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6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与自己和解,与外界共情

    生活总是烦恼与快乐并存,可怕的不是我们感知不到幸福,而是无法正确的做回自己,生活总是掌声和嘲讽共享,可悲的不是我们掌控不了自己,而是无法清晰的表达感受,生活总是自卑和优越同在,可惜的不是我们收获不到回报,而是无法准确的面对非议,生活总是羡慕和嫉妒随行,可笑的不是我们确认不了优势,而是无法坦然的接受现状。我们会受伤的原因在于:1⃣️心理边界的模糊我们之所以会受伤,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对于自身心理边界的模糊,以至于别人频繁的侵犯自己的边界而不自知。总是一边笑脸相迎,一边暗自神伤。没有自我边界意识的人,会固守在自己的认知里,认为对别人好,就能换回别人同等的爱和回报。殊不知,当自我付出与渴求的回报不对等时,又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自我责怪中。正确的方式就是要确立边界,即做到不越过别人的界限,也不让别人踩过线,追求自我的意义,让自我的价值被看见。真正的力量,真正的自我强大,其实都是因为被看见。2⃣️把别人的期待当作自己努力的方向我们多少时候都是活在他人的期待里,因为不想关系恶化,矛盾被放大,所以我们小心翼翼的伪装着自己,然而,长此以往下去,我们会变得神形俱裂,失去了自我的本色。如果我们在期待中作出抵抗,愤恨就会随之而来。那么正确的方法是:🚩不要活在他人期待的世界里,少做超出能力和不能管控风险的承诺,将对方的期待降低一点,然后行动时尽自己的全力,以求可以超出既定的预期。🚩不要对他人有过高的期望和依赖,任何时候都要尽心尽力对待自己所遭遇的苦难,因为在帮忙这件事情上,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3⃣️过分自恋导致看不清问题的真相🚩自恋的成因:教育理念的错位、明星文化的泛滥、社交媒体的诱惑以及宽松的信贷政策。🚩教育理念的错位:"过度反馈",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过分的溺爱和鼓励。🚩社交媒体的诱惑:潜意识提高自恋程度。走出自恋,意味着才能展现本真的自我,如果一直在过分自恋,就会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凡事遵从我以为而忽略了真实的处境。因此,如何看待外界与自己的关系和对自我边界的把控,才是我们不受伤的关键。4⃣️写在最后不要用外界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自主才是我们最好的掌控。—— 生活中我们不必看轻自己,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活在外界的期待里,而是要勇敢的表现自己,对于外界的约束,能够懂得课题分离,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不要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释怀才是我们最好的归宿。—— 生活中出现不顺心的事情,不要心怀不满、怨气冲天,也不必耿耿于怀、一蹶不振,是福是祸都得面对,是好是坏都会过去。不要被过往的遗憾所束手束脚,淡忘才是我们最好的安慰。—— 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如意,我们没有必要活在过去的遗憾里,走出来,学会淡忘,才能让我们记忆深刻,分清自己真正想要的和想去弥补的。不要用曾经的辉煌来麻痹自己,勤勉才是我们最好的诠释。—— 生活中有很多的重要时刻让我们光彩夺目,重要的是你能否正确看待,不局限在过去,而是用勤勉精进选择继续修行,让自己时刻闪耀内心。

      4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真正的关心,就是爱。真正的理解与接纳能唤醒生命能量,将死能量转化为生能量,让被忽视的存在重新获得力量。别总盯着缺点,多看看对方的好。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人需要被看见。你注意到朋友最近总叹气,问一句你最近是不是有心事啊,比说别矫情温暖一万倍。2. 生能量是热情与创造,死能量是冷漠与毁灭。正能量让人发光,负能量让人摆烂。生命能量的流动决定心灵状态,允许生命能量被看见,才能滋养成长;压抑则将其推入黑暗。热情和创造力像阳光,能照亮生活;但总泼冷水、翻旧账,会把日子过得像一潭死水。3. 事件不决定感受,对事件的解读才决定感受。痛苦源于认知而非事实,直面并重构思维,才能打破情绪枷锁。事儿是死的,人是活的,你怎么想,决定你多难受。痛苦往往是你自己吓自己。同样半杯水,有人觉得只剩半杯,有人觉得还有半杯,脑子转个弯,痛苦少一半。4. 别躲别逃,面对现实才能好起来。拥抱人生的黑夜,直面而非逃避创伤,才是自我救赎的开始。真相的光终会照亮黑暗。就像伤口化脓了必须清创,越怕疼越拖着,反而烂得更深。敢直面问题,才是真勇敢。5. 健康的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也行。真正的强大源于无条件爱自己与爱人,既不陷入自恋暴怒,也不坠入卑微讨好,让生命在平等中舒展。你棒我也棒,互相捧场不较劲,健康的关系不是比谁更牛,而是你自信发光,我也为自己骄傲,咱俩互相搭台不拆台。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爱,是生命的基础

        武志红老师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社会案例分析,一边看一边感受着这些人物的心里感受,细致入微,看完心里涩涩发抖,原来,在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心理上 “奇形怪状” 的人,案例中那些深入的心理问题分析,让我有很强的代入感,深深的触动着我的心,并多次默默流泪。(或许为自己也或许是为到的那个人??)人类的心里疾病似乎和身体疾病有些高度的相似之处在每个人的身体里,原本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癌细胞,有些人先天基因遗传的比较好,有着良好的健康体质,家长本身生活习惯,食物充足,饮食上比较健康,所以会比较长寿,面容较好;身体在面对劳累或者过度的压力时,抵抗能力和快速反弹的能力也会比较强,成功的几率也大。而有一部分人从小都有温饱问题,营养问题直接带来的就是精神的严重缺失,先天不足造成在长大后身体体弱多病的几率也会比较高,人们都说 “久病成医”,如果能有这种恒心,努力去改善自身的健康问题,也是可逆的,在时间上也是越早越好,在身体机能代谢各方面比较旺盛的时候,发现问题是最好的。爱,是我们精神上的粮食有些人一出生就一个好的家庭环境,而有些人的家庭是破败不堪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上,单亲家庭很多,社会的压力造成留守儿童的比例很大,从小没有得到过心灵上的滋养,不懂得爱,没有爱的能力,甚至没有能力突破这些问题,在心理上造成的疾病也就越来越深,而这种问题更难以解决,精神上的问题大多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或者即使有,在比较严重的时候是没有自知能力的,并且往往也是不被大家所重视的,在热点上,精神疾病更大于身体疾病的严重性相反,那些从小被爱包围的孩子,享受着温柔而坚定的爱,会相对有一个比较健康的身心。书中提到的几个:溺爱、过度关注,赋予过高期望的爱则是不健康的爱。无论是饮食还是精神问题上,都遵从: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毫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非常可怕的情感的缺失。人之所以有林林总总的心理问题,根源在于精神的失调,精神的失调,又在于最基本的情感缺失,人在最初的几年,有稳定的情感养育是终身精神营养的源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1. 语言很重要,人类一个重要的学习,是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体验,但仍然得知道,体验是第一位的,而语言学习是第二位的,并且两者的分量完全不是一个级数的。2. 试试在某些时刻,在你珍惜的人面前,全神贯注地在一起,用你的全部身心,去听对方讲话。3. 梦到自己在一个粘稠的、像糖浆一样的液体中游泳,但液体的粘度太大,手脚像被绑住一样难以伸展,以至于都像是慢动作。 大概率是妈妈不愿意放手让孩子离家,妈妈把孩子当唯一。 他们会对妈妈,或者被他们投射妈妈的人,如伴侣、孩子或领导,保持着极大的忠诚。 也会发展出自己意识不到的防御方式,阻挡任何人进入他们的心。4. 从家族中传承的问题关系模式和创伤,我们往往从自己父母那里学来的是亲密关系中的互相伤害、忽视和抛弃。然后再把这种模式认同下来,继续在自己的家庭中,在和自己孩子的关系中重演悲剧。这种复制真是简单到 ——“除了伤害孩子,我不会别的方式,即便知道这样不好,甚至因为自己曾经被伤害而痛恨这种方式,但不知不觉中自己也由受害者成为最痛恨的加害者,而伤害的对象正是自己最爱的孩子。” 唯有表达真实的情感,才有机会成为自己。5. 真正健康的心态是,坦然承认自己的心理问题。6. 其实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虚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按照我们的设想运行,自己的意志不会受到挑战,一切完美无缺。7. 一般性的本我,有一般性的超我管着,而全能自恋性的本我,就会有绝对禁止性的超我管着。婴儿处于全能自恋中问题不大,因为没什么破坏力,而成年人如果常被全能自恋和自恋性暴怒支配,那么,他们很容易被关到监狱里。监狱系统背后的权力体系,就是人类制造的绝对禁止性超我。8. 自恋性暴怒者的逻辑如下: 任何不如意,都是在挑战我的自恋。 任何不如意,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的,都有主观恶意动机在。 有主观恶意动机者,必须向我道歉。 否则,我就灭了你,或者灭了我自己。9. 对于容易暴怒的人最关键的是,他需要看到,并没有谁在恶意对待他,他的暴怒,来自神一般的自恋受到挑战,他内心的黑暗,是由此而来的。10. 在处理 “我与自己” 的关系时,如果我们不以自己为圆心,我们就不能 “成为自己”;在处理 “我与别人” 的亲密关系时,如果我们不能爱别人,我们就不可能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11. 恋爱中,双方都会自然而然地变回孩子,彼此将对方视为父母。如果两人都是 “好父母”,彼此给予无条件的爱与关注,那么 “孩子” 就会在这次恋爱中长大,最终得以从人格上告别原来的家庭,成为真正的成年人。12. 无条件地爱自己,可以让我们远离 “我不行” 的惶恐,让我们可以理解并接受自己,在做个人决定时以自己为圆心,而不是以别人为圆心。无条件地爱别人,可以让我们理解并接受别人,在关系中不陷入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让我们真正地和别人和谐相处。13. 有些父母爱孩子爱到令孩子没有一点个人空间,有些恋人则以爱的名义伤害对方。他们都会说 “爱”,但他们的关系实际上是 “我与它” 的关系,对方只是他们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14. 霍纳由此提出女性有恐惧成功的倾向,原因在于社会和家庭给她的定位是柔弱的、被保护的、不抛头露面的,所以成功就意味着对这种性别角色定位的挑战和背叛。15. 一个人的世界,可以分成两部分: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两个领域都有各自的核心规则,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当然最好是我说了算;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即我尊重你的本真。16. 珍惜规则,实际就是 “我与你” 的关系。我不控制你,更不忍将我的各种知识和本领使用在你身上。我只想,让那个带着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17. 共生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剥削。18. 界限,就是 “我的” 和 “你的” 是分得很清楚的。这是 “我的” 家,“我的” 财产,而不是 “我们的”。对待非亲人的界限感!19. 共生,指两个人无法离开彼此,他们之间或许会有很多痛苦甚至仇恨,但两个人就是无法离开,而要紧密地、病态地纠缠到一起。20. 每个人都想在关系中寻找价值感。21. 从根本上,每个人都想做自己,所谓做自己,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生命的意义。22. 尊重你的自由意志,尊重对方的自由意志。23. 中山大学教授刘小枫:人在道德上根本就是一个瞎子,怎么可能为另一个人做道德指引?24. 有没有爱的能力,不是自由意志的结果,而是由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所决定的。25. 婚姻市场理论:婚姻是一个市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婚姻市场价值,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婚姻市场价值去找与自己价值相当的配偶。26. 一个健康的人,“内在的小孩” 会不断成长,不断地自己解决难题,并最终爱上自己的力量,也爱上这个探索的过程。这样一来,在做一件他喜爱的事情时,他会产生天然的快感,这种天然的快感就成为最原始的动力,驱使他自然而然地投入,自然而然地努力。并且,他这样做的时候,是非常灵活、有创造力的。27. 为了保护自尊和面子,而替换发愁的内容,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事情。28. 一个人如果习惯用心理防御的手段去处理问题,结果反而会加重自己的心理痛苦。29. 关系,是生命最本质的渴求。不管一个人自诩多么强大,没有关系,尤其是没有亲密关系,这个人的内心一定会出现问题。30. 性是对关系的渴望,性的模式则是对关系的模式的重复。31. 孩子越小,越需要稳定有质量的爱,不断地变换养育者,对他们是一种很大的折磨。32. 可能每个地方都有这样一种主流思维 —— 挣钱胜于带孩子,面子胜于家庭温暖。33. 真正自信的基础,是爱;而自卑的基础,是爱的匮乏。虽然条件不好也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卑,但这远不如爱的匮乏危害大。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走出童年,走向独立!又一本书读完了,下一本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原生家庭。。。

              学了心理学,我明白,真正自信的基础,是爱;而自卑的基础,是爱的匮乏。虽然条件不好也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卑,但这远不如爱的匮乏危害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高质量的爱,对人生最珍贵的原始积累。

                高质量的爱和陪伴,是人生最珍贵的原始积累,无法弥补,不可缺席,爱一个孩子,就多多陪伴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所有人都渴望被看见,是因为爱

                  武志红老师的这本书还是为我解答了一些可能性。唯一健康的人际模式是自爱又爱别人。自爱不够就只能渴望别人爱自己,而别人不是自己可控的。不被爱后就无法平衡自己内心的天平,也就失去了自我。真正自信的基础是爱,而自卑的基础是爱的匮乏。充分被爱包围就能让人自信,而自卑刚好相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二本

                    这是读武老师的第二本书了,老师的这种写作方式给我个人的感觉是代入感很强,看到有些故事真的是感同身受,很受启发,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心理学知识,后面还会继续学习,加强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何你总是会受伤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282 本)#2023 年精读作家(26)武志红《为何你总是会受伤》大家好!今天阅读武志红的第七本作品《为何你总是会受伤》,武志红作品,以心理学微观角度,从当事人的童年家庭关系中找到深层答案:一个人之所以出现会绝望、愤怒,多数都是因为他受伤太重。而心理治疗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爱的力量。我们必须自己去寻找人生的答案,我们首先要将自己当成一个人,也要将别人当成一个人。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依然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找到一条新的道路,能激发 “促进生命的” 热情,比以前更能感觉到生命活力与人格完整,觉得活得更有意义。2、精彩论述:①看见,就是爱之所以新生儿都更漂亮了,是因为现在产检比以往发达太多。婆媳之间的恶性争斗少了,是因为媳妇们的权利多了很多,同时老人们也都有了养老金,虽然数额不多,但因为老人们不缺吃的,这笔养老金也足够用,不用再找孩子们要了。老人们也有了医保,医疗有了保障,和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就更少了。心理学上有一对术语:生能量和死能量。顾名思义,这对术语可以很直观地去理解,生能量就是热情、创造力和爱这些能量,而死能量就是冷漠、毁灭和恨这些能量。像我们村子里以前的那些问题,可以理解为死能量的表达,而现在的好转,可以理解为生能量的增强。心理学中有一个最基本的假设:看见,就是爱。对于这些事件,人本能上容易想把它们划为彻底不能接受的 “坏”,而制造这些事件的人,则是彻头彻尾的 “恶魔”,我们不必理解它,消灭它或者远离它就好了。这种态度可以理解,不过最好的方式还是,不管一件事情看上去多么不好,理解它都至关重要。理解这些黑暗之事,就是把光带入黑暗,这些人性中的黑,也因此被照亮。精神分析认为,好的父母,该是一个结实的容器,孩子的生命能量,可以在这个容器内流动,一旦孩子发现,他的生命能量被允许、被看见,这份生命能量就会转化为生能量。相反,如果父母容纳不了孩子的这份生命能量,这时这份能量就会转入到潜意识的黑暗中,成为死能量。真正的力量,真正的自我强大,其实都是因为被看见。②孩子失控时,他都要归罪于外部世界我曾经做过一次思考,思考什么叫作善,什么叫作恶。我想,其实对一个生命来讲,善和恶会有这样一种逻辑:我能控制的范围就叫作善,我不能控制的范围就叫作恶。黑暗像是一个看不清、摸不着的力量,而且黑暗之中似乎藏着他看不见的力量在发挥着作用,所以这个婴儿就会觉得是有一个力量藏在黑暗当中导致了失控发生,因为他没办法理解是因为搬家导致了这一系列失控发生。成年人怕黑实际上就是从这儿来的,甚至我们可以用怕黑的程度来衡量一个成年人在小时候面临的失控有多少。一个小婴儿,妈妈及时地满足他、照顾他、陪伴他,让他顺利地完成吃喝拉撒睡玩带来的种种挑战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另外一件事情就变得很重要,他要尝试着尽他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些事情,这个时候他逐渐觉得 “我完成了这件事情”“我可以控制这件事情”,这种感觉对孩子来讲是非常宝贵的。一个被照顾得很好的孩子,他会觉得他是活在善意满满的世界里;一个被照顾得很不好的孩子,他就会觉得他是活在一个恶意满满的不可控的恐惧世界里。我们要知道,在孩子越小越容易失控的时候,成年人对他的照顾和帮助越重要。③生命的根本动力,是离开妈妈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孩子就会从共生走向独立,开始越来越渴望离开妈妈的怀抱,进入到广阔的世界当中去。这位宅男也不例外。可是,当他流露出哪怕只是一丝一毫想离开妈妈的意思,妈妈就会表现得痛不欲生。黏稠液体的梦与意象,是他们人生的比喻。他们做很多事情时,都会感觉到仿佛被什么粘着似的,难以展开。他们会对妈妈,或者被他们投射妈妈的人,如伴侣、孩子或领导,保持着极大忠诚。同时,很有意思的是,为了和这种共生对抗,他们也会发展出一系列他们自己意识不到的防御方式,来阻挡任何人进入他们的心。我们需要被看见,而那得是带着理解、爱和接纳的眼睛,并且看见的也是我们自身,而不是对方的想象。但是,在我们的黏稠关系场中,我们遇到的眼睛和我们自己的眼睛,多是苛刻、评判、不够友好的眼睛。最差也是有很多要求的眼睛 —— 你必须符合他的期待。最好的治疗是拉近一个人与他的人生真相的距离,假如这个人彻底拥抱了他的人生真相,那就是最好的人生境界了。所以,去拥抱你的灵魂的黑夜,即没有距离地去面对你人生中的悲剧。恨并不是一个必须被灭掉的绝对错误的东西。无论孩子对父母的恨,还是父母对孩子的恨,都需要承认和直面,以及学习如何与恨更好地相处。承认自己的不足和无知不会减少你的威严,能够与孩子平等对话、多多交流的父母,才是孩子暗中崇拜追逐的对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被看见,被爱,让我们强大

                        1. 为何你总是会受伤?因为没有被 “看见”,因为缺乏爱。我的家庭并没有在童年给到我足够的认可,让我觉得爱是有条件的,一直到现在我都还是缺乏安全感的。我希望通过不断学习,自我和解,去直面内心的恐惧,也避免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我未来的孩子。2. 父母对孩子的爱,特别是童年时期,是基础。父母与孩子丰富的互动,胜过一切教育。如果一个孩子获得的爱(关注与认可)越多,那么他越会坚信,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最有价值的,而他可以用无数种方式表达他的爱。出生后的前 6 年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一个人 6 岁前,最重要的成人是母亲,一个温暖、充满爱心的母亲会帮助一个人懂得什么是爱。8 至 12 岁,是一个男孩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现在引领他们完成这个任务的,不再是妈妈,而是爸爸。3. 多数时候,我们愤怒是因为世界没有按我的设想运转,多是因为全能自恋。要想管理好愤怒,就要看看自己是否太自恋了,需要看到并没有谁在恶意对待自己。4. 在处理亲密关系时,我们应像无条件地爱自己一样,也去无条件地爱别人。如果我们不能爱别人,我们就不可能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5. 对于那些悲剧的承受者,我们可以多一点宽容,而不是在道德上做个瞎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为何总是受伤

                          你为何总是受伤?总的来说,受伤是因为缺乏爱。从出生那一刻如果没有受到养育者全心全意的照顾,孩子心理上会产生严重的无助,这对孩子来说是十分恐怖可怕的事。在孩子生活的途中,如果父母总是忽视孩子情感,孩子性格以后很容易分裂。书中那些悲剧的案例没有一个不表示养育者爱的重要性,因为不会爱孩子,一次次的造成悲剧,教训都是那么深刻。在上一辈那里由于父母们有可能不会表达爱的方式,在我们这一代是有了转机的,比如作业写的这些书,都是让我们学会去思考和分析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学会爱。真正的爱是接纳的,接纳着自己,也接纳着孩子,接纳着发生的一切,真正的看见是给出回应的。愿我们都能活在有回应的关系里,活在有爱的怀抱里,拥有爱的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走入关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通俗易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正自信的基础是爱而自卑的基础是爱的匮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心中无事,如清水长流

                                  月白寒露,等候归家 ˚・º・🌾小院落叶初凝露,轻寒正是可人天小院落叶初凝露,轻寒正是可人天月斜寒露白,此夕去留心🧡月斜寒露白,此夕去留心🧡月斜寒露白,此夕去留心🧡月斜寒露白,此夕去留心🧡月斜寒露白,此夕去留心🧡月斜寒露白,此夕去留心🧡小院落叶初凝露,轻寒正是可人天小院落叶初凝露,轻寒正是可人天月白寒露,等候归家 ˚・º・🌾月白寒露,等候归家 ˚・º・🌾月白寒露,等候归家 ˚・º・🌾小院落叶初凝露,轻寒正是可人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再受伤

                                    书里面有很多案例,分析的普通读者也能听的懂,作为普通人学些心理学知识还是必要的,适当的对自己进行一些心理,这本书就是很好的参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何你总会受伤

                                      读这本书真的收获颇丰,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也能够 “盲人摸象” 了解一点点他人行为背后一点点心理动机或者成因,对于育儿和家庭教育方面也有更深刻的认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神奇的心理学,让你看到更深入的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尊重生命

                                          Cases of life scenes.I like this book very much. It is full of narration.Very shocking, especially foreverybodyHe asked us to reflect on our own growth path, and more.I feel it.We live in this era, everyone in society, every family.Everyone should really take responsibility and pay attention.Children's mental health.Pay attention to your mental health, so that every life canGrow with dignity and freedom in the sunshine of love.I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