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69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解当下英国的一个窗口

    《牛津笔记》是一部讲述英伦制度文明的笔记体著作,力奋集记者敏锐的洞察力与作家丰富的感受力于一身,在节制、内敛的语调下,跌宕起伏的世界风云,况味良多的个人遭际,构成一部真实可信的个体当代史。从内容上来看,本书涉及政治、经济、家庭、教育、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编织成一本绚丽的留英小百科全书;从行文结构上来看,70 余篇日记独立成篇且互相呼应;从语言风格上来看,作者善用短句,文风简洁明快、平实流畅,笔意温婉俊逸、汪洋恣肆。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什么日常记录比宏大叙事更动人?

      📷作者的文风颇像吴军老师,朴素真诚,娓娓道来,外加一些或许是向英国人学来的幽默。📸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就是它不仅有纪实的文字,还有纪实的图片,并且都是黑白的。📸与我们平常所见的肃冷的黑白照片不一样的是,这些照片偏蓝,多了一些温暖的感觉,因为作者的心是暖的。😌

        转发
        1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语言雕琢 百年印记

        ️特别喜欢张老师的书写笔触,他是一个很有反思的学者。牛津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在张老师的笔下如此的亲切。️他说:语言是个笼子,自出生起,我们甘心自愿地钻进去,没有选择,以它为家园,当它的囚徒,有些语言诚实朴质,吸着地气。有些虚妄如空中楼阁,更有些美艳如朝花,内中却是败象。️语言确实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表达工具,不论说出或是写下,我们都在不自觉的雕琢着它,让它代表,我们那千丝万缕,转瞬即逝的灵感与想象。️他说:大学应该有大师,也应该有大楼。大楼对于大学就如同,教堂对于宗教一般非常重要。️想想也是,一所美好的大学,哪能没有重要的建筑物呢?它们应该是大学之美的点睛之笔。那些建筑,是大学数以百年的印记。每一次,我们看到母校的那些标志性建筑物,内心才会升腾出无限的爱与挂念。

          1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一部带着体温的个人当代史

          张力奋的《牛津笔记》是我十分喜爱的记实类作品,这是一部讲述英伦制度文明的笔记体著作,作者集记者敏锐的洞察力与作家丰富的感受力于一身,在节制、内敛的语调下,跌宕起伏的世界风云,况味良多的个人遭际,构成一部真实可信的个体当代史。从内容上来看,本书涉及政治、经济、家庭、教育、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编织成一本绚丽的留英小百科全书;从行文结构上来看,70 余篇日记独立成篇且互相呼应;从语言风格上来看,作者善用短句,文风简洁明快、平实流畅,笔意温婉俊逸、汪洋恣肆。不同于其他笔记体著作,《牛津笔记》为我们带来了久违的陌生化体验,作者的语言仿佛汪洋大海中漂浮的浮冰,是碎片化的,同时又是温情的、娓娓道来的,通过阅读他的文字,能够感受到他可爱的灵魂和宏阔的视野。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心情日记 有感而发的真实

            力奋老师的这本随感,笔记为我们带来了久违的陌生化体验,他的语言仿佛汪洋大海中漂浮的浮冰,是碎片化的,同时又是温情的、娓娓道来的,通过阅读他的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可爱的灵魂和宏阔的视野。那是一种别样的留学体验,那是我们的梦想未完成的经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牛津笔记》,你也会愿意写日记。

              《牛津笔记》是一本日记,记录了张力奋教授在牛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时的所见所感。虽然是一本日记,但张力奋教授在日记中结合实事记录了自己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张力奋教授的文字极具亲和力且非常幽默,对于只会写起诉状、代理词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我突然感受到了日记的魅力。张教授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敏感的隐秘处,有时自己都不知它的行踪,它在不可知的某一刻现身,惊吓或感动我们。它可以是故地、旧情别恋、童年、月台、旅途、一张发黄的旧照片、一纸家信、一本无封皮的书。个人意识与存在,无非都靠记忆。有记忆,你和你的世界就存在”。当今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快到我们很少有时间停下来进行思考,于是感觉时间越过越快,我们变得越来越健忘,很多记忆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而日记,却可以 “强制地” 把一小段时间留给自己,记录下那些曾经影响过你的点点滴滴。张教授的日记写得再好,那也是他的记忆,我们虽然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但那里面没有你。你的记忆,可以拿起笔的只有你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英伦学记

                作者 60 后,留学牛津又供职 BBC 等媒体多年,算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移民对牛津的观感笔记,记录详实,从穷学生到进入欧美中产,看国外的角度也算公平平和。历经 30 年,牛津还是那么厚重,但对比翻天覆地的上海,应该越来越多的平视,破除迷信,近期正好同时看那本李医生回忆录,感触最深的是当年中国对外的封闭,49 年据周总理说当时中国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只有 6 千人,那一代人理想破灭后,再看欧美满眼都是崇拜,而作者张力奋这一代在欧美真正生活多年,心态和眼光更平和。我相信新一代越来越自信,更多的走向世界。这本书可当闲书看,海派作家小资笔调,关于作者父母家人的描写,真情流露,他儿子现在已经走向世界了,心态和生活方式也完全不同,这将是中国下一代的未来。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的意义,也许是尽可能追求丰富的生命体验

                  前两天看和菜头老师的更新文章聊到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内容听了好几遍,不知怎么地,突然有一种特别强烈的冲动,想要重读张力奋老师的《牛津笔记》。刚刚细想了一下,之所以有这个联想,很可能是因为菜头老师聊到的一个点深深触动到我:我就一观光旅游的地球游客,人生这一遭不是为了胜负,也不是为了征服,单纯就是来看人、看事、看风景。这让我联想到了在张力奋老师笔下所感受过的人、事和风景。“他邀我去他办公室小坐,就在前庭那栋老楼,六百多年了。踩着松动的木楼梯,脚底吱吱作响,不知是哪个世纪的回声。窗外,林立的牛津塔尖,在蜜色的午后阳光下沐浴,洗过一般。” 这是他记于 2017 年 4 月 18 日的一小段,我当时好像心情不太好,读到这段一下被治愈。时光在他的笔尖流淌,仿佛一写下就过了 600 年,瞬间又穿梭到当下这个 “蜜色的午后阳光” 里。日子都是些寻常的日子,但张老师用他极为细腻而敏锐的感受力,在寻常的日子里不断发现美和捕捉美,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了那段日子的美好,有时明明记录的是一两天的日子,读完却感觉是过了好长时间,有一种生命被延长了感觉!这 2 位老师丰富的阅历和生命体验,让我突然意识到:使得他们的生命走向艺术的,也许不是经验,不是教训,不是道理,而是他们身体里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和生命体验。人生的其中一个意义,也许就是追求尽可能丰富的生命体验。其实,身边也不乏这样走向诗意和艺术的朋友。我有一个这么一个好朋友,他从小立志要做医生,跟一般医学生不一样,他在学习中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的过程中就能获得极大的乐趣,年纪轻轻就是我们圈里远近闻名的大学霸;他经常去爬山,通过用植物 App 扫描,认识了很多花草树木;他突然想跟哥哥吃宵夜,马上和哥哥约好了汕头南澳岛的宵夜档,今晚就坐高铁回去了;他想去非洲,很快就预定好了下个月往返非洲的机票,朋友圈和抖音开始分享非洲大草原上认识的植物和动物;我们跟他出去旅行,无论付出多少金钱成本,他一定要吃遍当地的最地道的美食,玩遍当地最有意思的事情…… 你可能会以为,他是个富二代吧?但据我们多年来交往的了解,他顶多算是家境殷实但称不上富裕。他其实不会太贪恋物质,而是是活得简单而放纵,他不图奢华富贵,但求有趣爱玩,把生活本身当成一款怎么也玩不腻的玩具。经常听他分享过往有趣的故事和影像,他说那是岁月真正留给他的东西。人生到最后,物质、荣誉、头衔、人脉,啥都留不下,也带不走,能带走和留下的,是脑袋里那些真实的情感、回忆和生命体验 —— 其他东西,都是为我们创造更多生命体验的道具和演员。我们说 “不枉此生”,首先是不枉每一个当下,像张力奋老师那样好好享受和感受每个当下。多多取悦自己,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多跟爱的人在一起,多为自己活。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想重新做回学生

                    看完这个书,站在这个书的角度看这个世界,会发现,很多让你激动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新鲜,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只有经过无数次验证后的 “原则” 才有作用。而我们平时的学习,追问和思考,都只是波澜下的一颗不规则运动的水滴读这个书的时候,特别想回到学生时代,带着如今的视角去分析当时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很有意思,也一定很有收获。当然很多人说 “牛津” 是慢的,落伍过时的,认真品读,在这些古老和古怪中你会找到精神的慰籍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读的一本好书!

                      首先是作者背景,张力奋先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英国莱斯特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任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 副主编、FT 中文网创刊总编辑、《FT 睿》杂志创刊总编辑、英国广播公司资深记者、新闻主编,曾获亚洲新闻奖等国际奖项,同时也是牛津大学、香港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其次是书的内容,作者日记体的方式结构全篇,记录了在牛津大学客座一学期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对西方知识领域的思考和对人文价值的关怀。纯粹地记录对周围世界的真实体感,不代替你下判断,只说自己的感受,就像我们穿越到他的身体里,借着他的眼睛,去感受他看到的世界。同时也从另外的视角了解了部分英国历史。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 vivian读书笔记】(12)《牛津笔记》

                        author:张力奋 date:2021.06.10by:得到电子书🏆得到年度书单 top52 推荐🗺背景叙述时间从 2017 年 4 月到 2017 年 6 月,这个时间段正是特朗普当选之后,英国公投脱欧之时。「太多 "意外" 正改写政治常态,"二战" 之后的地缘政治秩序正开始瓦解。」这些 "黑天鹅" 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对世界的看法。读这本书的时候,会不自觉的重新回视。还有书中最后一句话「2020 年 5 月休斯敦,新冠疫情自我隔离中」看到这句话,特别有沧海桑田的感概。线索这本书用日记体叙述。大致来说,每一篇日记围绕一个牛津学院,介绍它的历史和特色。然后以此为原点,枝蔓开来,讲到与之相关的人、事、回忆和作者对于这些人事的感想。「文化的定义多如牛毛。在我的词典里,文化的真髓,一是思考方式,二是做事习惯。」最后都落脚在对文化的思考,中国文化、英国文化,还有全球化。「无论褒贬,世界的餐桌上,再离不开中国。」💗感想你也可以把这本书看作一种游记私笔记。对于没有去过牛津的人来说,你会开始有一些感受到牛津的气氛。除了牛津,作者讲到了阅读、书籍、美食、音乐、园艺、植物、建筑、历史等等,与牛津有关的、与牛津无关的。类似这种形式的私笔记,《瓦尔登湖》《独居日记》《冬牧场》《远方的鼓声》都可以归在这一类。我们可能没有去过作者描述的地方,也许永远都不会去,但是却真切的感受到这个地方的 "氛围感"。我比较喜欢看 @Dora 同学的游记。在讲格鲁吉亚母女的那篇游记中留言说:像导游手册的那种景点打卡笔记就没什么意思。把自己在旅途中的感受、遇到的人和事融入,虽然是私人体验,却能引起共鸣。我觉得就是抓住了 "氛围感" 这个东西。🌟金句牛津是精英汇聚之地,也是培养精英的地方。但是书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最好的教育当然不在这身学袍,而在学会承受失败与磨难。有时候,把自己看低一点,容忍他人看低自己,就放松、自由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喜欢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

                          嘿嘿,虽然没有去过牛津大学,但是能够从作者的口中,逐渐了解牛津大学的风俗和文化,能够知道自己适不适合那样的生活。读这本书,有种听作者唠家常的感觉,很亲切,也很舒服。如果想去那里留学,或者想了解牛津大学的一些文化习惯,可以读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拒绝宏大叙事拒绝下判断

                            从罗胖的分享看过来的。所谓的宏大叙事,只是日常生活的记忆之墓。你看,这是开宗明义地说,我拒绝宏大叙事,我拒绝下判断。对,这本书就是用一个人的阅历,用一个人对于两种文明传统的理解,来串联起细节。其中,有回忆、新闻、随笔、速写、言说和游记等各种文体的混杂。它除了文笔老到、洗练,能给我巨大的阅读快感之外,也在让我想这么个问题 —— 这个世界有那么多书,到底什么东西是稀缺的?感受吗?事实吗?观点吗?不,是感知世界的视角。更准确地说,是这个视角背后的网络。比如说孔子,孔子的观点重要吗?他说的每一句话到底什么意思重要吗?重要。但是,这不是孔子的视角。项飙说过一句话,他说:孔子当年说的话,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用?不能这么问。必须要问:如果孔子活在今天,掌握了所有这些信息,像他这样的思考者,他问的问题是什么?对,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稀缺的东西。这也是我近年来读书趣味的一个转折,我越来越喜欢读一个人的视角,和通过这个视角看到的材料,而不是什么孤立的观点和事实。这本书出版的时候,编辑给了四句话:一部温情的英伦游历笔记,一个毫无保留的自我展露,一场直击心灵的灵魂盛宴,一种正在消失的书写传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奇特的体验

                              可能是我读书少,第一次看这种日记类的书。初看还不太适应,阅读几篇日记后,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给我的代入感极强。张教授细致的描写,一天天真实的生活和细微的幽默让我欲罢不能的看了好几遍,仿佛让我置身于英国的大街上,形形色色日记中的人物环绕在我周围。给我感觉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反正我自己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书。记得发布会直播时张力奋教授特意说了下,这本书是反宏大叙事的。其实当时我并没有听懂张教授的意思,直到切实的阅读了这本书,作为一名对生活的记录者不与评判不做立意。体验平淡中的超然与美好是我最大的感受。记得看《呼吸》时看的很是过瘾,给怀沙老师留言问还有没有类似的书,怀沙老师回复说特德姜只有一个。我觉的这句话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也不为过。查了下阅读时长 192 小时,记不清看了多少遍。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月光如何戳开你的记忆

                                终于可以补书评了!2021 年每周读一本书并写一则读书笔记的 flag 还在迎风招展,要加油啊 Ryan 同学。读完张力奋先生这本《牛津笔记》,整个人仿佛被文字拖洗了一遍,于是给读书笔记的标题随手起了一个略带朦胧感的名字。这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可以说是力奋先生的回忆录,也可以说是对英伦文化的细节探寻,其中夹杂了一些新闻、随笔、音乐、游记和对话,平静而充满思考的叙述使人想去结识力奋先生。想象着一个骑行于牛津校区的单车中年,没有丝毫的油腻,他是如此的快乐。"上大学起,我一直喜欢做一种练习 ——" 文字速写 ",在现场记录所见及五官的感受:街头人流、餐厅、集市、海上日出、山峦黄昏,找个角落,静静观察 15 分钟,记录色彩、光线、声响、人的神态、对话"—— 力奋先生的这个 "文字速写" 的技巧简直太值得时时刻刻的尝试了,这本笔记随处都能体会力奋先生的观察和描述的能力。这里有一条力奋先生 "写生" 的教学:"地平线上坐着半枚太阳,玫瑰色,第一次见。太阳中心,是一圈奶黄,被赭红色包围着,光晕一层层稀释开去,才调成玫瑰色,越往外,玫瑰色越淡。云很低,很快拉成了一抹粉红,覆在暮色成烟的草原上"。让我也禁不住的去思考:面对一个事物,都有哪些可以描述的特征呢?形状、尺寸、颜色、光打在物体上的效果、声音、汇成的画面、内心感受、唤起了怎样的回忆和体验。力奋先生在新闻行业工作多年,算得上是新闻行业的前辈,对于时事的点评平静、客观,偶尔自嘲中带着犀利和坦率。笔记中对于英国以及牛津文化的观察可谓细致入理,同时也随手地谈论了很多的哲学、政治等艰深的话题,直接读一些大咖的大部头往往会生出很多紧张情绪,就是那种如果读不懂就难以更近一步的那种紧张,而随笔或者笔记的阅读会让整个人都会变得轻松惬意,更多的是直接的情感和肉眼可见的抒发,可以说是宏大叙事或者理解深刻观点的中介。笔记中谈论了音乐,作者对崔健的歌貌似有更多的感触,而崔健的歌词于我而言则充满了太多熟悉又疏远的词汇,愤怒与细腻的情绪;在读到一些章节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听了一遍《伏尔塔瓦河》,为了与力奋先生共鸣,我尝试着写了下面的文字:好像听到了自北向南的伏尔塔瓦河水声,沿岸的水草在摇曳,阳光掠过河面,玩耍的孩子肆无忌惮的奔跑,这是童年里所有的快乐。青年人的梦想在幻灭中时隐时现,逐渐暗淡的目光在草原深处留恋。生命如此的壮观又波澜不惊,我不想重复一成不变的工作。力奋先生聊起他的母亲,诸多故事让我禁不住泪流满面。我想念我的母亲,我不知如何去想念我的父亲,这或许是很多中国子女的困境,与父亲的交流多有沉默。每个人都存有一些有形或无形的障碍,我们的血浓于水,仿佛可以克服所有的隔阂。力奋先生的经历使他无比的克制,无论是情绪上的,还是文字上的。这让人敬佩。《牛津笔记》是一本画册,是一部有温度的书,它触动的,绝非是流于表面的欲言又止,它带着一个人去观察、思考并懂得热爱生活。                                                                     Ryan  01/13/2021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带着兴趣认真地读完了这本书,最喜欢这本书的两点:1,在作者笔下不经意流淌出来的浓浓的英伦和牛津韵味,那古老的建筑,幽静厚重的图书馆,鹅卵石的小巷,院系的绿地花园,仪式感浓郁的牛津餐厅和服装,还有书生气、学究气的学生和教授…,读起来饶有趣味。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有趣的场景,作者曾在一个中国餐厅打工,有一对英国老夫妇,每周固定的时间来,坐固定的地方,点固定的菜,有一次作者不小心把菜汤洒在老先生的西装上,老先生不仅没有责怪他,还幽默地替他解围,说我的衣服正要拿去干洗呢,来得正是时候。2,作者文字功底深厚,言简意赅,内敛风趣。日常琐碎,高深道理,宏观局势,微观花草,上至首相学者,下至小贩女佣,无不信手拈来,还不时展现出英式幽默,让人会心一笑。总之,读这本书是一种愉悦和满足,超出预期。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润物细无声

                                    1、看似随笔,却有不少感悟与思考。2、看似严肃,却又不失细节与生活。3、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精英的迷茫、奋斗、成长、见识。4、像一位兄长、像一位朋友、像一位老师,将他与他们那一代人的日常、思考、成长,如实记录,带我们看他们的苟且,更看他们的诗和远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耐下性子好好品读

                                      这本书读得也十分漫长,这本书非精简,与自己一直灌输的得到品控开发后的课程文笔多了些许自己的闲言碎语,或许本身就是日记的缘故,但是却让当时的自己读起来十分舒服,书很厚,但是却能够让自己慢下来好好看,有时间还会再读一遍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日记,平凡人的史记!

                                        客观说,读完书再回头补充读后感,已然忘记了书本原有的细节,但深入我内心的是,作者那个执著的生活态度和笔耕不辍的文字。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可以写点文字,写作不只是作家的特权,是每一个人记录自身故事和心路历程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妈妈时不时给我发过来一些小片段,文字偶尔有一些错别字,断句标点有的也不合适,但丝毫不会影响她文字里面的那份质朴和感人,每每读到,我都觉得眼窝一热,原来让我感动的不是文字自身的华美,而是联想到妈妈年轻时候的磨难和不易以及妈妈那份坚忍和乐观。我突发奇想,每个人的写日记,时隔数十年以后,稍加整理,都是一部平凡人的不平凡史记。多么伟大,想一想都感到热血沸腾!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牛津笔记》出自 2020 年,是一本新书,但仿佛一杯老酒,让我数次沉浸其中。感谢在适当的年纪遇到你,再年轻一些则读不懂其中的韵味。这本书我读的很慢,一字一字的读,舍不得读完。平时工作比较忙,下班回家后又需要带孩子,还需要学习完每日计划的得到课程,所以读书时间很短,因此我放弃了开车,这本书也大部分时间是在地铁上阅读的。北京地铁上下班高峰把人挤的如同沙丁鱼罐头,但是在阅读此书时,我却仿佛置身于牛津的古老餐厅、酒吧、书店,或者是草坪的椅子上……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