是死了,我希望能留下的东西,也许只有我曾经活过的事实。” 这种对身后之事的豁达观点,让我们不禁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书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与死亡相关场景的描述,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有限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这短暂的一生。比如她回忆起祖母的离世,没有过多渲染悲伤的情绪,而是以一种冷静的口吻讲述着祖母生前的点滴,以及在面对死亡时的从容。这种叙述方式,让我们明白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珍贵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所经历的情感、所创造的回忆以及所实现的自我价值。伊藤比吕美仿佛是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在文字间带领我们穿越死亡的迷雾,让我们在直面生命终点的同时,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她告诉我们,与其在对死亡的恐惧中虚度光阴,不如珍惜当下的每一刻,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用爱去填充生命的每一个角落。3.“爱” 的细腻书写:于平凡中见深情,于细微处见伟大在《身后无遗物》中,爱如同一条温暖的丝线,贯穿于整本书的字里行间。伊藤比吕美用她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各种形式的爱 —— 亲情、友情与爱情。这些爱并非是那种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中,于平凡中见深情。在描写亲情时,她对家人的关怀与眷恋溢于言表。她回忆着与父母相处的点滴,那些看似平常的对话、一起度过的普通时光,在她的笔下都充满了浓浓的爱意。例如她写母亲为家人准备饭菜的场景:“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炉灶上的锅冒着热气,她的背影在油烟中显得有些模糊,但那熟悉的动作,却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 这简单的描述,让我们仿佛能看到母亲对家人无私的爱,通过一道道精心烹制的菜肴传递出来。而在友情方面,她用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与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那些一起漫步街头的时光、彼此分享的喜怒哀乐,都成为了生命中珍贵的财富。书中关于友情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中,朋友的陪伴是多么重要,他们如同星星,在黑暗的时刻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爱情在书中也有着独特的呈现。伊藤比吕美没有用过多浪漫的词汇去描绘爱情的美好,而是通过对与爱人相处细节的刻画,展现出爱情的真实与质朴。那些不经意间的眼神交汇、生活中的相互扶持,都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爱情并非是一时的激情,而是在岁月的长河中,两人携手走过的平淡而又温暖的日子。4. 本书的独特魅力:引发共鸣,启迪心灵《身后无遗物》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能够轻易地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无论是对生活的感悟、对死亡的思考,还是对爱的体验,书中所描绘的一切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我们阅读这本书时,仿佛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曾经经历过的喜怒哀乐、对生命的迷茫与困惑,都在伊藤比吕美的文字中找到了答案。同时,这本书更是一本启迪心灵的佳作。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它提醒我们,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不是那些物质的堆砌,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是我们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它给予我们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去珍惜眼前的一切,去用心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篇章。《身后无遗物》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伊藤比吕美以其独特的文字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生命、死亡与爱的绝美画卷。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其中看到真实的自己;又像一盏明灯,在人生的道路上为我们照亮前行的方向。相信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在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记,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感悟与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身后吴遗物》有感

          作者采用纪实的手法,把在人世间最后的晚年生活进行了写实和描绘。从 “啰里啰嗦” 的描写中,看到了她对人间的真爱的人离世后,自己如何孤独地生活,如何面对着过去的生活场景和过往中的磕磕碰碰、点点滴滴,来唤醒她记忆中的沉睡事件,同一件事,在人生经历的不同年代,其感悟会不同,处理方式也会不同。从书中看她人的晚年生活,如何来设想自己的未来生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思考和面对的。日本是一个老龄化的社会,中国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生育的高峰年代,也进入了与日本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路而产生同样问题的老龄化社会,面对老龄化,社会需要做什么、我们自己需要做好哪些心理上的准备。断舍离、清理过往的 “遗物”,除了过去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上、生活上的 “历史遗物” 外,随着网络、自媒体、虚拟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网名、账号、等网络虚拟身份…… 这些事情,一旦人进入了认知功能障碍的时候,就为时已晚。都是需要在清醒之前,别给后人添烦恼,要提前解决掉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个人的 “数字资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位诗人与作家的生活随笔

            因为看了作者伊藤的另外一本《初老的女人》,也是一本生活随笔杂谈,被 60 岁初老女人的可爱、生活碎碎念吸引,所以找来作者的这一本来读. 这一本依旧是生活杂谈风格,时间线上是《初老的女人》的前段,作者的夫死去前后的生活。对于作者伊藤笔下初老的躯体、可爱的灵魂,生活抱怨似的的随笔,实则生活里每一帧细节都带着作者的热爱、好奇、探索… 对于夫死后的生活,伊藤平静接受,没有大起大伏的情绪拨动,“寂寞是真的寂寞,生活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我照常工作,散步,送走黄昏,迎来黎明。” 喜欢伊藤的叙事风格,就像喜欢一种生活态度,它可能就是身边的狗、邻居,又或是两三个谈得来的朋友,平静、淡然,接纳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我学习一下 “粗粗拉拉马马虎虎吊儿郎当” 的活着的方法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放下,哪有这么容易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中确实是有点感触,这主要源于其探讨的话题虽显沉重,却在作者的妙笔之下显得轻盈而深刻。书中细腻描绘了一位女性步入晚年,周遭世界逐渐缩小的历程:父母与丈夫的相继离世,最小的女儿也嫁为人妇,唯有陪伴多年的狗狗成为了她孤独岁月中的最后慰藉。在书的尾声,作者以一篇深情的文章,分享了她在六十载人生旅途中凝练出的两条宝贵经验 ——“坚持自我” 与 “勇于反抗父母”。这两条箴言,她强调无论岁月如何更迭,都应铭记于心,作为指引前行的灯塔。尤为触动人的是作者于书中留下的最后一句箴言:“我不会再被寂寞困扰了。” 这句话,是她对过往孤独与离别的深刻反思后,所展现出的坚韧与释然。尽管她已步入六十岁的门槛,面对的是父母的离世、女儿的远离、丈夫的逝去,以及自己不可避免的衰老与终将到来的死亡,每一步都似乎是在向孤独深处迈进。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她学会了与寂寞和解,甚至超越了它,达到了一种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伊藤比吕美的作品是女性老年教育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有戚戚

                    我划了很多线真实生动,就像照见了未来的镜子对老去的焦虑串联了很多年看书之后有所减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没有初看闭经记的那种欢喜了 但还是有趣的 所以这本书为什么没叫《暮色渐至》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生就是在不断寻找自我,至死方休

                        年老后,除了自我,身后无遗物,连寂寞都没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吾骨终将曝荒野,今日尤向荒野行。” 喜欢她的豪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之前其实看她看过,但不喜欢这个主题,所以放过去了,现在感觉换了个心境,死亡也没什么。喜欢作者的文笔,可读性很强,也很坦诚,没有距离感。 如果我有活到老的那天,希望自己也能以这种状态面对生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实的人生

                              这本书好在有很多生活中的细节,让人感觉很真实,是一个真实的女人的故事,适合 50 岁至 60 岁的女人读一读,会有很多心灵共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遇见终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学会享受孤独

                                  作者将丈夫离去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娓娓道来,真实而坦诚。之后的孤独寂寞让人感同身受。每个成年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人最终都得走向孤独,在孤独中衰老,在孤独中死去。每个人都应为 “暮色渐至” 做好思想准备,学会享受孤独,因为孤独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保持随时出发的觉悟

                                    虽然鉴书团没抽中,但是得到不久就上架了。比《闭经记》还喜欢,文字个性十足,是我老后生活努力的榜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今年30,朋友都说我心态似60

                                      共鸣且共情,死是很寂寞的事情。至亲离世已十年… 在我记忆里反复持续地死了十年…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