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法律思维
在当下这个法制社会,我们不再采取以暴制暴、以权压权的手段来处理方式,而是要拿起我们每个人手中的那把武器 — 法律,用法律来诉求维护自己的利益。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不仅仅依靠法律知识作为基础,还需要有不断训练的个人法律思维来做为底层逻辑。事实上,法律思维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维护自己的利益,还可以帮助我们多一个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多一个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手段。附录摘抄作者在书中提到的 25 种法律思维:1. 抽象思维 2. 权利思维 3. 程序思维 4. 价值判断思维 5. 权衡利弊思维 6. 逆向思维 7. 底线思维 8. 问题导向思维 9. 找法思维 10. 精确思维 11. 逻辑思维 12. 证据思维 13. 时限思维 14. 对抗思维 15. 务实思维 16. 经验思维 17. 形象思维 18. 博弈思维 19. 转换思维 20. 发散思维 21. 美化思维 22. 情境思维 23. 溯源思维 24. 边界思维 25. 系统思维今天是被封控的第 32 天,读完这本书与我爷爷聊天。我问:“咱们家都是一群法盲,🉐学点法律常识了。” 爷爷:“学那干啥,咱又不违法。” 我想,这种想法绝对不仅仅存在于我们家身上,而是存在于大部分国人身上。认为我们不违法就不需要了解法律,但实则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与法律所相关,可以说法律已经渗透了我们全世界。在这本书当中我学到了很多曾经我闻所未闻的法律常识,包括 “订金与定金的区别、民事行政诉讼有效期最高三年”,在看到这些法律常识时,我顿时高兴又冷不丁的害怕。高兴的是我多了一点知识,害怕的是幸亏我这么多年运气好,没有在这些法律上面吃过法盲的亏。就拿定金与订金做比吧,很多人到现在都不了解这二者在法律上有什么区别。了解的人有时会故意在这二字上面做文章,而不了解的人有时候可能就会吃亏。这就是懂法与法盲的区别。我们的人生由数个决策而构成,而我们的决策又是由我们的认知与思维所构成。相信你如果学会了法律的证据思维,你会在日常生活中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而是会说:“证据呢?”;权衡利弊思维可以帮助你在难以抉择时帮助你选择最好的选择;逆向思维可以帮助你换一个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程序思维可以培养你在做事时将就凡事讲程序,让大家对你的决策心服口服,而不是成为大家的众矢之的。我们无法像法律人那样做到精深,也不可能做到通晓全部法律。但我们要做到的是扫盲,了解一些法律基础知识,构建一些法律思维。很庆幸,在这个道路艰辛又漫长的过程中,总是有一群人在默默付出。他们能够把枯燥抽象的法律条例抽丝剥茧为我们结合故事或者实际案例为我们普及法律知识。让我们这些普罗大众也能够触摸到法律这项高耸的大门。在这里推荐张明楷教授《刑法学 100 讲》杨立新教授《民法典 200 讲》刘晗教授《法律思维三十讲》以及本书作者李涛的《公民法律思维养成 50 讲》,以及诸多法律界人士的普及之作,感谢诸位🙏。相信有这些普法专家做我们的老师,为我们在这个世界前行的道路上多点一盏明灯,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少踩一点坑,多帮一些人。世界会越来越美好。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普法就应当与时俱进,常做常新。新时代的中国公民,已经不再满足于法律知识的简单吸收,更希望知道法律为什么这么规定,法官、检察官、律师为什么会这么处理。在晦涩的法律条文背后,突破专业的瓶颈让大众理解法律工作的精髓要义,好像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发现,这并非不可能。在讲课过程中,我发现听众对法律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感兴趣。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法律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解决纠纷、化解矛盾,也就是做通人的思想工作,当然要揣摩人的心理活动和思维习惯。法律思维本就根植于日常思维,只不过基于法律科学的专业性,又超脱于普通人的思维。这份超脱让公众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好奇心产生求知欲,这不正是普法的好机会和切入点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像法律人一样思考日常生活中我们识别一项事物,最基本的依据是事物的特征表象。例如:病毒性感冒往往伴随有咳嗽、流鼻涕、浑身乏力等症状,而细菌性感冒多表现为发烧、炎症,伴随有绿色的浓痰和鼻涕,通过不同的症状特征我们可以做出自我诊断。法律思维里的识别同样如此,需要借助一定的表象特征进行判断。社会现实中的法律关系总共有四种:宪法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宪法法律关系主要调整的是公民基本权利问题,例如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自由权等,公民比较少遇到。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法律关系,就是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要想精准识别这三种法律关系,就需要用法律思维中的 “找法思维”。法律条文写在纸面上,只要不是文盲,都会认得。但为什么人们总是抱怨不懂法、不会用法呢?原来,法律从 “纸面” 意思落实到实际 “行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要运用 “找法思维” 识别法律关系。找法思维的核心要义就在于:把 “问题” 与 “法律” 连接起来,通过 “找法” 活动,划定法律关系范围,避免思维的漫无目的,有的放矢地解决纠纷。通俗地讲,就是善于用排除法,针对问题会找法。我们可以通过 “秋菊打官司” 的案例,做一个法律关系识别的思维训练:中国有一部著名的法律题材电影《秋菊打官司》,讲述的是西北农村发生的一起纠纷。为了一些生活琐事,女主人公秋菊的丈夫同村长吵了起来。争吵愈演愈烈,什么话伤人就说什么话。情急之下,秋菊的丈夫脱口骂出让村长 “断子绝孙”,正好戳到了村长心里的最痛处。原来村长已经生了四个女儿,一直没有儿子。在当时中国西北农村的社会背景下,骂人 “断子绝孙” 是非常伤人的话。恼羞成怒的村长与秋菊的丈夫扭打在一起。在厮打过程中,村长向秋菊丈夫的下身隐私处踢了几脚,导致秋菊丈夫受伤倒地。秋菊非常愤怒,她认为无论丈夫说错了什么话,村长千不该万不该,也 “不能往那个地方踢”,她一定要讨个 “说法”,故事由此展开。下面,我们就来运用 “找法思维” 来识别这起事件中的法律关系。首先,运用问题导向思维,按下法律关系 “启动键”。这起纠纷中的 “问题” 双方,是秋菊和村长,导致问题产生的行为,是村长踢了秋菊丈夫下身并致其受伤。问题的主要内容,是秋菊认为伤人行为很严重,必须讨个 “说法”。其次,运用找法思维,按下法律关系 “识别键”。找法思维,顾名思义,就是遇到问题去找对应的法律,把 “问题” 与 “法律” 连接起来。在这个案例中,就必须弄清楚村长伤人的行为,涉及哪些法律。根据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现在我们来一一对应进行检验。既然是检验,就要有个检验标准,法律关系的检验标准就是:在法律关系中,涉及的裁判者的性质。也就是说,秋菊选择向谁讨说法,就决定了纠纷属于何种法律关系调整。例如,如果秋菊选择找法院,就决定了走司法途径解决纠纷;选择找仲裁委员会,就意味着选择仲裁途径处理问题;选择找公安机关,就确定是想引入公权力化解矛盾;选择村委会调解,那就是走人民调解途径解决问题。选择不同的裁判者,就会涉及用不同的法律进行调整,对应的法律关系也就不一样。如果秋菊选择直接找法院,那么提起的就是民事诉讼。“伤人” 行为涉及侵犯他人身体健康权,属于侵权行为的一种,由民事法律关系调整。如果秋菊选择找公安机关报案,那么就启动了刑事案件追究或行政处罚案件程序。“伤人” 行为涉及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与刑法有关,轻微 “伤人” 行为也可能面临治安行政处罚,与行政法律法规也有关。电影中的秋菊,选择的就是向公安机关报案,因此这起纠纷可能涉及的就是刑事法律关系或者行政法律关系。《公民法律思维养成 50 讲:像法律人一样思考》用轻松幽默打破法律语言的晦涩与复杂,以生动的案例分析人人都理解的思维模式,从不同视角展示法律思维鲜活的内容。书中内容多是作者经过课堂的实践检验,能够得到更多共鸣的关于法律思维的例子。例如,在讲证据思维时,用到饭馆吃饭后拉肚子如何维权的案例,贴近日常生活,更接地气;在讲权利思维时,讲到小区地下停车场洗车扰民的例子,让法律思维更具 “烟火气”;在讲价值思维时,谈到车辆驾驶人与普通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及价值取舍,让我们更加感同身受。 法律人不仅活跃在法庭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许多法律人的身影,其中不乏行业翘楚。例如,主持人撒贝宁、诗人海子、作家托尔斯泰、卡夫卡等,他们都具有法学教育的背景。这些人的成功,有许多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法律思维的作用。作为社会人,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难题,而且都必须要在一定期限内解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成功者的身上有的一些共同的闪光点,比如管理学经典《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到的善用有效的时间、先后次序的考虑、反面意见的运用、影响决策的要素等,都与法律思维有相通之处。其中,反面意见的运用,实际上就是法律思维正反抗辩说理能力的体现;善用有效的时间管理,则暗合法律思维善于在大量原始事实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先后次序的考虑、影响决策的要素,与法律思维中的程序思维、价值判断思维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法律思维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拥有强大的法律思维武器甚至可以慢慢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让一个曾经习惯简单思考的人变得更加懂得权衡利弊,让一个行事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的人变得更加勇敢果断。因为法律思维可以帮我们打开法律这座知识的宝库,预判日常行为的底线在哪里,让我们为人处世更加有底气。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深深地感到,法律思维是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它确实能够帮助普通人实现思维的升级。特有的法律思维,例如权利思维、程序思维、证据思维等,极具个性,特色鲜明,实践意义强,能够助你一臂之力,让你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如虎添翼。经过我嫁接、演绎,延伸而出的法律思维,比如形象思维、美化思维、转换思维等,旧瓶装新酒,在法律思维的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人在处理复杂法律问题时,有了兵多将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奇妙感受。3 编内容、50 讲课程、25 种法律思维、105 个案例、26 万字文字表述,这就是本书对读者的核心交付。02 “一体两翼”:法律思维在训练中成就 25 种法律思维,我在附录以《25 种法律思维检索表》的形式向读者呈现,方便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查阅。总结来说,3 编 50 讲内容的框架,就是 “一体两翼”:“一体”,指的是法律思维力。由概述、权利、程序三部分组成,采取 “总 — 分” 的逻辑架构,概述是 “总”,权利、程序是 “分”,对应的是法律中的实体法和程序法。“两翼”,指的是法律思维实践、预防法律风险。实际上对应的就是运用法律思维的 “一攻一守”。在法律思维实践部分,采取 “知行合一” 的逻辑架构,知道基本的套路,懂得运用证据,善于寻找最佳方案。在预防法律风险部分,采取 “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办” 的逻辑架构,学会发现法律风险,深入分析风险原因,有力防控法律风险。法律思维的养成,就是在这 “一体两翼” 中往复游弋、循环反复,通过不断地训练而最终成就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总结经验 轻装前进法律思维的加入至少可以让我们在三个方面受益:一是提升我们的思维力。只有想得更多,考虑才更周全。法律思维具有缜密、权衡、思辨等鲜明的特点,毫无疑问都能为我们的日常思维添砖加瓦。二是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学以致用,法律思维就是用法的 “内功心法”,理解和掌握了法律思维,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维权,拥有挥舞法律利剑的思维武器。三是预防生活中的法律风险。思想决定行为,思维影响观念。法律思维能让我们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确保在法律问题上不犯大错误,不栽大跟头。三重受益大致对应了知法、用法、守法的三层含义,只不过将 “法” 替换成了 “法律思维”。普及具体的法律知识已经不是本书的重点,讲解法律思维要点才是本书着力所在。按照三重受益的思维脉络,全书共分为 “赋能:提升法律思维力”“模式:运用法律思维的实践”“预防:法律思维的最高境界” 三编内容。每一编之下设置若干 “讲”,每一讲从不同角度诠释不同的法律思维,力求从不同视角展示法律思维鲜活的内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