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活过、爱过、写过~就象书名一样,值得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女性也可以这样过一生

      书中她如是说:“也许正因为父母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地位,我从小就下决心去寻觅自己独特的人生,谁也不靠,就靠自己,就凭着自己的兴趣。我想经历美好的爱情,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最好自己的谋生手段恰恰同时又是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对于成功我都很少想。究竟什么叫成功呢?父母算是成功人士吗?所有的成功人士不是还都有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吗?那么他们算不算成功呢?成功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这是一部很酣畅淋漓的人生自传,虽然很多人要到死才能评判自己的一生过得是否值得,但我觉得,李三反每一天都在为自己而活,每一天都知道自己值得,这也许也是为什么她能够吸引那么多 “爱” 的原因吧。一个女生,如果只因为爱情而结婚会是什么样子?不关乎地位、性别、年龄。一个女生,如果结了婚不生孩子会是什么样子?年纪大了反而领养一个看似有缺陷的孩子又会是什么样子?一个女生,对时间充满好奇,研究同性恋、跨性别等少数群体并为他们写报告写书会是什么样子?一个女生,纯粹的喜欢学习、研究,说自己想说的话,不在乎同时代的人是否能理解,会是什么样子?这是我会推荐我女儿以后读的书,愿她保持好奇心,保持善良的感受能力,去认真生活爱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此书你将获得一份坚毅、坦荡、勇敢的人生经验。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封面,李银河奶奶在跳舞的模样,喜笑颜开,与她在书中的文字一样,吸引人、亲切、舒服。李银河奶奶(以我的年纪,是应该如此称呼而显得没有距离感),一位研究性学的社会学家。视野广阔,心胸也开阔,吸纳各方的观点,即使它们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而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是一本她于晚年书写的自传。坚毅、坦荡、勇敢,这三个词用来形容她,精准贴切。坚毅。1969 年,十七岁的她,作为知青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下乡,其中的艰辛是我们现今 95 后所无法想象的。离开至亲,到偏远且当时生活条件艰苦的地方劳动,大多数年轻人在出发时都是哭成泪人儿,而她竟有狂热的心情,大概就是一种大无畏的心情吧。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干脏活、苦活,不仅锻炼了年轻人的身体,更是磨练了他们的心性,往后生活,无论再艰难困苦,都会想起在这片戈壁的生活,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因此而为之坚毅。坦荡。我见识浅薄,从未听闻过谁能够承认自己对于虐恋(SM)有偏好,而在观影及了解性知识越来越多的过程中,也对虐恋有所关注。在银河奶奶的自传中,有多次提及她对虐恋的着迷,而写了几本该类型的小说。能够坦荡地承认自己的偏爱(在我看来,如今的国内社会,对于谈论性,仍然有所遮掩,更别说自己对于性的偏好),也能够因此而深入研究,成为领域内的专家,而影响更多人对于性的看法,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还有,在其晚年遇见大侠,再次置身于爱河之中,无惧流言,追求真实的爱。因此而为之坦荡。勇敢。有多少人能够在生活捉襟见肘时,花生活费也要去全美环旅?又有多少人能够想明白自己这一生真正所需要的,而知行合一?银河奶奶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是锲而不舍的,更是勇敢的。她年轻时就与王小波达成一致的生育意见,就是不育。相信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不育的想法,但有害怕自己年迈时膝下无儿无女的矛盾。她的勇敢更表现在将性学研究成果带回国内,推动国内的性学发展进步,也是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体现之一。最让我有所启发的是,她刚开始写小说,也是不自信的,对自己写出来的文字有所怀疑,尽管那时的她已经是博士毕业,早已写过许多的论文、译本和书稿了。但是她坚持写,坚持思考,用时间磨练,将自己浸淫在文字中,享受书写的快感,过程即使是折磨的也不畏缩,这种精神,也是鼓励我写下这篇书评的一个因素。谢谢您,李银河奶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间有部分观点我不赞同,但不影响全书的吸引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通过本书,我对一段特殊的历史事件和性学多了些浅薄的认知。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娓娓道来,值得一读

              娓娓道来,从小时候的名字 “李三反”,生活琐事一件件一桩桩,到以后改名字。再说到人民日报社的大事小事,最有感触的也是一件小事,傅作义将军女儿的三个孩子,一个随母姓,一个随父姓,还有一个没有姓。高级知识分子就是这样,不拘泥于规则,敢于尝试和直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挺亲切的,可能是我以前了解作者,没有太大的惊喜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