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晚清10年

    本书作者李礼全球史视野重述中国近代史的著作,聚焦 19 世纪最后十年清王朝在变革、战争与排外中的溃败历程。全书以一年一章的特写式结构展开,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事件置于全球脉络中。全书以清廷皇室、高官、士绅、变革派、革命家、拳民与欧洲列强、外交官、传教士等群体的互动为主线,通过多维度视角勾勒出动荡时代的群像图谱,既展现清廷自救的蹒跚步履,也揭示列强环伺下的生存困境。试图揭示了甲午战争至义和团运动期间清政府的改革困境与国家崩溃的深层原因。关于这段近代史相关的书籍太多,身为国人对于这段 “屈辱史” 自然熟悉,失败在于 “列强侵略” 和 “制度腐朽”,正确的理解也是 “国人当自强”,但最近不少西化 “历史学者” 刻意淡化列强的凌辱,所谓的全球视角就是让我们对比日本的明治维新,用东洋的快速崛起,在描述拳民的愚昧的语境下,将王朝崩溃归因于文化落后。本质上还是对中华民族文明中的 “凤凰涅槃” 基因不自信。纵观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农耕民族从来就不好战,修院筑墙过自己的小日子,反观游牧民族,侵略和掠夺是天性。只是当我们王朝初期彪悍还在,对外敌自然 “虽远必诛”,到王朝末期 如人至暮年,形神衰耗,终期于尽,此乃天地循环之常道也。「日薄虞渊,行将就木,此造化之数也」,对于天道只有顺势而为,自认为自己是穿越者,幻想力挽狂澜,枯木逢春都是妄念,如同最近看白房子里的吵架直播大戏,此时应体会李中堂的无奈和忍辱负重。同样美利坚并不缺乏布热津斯基和米尔斯海默这些聪明人,可也无奈大厦将倾。早前还对懂王和马保国拥戴和欢呼的拥趸,转眼开始大骂其霸凌,如秦老爹高喊要坚持 “反侵略” 的正道,其实对于游牧民族出身的西方蛮族来说,实力他们能听懂的语言,055 的绕行澳洲,052 穿越英吉利海峡,075 在南海对法国航母的 “直接反击”,立刻就让他们改变了语调。遥想历 120 年前的列强炮舰,感叹换了人间的同时,学者应该认清 “觉醒时代” 的必然,为中华民族的重生基因自豪。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要明白,生活不需要比别人过得好,但一定要比以前过得好,人生最幸福的事,不是活得像别人,而是在努力之后活的更像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改革与保守、现代与帝制、殖民与拳民、基督教与儒教…… 全球视野下,19 世纪最后十年经过三十多年 “自强”“求富” 的洋务运动,19 世纪末的清帝国不仅未能奋力图强,反而进一步深陷泥沼。甲午、维新、灭洋、赔款…… 帝国尝试着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应对危机,结果连续失败,并在世纪末导致一场国家参与动员的义和团运动。与此同时,东亚格局彻底转换,中国遭遇日、俄直接压迫,西方各国在清廷的不断失败和排外浪潮下重新审视对华关系。改革派或流亡海外,或图谋下一场新政,革命者则彻底来到历史舞台的中央。资深媒体人、近代史研究者、历史作家李礼,以全球史视野和全新文本重述中国近代史,从清廷皇室、高官、士绅、变革派、革命家、拳民到欧洲皇帝、外交官、教会、传教士、军人、记者的全景视角,描述了全球视野下甲午战争前后的动荡中国,揭示了 19 世纪最后十年的战争、变革和失败。作者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用简洁而生动的文笔回归事件现场,考证中外人物,勾勒出百科全书式的历史群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清每个导致崩溃的瞬间

          1891 年的中国,表面看起来像是要崛起的模样:洋务运动搞了三十年,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连日本都忌惮三分。但作者李礼用细节告诉我们,这不过是回光返照。湖南一个叫周汉的官员,印了本《鬼教该死》的小册子,把洋人画成鬼,把传教士说成挖小孩眼睛的恶魔。这种今天看来可笑的谣言,当年却像野火般烧遍长江沿岸,最终引爆了教案冲突。清廷既管不住排外的狂热,也挡不住列强的炮舰,活像被架在火上烤的鸭子。李鸿章在甲午战前还自信满满,觉得北洋水师能震慑日本。可大东沟海战时,“济远号” 临阵脱逃,炮弹里掺沙子的丑闻被扒出来,暴露出整个体制的腐朽。最讽刺的是,海关总税务司赫德 —— 这个替清朝收钱的外国人 —— 反而看得更清醒:他担心清朝万一赢了日本,会彻底关上改革的大门。书里有个容易被忽视的视角 —— 上海。这个租界林立的城市,成了清帝国裂缝里长出的异类。1893 年,格致书院的学生们讨论 “中国该不该搞议会制”;1896 年,《时务报》开始批评时政;到了 1900 年,经元善带着 1231 个绅商通电反对慈禧废帝,用的还是电报这种 “高科技”。这些片段拼起来,能看到旧秩序崩解时,新力量如何从夹缝里冒头。就像张弼士这种南洋华侨,一边当清朝的槟榔屿副领事,一边在烟台开葡萄酒厂,活成了穿越在两个世界的 “缝合怪”。作者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打败清朝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观念的慢性中毒。当日本记者在东京集会叫嚣对华开战时,清朝官员还在用 “六六大顺” 的吉祥话设计万寿邮票;当康有为在加拿大组织保皇会,试图用海外势力遥控变法时,北京城里忙着给慈禧修颐和园。最扎心的对比出现在 1896 年:李鸿章访美时认真请教美国政党制度,光绪帝在紫禁城苦学英语,但这些零星的觉醒就像往大海里扔石子,激不起半点波澜。作者写历史像撒网,每个网眼都是鲜活的人:逃跑的袁世凯、纠结的赫德、印小册子的周汉、发电报抗议的经元善…… 这些人物的行动看似互不相干,却在 1891-1900 年间织成一张大网。当日本通过《马关条约》抢走台湾时,俄国人在修西伯利亚铁路,德国人在觊觎胶州湾,而清朝的应对永远是 “拆东墙补西墙”。这种写法让人看清:没有哪场失败是偶然的,所有事件都像多米诺骨牌,轻轻一推就倒下一片。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把晚清史放在全球史的脉络里叙述,这种历史写作框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300 多页的小篇幅却写出了世界史的开阔视角,注释详尽,叙事节奏紧凑,文笔给人一种错综交叠的时代蒙太奇之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晚清的甲午之战、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压垮清王朝,导致其彻底失去民心、走向亡国的主因,其中,一个没落、封闭的王朝用自己想象的外交方式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一再失败,一再丧失对自己有利的机会真是让人扼腕。灭亡一个王朝也许不用太多的人,一个年老、野心勃勃,所有的智慧全部集中在玩弄权术和保存自己的政治控制力的太后,几个对现代社会一无所知只知道祖宗之法的满洲贵族,一部分保守残酷的官员武将,加上一大群相信喝符水、念咒就能打败洋人的乌合之众就够了。百年屈辱史,我们自己又该承担多大责任?如果说八国联军都有罪,沙俄无疑是其中最让人厌恶的。谭木声老师的《太后西奔》,谌旭彬老师的《大变局》和本书一起阅读,感受极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流水账不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内部变革、外部战争、思想冲撞、外交压力交织,在这本书中可以从全球视角重新理解清末的中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从夏威夷的孙文、维多利亚的康有为,再到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其异端思想与行动,最终摧毁了中心。那些常年的海外弃民,成了改变故国的力量,是孙文口中的 “革命之母”。国际政治、中外交涉是贯穿本书的一条主要线索,分量较其他近代史著作要重。今天,20 世纪 50 年代颇受重视的 “冲击 — 回应” 模式早已风光不再,自从《在中国发现历史》(柯文)推出中文版,“在中国发现历史” 一时风起。尽管一些学者提出诸多商榷或质疑,“中国中心观” 迄今仍颇得社会心理。或许强调外部世界的巨大影响并不符合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和它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不过只要我们从历史本身出发,就会看到这并非事实。和西方接触之前的清帝国已经落伍,社会结构却相当稳定,这种秩序正是自 1840-1850 年代开始松散、瓦解的。19 世纪下半叶之后的自强运动、对外战争、变法、排外运动和立宪新政,直接原因几乎都源于外部而非内部。可以说,北京应对外部世界时的被动和滞后,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覆亡。当然,它实际是一种 “合力”,事实上,“冲击 — 回应” 模式的提出者费正清并没有忽略内部因素,他在同期另一本著作里指出:“所有研究中国近代对西方的调适都必须着手于研究中国的特殊性,正是那些特殊性才使中国对西方的一切表现得极不适应。”(《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今天,人们仍需冷静地承认,外部世界对清帝国的巨大影响并非一种落伍的陈词滥调,而是保持了相当久的生命力。当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当下重新走到一个十字路口,这种历史视角值得格外关注。如果非要说有落伍的 “史学”,可能是那些罔顾事实,预设特定 “中心思想” 的研究和写作。中国近代史连接着现当代史,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仍未完成,它将在何处终结也无法预料。因此我很赞同李怀印教授所言,需要用一种 “在时和开放”(within-time and open-ended) 的方法重写中国近现代史,这 “不仅仅意味着在中国发现过去曾被目的论史学所遗弃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要抛却形塑现存叙事的结果驱动之视角,而将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各种暂时‘结果’解释为一系列发展迹象,代表着引导中国迈向其‘近现代史’(modern history) 之终极目标的多种可能性”。(《重构近代中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行云流水、通俗好读,很好的晚清史入门作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史为鉴,失败的启示

                          作者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梳理,让我深刻认识到清王朝的失败并非偶然。从内部来看,清王朝的统治阶层腐朽保守,改革派的力量薄弱且缺乏足够的支持。洋务运动虽然引入了一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但这种变革是局部的、表面的,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而戊戌变法的失败,更是凸显了保守势力的强大和改革的艰难。从外部来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是清王朝面临的巨大外部压力。列强凭借其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工业优势,不断蚕食中国的主权和利益。清王朝在与列强的冲突中,屡屡战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清王朝的失败警示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坚定的改革决心和科学的改革策略。改革不能只是表面的修修补补,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制度和观念。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面对外来文明,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盲目排斥,而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学习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此书聚焦于清帝国在晚清时期在国际关系中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以及社会中精英阶级众生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9 世纪的最后十年,是时代剧烈变革、清王朝愈加艰难的十年,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是最突出的历史的事件。李礼的这本《失败》以这 10 年为考察样本,聚焦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从清廷、洋人、改良派、革命派等多方力量、多重视角重新全景式地讲述这段历史,既立足本土,又放眼全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由于刘坤一的谨慎,会奏内容里没有涉及张之洞想加入的 “议院”,实际上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变革,因此不少人觉得这份改革蓝图按部就班,新意不多。可能正因为如此,它也更容易为慈禧接受,她迅速将方案下放各省征求意见。在各地督抚的回复中,两广总督陶模最值得关注,只有他提出了设议院的主张,但陶的奏折被中央扣下。直到此时,慈禧仍无法接受议会这类西方制度,她想要的是自上而下的稳妥改革,而且不打算让渡多少皇家权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吾辈当自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随时间线,事件记录很紧密,用引文穿起事件细节。文笔好像翻译国外人写的文章评论点到为止,不矫揉造作,突出了作者的理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零碎

                                      难看得要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历史爱好者非常友好

                                        一本小书轻松易懂,对历史爱好者非常友好虽然是一本小书但是作者查阅了很多资料,结构清晰层层剥葱将教科书里的概念转化为具象,对了解晚清历史非常有帮助,虽然这段历史我读过很多本书,如他写的如此丝滑却少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薛福成的《请申明新章豁出海禁折》。在奏折中,这位洋务名臣建议,朝廷应准许驻外使臣或领事,发给海外华人护照,让他们自由出入中国,并获官方保护。尽管保护常只是名义上的,它仍意义非凡。在漫长的时间里,私下出国都是一桩罪行,即使朝廷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侨民也仍是 “海外弃民”,独自承受所有的困厄。上谕激发出一种新能量。领事馆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一些侨领加入其中,槟榔屿的张弼士成为该地首任副领事。他祖籍广东,在南洋积累最初的财富,还是位实业救国的主张者,在烟台创办一家名为张裕的酿酒公司,这是中国第一次用工业化方式生产葡萄酒。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