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黑暗中努力寻找那束光

    看过其电影版,揭露了社会的残酷黑暗面,但却没有给出解决办法,让人陷入深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字的力量

      “世界上最恐怖的是什么?如果有人这样问,她大概能够回答,是谎言。谎言。有人说谎,世界这个大湖仿佛被倒入黑乎乎的墨水,把四周都染黑了。在找回原有的澄静之前,需要相当于谎言一万倍的纯洁能量。” 来自首尔的失败生意人姜仁浩来到雾津市,应聘慈爱聋哑人学校。然而,双胞胎的校长与教导主任竟逼仁浩缴纳 5 千万韩元,并美其名为学校发展基金。同时,姜仁浩逐渐发现学校笼罩着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令人窒息。尤其有三个孩子引人关注:聪颖的金妍豆和贪吃的陈琉璃总是躲闪。全民秀的弟弟自杀身亡,他总是满脸淤青。下课后,仁浩还听到女厕所中有呼喊与哭泣,在门卫的阻拦下他未深究。之后,他意外目睹了生活老师溺罚妍豆的行径,一个惊天的秘密被慢慢揭开,真相令整个韩国震惊。《熔炉》一书是小说家孔枝泳以发生在韩国光州仁华学校的教师性侵残疾学生的暴力事件为蓝本创作的小说。2011 年,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熔炉》上映,获得韩国总统激赏,更瞬间引发 570 万次观影狂潮。尘封 7 年的真相浮出水面:2000 年至 2005 年,光州福利残障学校校长连同数十名老师,对校内聋哑学生施行了长达 5 年的虐待和性侵,受害学生最小的仅 7 岁,权钱交易下,罪犯仅处以轻判并缓刑。虽然在韩国本土,影版《熔炉》因为当今影视媒介的发达而传播更广,但是我更喜欢未经过美化和改编的小说版《熔炉》。该本小说短小精干,只有 256 页,可却能因此影响了韩国的法律,我原称之为文字的力量。本书约前 40%的部分都在为后面罪恶的揭开而做铺垫,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很好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以及将各色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善良却胆怯的姜仁浩、勇敢正直的徐幼真、聪明的金妍豆、举止怪异的陈琉璃、贪婪的双胞胎校长与教导主任…… 角色的刻画也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使得结局看起来不完美却又理应如此。在罪恶的真相拉开帷幕的那一刻,我只能感受到一个词 —— 窒息。如果不是早知这是真实事件改编,我不愿意相信世界上竟有如此罪恶的事情。聋哑儿童本应该是被社会关爱的人群,可书中的孩子们,他们被送进所谓的 “慈爱” 学校就仿佛把他们送进了熔炉里。他们受到了性侵、毒打、虐待,他们一面自我反抗,一面拒绝与外界接触,渴望被爱,却沉浸自我的世界之中。小孩们的世界并不复杂,他们的正义观更原始,那就是 “欺负我的人一定要让他付出代价”,更强烈,他们永远不懂大人的世界,虽然书里最后的审判没能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但姜老师、徐友真以及社会人士的关注,拯救他们出了火坑,重燃希望。书中折射了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的 “铁三角” 怪圈,即 “权力”、“资本” 和 “上层精英” 的大联合。由此,在刑事和解背景下,我们会觉得 “法官判决不公”。但这种 “铁三角” 的怪圈自古就有,正如里的几个意象:“熔炉”、“雾津”、“打碎的玻璃”。或许,就像书中的姜督察所说的那样 “如果长时间体会过雾,就会看得见前面。对于那些认为世界一定要透明澄静的人而言,雾就像障壁。反之,如果接受世界本来就有雾的话,反而会觉得没雾的日子是意外的礼物。” 在很多很多时候,面对强权的压制,普通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书中的姜仁浩和徐幼真,他们是普通人,也为人父母,在面对学校中饱受摧残的孩子们时,他们保持着内心的正义与善良,他们愿为了孩子们去挑战强权,试图换孩子们一个公正。可惜,他们身处一个被强权笼罩的城市,各行各业的领导都在互相包庇、勾结,他们用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依旧无法让孩子们得到应有的公平。但幸运的是,文字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此书及影版上映不久,再次引发了社会轰动,原案重新得到审判,正义虽迟,但还是来了。愿世界多一些《熔炉》,而世间少一些熔炉。“真实的唯一缺点就是太懒惰了。真实总是为自己拥有真相而骄傲,赤裸裸地将真相呈现出来,不做任何粉饰,也不试图说服别人。因此真实偶尔太突兀,太不合逻辑,也让人不舒服。非真实的东西不断努力,掩饰矛盾之处,在它们忙着伪装时,真实或许只是躺在那里等柿子掉进嘴巴里面。这个世界总是忽视真实,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希望自己良善,明察,永远不要仓促经过这人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得好,翻译也赞

          韩国电影对社会系统性腐败的揭露和复杂幽微的人性入木三分的刻画就基于这样优秀的半纪实文学作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书写出来,被改编成电影,引起巨大的社会影响,进而推动了立法,这种时候就会感觉到文字非常非常有力量。最大的不快倒不是直面故事里的恶,而是发现一个人被置于好人的标签之下就会受到各种苛责,而一个坏人只需要在某一方面表现出适当的人性居然也能获得相当的谅解,这个世界的复杂程度总是超乎预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震惊

              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韩国小说,他撕裂了我从韩剧里精看到的致的韩国。民主呢人权呢」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其实看起来没有想象中沉重,电影是非常有名,所以可能提前有心理准备了吧。人性经不起考验,当有钱有势力有地位的校长兄弟碰到弱小的残障儿童,心里的恶魔都被释放了出来,其实这样的故事之所以这么有震撼力,恰恰是因为它每天都在世界不同地方发生,而且只会更加残酷和悲惨,而且基本都没有一本小说和电影来为她们发出声音。比如前段时间在中国那个铁链妈妈。比残障儿童受到侵犯更悲惨的是审判,更加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用法律为恶人脱罪,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让司法根本不能独立,而绝对的权利和财富又让人民闭上了看清真相的眼睛,大家想的就是追逐那些大家都在追逐的,社会变成了丛林,淘汰弱小,道德失去了意义。而公开审判的巨大示范,又会把恶意放大无数倍,让社会变得更加接近动物世界而非人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世界是灰色,因为有光

                  我读小说、看电影,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心理上会本能地逃避那些结局开放、不是 happy ending 的故事。正是因为现实中有许多的黑暗和无奈,才更想要在书中寻找一个可以逃避的 "港湾"。即便如此,即便是 "心之向往",结果却常常还是口嫌体直。不得不承认,我还是更爱读那些反应现实题材的作品。比如这本书《熔炉》。读这本书之前就知道故事的结局很压抑,却还是一字不漏地读完了,看看书中描写的真实的世界,感受心灵的痛楚…… 谁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吧:走过半生,潦草半生。如果没有那么多的 negative,怎么会有 positive ?这世界是灰色,是因为有光。有光,拼命冲破黑暗和迷雾,给这个世界带来些许灰色。"想象总是能把恐惧放大,自己吓自己。你明明知道,还是自己骗自己 —— 这就是人生。" 灰色的世界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没有绝对的对错、也没有绝对的输赢、像个勇士一样,也像个懦夫那样…… 有时候我们放过自己,有时候我们放过现实,没有哪次的 "放过" 是发自内心,若不是不得已,谁会选择放过?回头的时候,看到自己拼命过、努力过,就不要对谁失望,也不要感到愧疚。我们一边与苦难妥协、一边与无能为力和解、一边与明天绝不善罢甘休,因为有光穿透迷雾,可以让我们继续摸索前行,痛苦又恍惚,惨淡又崇高。PS:对于苦难,我认为没有人没有经历过苦难,只是每个人心中衡量苦难的程度都不同而已,所以我们无法估量别人的经历和苦难,我也基本上不谈论自己的苦难,也不好奇别人的苦难。我认为苦难适合回味,但不适合谈资。这是我对苦难的看法。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