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63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有种书叫本命书,那这本是我的

    有的书,看了以后,你会想成为那样的人。中学的时候看《约翰・克里斯多夫》似乎就有那种感觉。不过更强烈的,还是看《马丁・伊登》,可能是因为这个实现起来更容易一点。有的书,看了以后,你会深深的折服。李小龙的认识与感悟,吴军的见识与格局,花姐的洞察,古典的分析,都是让人敬佩的头脑。而有的书,看了以后,会知道,这是我。里面点点滴滴的想法,都是我熟悉的,都是我曾经有过的。不论是希望还是绝望,不管是迷茫还是自大,各种自我肯定和否定,各种拿起和放下,各种执着和摆脱。什么道路,都需要自己去走。在佛陀身边获得的安宁,其实也只是依赖。道路,需要自己去探索,找到属于自己的。但是,道路本身也会老,也会死亡,那时候,在绝望中又会是另一场重生,和另一条道路。

      5
      1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的追寻:从ego走向self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场追寻自我的流浪,所有喜悦与忧伤、欢乐与痛苦,都需要自我体悟。所谓 “认识自己,成为自己” 也有一个艰难的过程,人要从小我走向大我,从 ego 走向 self,也就是自性,达到人格的完善。这条路,你只能自己去走,获得真智慧。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乔达摩遇见悉达多

        断断续续用了九个小时读完。读到最后看到黑塞自己的经历,更加明白他的故事和文字为什么这么亲切,原来他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悉达多的一生,也可说意义追寻的一生,让我想到了毛姆在刀锋里面提到的拉里。意义是什么?想是想不明白的,要去经历,去体验,去犯错,然后去体悟。最后的最后,黑塞还给我们用文字展示了魔术的精髓:我想起了中国的一个准则,屏息一分钟,然后把自己从现实的幻觉中解救出来。于是我和蔼地请求看守们稍候片刻,因为我必须登上我画中的小火车去察看察看。他们像惯常那样笑了,认为我已神经错乱。这时我变小了,走进了我自己的画中,我登上那列小火车,和它一起钻进了黑色的小隧道中,片刻还可以看到从那圆洞里冒出白色的烟雾,但是一转眼就不见了,而那整幅画连同我本人也都无影无踪了。看守们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却无法传授

          知识可以传授。知识是静态的,亦或是动态的,终归是可以学习的,是有具体呈现的。例如写作的知识,有专门的课程,有那么多优秀的老师,有许许多多的名著。智慧却无法传授。智慧是一种状态,是亲身经历过后才有的从容和淡定,是得到后主动放弃的理性,是站到过山顶之后主动选择山下的睿智。想要获得知识,很容易;想要获得智慧,很艰难。但是后者能够带来更多的惊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开悟之路

            本书的作者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 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 本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我在一天内读完,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古印度婆罗门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与好友歌文达展开了求道之旅。 孩提时代,悉达多与其他婆罗门一样,笃信众神,一天到晚忙着敬神献祭。青年时,悉达多转入沙门之道,探索苦行之路。然而这条道路也未使他获得宁静,活佛的教诲让他的挚友选择皈依,也使悉达多感到敬佩与叹服,但他不满足于教义,选择了重新入世。 他在世俗世界学习两性与商业,享受尘世之乐,然而时光流转,蓦然回首悉达多恍然发现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在陷入深深的绝望之后,悉达多幸又开悟,遇到了多年前载其过河的摆渡人,在与摆渡人与河流的学习中,最终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出世,入世,出世,再入世。悉达多兜兜转转的问道历程,像极了人类螺旋上升的前进之路。所谓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道理与智慧往往唯有自身经历过之后,才会深深的融入血液之中,成为自身的底层原则。 在不同的人生经历下读到不同的意境,古人诚不我欺。 从愚昧之山,到绝望之谷,再到开悟之坡,问道的过程总是辗转曲折。 成长的代价与成长的欢愉,也尽在于此。 本书整体打 9 分,推荐给对自我成长,哲学感兴趣的朋友们。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悉达多》有感

              《悉达多》的作者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悉达多是贵族婆罗门之子,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当过沙门,聆听过佛陀乔答摩传教,在繁华的大城市过富人的世俗生活,但这些最终使他厌倦自己,并打算在河边结束他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 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不可推毁的本性。书中写出了悉达多的终极感悟:“我从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体会到,罪孽、肉欲、财富、虚荣,绝望,让我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它与某个我所希望的、臆想的世界相比,与一种我凭空臆造的完美相比,而是听其自然,爱它,乐意从属于它。爱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看透这个世界,解释它、蔑视它,那大概是大思想家的事。而我所关心的只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它,不憎恨它以及我自己,能够怀着爱心、钦佩与敬畏来观察它,以及观察我自己和所有生物”。悉达多就是在经历绝望过后,他觉得世人的虚荣、贪心和可笑对于他已经失去了可笑之处,而是变得可理解、可爱甚至可敬了。所有这些欲望、所有这些简单、愚蠢但又极为强烈、极为活跃和顽固的欲望和贪心,人们为了这些而活着,为了这些而忙忙碌碌,四处奔波,吃无穷的苦,忍受无尽的烦恼,这些让他看到了生活,那种生机勃勃,那种坚不可推。他感悟到凡夫俗子在其他方面都与智者贤人不相上下,甚至远远胜于他们。整本书引人入胜,自然地将我们带入思考,即智慧到底是什么?人们长期探索的目标是什么?本书给我的感悟是:让心灵安宁与幸福的真正秘笈是爱、理解和接受这个世界,是认清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百年之约,遇见黑塞

                心理学鼻祖荣格赞叹:“读黑塞的书,像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灯塔的荣耀。” 这本书究竟有怎样的魅力,令无数人为此痴迷呢?它讲述的并非是佛陀的故事,而是我们千千万万寻常人的一生。如果你正被焦虑所裹挟、被迷茫所困扰,不妨跟随悉达多一起去探索。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小说的主人公悉达多是一位古印度婆罗门的贵族青年,拥有人们所羡慕的一切。他是父母和家族的荣耀,也是万千女性仰慕的青年才俊。所有人都热爱悉达多,可是他自己却并不快乐。他的内心悸动不安,始终为无法找到关于 “自我” 的答案而困惑不已。于是,悉达多决定放弃所拥有的一切,跟朋友乔文达一起加入苦行的沙门行列。在做沙门期间,他学会了诸多克己之法与修炼之道,战胜了饥饿、疼痛、焦渴和疲惫。但他发现苦行僧式的生活,只是对现实的逃避、对痛苦的暂时麻醉。犹豫彷徨之际,他遇到了世尊佛陀乔达摩。乔达摩已经功德圆满,达到了成千上万的婆罗门弟子正在苦苦追寻的境界。好友乔文达决定追随佛陀,而悉达多却选择独自走上了修行之路。他说:佛陀本身所经历和体验到的秘密,觉悟,智慧,是无法用教授给任何人的,所以我要继续走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解脱之路。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只能自己体悟。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破幻🆚落地 一味不二 🙏 深受鼓舞

                  弱者的哲学,強者的底气。英雄之旅,一味不二。字裡行间~領略勇猛精进的大丈夫气魄,品尝层出不穷的破幻与落地。阅读体验:六経注我会心一笑,全息同感安顿轻安。豁然开朗,鼓舞勇气。🐱又能带着柔软鲜活的心识,与无常的悲喜剧情们共处了。那就继续一起上路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是被 "听书" 解读吸引来的,书中的 "悉达多" 似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但又不完全相同;作为小说,内容绝对吸引人;值得推荐。本书中的 "悉达多",以他自己独有的方式探索、求知的过程。引用一下 "听书" 中的核心内容:第一是关于求知的境界的问题,第二是关于自我,或者说人生境界的问题。这个特立独行的求道者,一生的探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是选择出世的青年,抛弃一切,禁欲苦行;第二阶段,他是选择入世的中年人,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又再次抛弃一切,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第三阶段,他是一无所有的老人,在河边做了船夫,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安宁,顿悟成佛。无论求知还是做人,在这本书里,都是同一件事,都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险路。这是一个人从 "自我" 走向 "自性",从小我走向大我和天人合一的过程。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注定还会再读的书

                      🍀 悉达多主人公的名字虽然叫悉达多,但他并不是佛陀,他是个出生在波罗门家庭的凡人,在可以享受丰衣足食并被人尊敬的情况下,踏上找寻自我之路,并获得证悟。本书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首诗本书用德语完成,有个副标题,“一首印度的诗”。语言之优美,不言而喻。🌸 一段话作者借悉达多之口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想记住它:“事情并不取决于聪明不聪明。卡马斯瓦密和我一样聪明,然而他内心并没有一个避难处。他会的是另一套,而心智上只是一个幼童而已。大多数普通人,卡玛拉,都像一片片落叶,随风飘舞、旋转、摇摇晃晃,最后掉在地上。另外还有一些人,这些人为数很少,他们好似天上的星星,按照固定的轨道运行,没有任何风能够到达他们身边,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规律和自己的生活轨道。”🌈 再相逢这本黑塞的书,曾在美国的六十年代掀起热潮,有人读了十余遍。我初次打开这本书,记住了一种感觉,未来,还可能再次相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就是你的欲望,你的欲望就是你

                        描述了人生成长的三个阶段:叛逆的青春期;荷尔蒙和狂妄并存的青壮年期;幡然醒悟的中老年期。在每一个时期里,人生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以及基于这个理解所对应的欲望。欲望是个好事情么,欲望不是个好事情么?好像很难说得清。无悔就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微笑有慈悲 嘲笑存无知

                          读完让人若有所思 或是回应岁月风霜的觉察。。。电子书内容比听书更丰富 但听书有对原书提纲挈领的梗概 听完再看有一遍速读 一遍详读的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修行

                            这本书讲诉了僧人悉达多一生的故事:出世、入世、再到出世。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知识可以被讲诉教育,智慧却不行。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修行便是躬身其中,不断经历同时不断思考;所谓涅槃,只存在于词汇之中,像是一种指引,然而并不存在这样的终点。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我的身体里,衍生出完整的自我。这句话怪怪的,什么意思呢?

                              无论任何时代,对于一个个体而言,自我修炼的终极目标,都是成为一个智慧的、完整的人。悉达多,近乎用他的一生为我们展现:他的自我,从他的身体里,慢慢生长、演化出来,直到变的完整。知识可以被传授,但智慧不能 ——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智慧无法被传授,是因为 “智慧” 和 “完整的自我” 一样,需要一个漫长的滋养过程。而这本书就是要尝试,同时呈现出,一个人如何衍生出完整的自我和这背后的智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多次阅读,相信会有更多的精神能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黑塞的魔术

                                  《红楼梦》有 “假作真时真亦假” 的名声,黑塞声称也喜欢 “魔术”,其自传的结尾就是把自己变没了的镜头,艺术需要夸张吗?需要创造吗?不一定,艺术可能更需要打破一些东西。这其中就包括我们浑浑噩噩、呆着脸面对的现实。当然,如果达到了目的,艺术也将不成为艺术了…… 他们有个称呼,叫作哲学。一群残疾的人叫喊着,七手八脚肢解了一块被叫做哲学的天空,其中一块被郑重其事地唤做 “艺术哲学”。回到魔术这个话题,我不知道给一群魔术师讲瞎编出来的故事并获得好评是什么样的感觉,但我知道这个场景注定挂着滑稽的幕布。我们都在假象之中,或者说,无所不在的假象就是存在本身的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佛陀,除了涅槃重生

                                    1.《悉达多》里有一个完整的释迦摩尼,有至高无上精神的乔达摩佛陀,还有出生婆罗门的悉达多,一个经历苦行(青年)、世俗(中年)和摆渡(老年)人生,有同龄朋友也有长者朋友,有教他世俗之爱的父亲、女子和儿子的家园。这是只有知行合一的长者才能整合的佛陀的人生故事。2. 作者出生于基督新教家庭,经历了一次世界大战,看到战争痛苦下,无知者的精神疯癫。如是现代,佛陀亦是新教徒。宗教信仰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即便是起源于东方的佛陀还是起源于耶路撒冷的基督教。3. 宗教是人的信仰,人和世界是和谐统一为一体的,宗教的知行在教徒的修炼、教义布施、扶助弱势群体过程中合一。体验当下的觉知,注重当下的关系中的爱和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将佛教融于小说的书

                                      一个画家朋友告诉我,绘画与拍照片的区别是:去除了噪音。我很少看小说的,偶然读到这本小说,是写佛教的,故事中所有的转折都非常经典,是一本反复体味,扔有许多领悟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找到你自己

                                        终其一生,悉达多都在试图寻找自己。他用了各种方式:或离开富贵生活修行,或放浪形骸,最终 “回” 到了一条虽入世却出世的小船上。最后的他虽达观彻悟,但仍逃不出俗世,对儿子过分的关心。我想绝大多数人亦然,毕竟家人永远是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我” 在哪里?若你刻意去寻,哪里都找不到;但如果放下世俗之心慢慢品悟,哪里都是自我。悉达多虽敬重佛陀但却不认可他,不追随佛陀修行。这让我想起了《查拉斯特拉如是说》。不要轻信任何人,去寻找你自己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是场盛大的修行。

                                          有许多石头摸着像油或者肥皂,也有些像树叶、像沙子,每一块都和另一块有所差异,每一块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祈祷‘唵’,每一块都是婆罗门,却同时恰如其分地是石头,是滑溜溜或者油腻腻的石头,而我恰恰欢喜这一点,让我惊奇不已,让我顶礼膜拜。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