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5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青年变革者》领读后记

    2020 年的 4 月 3 日,得到的运营 “小橙子” 在微信上联系我,询问我是否愿意成为领读人,来为更多的读者服务。


    应允下来后,就是选书,书单上有 148 本书,我斟酌了一下,选了两本书,一本是陈丹青写的《张岪与木心》,另一本是许知远写的《青年变革者》。选择这两本书的原因很简单,我对人物感兴趣,对木心和梁启超都非常感兴趣,我愿意花时间进入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场景中,做个学生与其交谈,受其影响。
    在 “小橙子” 的建议下,我成了《青年变革者》的领读人。
    成了领读人,就要负起责任来。
    首先要确定领读风格。
    给书写导读,或者写书评,对我来说并不是难事。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在豆瓣上写了一系列书评。去年开始,又作为得到 APP 的专家荐书人,利用业余时间写书评。
    写书评最难确定的是行文逻辑。许知远写的《青年变革者》并不好读,他的笔法非常克制和冷静,摘取的材料非常多,有些章节主线并不清晰。一般读者很难耐着性子读完,即便读完了,也难以说出所以然。
    给读者们重新梳理《青年变革者》每个章节的主线和逻辑,成为了我确定的总体思路。
    思路确定后,就开始写。通读完一遍本书后,写每一章的导读时,都会把这个章节再阅读两遍,把我觉得有用的讯息重新梳理出来。
    有人说,读书的价值,是读完书后脑子里剩下的东西。
    我给自己营造了一个场景:如果我要把这本书逐个章节讲给我的学生听,我会跟大家讲这本书的哪些内容呢?
    12 天,15 篇导读,3.5 万字,这就是答案。
    我觉得,如果读者没有性子阅读完整版的《青年变革者》,那么我这 15 篇导读是个不错的替代品,基本上囊括了这本书的精华。
    领读这本书,还有个寓意。
    今天是 2020 年的 5 月 5 日,昨天是青年节,也是我 34 岁的生日。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说法,15 岁到 34 岁之间,都算青年。明年此时,我就 “人到中年” 了。
    在这个节点上,我带着诸位读了《青年变革者》,也算是对我的 “青年时代” 说了声 “再见”。
    如果你也喜欢阅读《青年变革者》,请打开得到 APP,进入知识城邦的 “推荐话题”,搜索 “青年变革者” 几个字,里面包含了 15 篇导读。
    听说这只是许知远梁启超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后面还有第二部和第三部。

    期待我们的交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青年在王朝末年

      老许是我同龄人,抗争者是我读的第一本他写的书。十三邀让他一下子红了一把,但是作为文化人,最重要的还是是否能用传世的文化作品留下来。青年变革者这本是梁启超大传的第一部,一幅晚清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面对民族危亡,怎么救如何救?青年学子们上下求索,世出枭雄无数,第一部已经看得我如痴如醉。每一个对中国如何落后又应该如何复兴感兴趣的读者必读,看看一百年前的知识分子在做些什么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青年变革者》写的是 25 岁前的梁启超,从出生到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日本。书中讲述了梁启超求学、进京赶考、师从康有为、结集同道、上书清帝、办刊《时务报》,直到戊戌政变前夜。文言引文和注释非常多,读的过程偶有不顺,但值得花时间来阅读的一本传记。许知远采用了一种全景式的写作,“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这不是一本枯燥的历史书,读的过程犹如看一部纪录片,梁启超的人物是鲜活和饱满的。尽管在当时社会他还没有完全进入主角,仅作为康有为的主要助手,他还是历史 “配角”,但个性之必然和命运之偶然,让他在后来脱颖而出,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枢纽式人物。注解中不止 30 多本书,可见作者写之前做了大量的资料阅读,读完合上书那一刻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三卷本刚开了头,还有另两本值得期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在每一个大变局到来时,你都应该读梁启超

          最近,作家、《十三邀》主创许知远出了他 “40 年来最重要的一本书”,书名叫做《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这是一本人物传记,传主是一个你既熟悉又陌生的人,那就是梁启超。


          说他熟悉,是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梁启超的名字,稍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对梁启超在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等关键历史中的作用有些印象。说他陌生的原因也在这里,除了教科书上讲述的历史,梁启超这个人本身,在很多人的感受中是 “面目模糊” 的。
          梁启超真实的面貌是怎样的?今天的我们为什么有必要认识梁启超?关于这些问题,我在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平台,对许知远做了一次采访,咱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

          一、为什么要写《青年变革者》
          罗辑思维:市面上关于梁启超的书或者素材其实已经很多了,你为什么还想写他?
          许知远:我认为目前市面上缺乏一本好传记,让我们能很顺畅、完整地认识一个活生生的梁启超。梁启超作为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他的名字我们是熟悉的,但关于这个人具体是怎么回事其实并不了解。梁启超的思想与性格、希望与挫折,他和他同时代人的争辩,以及他内心的挣扎等都很少被展现。
          在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的转型过程中,梁启超是这么重要的一个建设者。但他整个的参与过程没有被非常好的分析和呈现出来,这些是我希望能去做出努力的事情。我希望读者能通过这本书感受到,我们仍然生活在某种传统中,那些看似遥远的过去,直到今天依旧在影响我们的想法和生活。

          罗辑思维:如果读者时间有限,只能阅读这本书的一部分,你最推荐他读哪个部分?
          许知远:这要看读者对什么感兴趣。你可以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个青年人是怎么卷入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变革中的;你也可以看到这个青年人面对历史性抉择,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你还可以看见他的理想、他的友谊、他的爱情,和他持续一生的成长。
          梁启超这个人物很有趣的一点在于,我们对有些历史人物会有所谓的 “刻板印象”,但我们对梁启超 “没啥印象”,所以这本书里写的很多事,可能都是我们过去完全不知道的。就算你不想看梁启超,你也可以把这本书当成对他那个时代的还原,一些你很熟悉的人物,比如黄飞鸿都会在书中出现。

          二、梁启超对中国的影响
          罗辑思维:你怎么看梁启超对中国的影响?
          许知远:我认为梁启超对于中国,很像福泽谕吉对于日本。他们都身处一个新旧思想与知识交替的时代,成为了百科全书式的存在,他们都唤醒了某种沉睡的精神。梁启超是建立了中国现代知识系统的人,他创造的是知识的氛围。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所有知识的门类和学科,都跟他有某种关系和牵连。
          从 1896 年开始,梁启超在 33 年时间里,写了至少 1400 万字,涉及时事批评、战斗檄文、组织章程、学术专著…… 陈独秀、胡适、毛泽东都在阅读他的作品。就像胡适说的,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没有一个年轻人不受到梁启超的影响。他是一个枢纽式的人物,也是一个被世界舞台低估了的人物。

          罗辑思维:你觉得梁启超为什么能成为对中国,甚至世界都很重要的人物呢?
          许知远:首先当然是因为他有才华、也足够幸运。除去其他复杂因素,从个人角度上说,他是一个持续在更新知识结构的人。他在 1890 年之前,接受的是非常传统的举人教育。到了 1890 年看到世界地图,在万木草堂读到新学的书,他突然对全新的世界充满了兴趣。所以办《时务报》后,他写出了大量介绍西方世界的物件、理念的新文章。你熟悉的《福尔摩斯》就是他翻译引进到中国的。
          面对当时那么巨大的一个知识新领域,他的反应不是拒绝、不是排斥,而是积极拥抱,并且还要引导大家一起拥抱,他让自己成为了新知识和旧系统之间的桥梁,而且这种自我迭代持续了他的一生。

          三、梁启超与现代人的共通之处
          罗辑思维:梁启超和今天的我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许知远:其实梁启超遇到的问题,和我们当下所处的世界,有一种很强的呼应:我们都在面对一个大变局的时代。
          1873 年,梁启超生于广东一个普通的乡村,那时候还是清朝;1929 年,他在北京去世时,社会还处于持续动荡之中。在这两个时间点之间,社会变革席卷了每个角落:昔日的缠足女人走入学堂;阅读报纸、杂志成了日常习惯;人们在茶馆里、饭桌上谈论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因为火车、轮船、电报的普及,再遥远的乡村都能感到时代之脉搏……
          这一系列新事物组成的,其实是一场知识的革命。梁启超经历着这一切,同时是这种转变的积极参与者和开创者。一个年轻人面对这么一个纷至沓来的世界、面对这些全新的挑战,他的很多想法、做法,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其实是很好的示范,或者说有能借鉴的地方。

          罗辑思维:你在追寻梁启超的过程中,从他身上获得了哪些东西?
          许知远:他在经历了这么多次的自我更新后,变成了一个完全超出他最初想象的人。这种自我更新要付出很多代价,要有很多的勇气、很高的敏感度、很开放的心态,来拥抱这些新的变化。这些东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包括他让我明白,了解中国的变化是如此之难,想参与任何改变,都要付出这么多耐心。他让我在生活中也变得更有耐心了。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用最简短的语言形容梁启超这五年,我想应该是 “矛盾” 与 “变化”。他的事业、他的信仰、他对中国未来的思考,似乎一直在变化,一直在矛盾中摇摆,恰如康有为批评他的那句话 “流质易变”。但是在所有的这些变化背后,我们又能看到他的坚持:努力找到一种最快的道路让这个国家进入现代。只不过时代的复杂超过他的想象,所以这个三十岁的年轻人,还没有办法找到一条坚定的道路。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8~1898)》

              《青年变革者》是许知远计划中的梁启超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梁启超求学、进京赶考、师从康有为、结集同道、上书清帝、办刊《时务报》,直到戊戌政变前夜。在写作方法上,许知远采用了一种全景式的写作,他希望能把人物放在历史的整个图景中去理解。因此,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好像在看一部纪录片,许知远用深入历史细部的精准笔法,描摹出时代变局下梁启超饱满立体的个人形象和生动多维的时代群像。本书核心内容:一、时局,时代背景给梁启超办杂志做了哪些铺垫?二、梁启超个人的写作天赋;三、技术和基础设施起到了什么样的助推作用,以及梁启超和他办的杂志是怎样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的?这本书有两个主角,一个是梁启超,另一个是作者许知远。为什么许知远要写梁启超?许知远写的梁启超有什么不同?梁启超是怎样从默默无闻的少年变成意见领袖的?梁启超和《时务报》是怎么构建影响力的这段历史其实是一个 “天时、地利、人和” 导致的结果。第一,时局的变化,给当时的社会创造出了一个巨大的需求,老百姓想要获得更多的国内外的消息;第二,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让报刊的大量发行越来越成为可能;第三,梁启超依靠自己的个人写作天赋,以及他对于时代的敏感度,成为了近代媒体行业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许知远在序言里的一段话,很好地总结了梁启超在这本书里扮演的角色。这段话是这样说的:“虽然在这本书里,梁启超仍然是历史的配角,在那时候的中国学术和权力地图上,他们都是边缘人。但边缘赋予了他们特别的勇气,让他们成为既有秩序的挑战者。这也是历史的迷人之处,即使人人都受制于自身环境,自由意志仍催促一些人脱颖而出,成为异端与反叛者。如果你不理解 19 世纪末的政治与文化转型,不了解一个帝国晚期的读书人怎样应考,怎么理解外部知识,听什么戏,朋友间如何通信宴请,审查之恐惧如何无处不在,你就很难体味这种反叛的价值。” 许知远说,他写历史是为了关照现实。他希望读者能意识到,我们生活在某种传统之中,我们所有的想法不是孤立出来的,因此必须理解过去的传统。而在历史写作上,他寻求的是一种全景式的重叠写作,他希望能把人物放在历史的整个图景中去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青年变革者》述及梁启超求学、进京赶考、师从康有为、结集同道、上书清帝、办刊《时务报》,及至戊戌政变前夜。许知远以深入历史细部的精准笔法,描摹出时代变局下梁启超饱满立体的个人形象和生动多维的时代群像。文字真实可感,据史而书,扎实精当。《青年变革者》既是一部具有学理价值的史传,复苏历史中的个人,亦铺展了一幅浩瀚的时代全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梁启超终于有一个实现教育主张的机会。在《湖南时务学堂学约》中,他将教学目的分为立志、养心、读书、穷理、经世、传教、学文、卫生、治身、乐群。在读书与穷理两项中,他将中国的经史、先秦诸子学与西方群学并在一起,相信这些知识中存在某种公理;在经世中,他将治理国家视作专门的学问,要 “上依人理,下切时务,穷则建言,达则任事”,也要有顾炎武与范仲淹的忧患意识;他也重申孔子作为儒家教主的身份,认为只有树立这样的教主,才可能对抗西方之入侵。治身讲究对行为的控制,学生不应有 “名士狂态”,也不要染上 “洋务膻习”。学文是修辞学,卫生是体育锻炼,乐群则是结社、合作的训练,是 “群学” 的一部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青年变革者》是许知远计划中的梁启超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梁启超求学、进京赶考、师从康有为、结集同道、上书清帝、办刊《时务报》,直到戊戌政变前夜。在写作方法上,许知远采用了一种全景式的写作,他希望能把人物放在历史的整个图景中去理解。因此,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好像在看一部纪录片,许知远用深入历史细部的精准笔法,描摹出时代变局下梁启超饱满立体的个人形象和生动多维的时代群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许知远笔下的梁启超———守护与变革

                      耗费三年时光,访遍专业人士,《青年变革者・梁启超》取材严谨,可以看到作者在收集资料与分析研究梁启超的用心。本书更多呈现着关于 “梁启超是谁”,以及 “梁启超之所以成为梁启超” 的原因。由于触及到梁启超前期成长过程的 “变量”,本书对 1973-1898 年时与梁相关的众生相们也落下了许多笔墨。
                      在传记中,梁启超从少年时考举人到进入万木草堂,到加入强学会,再到给时务报撰稿,一路看下来有种过于顺理成章的感觉。他的展现颇为被动,在这个阶段里并没有呈现出太多属于他自己的动因。对于东学、西学解析和诠释,更多也是停留在学术研究与不断试错中。只觉得他被 “洋务” 和 “儒学” 给拧在一起,虽不拧巴,也不足够酣畅。


                      总结梁启超人生的关键字,一共有两个:“守护” 与 “改变”。
                      梁启超生活的时代是大变革的时代,他自己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一个典型的变革者,对时代、现实充满批判精神。他的家庭与他的少时经历赋予了他 “爱国” 的思维。这既是儒家文化基因,也是中国文明的精神底色。对国的痴迷、热衷于大一统,守护国家本身,是梁启超许多看似纠缠、被动的行为背后的动力之源。
                      而关于改变的部分,梁启超的特点是 “与时俱进”,这也是他不落俗的原因。他从不会固守存量知识,重复祖宗之训,而是会不断学习、变换形式。他一直关注于事物的本身,似乎很少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他 “自己”。也因此,梁启超能虚心接纳评判,接纳外界的引导。他的人生成就,是经历了时间淬炼的结果。
                      本书也有着一些缺憾与不尽人意之处,比如在对于梁启超之外的部分人物,作者似乎有些过于怜惜笔墨,舍不得充分介绍他们,仿佛默认了读者已对这些人物有了充分知悉,如康同薇,陈宝箴,汪康年等…… 这些突兀的呈现令阅读难度增大,文字也变得略微乏味、干涩。相比较解玺璋版的《梁启超传》,《青年变革者》的叙事性更强,却弱化了对于梁启超的精神面貌、与他及身边人之间的关系状态的呈现。
                      总而言之,如果想要更深层地了解梁启超,本书会是较好的作为导读的 “前菜”,可供参考,但并不足以饱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把我看睡了

                        梁启超成了配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笔精彩,是否符合史实就未可知了

                          读来很有趣,很吸引人,因此应该有不少文学加工的成分。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是维新派很不成熟,没有实力,最终的失败似乎就不可避免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为许正名之书

                            1、读的过程,总不免代入其中,这两年国际国内形势也是诡谲多变,民众不明所以情绪激昂,以自己有限的信息量妄论国事。好在现在有了新媒体这种宣泄渠道,不时贡献一些祭品,缓解情绪;再一个领导也确实励政图新,带领着这么大的国家平稳前行,实属不易。小到企业,大到国家,每个人最能做好的,就是本职工作,个体没有那么大的差异性,决策也仅仅依赖信息量不同,所有的选择都是两害取其轻,艰难抉择而已。2、说回梁,当然也没有错,必然是爱国优质人士。谭嗣同以死奠基,不能说比拟苏格拉底,但至少强于嘴炮。舍身取义还是舍身取利,其实没那么复杂,舍身而已……3、许知远文笔干练,最难得,竟然能不带偏见的写个人传记,行文简洁明快,文字驾驭能力确实确实让人嫉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早期的梁启超,也和他那个时代的同龄人一样,有功名心,思想偏激,行事鲁莽,虽然主动睁眼看世界,但饱读诗书一方面打开格局,另一方面也更加自负和激进。王朝末年和动荡时代造就了梁启超,但环境的过度复杂和被康有为误人子弟又险些葬送了梁启超。幸好,那时他还年轻,那些代价和经历都能成为梁启超思想进化、重出江湖的养料。能读出许知远对梁启超的喜爱,但书中并没有美化梁,更客观,更像个真实的年轻人。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份令人瞠目的奏折可能出自康梁之手,也象征了这对师徒迅速膨胀的野心。权力,甚至仅仅是接近权力本身,就改变了他们的根本看法。上海的自由气氛鼓舞了《时务报》的崛起,也正是在这份报纸上,梁启超曾经批判官僚权力扼杀了民智,如今他却要借官僚权力来收回报纸,还要代替皇帝来检审这些民间声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终于读完,历时一个多月,许老师给梁启超做的传记让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似乎让我走进影视之感,不仅有主角,还有许多有着丰富介绍的配角,还有时代氛围的介绍,更有人物心理的合理推测与分析。读这本书没有读不下去的感觉。带着紧张悬疑感进入,之后进入梁启超当时生活的时代,去感悟他的经历与成长,一个鲜活的人物呈现出来。读的过程中真对他童年的成长环境很好奇,还去了一趟茶坑村,远望熊子塔,近看梁生活的街道房屋,很有一种代入感。读这本书,每天读一点点,随时放下,又随时能接上,读完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对接下来一本充满期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动荡时代的变革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急迫时代的自我精进的梁启超

                                      前几章读的确认挺压抑。一场甲午战争,其实有些绝望。被自己不屑的小国日本所打败,而且打的中国完全没有反手之力。好希望有个英雄能挽狂澜于不倒。却完全没有。天平太国起义,有曾国藩和湘军,中法战争还有冯子材,到了甲午战争,那却是完全惨败。如同鸦片战争一样,读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就知道那是完全的失败,很根本没有一丝胜利的希望。但是当时的人不认输,不认可,自我安慰的糊弄过去了。这次又被瞧不起眼的岛国打败。而且提出苛刻的战争赔款。中国从上到下有了被瓜分的危机感。以前很多人批评康有为是个妄人。他导致了维新变法的失败。但是,他确实身处当时时代,不可能跳出时代。他有自己的优势和贡献,他的热情和善于演讲,确实激发了危机的迫切感。这是同时代中国人所没有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聚合而成

                                        倘若剽窃一本书,人们谴责你为文抄公;然而倘若你剽窃十本书,人们会认为你是学者;倘若你剽窃三十本书,则是位杰出的学者。这本专辑引用内容极多,不过许老师也费了不少心,整合文字,串联情节,也算严谨。不过,我还是感觉前半部介绍梁启超求学和科举写得不错,后面办报和集社也很精彩,最后戊戌变法那部分则是内容堆砌,鲜有笔墨聚焦梁启超,可能是行笔至此,已难细想,为了尽快付梓,草草成书,希望下一部可以接上,并不上梁启超的行为和心路历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场仓促中夭折的变革的亲历者

                                          从梁启超的个体视角快进式游历了晚清戊戌之变。两个甲子已过,我们的改革开放也进行了四十余年,但书中很多情节依然似曾相识,既熟悉又陌生。好大又喜功,急进而潦草,尾大不掉的既得利益集团,依旧是我们走向现代文明的最大障碍。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