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闲着就要多读书

    这本《现代主义》由牛津大学英文教授巴特勒撰写,他是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运动的研究专家,这本小书的写作风格有点独特,读来颇为轻松,却又令人印象深刻。每天读点书,每天读本书,填充一下空闲时间和空闲的愚钝的大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1. 机器面前人人平等,技术没有传统与阶级,唯有人类选择成为其主人或奴隶。工具本身没立场,但人怎么用它,决定了它是帮手还是枷锁。就像手机和社交媒体,有人用它学习、创业、连接世界(当主人),但有人熬夜刷短视频、被算法绑架(当奴隶)。工具本身没立场,但人怎么用它,决定了生活是被科技赋能还是被它操控。2. 人永远是讲故事者,以叙述重构生活;人活成故事,也把日子讲成故事;直到某天灵光一闪,最普通的东西突然有了灵魂。梵高画《星空》前,夜晚的村庄只是普通的夜景;但当他用扭曲的笔触和色彩重构现实,平凡的星空突然有了疯狂涌动的生命力。就像你突然发现,每天路过的老树在夕阳下像一幅画,它一直普通,但你的视角让它成了艺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作为一个通识读本,实在写的不是很通识。现代主义作品中看到的技巧性和实验性发展几乎全都源于艺术家智识假设的深刻转变,对过去所发生之事的创新的对立感至关重要,将人还原为人也变得很重要。那么问题来了,政治和文化,究竟哪个是载体,哪个是内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译林出版社的 “牛津通识读本” 是一套富有特色的书系,该书系的英文直译是 “极短导引丛书”。该书系有几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选题广泛,选择人类文明各个领域的诸多问题,由那些在该问题上有所造诣的知名学者操刀撰写;其二,篇幅比较短小,文字比较通俗,很适合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阅读取向;其三,风格各异,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作者写法各异,丰富多彩。自 1995 年以来已出版了 500 多种,有近 50 种其他语言的译本。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