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7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妙趣横生的药学专著

    用了一天的空闲时间就读完了这本书,请注意,读的这么快可不是因为这本书内容少,而是实在妙趣横生,让我忍不住不断的停下手里的其他事,开小差去看这本书的 “下一个故事”。梁先生是一位国际大药厂的新药研究专家,他用十一种药品的发明和研发过程,展开了一幅画卷,展现出药学家这样一批最聪明的人群是怎么样逐步向生命的不可控之处探索、怎么样解决问题并且不断探索成本更低、效用更好的解决方案的。这本书当然是药学专著,但是更可以当作探究一个行业、一个陌生领域思维方式的带路书。最难得的是:梁先生的文字十分朴实、轻松,因此给读者带来了毫无负担的阅读体验。

      5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新药不易

      用了大概一中午的时间,用 2.5 倍速听完了整本书。 这本书篇幅不长,大约有 120 页左右。因为它和我的专业完全不相关,所以听得比较随意。听下来,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作者好像是在为这个大制药厂做广告,整本书反复提到这个药厂,讲它如何在关键时刻抓住了运气,如何在展现自我品质时又保持了道德的高点。可能是因为这本书不属于我的专业领域,所以觉得它的内容显得有些浅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与细菌的“军备竞赛”

        新药的创新,我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也落后于印度和古巴等国家。我们可以从这本新药研发历史的科普书中体会到创新的真谛。首先,药物创新是一个艰苦的历程。什么是创新的动力?我相信每一个原药创新的科学家,在研究开始时绝不是先想到这个药研发出来后会给他带来多少利益,而是出于对 “未知的未知” 或 “已知的未知” 的强烈好奇心,以及对广大患者,特别是完全无助、在当时无药可治患者的强烈责任感,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青霉素的产业化,艾滋病、河盲症药物的研发一样。科学家对未知的好奇心,永远是他们执着追求的动力。其次,创新总是青睐善于抓住 “机遇” 的人,偶然发现一只黑天鹅不放过,更深入观察,就得出天鹅不等于白天鹅的结论。科学家常常不轻易放过意想不到的现象与实验结果,再深入探讨,就会有新发现。再次,坚持与执着是创新者最重要的素质。君不见,在本书提到的创新药物中,有哪个不是通过几十年甚至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创制成功的?我和台湾地区的一位学者合作研发一种抗实体瘤新药,在他研究 15 年的基础上,又进行了 25 年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及评审否决,我们均已年迈。三年前他因突发性脑卒中半身不遂,曾想打退堂鼓,但看了这本书,我们要向书中的主人公学习,看到曙光,坚持下去就可能胜利!最后,精益求精。20 世纪 80 年代,卡托普利已经是非常好的降血压药物了,但美中不足的是,常有白细胞降低及皮疹的副作用,科学家继续努力,更有效而且副作用小的依那普利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就问世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代药物的诞生历史

          你在吃药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药物是怎么研发出来的?生产出来的?药物工业是人类社会两百年内最伟大的发明,抗生素,疫苗和许许多多的药物让人类寿命延长了几十年。现代药物研发的近一百年历史中默沙东公司是探索药物陌生海域的超级航空母舰,不仅担任了研发重要药物的任务,也没有忘记药物的本来任务,治病救人。在商业与人道主义关怀方面都是现代企业的表率!如果你想知道现代药物的诞生史,梁贵柏博士撰写的新药的故事一定是最好的读物。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种新药的发明,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从最开始的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到动物实验,到临床。每一步都需要很大的精力物力财力。当发明一种药物后,是漫天的要价,还是本着道德以人为本的情怀决定了一个企业存活的长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智中肯的作者!我拥有纸质书了。

              科普入门,了解自己开始,吸之知识,消化书中精髓。超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太强调大义,反而显得空洞

                特别是文中一些小标题,买书看目录的时候很吸引人,回来读完感觉莫名其妙,鸡汤掩盖了不少新药研发过程的残酷和困难。踏踏实实说事情就很好,摆情怀就让人反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来自药物研发一线工作者的书

                  这本书讲了一个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但又不为很多人理解的问题 —— 我们耳熟能详的药物,究竟是从何而来的?来自药物研发一线工作者的书,用 11 种新药的发明和研发过程,带你了解现代药物开发的基本逻辑。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切记,如果家里有婴幼儿,特别是四五岁 “战斗力爆表” 的小孩子,一定要把药物放在远离孩子的地方,也不能把吃完的药盒药片随手放在桌子上。要么药箱上锁,要么把药物放在绝对的高处。第二,药物尽量要放在避光、干燥的地方。每过 1 年需要进行一次整理,把超过或者有效期不足一年的药更换掉,保证未来的这一年,都不需要再思考有效期的问题。第三,如果老人也有一些常备的药物,需要把孝顺做到实处。比如如果老人的药片需要吃半片,那就需要同时购买一些能够切割药片的小器械。如果老人记忆力有减退,可以买个小药盒,把每一顿的药片分配好,让老人每次吃掉一小格。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普”、“文” —— 一本现在读起来特别应景的医药学科普书!

                      无论以一名生命科学工作者、还是临床医生的身份,都觉得自己应该在这里用生命推荐《新药的故事》。梁文贵老师的科普文章最早发布在研发客平台的 “老梁说药” 专栏,2017 年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他的科普文章,从中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当时我还不是得到的用户,因此当我看见梁老师的科普文章被编辑成册,电子版在得到发布的时候,特别高兴。我能说这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么?哈哈。一群对学习知识有极度渴求、对传播知识有极度热情的人在得到平台不期而遇, 让人欣喜。


                      《新药的故事》这本书总的来说有三大特点:(1)即适合普通大众也适合生命科学专业人士的科普读物;(2)一本充满人文关怀药物发展史;(3)《新药的故事》中有不少人类与细菌、病毒的斗争的故事,在人类重新审视自己和自然之间关系的 2020 年,这本书读起来特别应景。
                      《新药的故事》既有 “普” 也有 “科”,写得通俗易懂却又不失必要的科学性,所以有科学基础知识的专业人士和普通群众都可以各取所需,让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一次升华。至少对于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工作的我来说,自己还是从梁老师这本书中的汀类降脂药、普利类高血压药、和格列汀类降糖药章节中吸取到了许多专业程度不浅的有关 “科” 的知识点。当然,抗生素和疫苗章节对我来说更多的是 “普”,填补了自己在这些领域的知识小盲点。而抗生素的被发现、纯化、合成、大规模生产,以及我们对细菌、病毒的认知,HPV 疫苗的开发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上阅读起来,不但应景、而且也帮助回答了许多普通老百姓的疑问。例如说,刘润老师忽然有一天在知识城帮求解新冠病毒疫苗何时能上市。我劈里啪啦敲了一大段,大致意思是整个过程复杂不可测、需要科学又负责的态度,这是时间上急不来的事情,所以答案是无解这一中心思想,但还是觉得意犹未竟没写明白。现在感觉,当时应该说:请阅读梁文贵老师《新药的故事》里有病毒、细菌和疫苗开发的相关章节。
                      除了 “普” 和 “科 “,《新药的故事》还是一本非常有人文关怀的书。在大家都在感叹黑天鹅事件时候,梁老师用 5-a 还原酶抑制剂的发明的故事提醒我们,看见那些能立刻引起轰动的 “黑天鹅” 也许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发现从闹市上空飞过被喧嚣淹没的黑天鹅。从把链霉素专利权退还给罗格斯大学科研基金会使得更多公司可以获得药物的生产和销售许可、到把乙肝疫苗基因重组技术转让给中国并帮助中国科学家建立规模化生产线从而造福千千万万乙肝患者,梁老师精心得选择这些药物研发过程中鲜为人知却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故事,让我们重新思考医药行业这个以药物销售所得利润来养活其他药物研发为主要商业模式的行业是如何能同时兼顾人文关怀和商业利益的。
                      发人深省、令人深思和感叹的小故事在《新药的故事》中还有很多,等待您的发现和点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人为本

                        中国的新药研发才刚刚起步,肯定会有误区,难免要走弯路,但是我们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经过 40 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制药界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都有了巨大的积累。基于目前中国一线城市的人才与物资储备,国内研发型制药企业完全可以组建世界一流的研发团队,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也是应有尽有。风险投资市场尽管还不完善,但发展迅速,活跃异常,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监管部门与国际接轨指日可待。再加上世界领先的开放型制药技术平台公司,中国新药走向世界只是时间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通俗易懂,有趣的药物开发科普

                          通过 MSD 历史上的几个 “神药” 开发过程,让门外汉,对药物开放有了了解和更多的兴趣,打算再找找其他的是继续学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现代医学与制药科学已经证明,任何药物中,针对疾病症状起效的有效成分,几乎都会引发毒副作用,这是一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取舍与博弈。2. 对于 “是药三分毒” 的科学解释是:撇开了剂量讲毒性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剂量才是产生毒副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叩问“落后”:新药史中的中国创新启示录》

                              “作者梁贵柏在书《新药的故事》中铺陈了波澜壮阔的新药研发史,西方巨头的辉煌成就令人瞩目,书中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在新药原始创新领域的巨大差距,甚至提到‘落后于印度和古巴’。然而,这句‘远远落后’的断言,恰恰是阅读此书后最值得深思和 ** 提出疑问 ** 之处。诚然,在首创性靶点发现、全球‘First-in-class’药物数量上,我们与顶尖水平差距显著,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书中着力描绘的‘创新的真谛’—— 从 0 到 1 的勇气与智慧。但‘落后’的定义是否过于单一?** 衡量创新的标尺是否仅有‘首发’这一把?** 书中展现的历史长河中,后来者凭借强大的工程化能力、临床资源整合优势、或是针对特定疾病(如某些高发肿瘤)的差异化策略实现弯道超车的案例并非罕见。将中国庞大的研发投入、日益涌现的本土创新药企(尤其在生物类似药、快速跟进创新药、细胞治疗等领域)、以及独特的临床需求规模完全置于‘远远落后’的标签下,是否忽视了当前中国医药生态正在发生的、有别于传统路径的、充满活力的追赶与 ** 再创新 **?印度在仿制药和复杂制剂上的优势、古巴在特定疫苗和生物制剂上的国家意志投入,都是值得尊敬的成就,但这与中国正在构建的、面向未来全球竞争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其目标和路径存在本质差异。阅读此书,在感叹原创之艰的同时,更应思考:**‘落后’是静态的终点,还是动态进程中的一瞬?** 中国新药创新的故事,其‘真谛’或许不仅在于复制西方的从 0 到 1,更在于如何在特定的历史与国情背景下,走出从 1 到 N,再到未来属于自己的 0 到 1 的独特路径。书中对西方创新的深刻剖析是宝贵镜鉴,但对‘中国落后论’的简单化表述,可能遮蔽了更复杂、更具张力的现实图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该书既有助于了解新药研发的过程,又科普了一些疾病的患病原因,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书中前面的故事还可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铭记周建博士的贡献

                                    周健博士对宫颈癌疫苗佳达修的研发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因过度劳累英年早逝。后来在科学家们最终成功研制这种疫苗的时候,人们没有忘记周建博士,周健的母校温州医学院立起了他的塑像,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设立了周健学者基金,昆士兰大学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纪念周健的学术报告会。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为周健的纪念文集作序,向合作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预防宫颈癌疫苗的周健博士表示崇高的敬意,我感动的热泪盈眶。是 "新药的故事" 让我了解了新药背后的艰辛和科学的力量,很值得读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好的一本科普书、故事书

                                      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新药研发的过程,让人看的津津有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现代医药研发入门知识

                                        简明易读的新药开发小史,通俗地讲清了现代制药技术的工程化和工业化特征。非要说缺点的话,就是读完后意犹未尽,还好,有一本续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通读完之后受益颇多,从事化妆品行业,致力于技术研究和创新,做药的很多思路和想法,都可以应用于化妆品,很棒的一本书,大大开拓思路。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