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美学散步》。如何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 "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 —— 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 "戏画",现在竟成为 "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致于太抽象。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采镂金、雕缋满眼" 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的美。美学的研究,虽然应当以整个的美的世界为对象,包含着宇宙美、人生美与艺术美;但向来的美学总倾向以艺术美为出发点,甚至以为是唯一研究的对象。因为艺术的创造是人类有意识地实现他的美的理想,我们也就从艺术中认识各时代、各民族心目中之所谓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冈、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石上看天上白云的变幻,心里浮着幼稚的幻想。云的许多不同的形象动态,早晚风色中各式各样的风格,是我孩心里独自把玩的对象。都市里没有好风景,天上的流云,常时幻出海岛沙洲,峰峦湖沼。我有一天私自就云的各样境界,分别汉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等等,很想做一个 "云谱"。因为一民族的盛衰存亡,都系于那个民族有无 "自信力"。所以失掉了 "自信力" 的犹太人虽然有许多资产阶级掌握着欧洲的经济枢纽,但他们很不容易以复国土。反之,经了欧洲的重创,和凡尔赛条约宰割的德意志,她却能本着她的民族 "自信力" 向着复兴之途迈进。最近的萨尔收复运动,就可表明她的民族自信力的伟大 —— 然而这种民族 "自信力"—— 民族精神 —— 的表现与发扬,却端赖于文学的熏陶,我国古时即有闻歌咏以觇国风的故事。因为文学是民族的表征,是一切社会活动留在纸上的影子;无论诗歌、小说、音乐、绘画、雕刻,都可以左右民族思想的。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美学散步

      阅读本书,让我这个被别人评价为极度缺乏美感的人也为之陶醉。有收获如下:1. 从 “入世” 看,悲乃是个体小情;从 “出世” 看,欣乃是人类大情。2. 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的散步并不等于没有逻辑和目的。3. 太阳的光,洗着她早起的灵魂,天边的月,犹似她昨夜的残梦。4. 文艺如人生,有血肉且充实为美。5. 空灵在于恰到好处的距离感。6. 讨论问题,应从实际出发,不从定义出发。7. 中国古画注重线条,笔力为骨,骨力、骨气、骨法成了中国美术史极重要的范畴。8. 人与世界接触的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9. 欧阳询的真书字体结构法 36 条。10. 世界已不美满,却一直向美满进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学追赶艺术描绘身体美的另一条路,就是这样:它把 "美" 转化做魅惑力。魅惑力就是美在 "流动" 之中。因此它对于画家不像对于诗人那么便当。画家只能叫人猜到 "动",事实上他的形象是不动的。因此在它那里魅惑力会变成了做鬼脸。但是在文学里魅惑力是魅惑力,它是流动的美,它来来去去,我们盼望能再度地看到它。又因为我们一般地能够较为容易地生动地回忆 "动作",超过单纯的形式或色彩,所以魅惑力较之 "美" 在同等的比例中对我们的作用要更强烈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蛮大的,特别是有关中国绘画和园林的共通之处,让我的一些直观的感受得到了印证,也让我窥视到了中国古人的审美观的大致轮廓。但是却也让我产生出了与之相离的观念:中国古人的东西学不得,也学不来。学习中国古人的东西,要去书本之外的地方学。中国古代有许多能工巧匠,他们做出来的东西,有很高的智慧和艺术水平。但是用来评价这些作品的文字却是却是虚无缥缈的,让人捉摸不透的。这些文字都是一些主观的感受,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就给后人的学习和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惑。除非后人跟前人一样饱读诗书,达到跟他一样高的文学水平,否则很难准确的理解他所表达的感受和心境。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学习西方一开始就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东西吧,这样来得更实际一些。

            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