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有引导性的闲谈
這是一本以对话为载体的成长启示录。书中记录了杜骏飞教授与学生黄牧宇的 60 次问答,内容覆盖职业、情感、社交、心理等青年社会化进程中的核心议题。全书以《维摩经》的 “慧眼无见无不见”、王阳明的 “身与心” 等哲学命题为线索,将抽象的人生课题转化为具象的生活实践。作者的回答兼具理性思辨与人文关怀。面对 “如何治愈社会戾气”“能否摆脱被绑架的社交” 等提问,他拒绝教条式说教,而是以历史典故、心理学理论与社会观察为支撑,提供可操作的解决路径。在讨论 “颜值的正义” 时,他既承认外貌的社会性影响,又强调内在价值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平衡的视角贯穿全书。书中对话场景真实可感,如同坐在大学茶室听师生恳谈,既有导师对学术规范的严谨要求,也有父辈对餐桌礼仪的幽默指导,展现了教育者立体的人格魅力。相较于传统成长类书籍,本书更关注 “社会化生存能力” 的建构。当多数教育停留在知识传递时,作者直指当代青年的困境:独生子女环境与功利主义教育导致社会性缺失。他通过 “如何与熟人保持边界”“如何应对职场初期的彷徨” 等具体问题,传授的不仅是处世技巧,更是构建独立人格的方法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关于《觉悟》,有三点读后:《觉悟》不是 “成功学” 而是 “成人学”,前者是营销学的课题,后者是教育学的课题。成人,既是一个阶段,也是一种状态。《觉悟》是为业已成年又涉世未深的准 “社会人” 写作的 “答案之书”,尤其注重以平实、平正、平和的交往智慧参与 “交心”“友谊”“朋友圈” 等当代青年社交问题的讨论。说是 “答案之书”,它其实并不指向某种确定性,成人世界中的许多问题、成长过程中的许多疑难只能由当事人体味掂度,《觉悟》是一点荧光,纵然是 “看前面,黑洞洞”,它也给人来自长者、师者、智者的力量。《觉悟》不是 “心理学” 而是 “心灵学”,前者是实验的、数据的、科学的,后者是实践的、思辨的、人文的。现代学科分工将心的问题 “道理化”,从精神病理学到心理学,一种可以被分析、被解剖的心的观念得以确立。《觉悟》承继的是诉诸人的整全心灵的学问传统,如阳明学,参佐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会通事、理、情三重维度,与浓情者演说长情,为伤心者疗愈创口。书犹药也,善读医愚,《觉悟》不负此道。《觉悟》不是 “修仙学” 而是 “修身学”,前者有意救人脱离苦海,后者志在渡人重返世间。觉悟一词自有两种禅机:一来,它象征着智慧证成,二来,它是通向智慧生活的法门。《觉悟》鼓励青年人提出问题、参与到 “颜值即正义”“地域黑”“男女有别” 等热门议题的讨论里,书中的杜老师只作为线索人物显身,邀请读者锻炼自己的思考与智识,成就自己的觉悟状态。更为重要的是,《觉悟》本就是一种教育行动,是杜老师主动越过大学高墙的通识教育实践,它尝试为青年提供一种行动指南。以它为扶手,青年读者在提问 — 作答的辩证中,终将涵养 “在事上磨” 的精神,做现代世界的 “生活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