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7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了解中国制造业的优势

    本书主要讲述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中国有大量的人才储备优势,中国有最好的创新机制与环境。但也指出中国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读本书值得总结的几点:1、中国的优势在哪里呢?从全球创新生态体系的维度来看,我觉得优势更多应在我们的复杂产品的大规模开放制造能力;2、科技创新也是眼下中国面临的课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和企业要想维持竞争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持续不断地推进高质量的技术创新。3、创新效率” 的三个维度,为解答眼下中国面临的科技创新课题提供了切入口。这个宏观命题拆分为三个更为落地的小问题:第一,如何对接先进科技,提升创新的科技含量?第二,如何从产业侧支持创新,提高创新的成功率?第三,如何构建创新生态,让全世界的创新都到中国来,从而扩大中国创新的数量?4、科技企业发展的三阶段:       科技企业 1.0:量产;       科技企业 2.0:研发 + 量产       科技企业 3.0:科研 + 研发 + 量产;5、放眼全世界,只有中国解决了创新的量产难题,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支持复杂产品的大规模开放制造的国家。这源自中国制造业成长的独特背景。6、有大量受过教育的人口,他们经过培训后就是高质素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因此,在转移制造产业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把偏高端的制造甩到了中国,把简单产品的制造,比如制衣,甩到了其他第三世界国家。7、中国的高端产品外包制造能力是独步全球的,不光是第一,更是唯一。而且,这个能力不是一个可以搬来搬去、随时迁移的能力,它的经验门槛很高。8、创新区的四大要素:       第一,高校是创业项目的科技源头;        第二,大企业是创业人才的 “黄埔军校”;        第三,高密度的交流催生创业想法;       第四,产业园区提供创业环境;9、中国的创新区缺什么       目前,中国创新区最大的问题是各个元素之间相对孤立。       中国的现状是学术界的东西进不了产业界,产业界的信用状况也无法为学术界所知。我们扶持创业创新,建设产业园区,关键就是将这些要素穿起来,打造一个活的创新生态。10、中国制造支持全球创新       第一,中国的制造企业必须学会主动对接科技企业。       第二,中国的制造企业必须主动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       第三,中国的制造企业必须重视长期信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优势:抓住全球创新生态新机遇》

      作者在书中提出,科技创新的革命,是一个巨大的、人人都可以把握的机遇。如果我们大家一起帮助中国把握住这个机会,相信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不仅能够成为经济强国,更可以是科技强国、产业强国。这是中国借由我们自己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支持全球创新,进而支持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抓住全球创新生态新机遇

        这不是一本仅仅讲创新生态的书,而是教给你如何参与和融入科技创新生态,获得把握未来趋势的能力的书。本书率先从全球化和历史的宏观维度,系统梳理和阐述科技创新的发展轨迹,提出全球创新正进入生态时代。这是一场堪比 “工业革命” 的 “科技创新革命”。王煜全不仅对全球创新生态的基本逻辑和规律进行了科学分析与判断,更对中国产业侧创新的独特优势做了详细解析。中国制造是全球创新生态的控制点,将决定并引领全球创新的未来。阅读本书,你将获得理解科技创新的系统性思维,真正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掌握用科技和技术视角看世界的方法,抓住科技浪潮的新机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王老师有一点说的很好,美国靠科技,中国靠产业。但是如果美国依靠可以,使用 3D 打印,来完成整个产业的配套,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的窗口期就这几年了,趁着美国对我们的技术封锁,国家层面加大科技投入,整出一套自主的技术。这其实也挺难,但是不上不行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的未来在科技

            我们所熟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为社会的发展注入动力。科技的发展也需要有特定的制度、文化来孕育,中国未来科技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中国从改革开放走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要想成为世界大国主导世界规则制定必须在科技方面有所创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Made in China

              王煜全老师在书中提出从全球创新生态体系的维度来看,中国优势在于复杂产品的大规模开放制造能力。当然,其实仅看书名其实猜出大概,因为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一张名片,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机遇上来讲,我们赶上了全球科技创新的革命,再加上国内国际经济和政治上的一些影响,共同造就了中国当前的成就。当然也有人会讲,所谓的中国制造,其实只是处于科技创新低端、劳动力密集型的一些没有多少含金量的东西,其实这是对科技创新的一种误解。科技创新有自己的规律和链条,从科研、研发,到量产和市场。从整个链条上来讲,我们的确处于后端,但却不是大家认为的低端,在这个链条上,每一环都很重要并不可或缺。因为创新不仅要考虑质量,还要考虑成功率。创新技术能够被应用到大规模制造的产品中,并且这些产品能为消费者所接受,切切实实实现效率提升,才算成功。科技创新不是一个个体行为,而是一个个生态行为。有配套的协同研发、设计、营销、推广、品牌、客户服务;有共享办公室、人事、财务支持;有金融资本、政府培育、创新区环境要素等。所以不管处于创新点哪个环节,都不是简单的能够一蹴而就的纯体力劳动。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推荐!

                每一个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都应该关注这场科技创新的革命,因为它可以为每一个人带来机会。如果你还未开始关注这场革命,不妨从深入了解创新生态开始,建立起收集科技创新企业报道的习惯,学会分析科技的出处、企业的发展阶段、技术的核心优势和企业眼前的最大挑战。机会就是从这样的不断分析当中找到的。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期许」≠「事实」

                  0. 吸引我读这本书是因为标题「中国优势」和周其仁老师作的序。1. 但对「中国优势」的回应,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从全球创新生态体系的维度来看,中国优势是复杂产品的大规模开放制造能力。2. 而全书更大篇幅是王煜全老师对科技创新应该怎么做的个人经验总结。3. 比如「创新的系统化」,过去的科技创新往往是随机发生的个人行为,现在的科技创新则表现出一种系统性。4. 比如「拜杜法案」,被认为是美国创新独步天下的主要原因,甚至中国照搬也只是照猫画虎。5. 而这也是这本书比较矛盾的地方:好制度可以在任何地方生根发芽吗?6. 王煜全老师花了大量篇幅描述他对政府、企业、高校、市场的期许,这些是中国还不具备的「优势」,或者换句话说:这些「中国优势」里的建议和期许,换成其他国家,是否可以写成一本新书「X 国优势」。7. 「期许」≠「事实」,「中国创新建议」≠「中国优势」。我们都希望中国好,但不代表中国已经很好。8. 借用万维钢老师的一句话: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9. 本书实有启发,但是缺少科学写作的方法,更多的是王煜全老师个人经历的经验,所以如果要践行之,请慎重。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适合小白了解科技创新的科普读物

                    曾同学的简书评:王煜全《中国优势》推荐程度评分:7.5/10很奇妙,这本书是疫情前一个多月买的。疫情三年,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选书的时候一度感觉这本可能再不看就要过期了,中国还有优势吗?中国的优势还是书中的这些吗?我不太确定。而且我向来对 “中国吹” 是有些反感的,所以不太确定自己是不是喜欢书中的内容,但整体看下来,我觉得比我想象中要好不少。接下来重点说说收获吧:对于所谓的 “科技创新” 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可能是这本书最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了。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的非科技行业的普通人,它相当清晰的描述了 “科技创新” 的中间环节。这完全不是我们平常想象出来的:某个科学家有一个新发明,然后我们的生活就被改变了。其实如果读过那本《光电帝国》,看过爱迪生是如何把电送到千家万户中去的,就能够大致了解这个过程的曲折。书中描述的科技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高校(科研)—— 高校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和门类,并长时间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也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这个优势是任何地方都取代不了的。所以科技创新的源头一定是高校。第二步:企业家(研发)—— 这个企业家可以是高校的科研人员,他们近距离的接触科研成果,过程中很可能已经有了商业应用的想法;也可以是科技行业的其他企业家,他们更了解市场,更了解产业,更知道如何把科研成功产品化。第三步:企业(量产)—— 解决一个好产品如何能够在流水线上大规模、低价格、高质量的生产,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所谓的中国制造的优势,很大程度上也在这一步。而且这也是科技产品开始能够赚钱,能够稳定发展的关键步骤。第四步:市场(消费者)—— 产品的需要市场的认可,需要消费者的反馈,发现可以优化的部分,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才能够将科研成果从高校,最终拓展到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去。中国制造的优势究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灵活中国多年世界工厂的岗位,锻炼出了一整套非常有弹性的生产能力,而且是高科技的生产能力。一项技术被高校做出成果后,在研发阶段需要反复打磨、设计、打样…… 在量产阶段需要调整产品线,优化生产过程,还要更快的提高良品率。这个过程中,资金上投入很大,收获很小。而中国的制造业基础拥有能够用更少量的资金做到这一切的能力,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灵活。中国的产业聚集,集群效应明显,能够在很小的范围能找到,或者说生产出很多不同的零配件,且都可以做小规模少量的定制化,这可以给企业足够的试错空间。同时,由于多年给高科技产品的代工,中国在高科技制造方面的经验和制造专利的积累非常深厚,调整和改进的能力也更强。高科技制造和高科技研发一样,是可以成为优势产业的。书中有两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故事一:诺基亚当年作为手机老大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王牌的优势就是拥有一整条的设计产品生产链条,世界唯一,这让他能够保证自己在手机生产的过程中全部掌控利润。而后来的手机老大苹果则完全相反,没有任何零部件是苹果自己生产的,他自己只做研发,全部生产过程都外包出去,但同样能够获得最大的那部分利润。故事二:因为著名的卡脖子事件而被大众所熟知的阿斯麦,当初做 7 纳米芯片的时候,穷困潦倒险些破产,度过危机的原因是收到了一笔 52 亿美元的投资,这才支撑他们在十年后做出了第一台极紫外光刻机(EUV),而这 52 亿美元的投资,来自三星、台积电和因特尔。所以今天他们设计的芯片还能够自由生产,而华为即使设计出来了,也产不出来。书中还有很多关于中国想要在未来科技创新领域保持优势不掉队,甚至实现反超的想法和建议,也都非常值得一看。比如为什么我们应该加速推动中国的《拜杜法案》;中国对于科技行业的补贴应该如何进行;为什么中国制造更应该关注的问题是 “造什么” 而不是 “怎么造” 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有非常有意思的看法。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非常适合初入科技行业的新人,和我这样对于科研、产业等内容完全没有概念的小白用户阅读,能够很系统的大致了解这个世界上的科技创新落到日常生活中究竟要经历什么,而中国又处在这个过程中的哪个环节,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推荐阅读。但缺点也很明显,这本书可能过于小白没有讲到产业内部的信息,提供的看法、结论和一些论断也都缺乏具体的数据和论证过程来支持,算不上是一本严谨的著作,更多的是科普向的内容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的优势在哪里?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675 本《中国优势》现在跨国企业的形成时间比起以往的百年老店已经大大缩短了,它仍然需要漫长的等待。一般来说,企业的第一个 10 年是孵化期,第二个 10 年是市场期,第三个 10 年才是成熟期。一家企业基本上要 30~40 年的时间,才有可能从初创企业成长为所属行业的领军企业。目前,仍有很多科技企业的潜力没有被充分认识。中国的优势在哪里呢?从全球创新生态体系的维度来看,我觉得优势更多应在我们的复杂产品的大规模开放制造能力。这是中国在过去 40 年的时间里练就的本领,是我们可以支持和加速全球科技创新的长板。至于如何有效地支持全球创新,这是个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家共同思考。创新有一个悖论,就是当创新的质量提高时,创新的难度会大大增加,创新很容易失败。所以,创新不光要考虑质量,还要保证成功率。怎么才算成功?创新技术能够被应用于大规模制造的产品中,并且这些产品能为消费者所接受,切实实现效率的提升,这样才算真的成功。包括美国在内,全世界多数国家的短板在于缺乏开放的大规模制造业,不能有效支持高科技创新企业。“未来中国的科技创新该怎么做” 这个宏观命题拆分为三个更为落地的小问题:第一,如何对接先进科技,提升创新的科技含量?第二,如何从产业侧支持创新,提高创新的成功率?第三,如何构建创新生态,让全世界的创新都到中国来,从而扩大中国创新的数量?在科技创新背后有一个强大的规律在起作用。总结下来,包含以下四个环节:科研 — 研发 — 量产 — 市场。科技创新演变到今天,已不再是偶然发现的产物,而是一个完整的链条:高校的科研成果转移到创业企业,企业经过 5~8 年的研发,做出可以实际应用的产品,再经过流水线上的大规模量产,以能够被消费者接受的价格推向市场。中国真正需要的是基于发明专利的硬科技创新。麻省理工学院创新计划(MIT Innovation Initiative)的一项报告在研究了美国 15 个州 1988—2014 年的初创企业后发现:拥有专利的初创企业成功的可能性,是没有专利的初创企业的 35 倍。而硬科技创新的源头,就在高校。从高校的实验室转移先进专利技术这件事已经发生,美国有上万家企业专门做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它们是今天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如今,美国是世界上高等学校技术转让最成功的国家之一,高等学校创造的科技成果正被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现实产品。从科研成果被验证到产品上市,中间往往需要 5~8 年的研发周期和上千万美元的研发投入。这个阶段研发的主体是企业家,而不是科学家。因为科学家的任务和专长是研究,而不是产业化,也不是创办企业。事实上,科学家的责任在申请了技术专利之后就完成了,他们会转向新的课题,研究新的领域。从专利转化为产品是企业家要做的事。如果没有企业家将技术转化成产品,科学家的研究只能被束之高阁。如果说,研发解决的是如何创造出一个产品的问题,那么量产解决的则是如何用流水线造出大规模、低价格、高质量产品的问题。只有实现量产,企业才有赢利的可能。事实上,量产需要的投入极其庞大 —— 建厂房、买设备、招工人。这很可能是一笔沉没成本,一旦投入,就再也无法收回。所以,资本的态度会非常谨慎。“端到端的创新”:开端在高校科研,终端则是市场。用户不是被动的消费者,而是创新的参与者。他们参与创新、推动创新,不断发现新的应用,使创新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覆盖到更大的市场。只有经历了用户对产品的应用和改进,创新才算完成一个闭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百姓眼里的优势中国

                        最近刷的关于中国方向的各种书里,有王志纲老师的国内战略思维,也有王煜全老师的国际全球思维,一个由内向外看,一个由外向内看,视角不同,内容自然不同。王煜全老师说中国要” 招商引智 “,要” 智创 “,” 智研 “,” 智产 “,” 智市 “,是 “智 +” 的时代。“中国特色” 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从读书至今,依然赫赫有名,也印证了老一辈所说的 -- 在河边摸着摸着,路就出来了。在看书之前,我一直有个疑问,时至今日,中国明明如此强大,甚至这两年的疫情,都足够把中国作为代名词,但对外公布中国时,还是处于发展中国家?王煜全给了其中一个理由:中国能 “产”,能 “学”,但是 “创” 不行。 简而言之,我们强于 1 到 10000,但弱于 0 到 1。王煜全说,在未来,中国更上一层楼,是政民共进的结果,需要政的协调和牵引,也需要民的勇敢和担当。好想来一句:复兴华夏,未来可期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是王煜全老师已多年对科技产业的研究、观察、投资的成果。给我们介绍了当今科技创新发展的阶段是新生态文明,为中国 “怎样才能培养出一千个乔布斯” 提供了思路。讲述高校、创新企业、制造业、市场在这个产业链中的位置。也分析了中国在这个产业链的核心优势是中国的制造业,能为全球科技创新企业解决量产难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企业要摆脱传统的来料加工模式,改变给别人打工的地位,关键就是要把与国外企业的合作提前,在它们还没有成为超级大企业的时候先建立合作。如果这些企业已经成了苹果公司、特斯拉,中国的合作方最多只是做代工;如果在它们刚刚研发成功,需要资产、制造能力和市场的时候开始合作,中国企业的地位就不是代工厂,而是它们非常重要,甚至最为重要的合作伙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技改变生活,布局决定生态

                              王老师从创新生态中的四个步骤科研,研发,量产,上市角度深刻阐述我们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结合长板对接长板,有效利用自身优势,宏观政策调控和围观信用对接,让中国和世界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此书我一周读完,读完后对趋势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后面看相关报道以哪个角度来分析,以及我们个人的工作生活要符合这种趋势,受益匪浅,谢谢王老师的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为什么有优势?V1

                                2021 年 5 月 1 日晚逛中信书店,买吴军老师《信息传》的时候,朋友推荐这本,出于礼貌,买了一本,5 月 3 日就看完了《信息传》,这本也慢慢在翻,越看越觉得有意思,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中国为什么有优势?中国现在是制造业第一强国,这个意味着什么?1. 双向的拜杜法案:对高校将专利所有权和商业权分离,出让商业权的同时可以继续研发;对于接受转让的创业公司,3 年内不能研发出产品就会收回商业权,从两个方向保证科研转化。2. 开放的制造业系统,可以满足初创公司的小规模制造需求。3. 招商引资向招商引资转变:我们的工业园用尽优惠条件吸引 500 强落户,为什么不吸引科技企业,然后让 TA 变成 500 强。4. 制造业企业以制造能力入股科技企业,双方绑定,共同成长。5. 全球创新 + 中国制造 + 香港上市,给予高估值,打造中国科技制造生态。6. 中国制造业企业评级体系,打造制造企业信用评级,让全球科技更加便利对接中国制造。王煜全老师情怀和功力集中体现的一本书。2021 年 5 月 28 日 11:57 读完。#2021 第 18 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的优势在哪里呢?从全球创新生态体系的维度来看,我觉得优势更多应在我们的复杂产品的大规模开放制造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优势在哪里?

                                    《中国优势》从全球化和历史的宏观维度出发,系统梳理和阐述了科技创新的发展轨迹,并提出全球创新正进入生态时代的观点,这是一场堪比 “工业革命” 的 “科技创新革命”。王煜全老师在书中对全球创新生态的基本逻辑和规律进行了科学分析与判断,并详细解析了中国产业侧创新的独特优势。他指出,中国制造是全球创新生态的控制点,将决定并引领全球创新的未来。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观念中对于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质疑,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在书中详细解析了中国在全球创新生态中的独特优势,这些优势主要包括:1. 制造优势:王煜全认为中国制造是全球创新生态的控制点。中国的制造能力和产业链配套为创新产品的产业化提供了强大支持。这种制造优势不仅体现在成本效益和规模效应上,还体现在快速响应市场和产品迭代的能力上。2. 市场优势: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为创新产品提供了丰富的试验场。市场用户的需求和反馈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企业可以在中国市场中快速验证和改进产品,从而加速创新过程。3. 政策优势:中国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和引进等。这些政策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了科技创新生态的发展。4. 人才优势: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投入的增加,中国在培养和吸引科技创新人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5. 生态系统优势: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包括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资本、支持机构等多个方面。这些参与者之间的协同作用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6. 文化优势:中国的创新文化正在逐步形成,鼓励试错、包容失败的氛围逐渐增强。这种文化为创新提供了更加宽容的社会环境。王煜全老师在书中强调,中国的这些独特优势使其成为全球创新生态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将决定并引领全球创新的未来。通过深入分析这些优势,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在全球创新生态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掌握在全球化 4.0 时代中抓住科技浪潮新机会的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强烈推荐!

                                      #Project / 知识输出 / 学习感悟 / 书评最近阅读了王煜全老师的书《中国优势:抓住全球创新生态新机遇》,和大家分享下:・这本书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是:目前中国独一无二的优势是,复杂产品的大规模开放制造能力。・创新的四个环节:科研 — 研发 — 量产 — 市场。(1)科研:创新的源头是高校(2)研发: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3)量产:创新的成败看量产(4)市场:创新的本质是有巨大的市场覆盖・科技企业发展的三阶段:(1)科技企业 1.0:量产(2)科技企业 2.0:研发 + 量产(3)科技企业 3.0:科研 + 研发 + 量产・美国是从 1980 年通过了《拜杜法案》。《拜杜法案》规定,专利的所有权属于高校,高校可以向企业授予专利的独家商业权益。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专利的所有权和商业开发权是分开的,高校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将独家商业开发权转让给企业后,知识产权仍然归高校所有,教授可以继续做科学研究。・王老师认为将来可能威胁到中国制造地位的三种技术:(1)小批量生产的网络平台,它可以实现设计和生产的开放式对接。(2)一种可编程的协作机器人,它比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更具弹性(3)3D 打印;・王老师认为应该培养大批科技企业家,帮忙将高校中教授的专利技术转化为产品,不应该鼓励教授和科学家去创业,术业有专攻,那样子创新的转化效率会很低。・中国如何迈向科技强国?王老师认为:(1)必须继承全球商业文化,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必须对创新的价值给予充分的认同,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超越。(2)不要在现有技术上进行争夺,而是要在下一轮有希望的领域取得突破(3)不要在吸引大企业建厂上进行争夺,而要在吸引小企业落户上实现突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怎样在制造业产业生态中抓住关键环节

                                        王煜全老师的课程值得深入学习了解。中国的崛起有赖于发展高端制造业。有赖于深化并主导全球化产业分工合作。有赖于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工程制造应用生态能力。未来可期!共同努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长板理论

                                          很有启发,如何把自己的长板和别人长板结合起来发挥最大优势。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