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冲突:被误解的生命力之源

    在传统语境中,“攻击性” 常被等同于破坏性行为,而作者黄玉玲在书中颠覆了这一认知。她援引弗洛伊德与温尼科特的理论,将攻击性定义为 “中性的、原始的生命力”—— 它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人类建立真实关系的基石。压抑攻击性,可能导致自我攻击、情绪内耗,甚至陷入讨好型人格的泥潭;而合理表达攻击性,则是捍卫边界、激活创造力的关键。书中以大量咨询案例为支撑,剖析了冲突场景中的心理动因。例如,面对冷暴力时,指责可能激发对方叛逆,而 “忍让” 则会让关系陷入虚假和谐。作者提出,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 “现实检核”:区分幻想中的恐惧(如 “反抗会失去重要的人”)与现实后果,从而打破自我设限的循环。作者的论述兼具深度与实用性。她将冲突场景细化为职场、家庭、亲密关系等六大场域,并针对性地提出 “攻守道” 策略:攻 —— 学会要求:明确表达需求,例如职场中捍卫语言与权力边界;守 —— 学会拒绝:通过 “原子式生存法” 保持独立性,避免过度依赖;道 —— 学会去爱:在亲密关系中平衡利益、道德与情感,以 “减弱道德优势” 换取情感联结。书中还引入 “自恋暴怒”“月光宝盒” 等心理学概念,揭示被动攻击(如拖延、疾病)的本质 —— 它们是对生命力的辜负,而直面冲突才是自我成长的契机。作者反复强调,“真实” 是建立深度关系的唯一路径。她以自身家族故事为例:父母与奶奶皆以 “不好惹” 著称,却在冲突中维系了真实的情感流动。这种 “带着善意的锋芒” 并非伤害他人,而是拒绝伪装,让情绪自然流动。书中金句 “与其忍到内伤,不如撕出机会”,正是对 “虚假善良” 的犀利批判 —— 委曲求全的 “好人” 面具,终将导向生命的萎缩。这本《敢于冲突》不仅是一心理学著作,更是一场关于自我觉醒的实践指南。它教会我们在冲突中观察自我、厘清边界,将攻击性转化为创造力。正如武志红老师在序言中所言:“攻击性就是生命力,” 对于困于人际关系、渴望活出真实力量的现代人,这本书提供的不只是方法,更是提供一份直面冲突的勇气。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那些关于攻击性,关于空间,关于被看见,关于边界,关于说不,关于敌意,关于真相深深的触动了我,再一次泪目,是强烈的共鸣,是透彻的理解,是有力的托举,是悄悄的治愈和默默的智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敢于冲突

        我是一个不太敢也不擅长处理冲突的人,这本书给我开了一个视角,让我知道了面对自己的愤怒,不是一味的压制,而是找到合适的出口,这样才能更加顺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表达攻击力,展示自己生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 “师出” 武志红,内容很相似。看完以后觉得关键点不在 “敢于冲突”,而是 “如何冲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攻击性是没有看见的生命力,本书对很多行为模式有深入的解说,有助于更好的去了解自己,与之和身边人共处!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