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成年人读来会不会想到更多?
《海蒂》发布于 1881 年,是瑞士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代表作,100 多年来始终脍炙人口。这个著名的 IP 曾经被拍成许多影视剧,仅目前能够在各大平台上找到的片源,就有 1937 年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美国版本、1974 年的高畑勋和宫崎骏制作的日本动画版本、1993 年诺丽・桑顿主演的美国版本、2005 年爱玛・伯格主演的英国版本和 2016 年阿努克・斯特芬主演的德语版本。书里描写的是一个理想型的社会,成年人看来可能会觉得过于梦幻了。从原著来说,《海蒂》是一部很擅长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文学作品。影视化后,这一优势得到了愈发的强化。但是在作品诞生 140 年后的今天,我们还会有什么别样的体会呢?如果你是海蒂(或海蒂的爷爷),你希望她留在阿尔卑斯山里还是法兰克福?美丽的群山中有取之不尽的能量和用之不竭的资源,也对应着无法好好读书、不被人理解的苦衷;法兰克福(克拉拉的家)有优渥的物质条件、最好的教育环境,也有善意友好的朋友、和对海蒂视如己出的医生、塞斯曼先生和奶奶。如果你是海蒂,或者海蒂的父母、甚至爷爷,你希望在哪一边继续成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奶酪就是上天馈赠给我的海蒂应该是昨天上午阅读的时候突然就 emo 了,百无聊赖的虚空感涌上来,扪心自问这闭环的 49 天到底有啥意义,天天看书思考问题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午后又昏昏沉沉地睡了一个多小时,起来决定不看书了,打开小米电视电影列表,在德国二战电影《我们的父辈》123 后面又是一部德国电影叫《海蒂和爷爷》,豆瓣评分 9.2 的高分。没想到看着看着就被治愈了,这是一部写给每一个人的童话。 我曾去过那个地方,阿尔卑斯山电影开头就是波澜壮阔的阿尔卑斯山的风景,姨妈黛塔领着小海蒂去找爷爷,这个小演员质朴天真的面容加上瑞士高山上的电影画面,一开头就吸引我。后来去查了一下这个电影的背景才知道,作者约翰娜・斯比丽(瑞士女作家)小说里的海蒂故乡在瑞士阿尔卑斯下的一个小镇叫迈恩费尔德,这个地方从圣莫尼茨坐火车过去只需要 2 个小时。圣莫尼茨,我记得,2014 年新婚蜜月在瑞士去过,也是坐过火车到过圣莫尼茨的小镇还停留过一个晚上,当时就非常喜欢瑞士到处是山的风景,也许那天从意大利出发驱车 8 个小时的途中是途径过海蒂故乡的,即使没有,那净收眼底的瑞士风光里一定也有海蒂和爷爷在艾尔姆的小屋,陡峭如云的山峰包裹着积雪,一片片的高山牧场草原映衬在湛蓝的天空下,蜿蜒的公路连接着山下一个个安静的小镇。不得不说电影的画面把瑞士阿尔卑斯山的风景表现得玲离尽致,这在小说里倒是没有怎么提及,也许作者就是个瑞士人,对这样的风景也见怪不怪也没有特别重点突出的描写。不过她是赞同这自然的风景的,否则海蒂不会一心想要回到阿尔卑斯山和爷爷一起生活,克拉拉也不会因为短暂的山上生活而重新学会了走路。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奶酪就是天赐的海蒂这部小说(电影)最治愈人的就是海蒂这个孩子,她淳朴、善良,似乎每个她身边的人都会迎来好运。孤僻绝望的爷爷得到了救赎,小羊倌皮特无聊的放羊童年生活有了玩伴,婆婆听到海蒂声音觉得生活又充满了希望,克拉拉因为有了海蒂的陪伴童年不再孤单还重获新生学会了走路,赛斯曼先生的好友医生也被海蒂感染选择去迈恩费尔德生活行医摆脱丧女之痛。小说里大部分的角色都受到了海蒂的影响,或被治愈或被鼓舞,即使非典型反派的两个人物姨妈黛塔和女管家霍滕麦尔也都没有刻意去为难过海蒂。孩子就是天使,她们纯粹、质朴且善良,走到那里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希望。感谢奶酪来到我们这个家,让我们每天都很快乐,充满了希望,她是我们和父母辈们的粘合剂,谢谢你! 可以和奶酪一起读的童话小说又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小说,而且文字简单优美,是一本经典的童话名著。全书一共 9 万字,每个章节通读也不过 20 分钟篇幅,非常适合夜里睡前读给奶酪听。电子书读完以后就在京东上下单买了一本,等疫情结束了回家好好陪小东西,每天晚上拿出来当故事书读给她听,等她知道了剧情也可以培养她自己来读这本小说,按照现在她的识字量应该可以阅读了,碰到生词也八九不离十得可以猜出来,希望她会喜欢。如果真的如我所想,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她开始读书的兴趣。 信上帝的赛斯曼夫人小说里海蒂感动了很多人,但是海蒂也有迷茫的时候,而救赎海蒂的确是这位赛斯曼夫人,也就是克拉拉的奶奶。在法兰克福家里得知小海蒂从来不做祷告以后,赛斯曼夫人开导了海蒂,这世界都是上帝他安排好的,你不去祷告不去和他说话,他会忘记你的,不要觉得自己的祈祷没有实现就责怪上帝没有听见,上帝自有安排,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好事就要发生,也许比你想象的更好。因为海蒂来了法兰克福以后,哪都不能去,看不见大山、看不到星空,街道和城市都是工业革命时期的忙碌和混乱,没有了阿尔卑斯山的新鲜空气和高山牧场的花朵,海蒂悲伤了,她想回家,她想和爷爷一起生活,但是她又舍不得离开她的好朋友克拉拉,她生病了开始梦游,她把痛苦告诉了赛斯曼夫人,于是就得到了夫人的启迪,然后她开始重新燃起希望开始祷告,而最后因为赛斯曼一家的无私和善良,放小海蒂回家,实现了她回家的愿望。另外一次提到上帝是结尾赛斯曼夫人教导小羊倌皮特,这段关于做了错事内心会受到良心自我谴责的开导也通俗易懂,对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毫不费力,确实体现了作家想要灌输给孩子们的观念。如果过分解读的话,我愿意把这个开明大气的赛斯曼夫人理解为上帝的光,她照亮了海蒂,让这个天使重获新生,而且把她放回了大自然而不是把她留在法兰克福让克拉拉独享。回到阿尔卑斯山的海蒂,治愈了更多的人,让爷爷回到了教堂做礼拜,和村里的领居重新取得了联系,她教会皮特认字从而可以天天给自己瞎眼的婆婆念赞美诗,这一切都提现了赛斯曼夫人的智慧,善良的人总是好运的,最后还是她的决定让克拉拉不远万里来到海蒂生病,并拍板让她留在山上,才有了后来奇迹般的复原学会了走路,这真是个童话般的结局,对疫情封闭期的我们是一种心灵上的治愈,对生活要抱有希望,你不知道好事什么时候会发生。过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 小说和电影的几处不同最后再来说说小说和电影的几个不同之处。一个就是开头姨妈把海蒂送到爷爷这里寄养的时候,小说里是没有说大叔排斥,他应该是在第一眼看到海蒂就心软了,觉得此时此刻他更有责任和义务来照顾海蒂,而电影里姨妈黛塔是硬塞给大叔的,放下孩子还开溜了,于是头几天大叔还试图把海蒂带到教堂给神父,希望他把海蒂送到别人家去寄养或者送到孤儿院去,这里小说里完全没有这样写,因为是后来海蒂从法兰克福回来找爷爷的时候,爷爷才重新相信了上帝开始周日去做礼拜。电影里的开头显然是重新二次创作过了,按照小说的情节爷爷重新开始信上帝之前,应该是不会去教堂的。另外一个就是黛塔姨妈在电影里似乎是一个反派,开头把海蒂强塞给了爷爷,途中把海蒂骗下上送到了赛斯曼家里当陪读,还收了霍滕麦尔的好处费。不过我还是比较认可小说里的情节,作为一个姨妈她是在为了工作没人照看海蒂而去找了艾尔姆让他帮忙照看,然后得知法兰克福有贵族小姐需要陪读又帮着打点联系送到了赛斯曼家。在她看来这是对自己这个外甥女最好的选择了,她作为妹妹已经尽到了她所有可以尽到的责任,她的举动都是出于无奈本而无可厚非。但电影里因为需要把她的动机做了一些小的改动,成为一个比较反派的人物也可以理解,毕竟搬上大银幕就需要有一些戏剧张力,制造对立和矛盾让电影不至于那么平平无奇。而作为童话小说,我认为作者的原著没有任何毛病,也特别适合家里的娃来阅读。 孩子让我们变得柔软,孩子的世界不掺杂任何复杂利益的善良,是纯粹的,我们成年人也需要这样的淳朴来偶尔治愈,跳出现实拥抱一下我们的孩子,相信她们带给我们的希望。 于泰和路办公室 2022 年 5 月 5 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