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根治“黄赌毒”需要制度优势
毒品(药品)泛滥,成为西方社会无法治愈的顽疾,在多数西方国家大麻合法化的今天,西方已经把 “毒品” 问题改成 “成瘾” 问题了,本质就是个制度问题。本书出版时,内容还是探讨各种阿片类成瘾,酒精和 HIV 阳性,现在芬太尼都成灾了,关于止痛药的泛滥成灾,也在于西方医疗体系和中国相反的监管路径,重视抗生素的滥用,而轻视止痛了药品的监管,政府已经用大麻合法化来减轻 “成瘾” 性灾害,本书作品讲了很多成瘾的各种原因和对患者的同情,但从国家层面,我认为属于大清国末世景象,没救。我认识个朋友,10 年前从戒毒所出来,政府帮助她上了医保社保,还申请了经济适用房,现在完全回归正常生活,想 49 年中国短短几年时间就消灭了 “黄赌毒”,本世纪初开始重燃的苗头,这几年中国的基层组织管理能力越来越强,明显的风气转变,确实是制度优势。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5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换一种更缓和的称呼:依赖每天刷剧、刷手机停不下来,天天都要喝几瓶酒,觉得自己精神不好每天都必须吃点药…… 这些其实都是 “行为成瘾”。成瘾是一种难以控制的持续的重复行为,也很常见。它会让人在短时间内感到满足和愉悦,但却无法真正地彻底地解决问题。无论是酒精、烟草、药物,甚至还有毒。品,都很容易让人成瘾,同时也会让身体健康受到伤害。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会对这些东西着迷甚至上瘾呢?他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在这本《空洞的心:成瘾的真相与疗愈》书中,作者加博尔・马泰 (加拿大知名精神科医生) 通过对吸。毒者的观察和研究,洞察成瘾行为的根源和状态,分析成瘾者的心理因素,探索有效地控制和避免成瘾行为的解决方案。作者认为,成瘾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个人历史、神经发展和脑化学与成瘾物质 / 行为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成瘾的出现,是源于个体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感到空虚无聊或是痛苦,内心空洞,但却也无法进行自我调节,消除这种空虚感或痛苦感,只能向外界寻求其他方式来进行满足,使内心获得短暂的愉悦和安宁,因此出现成瘾行为。对药物成瘾来说,有三个因素同时出现才会引发成瘾:1、具有易感性的机体;2、具有成瘾潜质的药物;3、压力。可以看到,出现成瘾行为也需要条件,并非人人都容易成瘾。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自己是不是易感性的机体,这决定着是你否会成为成瘾者。但是,如果我们难以获得容易成瘾的药物 / 物品,或是并不处于巨大压力之下,也不一定会成瘾。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还充满了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失去控制感。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却越来越缺乏,个体很容易感到心灵空虚,孤独无助。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便很容易出现成瘾行为,通过对某样物品的严重依赖来获取内心的满足感,或者说,把乐趣和希望都寄托在控制这些物品的行为上。成瘾行为对大脑和身体健康的影响不言而喻,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成瘾的根源和破坏,看清楚自己内心为什么会感到空虚,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为此作者提出了一套克服行为成瘾的 “五步法”:1、重新标记:将成瘾想法或冲动按其本来面目标记出来,去观察它,告诉自己只是有这种非真实需求的想法。2、重新归因:找到大脑中产生成瘾需求的根源。3、重新聚焦:通过找些别的自己喜欢的健康积极的事情来做,避免投入成瘾活动。4、重新评价:对成瘾冲动重新评价,看到其消极和伤害的方面,贬低其价值。5、重新创造:去选择和创造一种不同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因为出现反复或失败而想要放弃,但成瘾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作,因此需要明白,起效的不是方法,而是 “我”—— 自己要有意愿去改变,愿意坚持下去,才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別問為什麼成癮,我們都是成癮者!坦白說之前對於成癮者的標籤誤會很深。以為是成癮者自身誤入歧途最終讓自己跌落深淵。通過這本書才了解到成癮者為何會變成成癮者。一切都要從孩子在子宮裡面住下開始被影響,如果媽媽在懷孕期間焦慮,壓力很大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大腦發育。出生之後的時期也很關鍵,孩子在幼年時期被虐待,沒有得到很穩定的照護,都會導致其大鬧的腦迴路和正常人不同。大腦產生多巴胺和內啡肽的受體受損。更別說在童年時期遭遇到的性虐待,強暴,等等⋯⋯沒有溫暖,沒有親情,沒有穩定的鏈接。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根本就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的面對世界,過去無盡止的痛苦不斷襲來,為了讓自己活著,只好逃避這些傷痛。物質只是幫助他們減輕痛苦,讓她們保持平靜的心情而已。想起那句話「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若經他人苦,未必有她善。」作者在書中描寫了很多成癮者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我們身邊的人,除了童年的創傷導致易感外,生活中其他物質的成癮者也是比比皆是。我們都未和自己的靈性鏈接,我們都會感到孤獨,焦慮。為了不把這份傷痛傳遞給下一代,讓我們做給予者,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幫助她們,不批判她們。 看完這本書,我深刻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天堂,周邊的環境都那麼友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空洞的心:成瘾的真相与疗愈成瘾,源自于空洞的心❤️空洞的心不是什么都没装下,而是缺少了太多的爱。我读了不少心理学书籍以后,知道走出原生家庭这一步只能靠我自己去重新养育自己。因为之前太缺爱。读了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书》后我知道这其实跟养育者的关系很小,因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不懂什么叫爱,认为孩子只要长大了就好。而且,为了生活,已经消耗了很多精力。同时社会地位不高,只能把自己的怨气往孩子身上撒。孩子生病,都认为是孩子在给她找麻烦。试问这样的环境,再去谈爱,不是很可笑么?本以为自我养育之后就会渐渐好起来,却没想到,我的养育,因曾经太缺爱而最终歪成了溺爱。正是对内在小孩的溺爱,才让我有了看手机成瘾的毛病。在现实世界中,选择、意志和责任并不是清晰绝对的概念。人们的选择、决定和行为都在一个语境中发生,并且那个语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大脑功能如何。大脑自己也在现实世界中发育,并被个体(在儿童期)毫无选择的条件所影响。因为《自控力》里面说做了不好的行为要原谅自己才能改变,于是我的原谅自己成了自己放纵的保护伞☔我把原谅自己理解错了,原谅是不再纠缠过去,找出未来怎么做才好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纵容自己。还有,接纳自己,也不是纵容自己的理由。对彼此的无条件接纳是我们人类面对的最大挑战。但这并不是说一点原则都没有。在伟大的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个人形成论》一书中,他描述了一种温暖、关怀的态度,他称之为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因为 “它不附加任何价值条件”。这是一种关心,罗杰斯写道:“(它)不含占有欲,(它)不求个人满足。它是一种气氛,只说明我关心你,而不是如果你这样或那样做,我才会关心你。” 关心❤️才是重点,只有真的走进内心深处,才知道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到原因,才有真正解决问题的可能。否则各种技巧都是治标不治本。💖成瘾来自受挫的爱,起因于我们无法以孩子需要的方式爱他们,起因于我们无法以我们需要的方式爱自己和彼此。敞开心扉正是疗愈成瘾的道路 —— 对我们内在的痛苦以及我们周围的痛苦敞开慈爱之心。💖接受人们的本来面目,并采取多层次的方法,是治疗所必需的。(接受,就是打入内部)💖我们的防御机制不会允许我们觉察到自己内心的痛苦和障碍,因为我们也在想方设法逃离它们。自我认知的缺失造成了社会与被社会驱逐的成瘾者之间(并且常常是医疗工作者和他们的来访者之间)看不见的高墙。💖所有成瘾的大脑和心智过程都是一样的,不论其外在形式为何,核心都是精神的空虚。💖当人们越来越不顾一切地企图逃离孤独感和对日常生活的沮丧时,我们的社会就成了各种成瘾行为的温床,并且它们还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多。💖当人们越来越不顾一切地企图逃离孤独感和对日常生活的沮丧时,我们的社会就成了各种成瘾行为的温床,并且它们还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多。💖成瘾是人们在体验到难以耐受的内心痛苦时,不计代价地采用当时对他们来说最快速便捷的方式止痛,并因为重复相同的止痛方式而逐渐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过程。💖成瘾源于内心的空虚和无聊,这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调节失败、无法自我满足的状态。💖自由是十分微妙的。你需要付出努力,花精力专注于不去自动化地行动。虽然我们的确拥有自由,但是唯有当我们努力觉察,不仅觉察心智的内容,也觉察它的过程时,才能行使自由。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只要有心灵痛苦的地方就会成瘾成瘾源于内心的空虚和无聊,这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调节失败、无法自我满足的状态。成瘾的疗愈需要一个生态:疗愈并不意味着从一种疾病中康复,而是意味着成瘾者可以开始创造新的内外部资源,以支持用健康的新方式,来满足自身真实的需求。最让我触动的一句话是:可以说,只要有心灵痛苦的地方,就会有成瘾,唯一不同的只是成瘾的方式以及该种方式的社会接纳程度而已。成瘾是人们在体验到难以耐受的内心痛苦时,不计代价地采用当时对他们来说最快速便捷的方式止痛,并因为重复相同的止痛方式而逐渐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过程。一个人的想法观念是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也就是说,想法是可以改变人生的。改变念头,就会改变生活的习惯。而生活的习惯,就塑造日常的我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通俗易懂的解释了成瘾的机制这本书作者长期接触毒品或酒精成瘾者,自己本身也是唱片购买成瘾者。作为医生也作为患者,作者用大量的故事来描述成瘾者的状态,并引出自己对成瘾机制的见解。非常通俗易懂且感同身受。可惜的是对于成瘾,作者虽然从学术及非学术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却无法给出一针见血的解决方案。当然,作者还是从自己的角度尽量抛砖引玉给出了一个尝试性的办法,那就是冥想。如果冥想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挣脱 “瘾” 对个人的束缚,那么十二步戒瘾法就是依靠团体及外部的力量(监督与信仰)借住外来的力量使自己挣脱 “瘾” 的沼泽。只有对成瘾足够了解,才能对症下药,为自己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本书恰恰在对成瘾的解读上易读且全面。是一本还不错的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