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冲突:被误解的生命力之源
在传统语境中,“攻击性” 常被等同于破坏性行为,而作者黄玉玲在书中颠覆了这一认知。她援引弗洛伊德与温尼科特的理论,将攻击性定义为 “中性的、原始的生命力”—— 它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人类建立真实关系的基石。压抑攻击性,可能导致自我攻击、情绪内耗,甚至陷入讨好型人格的泥潭;而合理表达攻击性,则是捍卫边界、激活创造力的关键。书中以大量咨询案例为支撑,剖析了冲突场景中的心理动因。例如,面对冷暴力时,指责可能激发对方叛逆,而 “忍让” 则会让关系陷入虚假和谐。作者提出,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 “现实检核”:区分幻想中的恐惧(如 “反抗会失去重要的人”)与现实后果,从而打破自我设限的循环。作者的论述兼具深度与实用性。她将冲突场景细化为职场、家庭、亲密关系等六大场域,并针对性地提出 “攻守道” 策略:攻 —— 学会要求:明确表达需求,例如职场中捍卫语言与权力边界;守 —— 学会拒绝:通过 “原子式生存法” 保持独立性,避免过度依赖;道 —— 学会去爱:在亲密关系中平衡利益、道德与情感,以 “减弱道德优势” 换取情感联结。书中还引入 “自恋暴怒”“月光宝盒” 等心理学概念,揭示被动攻击(如拖延、疾病)的本质 —— 它们是对生命力的辜负,而直面冲突才是自我成长的契机。作者反复强调,“真实” 是建立深度关系的唯一路径。她以自身家族故事为例:父母与奶奶皆以 “不好惹” 著称,却在冲突中维系了真实的情感流动。这种 “带着善意的锋芒” 并非伤害他人,而是拒绝伪装,让情绪自然流动。书中金句 “与其忍到内伤,不如撕出机会”,正是对 “虚假善良” 的犀利批判 —— 委曲求全的 “好人” 面具,终将导向生命的萎缩。这本《敢于冲突》不仅是一心理学著作,更是一场关于自我觉醒的实践指南。它教会我们在冲突中观察自我、厘清边界,将攻击性转化为创造力。正如武志红老师在序言中所言:“攻击性就是生命力,” 对于困于人际关系、渴望活出真实力量的现代人,这本书提供的不只是方法,更是提供一份直面冲突的勇气。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攻击性就是生命力开始听的时候,有很多武志红老师的味道,感觉没什么新意,读不下去,因为看了太多武老师的书了。硬着头皮读完,还是有很多的收获的。今天收获了两个点,一是讲到 “拖延” 是一种被动攻击,我总是拖延着回复很多信息,是因为我压抑了自己的攻击性,转而用 “拖延” 这个被动攻击的策略。孩子的 “拖延” 也可能是对父母表达攻击的一种手段或者方式,用 “攻击性” 这个视角可以看透很多的事情,看透人际关系的心里逻辑,也就是看到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第二点收获,就是确认了自己的价值感,跟老板是一种合作关系之后,跟老板谈清楚薪资模糊的地方,这点特别有同感。在书中相同的例子中,得到了一种力量感,原来不止我有这个困惑,从而放下了自己的自我否定和怀疑。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包括自信、自爱、自我评价。作为父母,要做到在跟孩子的互动中,让孩子不断的有一种 “我很好,我很 Ok” 的感觉,这样孩子才会不断的有一种高自我价值感,从而获得真正的自信。否则,总是否定、打压、打击孩子,孩子一旦形成低自我价值感,那么,在职场当中就很容易被老板 PUA,在婚姻关系中也很容易接受伴侣的负面否定的投射。总体而言会在人际关系中压抑自己的攻击性,让人际关系困难重重。内心很期待一本讲攻击性的书能够像美国的黑帮电影那样,酣畅淋漓的表达攻击性。但这其实是一种妄想,因为黑帮大佬不会写一本关于攻击性的书。那些攻击性表达的很好的人,或许不会写书,因为他们就是活在其中的。买了纸质书,准备不断的研读这本书,并形成自己的语言进行分享,同时,也要在书中不断汲取表达攻击性的力量和勇气,还有方法,真正的活出自己带点锋芒的活泼泼的生命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