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
这本书讲到了历史进程中经常被忽略的民族企业家,也重点论述了发展进程中各个阶层起到的作用,帮助理清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真实逻辑。民族企业家是勤劳能干的,才能卓越的,即使在抗战的炮火中,这些民族企业家仍然不甘人后。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奋不顾身,而企业家同后方工人一道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为国计民生铆好每一颗螺丝钉,为前线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尤其是抗日战争初期,国营资本和官僚资本地位得到空前强化,加紧对民营企业的资本控制,成为了民营企业 “家门口的野蛮人”。官僚背景的掠夺和控制导致民营企业管理、经营混乱,生产项目迟迟不上马或是进展缓慢,生产效率低下。孔祥熙等四大家族成员忙于敛财,发国难财,并制定无限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尤其是金融中心上海。结构性的变化使得中国经济过早结束了自由竞争的时代而加速步入以国家资本为主体的垄断时代,换言之十年黄金期风光不再。后来,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不仅采取了政治手段,也动用了经济手段成功地恢复了上海的经济形势,恢复了上海以往正常的物价。顾准也采取一系列和平的经济措施迫使帝国主义经济势力撤出,结束了帝国主义长期的资本控制和商品倾销。他们年轻,风华绝代,充满破坏和重建一切秩序的勇气,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所有的热情都是为了无比热爱的国家。社会变革成就奠定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稳健、快速发展的基础。中国用不到 30 年时间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前 30 年的新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通货膨胀的国家之一。教育普及、医疗服务的推广、土地改革、妇女解放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变革成就。建国后的许多经济政策也在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注重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动国家摆脱贫困,为工农业生产打下坚实基础,这也是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合营过渡,和平赎买” 的政策对民族企业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资本集团受到了比较温和的待遇。但是在建国后,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当中,还是融入太多意识形态斗争的元素,使得这些政策不是那么聚焦生产力发展。指令性计划经济体系的构筑,让产业经济的效率十分低下。生活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提高。政府提供的发展环境不是那么地有活力,民营资本集团发展也是受到一定限制。社会对企业家也颇有微词,一些自发的带有情绪而不辩事实的批斗普遍存在,出现不少冤假错案。但每个时期都有特殊的任务。前三十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比起建国前是很大的进步,改革开放初期和前三十年比又是很大的进步。现在和过去任何时期相比,我们都更靠近民族复兴,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就像是建国后的成就伴随着比建国前更大的挑战和更多严重问题亟待改革。但每个时期也有特殊的变革方式,要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理解一些特殊做法。这本书提供了翔实的史料,也呈现了作者清晰的逻辑。通过企业家在历史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并结合历史发展的主线去分析,可以更深刻理解历史。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明白以后往哪里去。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商人的时乖运拙中国的商脉或者说是商业精神,一向是付之阙如。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却一直缺少商业文化。事实上,中国的企业家比文人所遭受的苦难一点都不少。吴晓波写一代船王卢作孚,抗战期间作为救国会重庆分会的核心成员之一。他在民生公司轮船的卧铺床单和职工宿舍的床单上都印上了 “梦寐毋忘国家大难” 的字样,以此激励国人的爱国之心。为报效国家,对日作战中,整个宜昌大撤退,民生公司的船只担负了 90% 以上的运输量,卢作孚只收取极为低廉的运费,在指挥运输的一个多月里,日夜不眠的卢作孚眼凹如洞,形同槁木…… 建国后卢作孚第一个提出公私合营,但卢作孚是在 1952 年自杀的。在 1950 年冬至 1951 年的镇反中,民生公司的很多重要职员都被认定为特务,或被枪决,或被扣押。1952 年 2 月 8 日,民生公司开 “五反” 动员大会,会场上有标语:“欢迎卢总经理老实交待!” 公股代表张祥麟首先在会上做检查:与卢作孚一道赴北京出差时,曾和卢作孚一起去吃饭、洗澡、看戏等;卢作孚的通信员关怀则跳上台去,揭发张祥麟在北京接受卢作孚请吃饭、请看戏是受了 “糖衣炮弹” 的袭击,是受了资本家的拉拢腐蚀。当晚,卢作孚饮药自尽,终年 59 岁。他留给妻子的遗书只有简单四条,诸如 “把家具还给民生公司,民生公司股票交给国家,今后生活依靠儿女……” 来去两空空。连毛 * 泽 * 东得知卢作孚自杀后都叹息道:“真可惜啊”。于是,中国并不缺少商业精神,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商业传统在支撑着社会的发展和延续。不幸的是即使历史上曾有古齐国的鱼盐之富,陶朱公的积资巨万,及至近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论是状元张骞的经商还是菊生的印书,他们在力行 “实业救国”。但这些都未能成为历史的主角,很少有人在笔墨间谈及他们在百年社会动荡中的遭际。中国的商人成了一个 “下落不明” 的阶层。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从历史中定位现在最近半年在通读读吴老师写的系列商业史,文笔好,读起来很流畅。那些发生的事实让人恍惚原来还有这样的时代,还有这样的行为,好奇心被勾起,忍不住持续去探索。1. 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自我,只有大家。上面一声令下,完成炼钢 1070 吨。7 岁的小学生们可以半天学习,半天炼钢参加拾废铁,9000 万青壮劳力任凭庄稼烂在地里,全民炼铁。让人心疼。2. 国力贫弱,法治不健全,一切亟待走上正轨,那些掌握实权的贪婪者欲望可以无限膨胀,最终苦了老百姓们。3. 地上不可能建天国,天国是彻底地幻想,矛盾永远存在,所以没有什么终极目的,有的只是进步。还有个人为意义而存在度过的每一天。4. 记得香港巨商霍英东出行从来不带保镖,他说「我从开来没有负过任何人」。不负自己,不负身边人,这得多难。财富自由到精神自由,每个人都是西西弗斯,但爬山的过程足以让人兴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中国商业史必读书吴晓波一系列中国商业史的一部,聚焦晚清到改革开放前期,这 100 多年中国近代商业的变迁,书中很多故事读来让人不经掩卷长叹,很多时候历史的走向就在一些看不不起眼的决策时刻拐了个弯,近 200 年代,不再仅仅是王侯将相的历史,也是商业巨贾的历史,商人阶层开始走向历史舞台,商业无处不在。“士农工商”,在传统中国社会商人阶层一直是末等职业,和妓女一样被轻视。在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在传统与现代的观念冲突中国,一批批近代实业家前赴后继,开启民族工业的救国图存之路,然而在时代的局限性下,在各种政治局势变动影响下,个体很难完全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是在动荡的时局中随风飘零。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中国人在以自己的方式摸索经济发展的模式,浪费了很多机会,也走了很多弯路,代价是巨大的。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假设,如果当时怎样就会怎样,但是历史没有办法假设。很多熟悉的剧本在这 100 年中不断重演,只是演员不同。最终我们走出来了,一场伟大的经济变革即将拉开帷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上下两部通篇拜读完毕。对我国的商业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的视角远近并重,高低并举,从宏观到微观的诠释了近现代中国的商业变革与变化。从晚清到变法 革命 民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 文化大革命,被作者的宏大与细腻所折服。 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中国商人,对商业的理解,变革,从有限的,个人的,家族式的商业,到有限责任公司的过渡。其中过程曲折,反复,学习的代价,太过沉重。一位又一位的商业巨子,成大事,不惜身,满怀报国救民的热忱,投入时代的洪流中,勇气令人敬佩,精神值得崇敬,结局却大多令人唏嘘。其中不乏投机主义者,以发国难财,以公利己,食同胞而自肥者。永远的留在了历史里,以待后人。 书中的有些故事,久久萦绕在脑海中,令人深思,胡雪岩的孤注一掷挑战外商,为亚洲国家商人赢得尊严,张謇,状元下海,为理想而奋斗。荣氏的激进与扩张,再到后来的衰落。卢作孚自毁船只,为抗战赢得时间。陈嘉庚的为国奉献,爱国情怀。人生一世,到底为了什么,食不过三餐,卧不过六尺,身后的名声却又褒贬不一,他们又义无反顾的选择报国,救民。企业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一个民族的先驱者,企业家精神,就代表了这个民族百折不挠,勇敢奋进,越挫越勇的精神。 一个社会国家的平稳,安居乐业,靠的不是一两个人的智慧,却总是毁于一两个人的无知,看到建国以来,政策上对商业的疯狂,民众的反智,对经验常识的无视。把文化和历史,以及来之不易的生活,打的稀碎。我们是走了弯路,勇士知耻而后勇。人生如棋,我辈中人皆为卒,行动虽缓,可曾见我后退一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们的热忱100 年来从李鸿章、盛宣怀,到蒋介石、宋子文,再到建国后的苏联式经济体制。感慨一次次市场化的萌芽被掐断。读来满是热血与悲怆。此书竟然还使得我对于主席在经济上的水准去了魅,以及钱学森在三年自然灾害前的文章造成整个领导班子的严重误判,都让我感到历史的复杂性。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太渴望复兴,因此带来的对于权威的盲崇以及大跃进似的科技跳跃期望,是非常危险并且需要一直警惕的。我们也应该永远记住:“每个人对他所说的社会都会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这是一个王者般的价值观。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毫无疑问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书籍。这本书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现代史以及其中的重大事件和背景。在我看来,最令人震撼的是书中描述的文化大革命。从资本家、地主、反动学术权威到修正主义分子,尤其是再到知青的悲惨遭遇,文中对这一段历史毫不掩饰地揭示了那场浩劫的残酷和深远的影响。我很庆幸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这段历史,但是我也从书中深刻地体会到了那个年代的悲惨。此外,书中对于历史上许多关键时刻的解读也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例如,解放前期的土地改革和反右派斗争等,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历史,并且对当前社会和政治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总的来说,《跌荡一百年》通过其详尽而严谨的叙述方式,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历史发展,同时让我认识到了历史对于社会的深远影响,乃至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念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有关历史的反思看了作者的这本书,感触很深。中国一直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我们的祖辈也是如此。虽然作者只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述说我们的历史,但是看看我们祖辈这些人的努力和坚守,真是让人动容和感动,我们目前的这个社会和安逸的生活真是来之不易。第一,知晓了很多人物,也许从今天的角度,这些人对于我们只是一个称呼,只是一个标记。但是在那个年代,他们真是民族的脊梁和希望,以及能够左右历史进程的伟大人物。比如顾准、陈云、荣毅仁、霍英东,盛氏家族等等,他们的故事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也许就是一个传奇,不能带给我们震撼,我们有的也就是听听故事的好奇心和听完故事以后的敬佩情而已。可是在那个年代,他们真真是通过鲜血、抗争、生命换来的,亦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也许他们也知道无法用一盏明灯而驱赶所有的黑暗,但是他们义无反顾,别无二心,只求心中的信仰和坚持。第二,我再次被 “好人做坏事” 的情况而震撼了。其实在那个年代,每个人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思考角度,包括高层的领导,我感觉没有一个人是存心想把当时的中国推向黑暗,也没有一个人不想促进我们国家的强大和发展,但是做事的方法,自己个人的执念,追求的方式等等,很多人物和事件累加在一起,就成为了一种不可逆的历史趋势。亦如陈云说的 “我是一个好人?但是我却做了坏事”。这种的可悲、这种的自责,也是我们应该反思和复盘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跌荡一百年(下)》・该书讲述了我国从抗日战争到文革结束这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建国之后的经济建设战略的演变,民营经济发展更是到了最低谷,民营企业家更是饱经磨难,计划体制的弊端也在这一阶段中完全暴露出来。 ・全书下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抗战与挣扎、沸腾的开局和以 “革命” 的名义,三个阶段的情况各不相同,整本书看下来也惊心动魄,尤其是看到对文革时期的生活、工作、批斗场景的我描述,令人毛骨悚然,以往在历史课本中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是抽象的,往往是一笔带过。单单从文字中就感受到了当时的恐怖,多少知识分子遭到非人的对待,能够坚持活下去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在最后作者也客观评论了 “文革” 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一是的确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让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倒退十年;二是,暴露了计划经济的弊端,也为 1978 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心理和体制空间。其发生具有历史必然性,这一代人的错误,我们后代应该承担下来,而不是责怪,因为我们也享受了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稳定的生活。这也是作为社群成员的义务,因为我们生长这片土地、长在这片土地,同根同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