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启蒙运动思想家眼中的人类思想之耻,浪漫主义文学家眼中的文化魅力之都。拜占庭帝国如何成就“中世纪之美”?

内容简介

在西罗马帝国于5世纪灭亡之后,作为欧洲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强国之一的拜占庭帝国绵延繁荣了一千年,并在城市、建筑、文学、艺术和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拜占庭文明,从而在现代意象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

在君士坦丁皇帝及其继任者长达数世纪的统治之下,作为帝国首都的君士坦丁堡逐步发展成为罗马政治文化、希腊智识传统和基督教信仰的独特融合体。

彼得·萨里斯重点关注了帝国之间的战争及其对拜占庭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面对持续的外部挑战和威胁当中,拜占庭帝国虽然运用其治国之道和政治策略在一定时期确保了帝国的延续,但最终还是被西欧基督教势力所抛弃而走向了终结。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前言
  • 第一章 何为拜占庭?
  • 信仰、理性与帝国
  • 为什么称“拜占庭”?
  • 从戴克里先到君士坦丁
  • 新的宗教
  • 新的政治
  • 第二章 “统治之城”君士坦丁堡
  • 展现实力
  • 中世纪城市
  • 秩序与混乱
  • 第三章 从古代到中世纪
  • 控制危机
  • 希拉克略与神圣战争
  • 重建与崩溃
  • 古代世界的终结
  • 第四章 拜占庭与伊斯兰
  • 认识敌人
  • 竞争与模仿
  • 边境社会
  • 战争的变化
  • 第五章 生存策略
  • 历史与外交
  • 古代的遗产
  • 新的危机和新的解决方案
  • 第六章 文本、形象、空间与精神
  • 文化与保守主义
  • “从娼妓嘴里流出的蜂蜜”
  • 形象与想象
  • 必要性和创新性
  • 自由思想家
  • 第七章 帝国的终结
  • 罗马人、法兰克人、希腊人和突厥人
  • “罗马的古老荣耀究竟怎么了?”
  • 在恺撒的宫殿中
  • 帝国景象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拜占庭:朱庇特在东方的“布道场”

    所谓疆域,即是一个帝国所能调动的能量与能够集结的信息所覆盖的极限边界。古希腊文明是罗马帝国的精神内核,当帝国的普世主义理想的政治外壳被北方蛮族击碎后,罗马帝国的疆域从一个坚硬的,可以看到的、触摸到的实在,迅速消融,旋即把之前要征服的对象纳入到帝国文明的内部核心叙事当中,以致于以前的蛮族在后来成为了叙事主体。在东方,受到异质文明强有力地约束,帝国变得更加务实和保守。教会虽然在世俗层面凝聚了人民,但是不难发现,东罗马帝国始终将自身的生死存亡放在首位,所谓的 “拜占庭” 更像是朱庇特在东方的 “神庙”,在朱庇特与众神之间的秩序安排上 —— 宗教与军事、皇室与贵族、东方与西方,贸易与开放等等诸多关系,都遵循了朱庇特的意志。一、“朱庇特” 在帝国的东方政治环境中,更加世俗化、具象化在西欧,基督教逐渐的把 “朱庇特” 从精神生活空间当中排挤出去,君士坦丁和他的拜占庭帝国,在与东方传统精神观念的互构中,为 “朱庇特” 找到了容身之所。相对于崇拜唯一真神的基督教,多神信仰在政治环境与社会组织中显得更加务实。罗马的军国主义承担着 “征服野蛮、扩张文明” 的使命感,需要从帝国境内集结大量的资源,并且要取得来自底层力量的支持,最普遍的来自于人民,而最核心的力量则是军队。罗马军人常年征战,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战术上依赖严谨的战场纪律,精神上军人们把精神寄托给了 “不可征服的太阳神索尔”。随着军人的地位不断上升,信奉唯一真神的做法在帝国的社会公共信仰中普及开来。皇帝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合作和支持,自戴克里先起,通过繁杂的礼仪、宏伟的视觉,皇帝把自己包装成唯一真神在人间的代表。自帝国被一分为二后,西欧的地理破碎性使得西罗马帝国无法建立强政治,在蛮族之锤的不断轰击下,“唯一真神” 的大一统版图逐渐破碎,文明观念却四射而出,孕育和滋养了诸多王朝。东罗马帝国根植的东方统治环境,实行土地财政政策,把各行省的贵族豪强凝聚在君士坦丁堡,发展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东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在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的政治中心在宫廷。帝国的意识形态与行政管理高度统一,皇帝集宗教与世俗二元属性于一身,成为了人间的 “朱庇特”。“朱庇特” 多元兼容的务实态度,使帝国文明借由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这座 “众神殿”,向西亚北非地区辐射。二、加强皇权:务实且灵活的选择帝国的中坚力量自君士坦丁时期开始,东罗马帝国早期,不断扩张的疆域,使得越来越多的地方权贵来到君士坦丁堡,他们依靠商贸和地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权贵们不仅出于信仰而将灵魂安顿在了修道院,而且也通过捐赠的方式建立修道院和宗教机构,类似于 “信托基金”,他们将通过宗教来投资,永久享有固定的收入。但是,地方权贵的不断坐大,也严重威胁着帝国的统治。自查士丁尼时期开始,为应对内部 —— 削弱贵族利益集团:一方面强调皇帝对于民众宗教生活的控制,另一方面改造法律框架,使民众寻求法律援助更加方便;为应对外部 —— 废除行省制,设立军区制,以农民士兵阶层中成长起来的军事贵族来重新成为帝国的中坚。自阿莱克修斯时期开始,突厥人扩张,帝国对领土的实际控制力大幅度减弱,导致大量军事贵族聚集在君士坦丁堡,为了削弱他们的威胁,阿莱克修斯开始依赖自己的家族成员,皇室贵族开始崛起。同时在军事上也依赖外国雇佣军。三、扩张与收缩:精神文明空间和世俗秩序空间不断变换的帝国中坚力量,其根源是帝国为了降低统治成本,应对外部威胁,采取的基于土地的阶段性财政赎买策略,历任皇帝不得不以土地和特权来扶持新贵族,然而新贵族很快就在公共义务领域丧失掉支撑帝国的结构性作用,转而将大量以土地为基础的财富据为私有,导致帝国每每在税收问题上耗散力量,不得已以财政和宗教来赎买外部军事力量维持均衡局面。长久以来东罗马帝国的主要税收基础是土地和农民,贵族对农民的盘剥压榨,奥斯曼扩张实施的宗教 — 纳税兼容政策,致使劳动力不断流入东方。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欧天主教世界并没有成为东罗马帝国的腹地力量之源,历次十字军东征本质上是欧洲充沛的武力无以释放,在本土肆虐并破坏社会生产情况下,教皇不得已而想出来的 “妙招”,十字军并没有为东罗马帝国的存续起到决定性作用。帝国在世俗秩序上遭受的挫折,生成了极为保守的意识形态,这反映在了文学艺术上,他们向古希腊文化中深入的挖掘、靠拢。在与波斯帝国的对抗中,激发了阿拉伯人宗教与政治身份的自觉,一个新的异质文明在西亚北非崛起。在教会的传播下,“罗马帝国” 这个文明概念包裹着古希腊文化的内核,从罗马到君士坦丁堡,经巴尔干半岛一路向北,将帝国的精神版图扩张到了罗斯地区,又激发了斯拉夫民族的普世主义理想。或许,是罗马人多神信仰的主神朱庇特,将罗马帝国的遗产四散在了这片欧亚大陆上。

      2
      1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