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天安门北面的明清时期宫殿群以及南面的庞大建筑里,人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帝制的北京(终于 1911 年清王朝被推翻)与社会主义的北京(始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虽然遗迹林立,但是民国北京 —— 作为本书主题的这座过渡性城市,却越来越难以寻迹。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面,一块汉白玉浮雕上刻着 1919 年在天安门外爆发的五四运动学生抗议的场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讲述了 1920 年代北京商会领袖的斗争,还提到了 1929 年电车风潮前,北京的老百姓怎么组织工会,发起集会活动。这些内容可以帮助你了解电车风潮发生的历史背景。在书的结尾,作者史谦德还套用西方的政治学理论,对中国的城市政治进行了分析。这部分的内容比较学术化,作者的分析是否得当,这也见仁见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首都不再是首都后,首都百姓的生活会变的如何?

        我今天才想到,原来北京曾经有那么几十年并不是中国的首都,那么首都百姓的生活变成啥样了呢?由于明清两朝,北京城一直是我国的都城。而 49 年新中国建立后,北平又恢复成了北京城,又成为了新中国的首都。所以,总是给我们这些中国人一个错觉,似乎北京一直是首都呢。可是从 1924 年,张作霖被蒋介石北伐驱赶出北京,随后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再到 49 年解放,虽然一直还是世界瞩目的大城市,可却已经不再是首都了。这段时间也长达 25 年啊。这 25 年,再加上 1911 年宣统退位,北洋军阀走马灯似的占领北京城,四十多年的非首都地位,对于生活在老北京的老百姓究竟是怎样的感受呢?北洋军阀通知时期的北平城,人口 100 万。其中黄包车夫 6 万,再加上他们的家属,占到了北京人口的十分之一都多。这是多大的一股力量啊。难怪,老舍先生居然以一个黄包车夫作为主角写了一部小说。实在是不容小觑啊。但是这本书写的可不仅仅是北京的黄包车夫。还有北京城的巡警制度,电车工人,以及当时此起彼伏的罢工运动。我们都知道,当时以为有轨电车抢了黄包车夫的生意,最终导致黄包车夫把有轨电车推翻了,堵在了路上,形成了拥堵,也被记录下来黄包车夫破坏有轨电车的实例,为后各种新技术普及收到老的既得利益者的阻碍,当做反面教材。然后声称科技的发展是不能阻挡的。可事情的真像真是这样吗?除了一些主路外,北京城大量的胡同和小路还都是黄包车的天下啊。北京那时候的地面可都是水和泥组成的路啊,看看龙须沟里的那条臭狗和两侧的路,稍微体面一点的中产阶级,为了避免大褂弄脏,一定是要叫黄包车的。其实并不存在竞争啊。其次,我刚才说了那叫六万人啊。没有滴滴时,北京的出租车也只有六万辆。可现在的北京城可是两千多万人口。要按同比增长,翻了 20 倍啊。在民智未开,文盲遍地的旧中国,还是 1924 年左右的时候,我党刚刚三岁,是谁有力量,有能力把这么多人组织起来,有预谋的罢工呢?这么一想,事情是不是没有想得那么简单了?读读这本书吧。随着阅读的增加,我现在看历史已经不再拘泥于王侯将相了,我更喜欢从我们这些平民百姓的视角来看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北京的人力车夫》

          《北京的人力车夫》本书总结如下:首先,北京的人力车夫这个行业。从清末到 1920 年代,北京的道路泥泞,又有大量乘客需要体面地出行,人力车行业应运而生。北京的人力车夫主要是旗人、农民和其他行业的穷人。拉车挣的钱并不多,只够维持温饱。说完了这些基本的情况,我们从人力车夫群体稍微往外延伸,讲到了和人力车夫打交道的三类人:车厂的主人、乘客和警察。到这里,我们的视野已经扩展到了人力车夫附近的小社会。最后,我们进一步延伸到一个更大的话题,通过 1929 年的电车风潮,透视了民国时期北京社会的政治风云。这本书里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内容,比如,作者讲述了 1920 年代北京商会领袖的斗争,还提到了 1929 年电车风潮前,北京的老百姓怎么组织工会,发起集会活动。这些内容可以帮助你了解电车风潮发生的历史背景。在书的结尾,作者史谦德还套用西方的政治学理论,对中国的城市政治进行了分析。这部分的内容比较学术化,作者的分析是否得当,这也见仁见智。感兴趣的话,你可以找来原书,自己读一读。本书的最后,抛开复杂的学理,简单地说一说,今天的人能从这段历史中得到什么启发。“得到” 的贾行家老师在他的课程《贾行家说老舍》里也分析过北京的人力车夫。他有个结论,我认为是很准确的。他说,北京的人力车夫,陷入了经济学上所谓的 “路径依赖”。也就是说,他们察觉不到,有轨电车的出现是不可逆的时代趋势,也不明白自己的行业终将被更现代的交通工具取代。他们对政治时局的认识就更加有限了。由于信息闭塞,在 1929 年,他们走上街头,捣毁电车,自认为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殊不知,他们卷入的,其实是一场和自己无关的政党内斗。贾老师总结说,越是渺小的个体,越需要关注时代的风向。的确,这是当年人力车夫们的教训,也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引以为戒。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