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Love is life
有幸读过三本简史,《时间简史》,《人类简史》,《空间简史》。从建华的角度来看《时间简史》有些晦涩难明,有一定的阅读门槛。这本《史蒂芬。霍金:友谊与物理学的回忆》我本以为以霍金的写作风格,又是一本高门槛书籍,但建华阅读之后,深刻感受到精神世界的强大是如何一点点的造就,人的潜力又是如何一点点被无限放大,1959 年,霍金 17 岁考上了牛津大学,然而在大学期间霍金本身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学生,在神人辈出的常青藤之中,也是属于一般的存在。因为在 1962 年,20 岁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物理学博士的时候,由于物理学成绩赶不上其他物理正常升学的学生,而差点遭遇到退学,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由于经常摔倒受伤,于是去到医院做切片检查的时候被确诊为 ALS,也就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而这个时间就是 1963 年,他 21 岁。而这个病症一旦发作,一般是 2-5 年内死亡,5% 的几率活到 20 年或以上,也就是说他知道自己病症且发作的那一刹那,就判断自身命不久矣,最后会窒息死亡。而这个时候他消沉了一年多,每天都在与死亡做思想斗争,关在房间里面听瓦格纳的音乐,因为他相信这个歌曲能够带给他力量,最后明白他只能二选一,要么归宿到亡者的牢笼,要么找到他能发挥作用的精神世界。当人类陷入绝望之时,一般都会寻找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想作为精神世界的归宿,也就是宗教。而霍金却决定完成他应该完成的博士学位,而当他开始认真去做这件事的时候,他发现他喜欢上了物理。在身体肌肉群不断萎缩的最后,霍金一分钟只能说 5-6 个字,因为全部的文字都要靠那个脸上特殊的仪器才能进行输出,让我觉得佩服的点在于,霍金这样的人生,居然有一个相互守护的妻子,并且生育了三个孩子,虽然一起生活三十多年,最后还是分开了,但是这并不影响爱情的付出。有一个细节,让我对牛津大学有点特殊的看法,由于霍金本人全身上下只有面部可以活动,这就导致了炎热的夏季霍金无法进行有效的身体调节,所以他其实很需要一个空调来帮助自己维持身体机能,于是他本人申请自费安装一个空调,但是牛津大学不允许,理由就是因为其他学院的教授都没有,所以你也不允许安装,建华认为在这点上,英国的学术界看中的是整体公平,而非个体的单独性。 而霍金专心物理学研究的时候,在他 24 岁的时候,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膨胀宇宙的性质》,这个时候他居然就用彭博斯的理论及爱因斯坦的公示就推导出了当时无法观测的黑洞,以及推导出明确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而这个发现仅仅用了三年,接着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也就是 1972 年,他推导出黑洞力学理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推导就知道了当两个黑洞相撞会发生什么事情,而这些观测的实现一直到人类 2019 年才得以实现观测,理论超前 40 年以上!这就为人类能够长远的宇宙探索以及空间认知提供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可能有人不太理解这代表着什么,感觉会十分遥远,哥白尼的发现引导了牛顿,从而发现了力学,力学的认知从而引导了科学的变革。而如今的量子力学的所有认知都来自于物理学不断的延伸,尽管人类对于量子力学还仅仅知晓表面,而量子的力学的最为根本的表现就是人类的计算能力将会呈几何倍数的增长,这代表着人类文明将会实现质的跨越。以一个非常肤浅的比喻来说,那就是现在任何中产阶级的生活质量都基本过得比古时候皇帝要好,而这个的本质就是就是人类文明的差距。最让我惊讶的还是在于支撑霍金学术研究的动力,我以为学术的无尽探索才是霍金这类人永恒的动力,但是通过霍金本人的描述才知道,真正支撑霍金的是爱,因为作者曾经有一次问霍金:“物理学是不是你的生命”,霍金表达否定,打了一行字:“Love is life”,而最后一次见面的下午,作者问他,众多发现的成就和创造之中,哪一项是他最为满意的,思考几分钟之后,他才回答:“我的孩子们”。人类一生何其短暂又极其渺小,当一个人每时每刻都与死亡近在咫尺之时,永远都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而信仰作为武器必须时刻紧握,因为放弃就意味着死神的镰刀悄然来袭,他一直都相信,那些爱他的人所爱的是他这个人,而非他的金钱或名声,他相信,只要他继续活下去,他每天获得的回报,将抵消并超过他每晚都必须忍受无休止的痛苦睡眠惩罚,以及被迫让别人用勺子喂他吃饭,亦或是给他洗澡的羞耻感。我认为死亡对他来说不过是个早已准备好的仪式,他在用他艰难的一生去激励着那些看清生活苦难却仍然奋斗的勇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