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0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晚清10年

    本书作者李礼全球史视野重述中国近代史的著作,聚焦 19 世纪最后十年清王朝在变革、战争与排外中的溃败历程。全书以一年一章的特写式结构展开,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事件置于全球脉络中。全书以清廷皇室、高官、士绅、变革派、革命家、拳民与欧洲列强、外交官、传教士等群体的互动为主线,通过多维度视角勾勒出动荡时代的群像图谱,既展现清廷自救的蹒跚步履,也揭示列强环伺下的生存困境。试图揭示了甲午战争至义和团运动期间清政府的改革困境与国家崩溃的深层原因。关于这段近代史相关的书籍太多,身为国人对于这段 “屈辱史” 自然熟悉,失败在于 “列强侵略” 和 “制度腐朽”,正确的理解也是 “国人当自强”,但最近不少西化 “历史学者” 刻意淡化列强的凌辱,所谓的全球视角就是让我们对比日本的明治维新,用东洋的快速崛起,在描述拳民的愚昧的语境下,将王朝崩溃归因于文化落后。本质上还是对中华民族文明中的 “凤凰涅槃” 基因不自信。纵观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农耕民族从来就不好战,修院筑墙过自己的小日子,反观游牧民族,侵略和掠夺是天性。只是当我们王朝初期彪悍还在,对外敌自然 “虽远必诛”,到王朝末期 如人至暮年,形神衰耗,终期于尽,此乃天地循环之常道也。「日薄虞渊,行将就木,此造化之数也」,对于天道只有顺势而为,自认为自己是穿越者,幻想力挽狂澜,枯木逢春都是妄念,如同最近看白房子里的吵架直播大戏,此时应体会李中堂的无奈和忍辱负重。同样美利坚并不缺乏布热津斯基和米尔斯海默这些聪明人,可也无奈大厦将倾。早前还对懂王和马保国拥戴和欢呼的拥趸,转眼开始大骂其霸凌,如秦老爹高喊要坚持 “反侵略” 的正道,其实对于游牧民族出身的西方蛮族来说,实力他们能听懂的语言,055 的绕行澳洲,052 穿越英吉利海峡,075 在南海对法国航母的 “直接反击”,立刻就让他们改变了语调。遥想历 120 年前的列强炮舰,感叹换了人间的同时,学者应该认清 “觉醒时代” 的必然,为中华民族的重生基因自豪。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要明白,生活不需要比别人过得好,但一定要比以前过得好,人生最幸福的事,不是活得像别人,而是在努力之后活的更像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清每个导致崩溃的瞬间

        1891 年的中国,表面看起来像是要崛起的模样:洋务运动搞了三十年,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连日本都忌惮三分。但作者李礼用细节告诉我们,这不过是回光返照。湖南一个叫周汉的官员,印了本《鬼教该死》的小册子,把洋人画成鬼,把传教士说成挖小孩眼睛的恶魔。这种今天看来可笑的谣言,当年却像野火般烧遍长江沿岸,最终引爆了教案冲突。清廷既管不住排外的狂热,也挡不住列强的炮舰,活像被架在火上烤的鸭子。李鸿章在甲午战前还自信满满,觉得北洋水师能震慑日本。可大东沟海战时,“济远号” 临阵脱逃,炮弹里掺沙子的丑闻被扒出来,暴露出整个体制的腐朽。最讽刺的是,海关总税务司赫德 —— 这个替清朝收钱的外国人 —— 反而看得更清醒:他担心清朝万一赢了日本,会彻底关上改革的大门。书里有个容易被忽视的视角 —— 上海。这个租界林立的城市,成了清帝国裂缝里长出的异类。1893 年,格致书院的学生们讨论 “中国该不该搞议会制”;1896 年,《时务报》开始批评时政;到了 1900 年,经元善带着 1231 个绅商通电反对慈禧废帝,用的还是电报这种 “高科技”。这些片段拼起来,能看到旧秩序崩解时,新力量如何从夹缝里冒头。就像张弼士这种南洋华侨,一边当清朝的槟榔屿副领事,一边在烟台开葡萄酒厂,活成了穿越在两个世界的 “缝合怪”。作者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打败清朝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观念的慢性中毒。当日本记者在东京集会叫嚣对华开战时,清朝官员还在用 “六六大顺” 的吉祥话设计万寿邮票;当康有为在加拿大组织保皇会,试图用海外势力遥控变法时,北京城里忙着给慈禧修颐和园。最扎心的对比出现在 1896 年:李鸿章访美时认真请教美国政党制度,光绪帝在紫禁城苦学英语,但这些零星的觉醒就像往大海里扔石子,激不起半点波澜。作者写历史像撒网,每个网眼都是鲜活的人:逃跑的袁世凯、纠结的赫德、印小册子的周汉、发电报抗议的经元善…… 这些人物的行动看似互不相干,却在 1891-1900 年间织成一张大网。当日本通过《马关条约》抢走台湾时,俄国人在修西伯利亚铁路,德国人在觊觎胶州湾,而清朝的应对永远是 “拆东墙补西墙”。这种写法让人看清:没有哪场失败是偶然的,所有事件都像多米诺骨牌,轻轻一推就倒下一片。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把晚清史放在全球史的脉络里叙述,这种历史写作框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300 多页的小篇幅却写出了世界史的开阔视角,注释详尽,叙事节奏紧凑,文笔给人一种错综交叠的时代蒙太奇之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晚清的甲午之战、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压垮清王朝,导致其彻底失去民心、走向亡国的主因,其中,一个没落、封闭的王朝用自己想象的外交方式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一再失败,一再丧失对自己有利的机会真是让人扼腕。灭亡一个王朝也许不用太多的人,一个年老、野心勃勃,所有的智慧全部集中在玩弄权术和保存自己的政治控制力的太后,几个对现代社会一无所知只知道祖宗之法的满洲贵族,一部分保守残酷的官员武将,加上一大群相信喝符水、念咒就能打败洋人的乌合之众就够了。百年屈辱史,我们自己又该承担多大责任?如果说八国联军都有罪,沙俄无疑是其中最让人厌恶的。谭木声老师的《太后西奔》,谌旭彬老师的《大变局》和本书一起阅读,感受极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流水账不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内部变革、外部战争、思想冲撞、外交压力交织,在这本书中可以从全球视角重新理解清末的中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行云流水、通俗好读,很好的晚清史入门作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史为鉴,失败的启示

                      作者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梳理,让我深刻认识到清王朝的失败并非偶然。从内部来看,清王朝的统治阶层腐朽保守,改革派的力量薄弱且缺乏足够的支持。洋务运动虽然引入了一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但这种变革是局部的、表面的,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而戊戌变法的失败,更是凸显了保守势力的强大和改革的艰难。从外部来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是清王朝面临的巨大外部压力。列强凭借其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工业优势,不断蚕食中国的主权和利益。清王朝在与列强的冲突中,屡屡战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清王朝的失败警示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坚定的改革决心和科学的改革策略。改革不能只是表面的修修补补,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制度和观念。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面对外来文明,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盲目排斥,而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学习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此书聚焦于清帝国在晚清时期在国际关系中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以及社会中精英阶级众生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9 世纪的最后十年,是时代剧烈变革、清王朝愈加艰难的十年,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是最突出的历史的事件。李礼的这本《失败》以这 10 年为考察样本,聚焦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从清廷、洋人、改良派、革命派等多方力量、多重视角重新全景式地讲述这段历史,既立足本土,又放眼全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由于刘坤一的谨慎,会奏内容里没有涉及张之洞想加入的 “议院”,实际上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变革,因此不少人觉得这份改革蓝图按部就班,新意不多。可能正因为如此,它也更容易为慈禧接受,她迅速将方案下放各省征求意见。在各地督抚的回复中,两广总督陶模最值得关注,只有他提出了设议院的主张,但陶的奏折被中央扣下。直到此时,慈禧仍无法接受议会这类西方制度,她想要的是自上而下的稳妥改革,而且不打算让渡多少皇家权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吾辈当自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随时间线,事件记录很紧密,用引文穿起事件细节。文笔好像翻译国外人写的文章评论点到为止,不矫揉造作,突出了作者的理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零碎

                                  难看得要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历史爱好者非常友好

                                    一本小书轻松易懂,对历史爱好者非常友好虽然是一本小书但是作者查阅了很多资料,结构清晰层层剥葱将教科书里的概念转化为具象,对了解晚清历史非常有帮助,虽然这段历史我读过很多本书,如他写的如此丝滑却少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近代中国的历史如此无助。我看到了清朝为了所谓的自强不息一次次的改变,虽然其中非常的坎坷,放在当下看就像书中所说的,平缓的向着工业迈进。我无法体会当时的情景,我不知道把我放在当时的情景下会不会做出比李鸿章那代人更好的更果断的决策,我想肯定是不如他们的。近代史总归是一部屈辱史,不过看到当下的生活,不知比那个时代好了多少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现在历史的那一刻看待历史

                                        我们总是习惯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历史,这总会产生偏颇。清王朝后期的历史,以及清王朝灭亡直到新中国成立,都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史,内忧外患,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的确是这样。但很多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的现实,是一种历史大势,不是某个人就能改变。我相信,当时执政者,也是呕心沥血,也想着为了这个国家更加强大,他们作出的决策,在那个历史阶段,也一定是最优决策。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完晚清 1891-1990 的这十年,真是让人一声长叹。不仅仅是落后就要挨打,更多的是无知和蒙昧。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